分享

文徵明·行书《琵琶行》行书赏析

 禹杰 2013-05-08
 


   


[转载]明代文徵明《琵琶行图》并行书《琵琶行》二种
[转载]明代文徵明《琵琶行图》并行书《琵琶行》二种
[转载]明代文徵明《琵琶行图》并行书《琵琶行》二种

    文徵明《琵琶行图》并书,卷,绢本,设色。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转载]明代文徵明《琵琶行图》并行书《琵琶行》二种    文徵明行书《琵琶行》册之一(约1540年作)
[转载]明代文徵明《琵琶行图》并行书《琵琶行》二种
[转载]明代文徵明《琵琶行图》并行书《琵琶行》二种
[转载]明代文徵明《琵琶行图》并行书《琵琶行》二种
[转载]明代文徵明《琵琶行图》并行书《琵琶行》二种
[转载]明代文徵明《琵琶行图》并行书《琵琶行》二种
[转载]明代文徵明《琵琶行图》并行书《琵琶行》二种
[转载]明代文徵明《琵琶行图》并行书《琵琶行》二种

[转载]明代文徵明《琵琶行图》并行书《琵琶行》二种
 

 

    文徵明行书《琵琶行》之二,书于88岁(1557年)。现藏于湖南省博物馆。

                                                          

    《琵琶行》(pí pa xíng)原作《琵琶引》,选自《白氏长庆集》。行,又叫“歌行”,源于汉魏乐府,是其名曲之一。篇幅较长,句式灵活,平仄不拘,用韵富于变化,可多次换韵。歌、行、引(还有曲。吟。谣等)本来是古代歌曲的三种形式,它源于汉魏乐府,是乐府曲名之一,后来成为古代诗歌中的一种体裁。
    白居易《琵琶行》创作于元和十一年(公元816年),为七言古诗,凡六百一十六言。白居易任谏官时,直言敢谏,同情民间疾苦,写了大量的讽谕诗,触怒了唐宪宗,得罪了权贵。元和十年,宰相武元衡被藩镇李师道派人刺杀。白居易情急之中上书请捕刺客,触犯了权贵的利益,被指责越职奏事,贬为江州刺史;又进而诬陷他作《赏花》《新井》诗“甚伤名教”,再贬江州司马。江州当时被看成是“蛮瘴之地”,江州司马虽然名义上是刺史的佐史,实际上是一种闲散职务,这对白居易来说是一种莫大的嘲弄。他的被贬其实是一桩冤案,他连遭打击,心境凄凉,满怀郁愤。次年(既元和十一年)送客湓浦(pen pu)口,遇到琵琶女,创作出这首传世名篇。

    这首诗的艺术性是很高的,其一,他把歌咏者与被歌咏者的思想感情融二为一,说你也是说我,说我也是说你,命运相同、息息相关。琵琶女叙述身世后,诗人以为他们“同是天涯沦落人”;诗人叙述身世后,琵琶女则“感我此言良久立”,琵琶女再弹一曲后,诗人则更是“江州司马青衫湿。”风尘知己,处处动人怜爱。其二,诗中的写景物、写音乐,手段都极其高超,而且又都和写身世、抒悲慨紧密结合,气氛一致,使作品自始至终浸沉在一种悲凉哀怨的氛围里。其三,作品的语言生动形象,具有很强的概括力,而且转关跳跃,简洁灵活,所以整首诗脍炙人口,极易背诵。诸如“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别有幽情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门前冷落车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等等都是多么凝炼优美、多么叩人心扉的语句啊!

  白居易本来就是一个关心下层人民,同情人民疾苦的诗人,这次他又用浅近流转的语言描写了一个动人怜惜的风尘女子形象。由于这首诗,白居易的名字也就更为家喻户晓、妇孺皆知了。三十年后唐宣宗在为白居易写的一首诗中说:“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连少数民族的儿童都能背诵,稍有文化的汉族人就更不用说了。

 

白居易《琵琶行》原文(简体)并注释:
浔阳江(1)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主人(2)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   
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3)重开宴。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转轴拨弦(4)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弦弦掩抑(5)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意。   
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   
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6)   
大弦(7)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间关(8)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银瓶乍破水浆迸(9),铁骑突出刀枪鸣。   
曲终(10)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东船西舫(11)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沉吟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12)。   
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13)下住。[虾蟆(há má)陵]   
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14)第一部。   
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15)妒。   
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   
钿(diàn)头银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   
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   
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   
门前冷落鞍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   
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   
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   
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   
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   
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   
住近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   
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   
岂无山歌与村笛,呕哑嘲哳难为听。   
今夜闻君琵琶语,如听仙乐耳暂明。   
莫辞更坐弹一曲,为君翻作《琵琶行》。   
感我此言良久立,却坐促弦弦转急。   
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   
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注释:
    〔1〕浔阳江:据考究,为流经浔阳城中的湓水,即今九江市中的龙开河(97年被人工填埋),经湓浦口注入长江。瑟瑟:形容枫树、芦荻被秋风吹动的声音。  
    〔2〕主人:诗人自指。  
    〔3〕回灯:重新拨亮灯光。回:再。   
    〔4〕转轴拔弦:将琵琶上缠绕丝弦的轴,拧动以调音定调。   
    〔5〕掩抑:掩蔽,遏抑。思:悲,伤(四声)。   
    〔6〕拢:左手手指按弦向里(琵琶的中部)推。捻:揉弦的动作。抹:向左拔弦,也称为“弹”。挑:反手回拨的动作。《霓裳》(读音:ní cháng):即《霓裳羽衣曲》,本为西域乐舞,唐开元年间西凉节度使杨敬述依曲创声后流入中原。《六幺》:大曲名,又叫《乐世》、《绿腰》、《录要》,为歌舞曲。  
    〔7〕大弦:指最粗的弦。小弦:指最细的弦。嘈嘈:声音沉重抑扬。切切:细促轻幽,急切细碎。   
    〔8〕间(第四声)关:莺语流滑叫“间关”。幽咽:遏塞不畅状。冰下难,泉流冰下阻塞难通,形容乐声由流畅变为冷涩。凝绝:凝滞。  
    〔9〕迸:溅射。  
    〔10〕曲终:乐曲结束。拔:弹奏弦乐时所用的拔工具。当心画:用拔子在琵琶的中部划过四弦,是一曲结束时经常用到的右手手法。  
    〔11〕舫:船。  
    〔12〕敛容:收敛(深思时悲愤深怨的)面部表情。   
    〔13〕虾蟆陵[1](há má líng ):在长安城东南,曲江附近,是当时有名的游乐地区。  
    〔14〕教坊:唐代官办管领音乐杂技、教练歌舞的机关。   
    〔15〕秋娘:唐时歌舞妓常用的名字。五陵:在长安城外,汉代五个皇帝的陵墓。缠头:用锦帛之类的财物送给歌舞妓女。  〔16〕绡:精细轻美的丝织品。  
    〔17〕钿头银篦:镶嵌着花钿的发篦(栉发具)。击节:打拍子。   
    〔18〕颜色故:容貌衰老。   
    〔19〕浮梁:古县名,唐属饶州。在今江西省景德镇市,盛产茶叶。   
    〔20〕去来:走了以后。  
    〔21〕梦啼妆泪:梦中啼哭,匀过脂粉的脸上带着泪痕。阑干:纵横散乱的样子。   
    〔22〕重(读平声):重新,重又之意。唧唧:叹声。   
    〔23〕呕(音欧)哑(音呀)嘲(音招)哳(音扎):形容声音噪杂。   
    〔24〕琵琶语:琵琶声,琵琶所弹奏的乐曲。   
    〔25〕却坐:退回到原处。促弦:把弦拧得更紧。   
    〔26〕向前声:刚才奏过的单调。   
    〔27〕掩泣:掩面哭泣。  
    〔28〕青衫:黑色单衣,唐代官职低的官服颜色为青黑色。   
    〔29〕暂:突然  
    〔30〕左迁:贬官,降职。   
    〔31〕明年:第二年。  
    〔32〕委身:托身,这里指嫁的意思。  
   〔33〕贾人:商人。   
    〔34〕快:畅快。  
    〔35〕悯然:忧郁的样子。   
    〔36〕漂沦:漂泊沦落。  
    〔37〕出官:(京官)外调。   
    〔38〕凡:总共。  
    〔39〕言:字。  
    〔40〕命:命名,题名。  
    〔41〕善才:当时对琵琶师或曲师的通称   
    〔42〕信手:随手  
    〔43〕续续弹:连续弹奏  
    1.湓(pén)   2.铮(zhēng)   3.贾(gǔ)   4.悯(mǐn)   5.徙(xǐ)  6.谪(zhé)  7.荻(dí)  8.思(si)(最新版教材读音)   9.幽咽(yè)  10.虾蟆(há ma)   11.绡(xiāo)   12.钿(diàn)   13.篦(bì)   14.春江花朝(zhāo)   15.呕哑嘲哳(ōu yā zhāo zhā)

译文:
  唐宪宗元和十年,我被贬为九江郡司马。第二年秋季的一天,送客到湓浦口,夜里听到船上有人弹琵琶。听那声音,铮铮铿铿有京都流行的声韵。探问这个人,原来是长安的歌女,曾经向穆、曹两位琵琶大师学艺。后来年纪大了,红颜退尽,嫁给商人为妻。于是命人摆酒叫她畅快地弹几曲。她弹完后,有些闷闷不乐的样子,自己说起了少年时欢乐之事,而今漂泊沉沦,形容憔悴,在江湖之间辗转流浪。我离京调外任职两年来,随遇而安,自得其乐,而今被这个人的话所感触,这天夜里才有被降职的感觉。于是撰写一首长诗赠送给她,共六百一十六字,题为《琵琶行》。 
    秋夜我到浔阳江头送一位归客,冷风吹着枫叶和芦花秋声瑟瑟。我下马和客人在船上饯别设宴,举起酒杯要饮却无助兴的音乐。酒喝得不痛快更伤心将要分别,临别时夜茫茫江水倒映着明月。  

    忽听得江面上传来琵琶清脆声;我忘却了回归,客人也不想动身。寻声轻轻探问弹琵琶的是何人?琵琶停了许久却迟迟没有动静。我们移船靠近邀请她出来相见;叫下人添酒回灯重新摆起酒宴。千呼万唤她才不情愿地走出来,还怀抱琵琶半遮着脸面。转紧琴轴拨动琴弦试弹了几声;尚未成曲调那形态就非常有情。弦弦凄楚悲切声音隐含着沉思;似乎在诉说着她平生的不得志;她低着头随手连续地弹个不停;用琴声把心中无限的往事说尽。轻轻地拢,慢慢地捻,一会儿抹,一会儿挑。初弹《霓裳羽衣曲》接着再弹《六幺》。大弦浑宏悠长嘈嘈如暴风骤雨;小弦和缓幽细切切如有人私语。嘈嘈声切切声互为交错地弹奏;就像大珠小珠一串串掉落玉盘。琵琶声一会儿像花底下宛转流畅的鸟鸣声,一会儿又像水在冰下流动受阻艰涩低沉、呜咽断续的声音。好像水泉冷涩琵琶声开始凝结,凝结而不通畅声音渐渐地中断。像另有一种愁思幽恨暗暗滋生;此时闷闷无声却比有声更动人。突然间好像银瓶撞破水浆四溅;又好像铁甲骑兵厮杀刀枪齐鸣。一曲终了她对准琴弦中心划拨;四弦一声轰鸣好像撕裂了布帛。东船西舫人们都静悄悄地聆听;只见江心之中映着白白秋月影。  
    她沉吟着收起拨片插在琴弦中;整顿衣裳依然显出庄重的颜容。她说我原是京城负有盛名的歌女;老家住在长安城东南的虾蟆陵。弹奏琵琶技艺十三岁就已学成;教坊乐团第一队中列有我姓名。每曲弹罢都令艺术大师们叹服;每次妆成都被同行歌妓们嫉妒。京都豪富子弟争先恐后来献彩;弹完一曲收来的红绡不知其数。钿头银篦打节拍常常断裂粉碎;红色罗裙被酒渍染污也不后悔。年复一年都在欢笑打闹中度过;秋去春来美好的时光白白消磨。兄弟从军姊妹死家道已经破败;暮去朝来我也渐渐地年老色衰。门前车马减少光顾者落落稀稀;青春已逝我只得嫁给商人为妻。商人重利不重情常常轻易别离;上个月他去浮梁做茶叶的生意。他去了留下我在江口孤守空船;秋月与我作伴绕舱的秋水凄寒。更深夜阑常梦少年时作乐狂欢;梦中哭醒涕泪纵横污损了粉颜。  
   我听琵琶的悲泣早已摇头叹息;又听到她这番诉说更叫我悲凄。我们俩同是天涯沦落的可悲人;今日相逢何必问是否曾经相识!自从去年我离开繁华长安京城;被贬居住在浔阳江畔常常卧病。浔阳这地方荒凉偏僻没有音乐;一年到头听不到管弦的乐器声。住在湓江这个低洼潮湿的地方;第宅周围黄芦和苦竹缭绕丛生。在这里早晚能听到的是什么呢?尽是杜鹃猿猴那些悲凄的哀鸣。春江花朝秋江月夜那样好光景;也无可奈何常常取酒独酌独饮。难道这里就没有山歌和村笛吗?只是那音调嘶哑粗涩实在难听。今晚我听你弹奏琵琶诉说衷情,就像听到仙乐眼也亮来耳也明。请你不要推辞坐下来再弹一曲;我要为你创作一首新诗《琵琶行》。  
    被我的话所感动她站立了好久;回身坐下再转紧琴弦拨出急声。凄凄切切不再像刚才那种声音;在座的人重听都掩面哭泣不停。要问在座之中谁流的眼泪最多?我江州司马泪水湿透青衫衣襟!

 


    文徵明(1470-1559),明湖广行省衡州府衡山县(今衡阳市衡东县)人,成化六年十一月六日(1470年11月28日)出生于长洲(今江苏苏州市吴县),嘉靖三十八年二月二十日(1559年3月28日)去世,享年90岁。
  明代中期最著名的画家、大书法家,号“ 衡山居士”,世称“文衡山”,官至翰林待诏,私谥贞献先生。“吴门画派”创始人之一。与唐伯虎、祝枝山、徐祯卿并称“江南四大才子”(“吴中四才子”)。与沈周共创“吴派”,与沈周、唐伯虎、仇英合称“明四家”(“吴门四家”)。
  家世武弁,自祖父起始以文显,父文林曾任温州永嘉知县。自幼习经籍诗文,喜爱书画,文师吴宽,书法学李应祯,绘画宗沈周。少时即享才名,与祝允明、唐寅、徐祯卿并称“吴中四才子”。然在科举道路上却很坎坷,从弘治乙卯(1495年)26岁到嘉靖壬午(1522年)53岁,十次应举均落第,直至54岁才受工部尚书李充嗣的推荐以贡生进京,经过吏部考核,被授职低俸微的翰林院待诏。此时其书画已负盛名,求其书画的很多,由此受到翰林院同僚的嫉妒和排挤,心中悒悒不乐。四年中目睹官场腐败,一再乞归,57岁辞归出京,放舟南下,回苏州定居,潜心诗文书画。不再求仕进,以戏墨弄翰自遣。晚年声誉卓著,号称“文笔遍天下”,购求他的书画者踏破门坎,说他“海宇钦慕,缣素山积”。 他年近九十岁时,还孜孜不倦,为人书墓志铭,未待写完,“便置笔端坐而逝”。他通晓各科绘画之艺,擅长各种细粗之法,其目力和控笔能力极佳,80多岁时还能十分流利地书写蝇头小楷竟日不倦。
  文徵明的书画造诣极为全面,其诗、文、画无一不精。人称是“四绝”的全才。他虽学继沈周,但仍具有自己的风格。他一专多能,能青绿,亦能水墨,能工笔,亦能写意。山水、人物、花卉、兰竹等无一不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