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空床卧听南窗雨,谁复挑灯夜补衣。 贺铸《鹧鸪天》

 hjmhjmhjmm 2013-05-08
空床卧听南窗雨,谁复挑灯夜补衣。

  [译文]  躺在空床上愁听南窗外的雨声嘀嗒作响,还有谁再来为我连夜挑灯缝补衣裳!

  [出典]  北宋  贺铸  《鹧鸪天》

  注:

  1、《鹧鸪天》 贺铸 

    重过阊门万事非,同来何事不同归!梧桐半死清霜后,头白鸳鸯失伴飞。

  原上草,露初晞。旧栖新垄两依依。空床卧听南窗雨,谁复挑灯夜补衣。

  2、注释:

    阊(chāng)门:苏州城西门,此处代指苏州。

  何事:为什么。

  梧桐半死:据说半死梧桐的根制琴,声音最悲,这里用来比拟丧偶之痛。

  清霜后:秋天,此指年老。

  原上草,露初晞:形容人生短促,如草上露水易干。晞:(xī)干。

  旧栖:旧居,指生者所居处。

    新垅:新坟,指死者葬所。 

 

 

  3、译文1:

    再次来到苏州,只觉得万事皆非。曾与我同来的妻子为何不能与我同归呢?我好像是遭到霜打的梧桐,半生半死;又似白头失伴的鸳鸯,孤独倦飞。

    原野上,绿草上的露珠刚刚被晒干。我流连于旧日同栖的居室,又徘徊于垄上的新坟。躺在空荡荡的床上,听着窗外的凄风苦雨,平添几多愁绪。今后还有谁再为我深夜挑灯缝补衣衫!

   译文2:

   再经过苏州城西门时,任何事都让人感觉到若有所失。你和我一同来到这里,为什么就不和我一同回去呢?你走了,如同秋霜过后半死的梧桐树那般凄惨零落。我也只能像失去伴侣的白头鸳鸯那样独自孤飞。

    草原里青草上的露珠已经开始干枯。我游走徘徊在我们昔日的住所和你今日的新坟间难舍难弃,这样的深夜,我独自躺在空床上,听雨点敲打南面窗阁。又有谁还会再来挑亮如昏暗的烛灯,谁会来为我缝补破旧的衣裳。

   译文3:

    同来何事不同归?本已永结同心,生死以共,却还是生死相隔,痛断肝肠。一句突兀问来,千言万语无以作答,空余泪痕而已。问得看似突兀,却又是因日思夜想而起,是至情之语。卧听窗外梧桐细雨,一夜都滴在心头,浸湿回忆。发妻挑灯补衣的温馨场面,仿佛昨日,却又已渺如云烟。笔下凄楚哀伤,胜过梧桐。夜雨滴到天明。

 

 

  4、贺铸生平见 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贺铸的词颇得楚骚遗韵,在北宋自成一家。他心性旷达,词风多变,既长于高旷之作,又擅写哀婉之思。他的豪放词,境界格调颇近苏轼;他的婉约词,与秦观、晏几道相近。张耒对贺词大加赞赏:“贺铸东山乐府,妙绝一世,盛丽如游金张之堂,妖冶如揽西施之袂。幽索如屈、宋,悲壮如苏、李。”,陈廷焯也说:“方回词,儿女,英雄兼而有之”。

 

 

  5、这是一首情深辞美的悼亡之作。作者夫妇曾经住在苏州,后来妻子死在那里,今重游故地,想起死去的妻子,十分怀念,就写下这首悼亡词。全词写得很沉痛,十分感人,成为文学史上与潘岳《悼亡》、元稹《遣悲怀》、苏轼《江城子》等同题材作品并传不朽的名篇。

  词的上片“重过阊门万事非 ,同来何事不同归 ”两句 ,写他这次重回阊门思念伴侣的感慨。“阊门”,苏州城的西门。说他再次来到阊门,一切面目皆非。因为前次妻子尚在,爱情美满,便觉世间万事都是美好,这次妻子已逝,存者伤心,便觉万事和过去截然不同。“何事”,为什么。即与我同来的人,为何不能与我同归呢?接着“梧桐半死清霜后,头白鸳鸯失伴飞”两句,写他孑身独存的苦状,“梧桐半死”,比喻丧失伴侣。枚乘《七发》有“龙门之桐……其根半死半生”。这两句说,我像遭了霜打的梧桐半死半生,白发苍苍,老气横秋;又像白头失伴的鸳鸯,孤独倦飞,不知所止。寂寞之情,溢于 言表。词的过片“原上草 ,露初晞指死亡。晞,干掉。古乐府《薤露》有:“薤上露,何易晞:露晞明朝更复落,人死一去何时归?”用草上露易干喻人生短促。

    下片接着:“旧栖新垄两依依。空床卧听南窗雨,谁复挑灯夜补衣”二句,写面对着故居新坟,他感慨万千,既流连于旧日同栖的居室,又徘徊于垄上的新坟,躺在空荡荡的床上,听雨打南窗,声声添愁。如今还有谁再为我深夜挑灯,缝补衣裳呢?这词末二句,应是全词的高潮,也是全词中最感人的地方。“旧栖”、“新垄”、“空床”、“听雨”,既善于描出眼前凄凉气氛典型环境,也抒发了寂寞痛苦深情。从末句“挑灯夜补衣”的典型细节往事描写上,可见妻子勤劳贤慧,对丈夫温存体贴。这种既写今日寂寞痛苦,复忆过去温馨,终见夫妻感情深厚,情意令人难忘。回肠荡气,十分感人。

 

 

    6、“空床卧听南窗雨,谁复挑灯夜补衣” 这是作者悼念亡妻词中的两句。风雨交加之夜,作者卧不能寐。面对妻子过去睡的床,而今人去床空,再也无人对谈,只有凄风苦雨敲打南窗的声响。气氛极其凄凉。

  他默默地思念着妻子。词人没写大事,没写夫妻之间的欢乐,眼前只出现了一个小小场景:妻子灯下一针一线为自己缝补着衣衫。这件小事,很有典型性。因身在卧室,触景生情,必然会想起发生在卧室的事;一针一线也最能体现妻子对他的关爱。也说明他对妻子的心疼和感念,以及想起妻子如此辛苦而内心感到的歉疚。也是对往昔虽拮据而温馨的生活的怀念。

 

 

    7、“空床卧听南窗雨,谁复挑灯夜补衣” 这两句写得回肠荡气,催人泪下。由于贺铸生活清贫,亡妻生前经常在灯下缝缝补补,甚至大伏天就给丈夫缝补寒衣(见《问内》诗)。当时,作者夜晚有勤劳贤惠的妻子做伴,生活里充满了温情。如今,风雨凄凄,一灯如豆,卧室里永远失去了妻子的身影。作者在空床上卧听凄切的雨声,哀思萦回,久久不能入眠。此时,妻子挑灯补衣的情景又重现脑际,但这种情景在生活中再也不可能出现了。他忍不住潸然泪下,在心灵里呼唤着“谁复挑灯夜补衣?”随着这一结句,赵夫人勤劳淳朴的形象,作者哀痛欲绝的心声,一齐展露在读者面前。用朴素无华的语言叙写这一生活细节,大大增强了作品的形象性和感染力。

 

 

    8、他的妻子去世了,这是他写给妻子的悼亡词,写得哀怨黯然,感情真挚,堪与苏东坡的“十年生死两茫茫”相媲美,与之一道被称为“悼词双璧”。他是爱自己的妻子的,不然也不会为了妻子远离苏州,远离那个倾心自己、自己又颇多好感的她。所有的结局,却让他面目全非。

  更不幸的是,她也在郁郁中身亡,当他再去苏州城里找她的时候,已经只剩下一掊黄土,几缕芳草。

  只能这样结束了吧,他在孤窗前整日埋头书海,潜心读书,并不辞辛劳,亲自将整理、校对古籍,走完最后的日子。

  苏州城里,当年她笑颜如花,秀慧绝伦,如今只剩下薄暮兰桡,绿杨归路,还有那些酬歌答谢,管弦依旧,如此繁华的人间。

 

 

    9、贺铸词云:“空床卧听南窗雨,谁复挑灯夜补衣。”是啊,往日的温情,只换得眼前的凄清。多少次梦里追寻,“上穷碧落下黄泉”,依然不知梦魂寄于何处,醒来却唯有泪满襟。泪是梦中落的,还是梦醒后落的,本无必要深究,然而凄清是一定的,梦醒后无所适从是一定的。

 

 

    10、“空床卧听南窗雨,谁复挑灯夜补衣。”写出的是夫妻之间的真实情感。思念是一种无形的魔力,往往在不知觉中悄然来袭。思念也是最擅长选取生活中珍贵片刻的魔法师,他并不稀罕那些强烈的、刻骨铭心的情节,当岁月流逝无声,他自其中捡取的竟都是细微的,看似平凡无奇的事物。妻子在灯下补衣的侧影,情人之间调笑的话语,一种仰望或是凝眸的形象,这些再寻常不过的琐碎记忆,原来竟有着最深刻的意涵。

     这是时光词场里,对半死桐的阐述,心里很是感激。让我在这刚刚看过梧桐花开的时刻,内心残存起浓浓的情意。似乎我们的日子来得太容易了。

    读书的时候,就最喜这半死桐,空床卧听南窗雨,谁复挑灯夜补衣。物是人非的凄凉感最易引发诗人的愁绪。在古代,遇着一个琴瑟相和的另一半是很难得的。所以,他们都懂得珍惜,放翁,李易安,还有贺梅子。是否,我们今天的日子里,爱情已经变成了口头禅,是否我们的日子已经变得太过繁复。二十多年里,我没有见过如古人那般的珍惜的人。来来去去的日子里,要珍惜。不是古人的日子比我们灿烂多少,只是在平淡的日子里他们更懂珍惜,因为来之不易。我们的日子,还有所谓的爱情,是否太过简单了呢?

 

 

    11、空床卧听南窗雨,是一种冷冷的寂寞,冷进了心里去的孤独。一滴一滴,都滴在心上,回响在空荡荡的心底。 我知道深夜是另外一种生活方式,和阳光绝然不同。 在阳光下,我是微笑的、健康向上的孩子。 在深夜里,我是在迷幻的灯火和杯盏间放纵,在爱与痛的边缘放逐心情的精灵。阳光下不敢想起的往事,都可以在深夜里蔓延,在幽怨的眼神深凉的落寞里蔓延。阳光下深藏起来的心情,也可以在深夜里,慢慢地、悄悄地浮上心头来。 有时候觉得好累,所以选择在深夜里的潜逃。摘下阳光下光鲜的面具,逃到一个幽暗的小角落,看见自己的心,看见心上的伤痕。这才是最真实的我。 听说火可以让心温暖起来,我试过了,发现心还是很凉。 或许是曾经付出了太多,忘记了留下一点点来给自己。所以才会这么痛,这么痛,这么痛。

 

 

   12、对夜雨的喜爱由来已久。那纤纤细细的亲吻,那点点滴滴的呢喃,那淅淅沥沥的碎语,那嘈嘈切切的声响,那滂沱的狂歌……听着潇潇夜雨声,总有一种妙不可言的快意,仿佛有一阵阵从琴弦上荡起的雨韵,悄悄地渗入干涸的心田。


  沐着夜雨声,读书原本是件挺舒心的事儿。可今晚不知为啥,刚翻了几页就一点也看不进去了。便重新回到书桌边,将双手放在电脑键盘上,捣弄了半天却没有敲出一个完整的语句。不知不觉间,散漫的心思已经游离了躯体,在窗外那一片迷蒙的雨雾里自由自在地徜徉。

  遥想那柳陌烟雨与杏花春雨,肯定自有一番幽谧甜美、鲜纯清芬的气息;而衰草淫雨和残荷秋雨,也必然会有一番孤寂凄凉、怅然沉郁的感觉。“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小楼一夜听春雨,明朝深巷卖杏花”;“空床卧听南窗雨,谁复挑灯夜补衣”;“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雨声不绝,人情有别。古往今来,多少乡愁国恨,多少离情别绪,全都在湿漉漉的雨声里春草般蔓生疯长,叫人顿生出千种感慨、万般滋味来。

  书屋琴室前的雨声,敲碎了多少才子佳人眷念的春梦;

  栈檐营帐下的雨声,淋湿了多少浪子孤客厌旅的归心;

  闺阁红楼里的雨声,平添了多少柔情女子哀怨的相思;

  短篷孤舟上的雨声,淋灭了多少天涯男儿未酬的心志……

  那深深庭院中古典婉约的雨,悠悠小巷里诗意彷徨的雨,深潭秀水中细密温软的雨,密林深草间浓烈喧响的雨,都市广场上疏落单调的雨,荒原旷野中豪放大气的雨……淅淅沥沥的雨点,自天上沙沙沙沙地飘来,自陈年的古籍旧典中飘来,也自人的心灵深处飘来,随手抓起一把潮湿的雨雾,都能攥出一股浓浓的中国文化味、中国人情味来。

  那沙沙沙沙的雨声,总让人浮想联翩,让人忆起一些如烟的前尘旧事,想起远方的朋友和亲人,唤回昨天的初恋和久远的爱情……生命中那些过往的美丽,总在毫不经意间悄然重返,给我们焦灼干涸、浮躁忙乱的内心留下一份温馨、一片宁静、一丝浸人心脾的凉爽和适意。
   
 
   13、春雨料峭的夜晚,躲在被窝里看书,竟觉一部宋词都浸在这恼人的苦雨里。
    极喜欢蒋捷的那首《虞美人?听雨》,楼上,江上,庙里,一个书生刻骨的亡宋之痛,都用冷冷的雨珠子串成——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温香软玉的歌楼夜雨图、凄风苦雨的江舟秋霖图、孤独枯寂的僧庐听雨图,三幅图画组成了少年风流、壮年飘零、晚年孤冷的特定人生长卷。一打少年听雨,红烛昏沉。二打中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三打白头听雨,僧庐下,满头华发,情何以堪!
 
    才兼文武,秉性刚直的贺梅子,一生屈居下僚,经济上往往捉襟见肘,而其妻赵氏却勤俭持家,对丈夫十分体贴。赵氏亡故后,贺梅子雨夜空床辗转,夫妻间多少前尘往事如在目前——重过闾门万事非,同来何事不同归梧桐半死清霜后,头自鸳鸯失伴飞。原上草,露初希。旧栖新垅两依依。空床卧听南窗雨,谁复挑灯夜补衣!糟糠之妻,情逾金石,“挑灯夜补衣”一句,凄绝哀惋,令人潸然泪下。贺梅子用不极其才而老,晚年隐居苏州,心境本就凄凉,偏偏这恼人的雨,令人徒添怅惘。
 
    一位英雄,究竟能经得起多少次雨季?身经百战的岳鹏举面对潇潇暮雨,凭栏倘且长叹,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匹马戍梁州的陆放翁轻舟八尺,低篷三扇,占断频洲烟雨,欲作江边渔父;辛稼轩情辞慷慨,面对苦雨,也英雄气短;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温英雄泪!窗外雨声依旧潇潇,合上宋词,竟掉落一地的叹息。想起了周作人的《苦雨》里说,雨天只有两种人喜欢,一是小孩,可以赤脚淌水,二是蛤蟆,雨天要叫上十三声。此言非虚。
 
 
   14、从贺铸悼亡诗《半死桐》中,可以感受到这种遭遇在他的心灵中造成的伤害。当他习惯了与妻子朝夕相伴的时候,命运却让他们旧栖新垅,阴阳相隔,引得他哭诉“重过阊门万事非,同来何事不同归?”曾经相濡以沫,抵挡了人生的风风雨雨。当雨过天晴,命运之神终于再现曙光的时候,却头白鸳鸯失伴飞,那种孤独和凄凉,好比船失去了帆,鸟儿失去了翅膀,生活失去了主心骨。所以贺铸不由得叩苍天“空床卧听南窗雨,谁复挑灯夜补衣。”无论你是绑架者还是被绑架者,我们都是这个社会的人质,我们在选择生活时,生活也在选择我们,最后的结局是,没有多少事情真由自己选择。

     失去所爱是不幸的,但正是因为这样的失去,才让我们真切的感受到我们已经习惯了那温柔的绑架,当曾经绑架过自己的冤家撒手西去的时候,我们似乎看清了命运对我们的背叛,如果再加上现实的不堪,我们不仅很难放下所爱,而且可能不自觉地陷入一种怨尤,感到自己的心被生离死别后的岁月掏得一穷二白。
 
 

 

 
     梧桐半死清霜后,头白鸳鸯失伴飞。

  [译文]  好像是遭到霜打的梧桐,半生半死;又似白头失伴的鸳鸯,孤独倦飞。

   [出典]  北宋  贺铸  《鹧鸪天》

  注:

  1、《鹧鸪天》 贺铸 

    重过阊门万事非,同来何事不同归!梧桐半死清霜后,头白鸳鸯失伴飞。

  原上草,露初晞。旧栖新垄两依依。空床卧听南窗雨,谁复挑灯夜补衣。

  2、注释:

    因为此词有“梧桐半死清霜后”之句,所以《鹧鸪天》又称为《半死桐》

    阊(chāng)门:苏州城西门,此处代指苏州。

  何事:为什么。

  梧桐半死:据说半死梧桐的根制琴,声音最悲,这里用来比拟丧偶之痛。

  清霜后:秋天,此指年老。

  原上草,露初晞:形容人生短促,如草上露水易干。晞:(xī)干。

  旧栖:旧居,指生者所居处。

    新垅:新坟,指死者葬所。 

 

  3、译文1:

    再次来到苏州,只觉得万事皆非。曾与我同来的妻子为何不能与我同归呢?我好像是遭到霜打的梧桐,半生半死;又似白头失伴的鸳鸯,孤独倦飞。

    原野上,绿草上的露珠刚刚被晒干。我流连于旧日同栖的居室,又徘徊于垄上的新坟。躺在空荡荡的床上,听着窗外的凄风苦雨,平添几多愁绪。今后还有谁再为我深夜挑灯缝补衣衫!

   译文2:

   再经过苏州城西门时,任何事都让人感觉到若有所失。你和我一同来到这里,为什么就不和我一同回去呢?你走了,如同秋霜过后半死的梧桐树那般凄惨零落。我也只能像失去伴侣的白头鸳鸯那样独自孤飞。

    草原里青草上的露珠已经开始干枯。我游走徘徊在我们昔日的住所和你今日的新坟间难舍难弃,这样的深夜,我独自躺在空床上,听雨点敲打南面窗阁。又有谁还会再来挑亮如昏暗的烛灯,谁会来为我缝补破旧的衣裳。

   译文3:

    同来何事不同归?本已永结同心,生死以共,却还是生死相隔,痛断肝肠。一句突兀问来,千言万语无以作答,空余泪痕而已。问得看似突兀,却又是因日思夜想而起,是至情之语。卧听窗外梧桐细雨,一夜都滴在心头,浸湿回忆。发妻挑灯补衣的温馨场面,仿佛昨日,却又已渺如云烟。笔下凄楚哀伤,胜过梧桐。夜雨滴到天明。

 

  4、 贺铸生平见 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贺铸的词颇得楚骚遗韵,在北宋自成一家。他心性旷达,词风多变,既长于高旷之作,又擅写哀婉之思。他的豪放词,境界格调颇近苏轼;他的婉约词,与秦观、晏几道相近。张耒对贺词大加赞赏:“贺铸东山乐府,妙绝一世,盛丽如游金张之堂,妖冶如揽西施之袂。幽索如屈、宋,悲壮如苏、李。”,陈廷焯也说:“方回词,儿女,英雄兼而有之”。

 

   5、贺铸长相奇丑,又因为个性耿介,得罪过不少豪门显贵,因此,他一生都只能混迹于下层官员的职务上,郁郁不得志。而妻子赵氏则是他人生最亲近最钟爱的人之一,她的早早过世,实在是贺铸人生之一大不幸(“早年丧父,中年丧妻,晚年丧子”是古时人生之三大不幸)。但光有悲伤也是做不出好词来的,接下来,再让我们看看词的结构。

     全词以心理感受和自我探问起首,中间暗中以时间作为发展线索,并且穿插了许多意象。这些意象大多具有深厚的文化背景,如梧桐二句,以树鸟比喻失偶,恰是化用了孟郊《烈女操》“梧桐相待老,鸳鸯会双死”之意;原上草二句感叹人生短促,又是化用了古乐府《薤露歌》“薤上露,何易晞!露晞明朝更复落,人死一去何时归?”恰当地表现了主题,结句更是提炼出“挑灯夜补衣”这一细节,体现了作者心绪之细,感情之真。这最后一句敲响了全词的最强音符,将全词的意境推向了高潮。读之无不令人殇然泪下。

    在两宋词坛上,悼亡词写到如此地步的,也许只有苏轼的《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能与之媲美,而我认为,在意境的塑造上,《鹧鸪天》不在《江城子》之下,而在点睛之笔上,《鹧鸪天》却是更胜一筹!

    这便是贺铸的《鹧鸪天》的魅力:它体现的是人性的深度!发出的是内心的呐喊!

 

     6、贺铸于平静的笔端之下饱含对妻子的深情。由物及人,缘物生情,由“阊门”之存想到爱妻之失,这个昔日夫妻恩爱生活的见证物,而今成了引发词人相思哀情的媒介。“同来何事不同归?”看似平静出之,实则是词人感情的强烈迸发,是血与泪的呐喊。读到它,我们仿佛看见词人撕心裂肺地向茫茫苍天呐喊“还我妻子”。这声音,喊出了失妻的万般凄楚。“梧桐半死清霜后,头白鸳鸯失伴飞”,词人目睹梧桐,眼看鸳鸯,心中涌起“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的思妻哀情。“空床卧听南窗雨,谁复挑灯夜补衣!”真切地刻划出词人翻江倒海的内心:南窗雨让人饱尝淋雨之苦与孤寂凄凉,南窗雨让人怅然于挑灯补衣恩爱体贴之一去不返,极曲致地传达出对妻子的挚爱,仅此一句,就把这哀婉凄绝的一幕深深地楔入了千万读者的心扉。

  诗以真情实感打动人的心灵,所谓“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可以说,每一首悼亡诗词都是作者“感于事”(其妻与世长辞)、“动于情”(哀悼之情生)而情注笔端写就的,因而,每一首都是从作者肺腑里流出来的悲歌,一字一泪,真切感人。

 

   7、梧桐半死清霜后,头白鸳鸯失伴飞,哀莫大于心死者如是。抚昔日恩爱夫妻似水流年,举案齐眉相濡以沫,如今却千里孤坟一抔黄土,形影相吊人鬼殊途,不必思量又怎能忘记?而那无尽凄凉更与何人说呢?惊醒处只是窗内孤灯窗外冷雨,心头残醉镜中华发。问世间情为何物,直叫人生死相许?可怜斯人未老头先白! 

 

   8、“半死梧桐清霜后,头白鸳鸯失伴飞。”汉代的枚乘说龙门之桐,其根半死半生,斫以为琴,音为天下至悲。他,是以心为琴,以词为弦,弹奏出至悲的哀音。他的巨痛,沉哀,一句句,一声声,如同南窗苦雨,秋夜凄风,敲奏拉扯着一颗孱弱的心。头发半白了,以后再没有人来替他:挑灯夜补衣。逝去的,永难追回,无论世事如何变迁,他与她的分离,已经被死亡划成了永恒。此后,无论还有多少苦难岁月要捱,还有多少悲苦日子要过,他,永远都只有形影相吊了,独行独坐还独卧……想起来就觉得可怜!怎么能让人不心酸落泪呢?

 

  9、贺词浸润着深沉的人生感慨,有着哲理的冷静揭示,显得沉郁而富有理性光彩。贺铸虽出身贵族,但空怀报国之心而无报国之门,终生沉抑下僚,郁郁不得志。词中以梧桐的半生半死,鸳鸯的失伴孤飞为喻,既失偶之痛楚,也发人生之感慨。“原上草,露初晞”化用“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之意,以露水易干为喻,慨叹人生之短促,功名之有如云烟,笔调委婉地将自己不得志的蹉跎人生寓于其中,感情内隐而沉郁。

 

   10、重过阊门已万事皆非。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一直以为时过境迁催人伤,岂不知人间最痛是物是人非。此次重来,姑苏城内风物依旧,锦秀繁华,车水马龙,恍若昨日。只是,同来何事不同归?何事不同归?何事不同归……斯人已逝啊!他吓了一跳,有些不敢相信,举目四望,梧桐半死清霜后,头白鸳鸯失伴飞。直到此刻,他才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你是真的离他而去了。就那么一瞬间,沧海竟换了桑田,前尘往事,点点滴滴,都到了眼前:初嫁时你的娇憨;桃花怒放的小院,你拍手笑看他纵歌舞剑;偷偷将他酒壶藏起后,冷眼看他大发雷霆;初为人母时你日夜守着婴儿痴笑,任婢女百般催促都不肯起身;他任侠使气挂破了衣衫,你守着一豆灯光连夜为他缝补……所有所有,关于你和他的往事,都涌上来哽在他的喉头。他这半生都在为尘事劳力劳心,原以为人生不过如此,得失之间,早没了以往的锋利,喜与悲也不再彻底。今日始知,失去你,才是他最痛的伤,深埋心底,轻轻一碰,便痛彻心扉。

    他开始彻夜难眠。躺在冰冷的床上,滴滴更漏伴着窗外孱孱的雨声缠绕着他的听觉,他尝到了思念的苦楚,这思念亦是冰冷的。

    该去看看她了,他想。

    原上草,露初晞,旧栖新垅两依依。从前喜也好,厌也好,总是抬头不见低头见,原以为要这样看一辈子,所以随随便便就将你遗忘。可是现在,阴阳相隔,有你的地方竟成了他这一生都抵达不了的天涯。

    今生已负你,但许来生吧。

    夫人,如果真有来生,定不负相思意。

 

   11、我走在梧桐花散落的小路上,满目的风朝我飘来,满山遍野的梧桐花飘逸成五彩五斑斓的雅歌,仿佛自己便落入花丛之中。所有的歌声都是心灵的咏叹。梧桐花始终灿烂,一朵朵花儿真的很美,如满树粉紫的小铃铛,带着一点点清幽的甜蜜气息,随风飘荡。

  梧桐花,是开在诗韵记忆里的花。她的花语叫做情窦初开。而对我来说,她却意味着忧郁与孤独。饱经沧桑的梧桐树刻满岁月侵蚀的泪痕,诗意般再现绵绵不断的精神血脉,生动镌刻着生命的年轮,期待着一季又一季的花开……

  梧桐树,是中国传统文人的爱情树。情系长江水,花开梧桐树,百鸟争鸣时,只待凤来栖。因为传说中的凤凰是停留在她的枝桠上。在我国的诗经里,就有关于梧桐的记载。“凤凰鸣矣,于彼高冈。梧桐生矣,于彼朝阳。奉奉萋萋,雍雍喈喈。良禽择木而栖,凤非梧桐不落。”凤凰“非梧桐不栖,非醴泉不饮,非练实不食”的典故也出于此了。

  在庄子的“秋水篇”里,也说到梧桐。庄子见惠子时说:“南方有鸟,其名为宛雏,子知之乎?夫宛雏,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也把梧桐和凤凰连在一起。想来,凤凰憩于梧桐大概就是出自这些传说吧。

  梧桐更有悲怆的一面。是神话、是浪漫、是离愁和满溢的寂寞无奈。也说梧桐树是感情树,春悲秋愁,梧桐最能解人意。梧桐记录了李清照的伤感、李后主的寂寞、李隆基的相思离愁。如唐诗宋词中“梧桐半死清霜后,头白鸳鸯失伴飞”;李隆基失去杨玉环,背着手孤独的在宫廷散步,随意排遣着自己“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的思念与记挂。李清照在一首《声声慢》中写道:“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者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南唐后主李煜《相见欢》中写到“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咏叹的却是离愁别绪的寂寞。“无奈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愁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写的都是相思离愁。从这些骚人墨客的笔下,写尽梧桐的悲怆形象。

  今年,梧桐花又如约而开了,梧桐花开得特别茂盛,看到路边那高大的梧桐树上摇曳着满满一树浅紫色的风铃,我才恍然,春去春又来,又到梧桐花开的季节了。那一串串浅紫色的花钟,那一团团粉艳花簇,让我几乎忽略了春天原来还有其他的花儿。

     几场春雨过后,梧桐花就开始飘落,落得伤心欲绝。一朵一朵,一片一片,花儿散落成残败的音符,跳跃着片片伤楚的灵魂。花儿,嫣然一笑,完成了一季梦幻的飘零。看着满地落瑛,我不忍踏上去,就这样慢慢的看着发呆。忽然间,就有了许多伤感、落寞与无奈。

  梧桐花飘落了,她那淡紫色的春梦,还有那些嬉戏的风铃,伴随谷物拔节的声音隐隐约约,忧郁的灵魂不再寂寞。而五月的微风依旧养育着我们,阳光依旧灿烂地微笑,凤凰依旧栖息在梧桐的枝桠上。有谁在一片迷茫的花香之后,蓦然回首,梧桐花,已纷纷飘落了……

  我又开始怀念那梧桐花一样美丽而忧伤的青春岁月。
(本文来自【许嵩官方论坛】
http://bbs./thread-571044-1-1.html) 

 

    12、晨曦穿透了冰冷的秋雾,醒目一株苍老的梧桐,树身疑空,枝叶凋零,一地黑灰枯黄的枝叶,踩在脚下,似乎踩在灵魂的碎片上。忽而下起了小雨,“霜砧声急。潇潇疏雨梧桐湿。”梧桐细雨迅捷激活了远古的怨泣,枯叶生起洪荒味道的戾气之风,飘荡在深秋的人群间。
  相传远古仙子思慕心上人,思慕不得而灵魂飘忽,灵魂飘忽而心空,心空而郁郁致死,死而化身梧桐,故而树龄不长即渐空树心,垂老于咧咧西风。所以在古典诗词里,梧桐常因栖身凄凉的审美而著称,正所谓“梧桐半死清霜後,头白鸳鸯失伴飞”、“西风催衬梧桐落。梧桐落。又还秋色,又还寂寞”。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易安独坐黄昏孤独,思念,怨愤,泪水雨水交织,雨打梧桐与灵魂的怨诉交响,忆欢爱忧未来,身比远古仙子,心如梧桐之空,无了依恋,失了依托,恐怖了身前身后名,怎一个愁字?

     一片梧桐叶,一地秋雨昏,仙子怨诉,数千年飘忽的魂。

 

   13、大凡喜欢宋词的朋友,对宋词里的梧桐树都不会陌生。如李煜的“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贺铸的“梧桐半死清霜后,头白鸳鸯失伴飞……;李清照的“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温庭筠的“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等等。从这些词中不难看出,梧桐大都和冷雨凄风相“依偎”。

  宋词里咏树的内容很多,惟独梧桐,单单是为了陪衬冷雨。取梧桐细雨画面的大都是些驿站的旅人、被贬的官宦、闲愁的怨妇、失意的文人。词人们为什么选择这树种呢?以我猜想,最主要的原因也许是因为梧桐树较干高叶阔,雨滴落上去有回声,有韵律,有节奏。不像榆槐等小叶树种,雨还没落上去,“刺溜”就滑了下来。雨小了听不到声音,雨大了“哗哗”响成一片,哪里还有什么韵律和节奏。

  在这个热热闹闹的时代,没有时间去“闲愁”。但“梧桐细雨”的意境还是能深深打动人的,可惜我们的窗前没有梧桐树,什么树都没有,只有水泥墙和广告牌。

详情请看:http://cjmp./whwb/html/2008-06/04/content_359184.htm

 

    14、 梧桐在唐诗中更代表了人们对爱情纯真美好的记忆。唐诗中“梧桐”这一意象蕴涵着丰富的爱情意义。孟郊在《烈女操》中写道“梧桐相待老,鸳鸯会双死”,以“梧桐偕老,鸳鸯双死”写出了男女之间忠贞不渝的爱情。白居易在《长恨歌》中写道“春风桃李花开夜,秋雨梧桐叶落时”,写出了李隆基对杨贵妃的相思之情。王昌龄在《长信秋词》中写道“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梧桐寄托了宫女对美好爱情的向往与渴望。

    提到梧桐与爱情,我们还会想到北宋词人贺铸的《半死桐》。贺铸一生政治失意,经济落魄,然而妻子赵夫人却对己十分体贴,夫妻感情深厚。但“梧桐半死清霜后,头白鸳鸯失伴飞”,词人只能在秋天霜降梧桐叶落之时,诉说对妻子绵绵不尽的思念。

    在宋词中最为动人的还是那位才情出众的女词人李清照的千古绝唱《声声慢》:“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在“梧桐细雨”这样美丽伤怀的意境中,李清照以词代声,诉说着对丈夫赵明诚无尽的怀念。

 

   15、一阵阵,一声声,鼓荡起一段岁月里珍藏的风月情怀,古典记忆。走进同里的小巷,我抓住抒情的尾巴,在潇潇细雨中踽踽而行;踏上周庄的小船,我掬起叙事的泉流,穿越岁月一个又一个古老而又年轻的悠悠残梦。在苏州的一个电线杆上,偶尔看到“阊门线”三个字,思绪马上被贺铸牵走,走入“重过阊门万事非,同来何事不同归;梧桐半死清霜后,头白鸳鸯失伴飞”的凄美世界。世事的繁华,红尘的来往,全化作一抹青烟,随风而去,而镜月水花的迷离,地老天荒的神话,又实实在在地涌上了心头。一个人,只是一个人,走在默默的春风里,四面是黛瓦粉墙,烟岚雾霭,孤独而又多情。

 

   16、梧桐落叶确是能给人一种很惊心的感觉。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它黄得快落得快。几乎是一夜之间,树就全黄了;也几乎是一夜之间,纷纷而下,树枝干嶙峋,叶稀稀落落,所剩无几了。不知哪一年秋天的哪个同事,上班路上随手捡了一片A4纸大小的梧桐叶,放进一个透明的塑料文件袋,挂在铁皮卷柜的侧壁上,竟连年地挂下来,一直到现在。这叶子肯定早已枯脆不堪了,但因为没人动它,它还很完整很有尊严感地挂在那里,而同树的其它叶子,当然早就尘归尘土归土了。无论什么季节,只要看到这片叶子,总是会想到那满街横陈的残黄,想起某个诗人的某句诗:“落花的花,落花的落……”,把“花”换成“叶”,那种孤寂清冷会更深一层吧?
  
  宋代词人贺铸的《鹧鸪天》中有一句“梧桐半死清霜后,头白鸳鸯失伴飞”。词说的是悼亡:一场雨、一阵风、一夜霜过后的转瞬凋零,会让人想到一次偶然的人生变故,会让身在其中的人瞬间苍老。劫波历尽,早已是花非花,雾非雾,物是人非。联想到这些,也就能理解“秋雨梧桐”唤起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墨客的情感共鸣的原因了。其实对自然物象稍有感知的人,都能在“无边落木萧萧下”中感受到一些什么,只是有的人愿意说,有的人不愿说;有的人善于表达,有的人拙于表达而已。
  
  楼上的同事说:“早晨拉开窗帘向外一看,哎呀,一夜之间,马路两边的梧桐全都黄了;又隔了一天,拉开窗帘,又差不多叶子都落光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