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国在广电不发达时最流行的三首歌曲

 燕山道士李长瑞 2013-05-09

我国在广电不发达时最流行的三首歌曲

   歌曲在我国乃至世界都是最受老百姓,最主要是年轻人喜欢的艺术形式,尤其是在校学生更为热爱。现在由于科技发达,传播媒介各式各样,广播、电视、网络和其他的许多形式。使现在创作的歌曲,不管好赖都能一夜传遍大江南北。可是在没有这些传播媒介的时候歌曲靠什么流传呢?我考虑流传形式有三种,一是靠学生的流动口头传播。二是靠军队转战传播,这里主要指共产党领导人民军队的传播,因为我们的人民军队有走一路唱一路,以此向人民宣传我党的方针路线,起到宣传人民教育人民的功效。三是靠电影传播,主要是那些电影插曲。我认为在传播中起到决定作用的还是那些朝气蓬勃的学生,其中原因有二,一,学生天性活泼爱唱歌,学校又是教唱歌曲的一个基地。许多优秀歌曲都是出自学校的老师并由他们教会学生。二,学生都是来自五湖四海,每年寒暑假都会以学校为中心呈放射状把歌曲传播出去,还有学生流动性大,每年都有成千上万的学生入学、毕业。他们来自五湖四海又回归五湖四海,他们象阳光一样可以辐射到地球的每一个角落,所以他们就会把歌曲带到每个角落。

    我在这里只谈那个时期最流行的三首歌曲。这三首歌都是靠学生口头传播到祖国的大江南北,成为当时的时尚,甚至传到国外。第一首是《苏武牧羊》,这首《苏武牧羊》是民国初期,由辽宁省盖县的田锡侯先生作曲,蒋荫堂先生填词的一首歌曲。这是在那个风雨飘摇,山河破碎的社会环境下,当时的知识分子,借古人来抒发自己一腔爱国情怀,饱蘸激情创作出来的一首代表歌曲。这首歌能在没有任何传播工具的情况下,在短短几年就传遍了大江南北,几乎渗透到中国每一个角落,乃至农村翁媪、童子亦会唱,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

第二首是《送别》这是由弘一法师李叔同在杭州浙江第一师范任教的时候根据美国人j.p.奥特威所作的曲调填以新词而成的新歌。这首《送别》歌,在解放前的知识界几乎无人不知,在江南一代更是家户晓喻。数十年中,成千上万的大、中专学生,就是唱着这首歌告别母校、老师,走向社会的。正因为如此,它先后为不少中外影片所引用,有的还作为影片的主题歌,比如《早春二月》,日本影片《啊,野麦岭!》;上个世纪八十年代获得国际金鹰大奖的《城南旧事》,就是用李叔同的这首《送别》作为主题歌的,它使《城南旧事》影片增添了无限的诗情画意。

第三首是《南京知识青年之歌》它原先的名字叫《我的家乡》,后来被改为《别了,南京》、《南京知识青年之歌》。三十多年前,在淮北大地的土屋里,在茫茫草原的垦荒点,在嘉陵江边的小山村,千千万万的知识青年曾哼着它,度过了无数个艰辛的白昼与寂寞的夜晚,湿润着几近干涸的心田它的真正作者是一个叫任毅的南京知青,1969年插队在江浦县。在同伴的鼓动下,这位学校里的吉他高手,仅用两晚就连词带曲谱好了这首《我的家乡》,并很快在知青中不径而走。那年夏天,当时莫斯科广播电台华语节目中以《中国知青之歌》配乐播出时。这首歌曲更像荒原上的野火腾腾蔓延,它以口唱手抄的形式,迅速传遍了万水千山,村村寨寨。知青们学着列宁评价《国际歌》的口气说:凭着《知青之歌》熟悉的曲调,你可以在任何地方找到“插友”。

这几首歌曲,年轻人可能不熟悉,但是我想六十岁以上的人差不多没有不知道,不会唱的吧?试问现在所传唱的所谓经典,哪首歌曲离了现代化传媒还能象这几首歌曲那么流行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