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末代溥仪之师 陈宝琛

 率我真 2013-05-10

末代溥仪之师    陈宝琛

作者:子夜

    陈宝琛(1848~1935)字伯潜,号弢庵、陶庵。汉族,福建闽县(今福州市)螺洲人。十三岁成县学秀才,十八岁中举,二十一岁登同治戊辰(1868)科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三年后授编修,又三年,擢翰林院侍讲,充日讲起居注官、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中法战争后因参与褒举唐炯、徐延投统办军务失当事,遭部议连降九级,从此投闲家居达二十五年之久。赋闲期间,热心家乡教育事业,辛亥革命期间出任山西巡抚,1909年复调京充礼学馆总裁,辛亥革命后仍为溥仪之师,1935年卒于京寓,得逊清“文忠”特谥及“太师”觐赠。


[转载]末代溥仪之师 <wbr> <wbr> <wbr> <wbr>陈宝琛

末代帝师陈宝琛


  陈家累代簪缨,为榕城望族。曾祖父陈若霖官至刑部尚书。同治七年(1868年)陈宝琛中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授编修。陈宝琛兄弟6人,3人进士,3人举人,人称“兄弟六科甲”。

   光绪元年(1875年)擢翰林侍读,与学士张佩纶、通政使黄体芳、侍郎宝廷等好论时政,合称“清流四谏”。光绪六年(1880年),“清谏”之名日重,得两宫皇太后赏识,充武英殿提调官。翌年,授翰林院侍讲学士,纂修《穆宗本纪》。光绪八年(1882年),授江西学政,重修白鹿洞书院。翌年,以校《穆宗毅皇帝圣训》奉旨议叙,授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当时,法兵侵犯越南,宝琛与张佩纶力荐唐炯、徐廷旭堪任军职。光绪十年(1884年),上“请募勇参用西法教练”,并条陈筹饷、选将、练兵、简器四事,主张“变化以尽利,任人以责实,筹饷以持久”,遂擢会办南洋事宜。后因原荐之唐、徐兵败受牵连,部议降五级处分。翌年,应台湾巡抚刘铭传之请赴台。返闽后,修葺先祖“赐书楼”,构筑“沧趣楼”。自此,闭门读书、赋诗、写字。

   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任鳌峰书院山长,以“培人才,广教育”为职志,曾倡设东文学堂、师范学堂、政法学堂、商业学堂。主持高等学堂时,派法、政、商、工、农等科学生留学日本。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闽、浙、皖、赣四省拟自筑铁路,商部奏派宝琛任福建铁路总办。次年(1906年),宝琛到南洋爪哇、槟榔屿、吉隆坡、万隆、三宝垅等地,向华侨筹募路款,建成福建省第一条铁路——漳厦铁路。宣统元年(1909年),奉召入京,任总理礼学馆事宜。翌年,补授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以及经筵讲官、资政院议员。宣统三年(1911)五月,简授山西巡抚,旋开缺以侍郎候补,派毓庆宫侍读,首发为“戊戌六君子”昭雪之议,奏请降旨褒扬。

    民国元年(1912年)2月12日,清帝逊位,宝琛追随溥仪。翌年,命修《德宗实录》。民国10年,修成《德宗本纪》,溥仪授予“太傅”衔。民国12年,引荐郑孝胥入宫。民国14年,溥仪至天津,宝琛亦移居天津随侍。“九一八”事变后,溥仪决意复辟,密赴东北。宝琛赶赴旅顺劝阻,溥仪不从,日本派人挟持宝琛返天津。民国21年,溥仪在日本扶持下成立伪满洲国。宝琛专程赴长春探望溥仪,呈密摺劝溥仪迷途当醒。后病逝于天津。溥仪特谥“文忠”。

主要作品


  其著述有《沧趣楼诗集》、《沧趣楼文存》、《沧趣楼律赋》、《南游草》、《陈文忠奏议》等,《沧趣楼联语》收录应酬联作九十副。

开拓福建现代教育的功臣


  提起出生于福州螺洲的陈宝琛,福建民众都会感激和缅怀他,八闽的陈氏后人也都会以他为荣,为他感到骄傲。人们怀念他,并不是因为他是清官陈若霖的曾孙,也不是因为是六兄弟“六子科甲陈宝琛全家福”的长兄,更不是因为他是末代皇帝溥仪的老师,而是因为他是开拓福建现代教育的功臣。

   陈宝琛聪颖过人,官运亨通。他13岁中秀才,18岁中举人,21岁中进士。步入仕途后颇受重用,官至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不幸的是,因1885年中法战争“荐人失察”,被光绪皇帝骤降五级严加处分。此时,他刚好丁母忧回籍,从此辞官闲居福州。也正是这闲居25年,他开拓了福建现代教育的崭新的事业。

   1895年,福州永泰乡贤力钧利用开办银元局的赢利,创办了苍霞精舍。1897年又增加日文科,称“东文学堂”,聘请陈宝琛任董事兼总理。戊戌变法后,福建各地纷纷提出兴办中、小学堂,可新式教育的教员特别缺乏。当时的闽浙总督同陈宝琛协商,欲将“东文学堂”扩充为官立全闽师范学堂,全力培养新式教育的师资力量,以解燃眉之急。陈宝琛慨然应允,并出任学堂监督(校长)。此学堂也是全国最早创办的师范学校之一。陈宝琛为学堂亲自题写校训:“化民成俗其必由学,温故知新可以为师”。并且,还撰写了一篇语重心长的《开学告诫文》。文章说:“国家之盛衰强弱,全视国民之智愚贤否。学堂固所以造就人才,然必使人人知义理,人人知爱护国家,人人能自立,而后国民之资格始备,而人才亦出其手。……诸生今日来学师范,后来即为国家担当教育责任。自冶其性情,而后能冶人之性情;自励其志节,而后能励人以志节。”颇像以后的《师范生守则》,成为全闽师范学堂培养学生的准绳(陈宝琛后成为末代皇帝的老师,也拿这样的做人准则常教诲他的天子门生,可能受了他在闽省当校长与教育会长的影响也未可知)。可喜的是,全闽师范学堂在1903年至1909年,共培养毕业生700人,其中大部分成了福建中小学教师的骨干,民国25年7月,合并福州、建瓯等师范学校为福建省立师范学校。民国27年3月,省立师范学校内迁至永安,民国31年改称为省立永安师范。新中国成立后由人民政府接管。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永安师范学校一度停止招生。1971年11月,福建省革命委员会决定在原永安师范学校的基础上复办三明地区师范学校,2004年5月18日,教育部批复福建省人民政府同意三明高等专科学校升格为三明学院。

   1905年,陈宝琛又出任福建高等学堂监督,深感学务繁忙、力不从心。于是,他邀集省城士绅座谈,倡议成立全闽教育商榷机构,大家一致赞成。当年11月,闽省学会(此乃福建教育总会的前身)宣告成立,陈宝琛被公推为会长。学会成立后,由于众人同心同德、群策群力,八闽大地掀起了兴办小学堂的小高潮。至1909年陈宝琛晋京官复原职(再任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时,福州城乡已兴办公立、私立小学校30余所,新式教育蔚然成风。其间陈宝琛废寝忘食、呕心沥血,实在功不可没。

   更难能可贵的是,陈宝琛还开明大度地支持夫人王眉寿兴办女子新式教育。1906年福建师范大学宝琛广场,陈宝琛铜坐像,王眉寿创办“女子师范传习所”,自任监督;1907年,女子职业学堂问世,王眉寿兼任监督;1909年,两校合并为“女子师范学堂”,监督一职还是非王眉寿莫属。可以说,倘若没有陈宝琛的全力支持,福建新式女子教育的立足与发展是难以想像的。民心自有一杆秤。陈宝琛对于福建现代教育的贡献是有目共睹的,因此,后人对他有口皆碑也是顺理成章。

   新中国成立以后,陈宝琛创办的全闽师范学堂。原址位于福州乌石山,是福建省最早创办的师范学校,也是当时全国最早创办的一所师范学校,素有“闽师之源”的美誉。民国25年7月,合并福州、建瓯等师范学校为福建省立师范学校。民国27年3月,省立师范学校内迁至永安,民国31年改称为省立永安师范。新中国成立后由人民政府接管。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永安师范学校一度停止招生。1971年11月,福建省革命委员会决定在原永安师范学校的基础上复办三明地区师范学校福建优级师范学堂,由华南女子文理学院、福建协和大学、福建省立师范专科学校等单位几经调整合并,于1953年成立福建师范学院,1972年易名为福建师范大学并沿用至今。在今天的福建师范大学旗山校区,建有宝琛广场,广场上立有创始人陈宝琛的铜坐像。

诗作选摘


  陈宝琛一生被后人引用最多的当属于落花诗中的两句——“委蜕大难求净土,伤心最是近高楼”,其无奈坚韧孤愤之心,历历可昭。王国维自沉于昆明湖之前曾题写这两句诗,以致很多人误以为这两句诗王国维所做,此句出自陈宝琛的后落花诗中。

 

   【后落花诗四首】

 

   其一

   楼台风日似年时,茵溷相怜等此悲。著地可应愁蹋损,寻春已是恨来迟,

   繁华自忏三生业,衰谢难酬一顾知。岂独汉宫寒食感,满城何限事如棋。

 

   其二

  痴蜂冶蝶太猖狂,未替灵修惜众芳。本意阴晴容养艳,那知风雨趣收场。

   昨宵秉烛方张乐,隔院飞英已命觞。油幕锦幡竟何用,空枝斜照百回肠。

 

   其三

  生灭原知色即空,眼看倾国付东风。惊回绮梦憎啼鸟,罥入情丝奈网虫。

   雨里罗衾寒不耐,春阑金缕曲方终。返生香岂人间有,除奏通明问碧翁。

 

   其四

   流水前溪去不留,余香骀荡碧池头,燕衔鱼唼宁相厚,泥污苔遮各有由。

   委蜕大难求净土,伤心况是近高楼。庇根枝叶从来重,长夏阴成可小休。

 

   【感春四首】

 

   其一

   一春谁道是芳时,未及飞红已暗悲。雨甚犹思吹笛验,风来始悔树旛迟。

   蜂衙撩乱声无准,鸟使逡巡事可知。输却玉尘三万斛,天公不语对枯棋。

 

   其二

   阿母欢娱众女狂,十年养就满庭芳。那知绿怨红啼景,便在莺歌燕舞场。

   处处凤栖劳剪彩,声声羯鼓促传觞。可怜买尽西园醉,赢得嘉辰一断肠。

 

   其三

   倚天照海倏然空,脆薄元知不奈风。忍见浮萍随柳絮,倘因集蓼毖桃虫。

   到头蝶梦谁真觉,刺耳鹃声恐未终。苦学挈皋事浇灌,绿阴涕尺种花翁。

 

   其四

  北胜南强较去留,泪波直注海东头。槐柯梦短殊多事,花槛春移不自由。

   从此路迷渔父棹,可无人坠石家楼。故林好在烦珍护,莫再飘摇断送休。

陈宝琛故居


  位于福州市郊螺洲镇店前村,也称"陈氏五楼"。五楼是沧趣楼、赐书楼、还读楼、北望楼、晞楼。规模宏大,有鱼池假山、庭院花园等,占地面积4113平方米。五楼始建于清光绪间,系扒皮宝琛遭贬回乡期间开始兴建,先建赐书楼,再建还读楼、沧趣楼,后建北望楼,最后建晞楼。至民国初竣工。赐书楼,在后门埕。店前村江边原有一座赐书轩,为院落宝琛曾祖父陈若霖珍藏皇帝御书之所,由书法家翁方纲题匾。陈宝琛在后门埕建造新楼,将赐书轩藏书及匾移此,名曰赐书楼。楼为木结构,双层,面阔八间,进深一间,单桅歇山顶。楼前一幢面阔三间平屋,系陈宝琛出生地。沧趣楼,在赐书楼右后侧,系陈宝琛珍藏金石书画之所。陈自述:“余年未四十作沧趣、听水二斋以娱亲”。楼为土木结构,二层,面阔五间,进深四间,单檐歇山顶。楼前有鱼池、假山、凉亭,具有庭园风貌。回廊墙上原嵌有五方唐代墓志,“文化大革命”中散失。1984年找到《贤力毗伽公主墓志》、《裴成章墓志》、《张安生墓志》三方,由郊区文物管理委员会收藏;《李仁德墓志》、《曹夫人墓志铭》两方仍下落不明。还读楼,在赐书楼后侧,取陶潜“时还读我书”句之意,为陈宝琛藏书之处。楼为木构,双层,面阔四间,进深五间,单檐悬山顶。楼边有株高10米玉兰树。晞楼,位于还读楼和北望楼之间,坐西向东,以迎朝晖。楼为木构,双层,面阔五间,进深二间,单檐歇山顶,与还读楼间有阳台,为陈宝琛乘凉赏月之所。北望楼,在沧趣楼左前侧,于清廷帝制结束后建成,取名“北望”,以示“思君”,内原悬挂溥仪像及陈列器等物。北望分前后二楼,中间隔一天井,均双层,单檐歇山顶。前楼面阔三间,进深二间;后楼面阔五间,进深一间,建筑精巧,俗称“小姐楼”。"陈氏五楼"于1983年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