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别跟老年人“较真”

 东方咖啡屋 2013-05-12
 
许嘉璐
生于1937年,中国当代训诂学家、语言学家

  2011年4月,许嘉璐于第三届中国老年保健产业高峰论坛上发表演讲。中国现有老龄人口已超过1.67亿,且每年以近800万的速度增加。帮助人们建立正确的养生观念与方法,意义深远。
 
  在工业发达、技术发达、财富高度积累的国度并不能避免老年人问题,老人应该得到我们的同情和关爱

  我今年75虚岁,所以谈老年养生应该是现身说法。在正式讲之前,我先讲几个小故事。

  第一个故事发生在西班牙。一位孤独的老太太被他的外甥发现,已经在她的公寓死去九个月了。

  第二件事情发生在今年一月份。我陪着朋友游览漓江,在阳朔上岸后,看到了两个牵着手从商店出来的爱尔兰老太太,她们看到我们一群人非常高兴,和我们打招呼说话。

  这是在西方发生的两种极端,一种孤独,死了都没有人知道;另一种结伴而行,到万里之外的中国旅行,见到了中国人还主动交谈,兴奋之情溢于言表。这两个故事很好地解释了老年人的心理状态和处境。过去曾经有这样的说法:“美国这种国家,是儿童的天堂,中年人的战场,老年人的坟场。”爱尔兰这两个老太太属于突破“老年人的坟场”。在工业发达、技术发达、财富高度积累的国度并不能避免老年人问题,而这些老人,是应该得到我们同情的、关爱的。

  第三个故事不久前发生在北京,有一位老先生,孩子不在身边,老伴前几年去世了,就找了个保姆。这个保姆对老先生照顾得非常尽心。老先生有时候大小便失禁,都由她动手清理。老先生曾经五次病危,都是保姆送他到医院,把他救了过来。而且是用自己积攒的钱给他付医药费。后来,老先生觉得他离不开这个保姆了,就要和保姆结婚。老先生的子女发现了端倪之后,把老先生送到了养老院。老先生吃不香,睡不好,整日在养老院里踱来踱去,而保姆感觉老先生肯定会回来,所以也没有离开他们家。过了一个星期,老先生自己想办法回到了家,一进家门,见到保姆,虽然不像年轻恋人那么浪漫地拥抱,但是也是如隔三秋的感觉。

  可结婚一年之后,老先生就要离婚,法院在调解过程中,问他为什么要离婚,他当场朗诵了裴多菲的诗:“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他说钱都在保姆那里,自己没钱。但是保姆告诉法官,钱原来都在老先生那里,可是他并不会买东西,之前就是全靠老伴,现在虽然保姆管钱,但钱都是花在了老先生身上,每一笔支出都记得清清楚楚。最后法官问他怎么样才能不离婚,老先生说,每个月给我一千块钱。法官又问你要一千块钱干什么?老先生说,置办点家当,买把太师椅,买点好茶叶享受一下;每个月的钱放抽屉里,将来生病了,先用这个钱,再用保姆身上的钱……

  我为什么说这个故事?因为这个老人,有可能是我们这个年龄的人的明天。人一到七十五岁,大脑不可避免地要退化萎缩,就变成了老小孩。这个可爱而可笑的老人是不是像个孩子啊,就像一个不懂事的孩子缠着爸爸妈妈,看到这个也要,看到那个也要,但他根本不会买东西,要了就满足了。这个故事最后是一个喜剧结局,这是介于前面两个故事中间的一个结局,既没有因为孤独而去世,也没有结伴去国外旅游。但老先生这个处境,更需要关怀。

  在那一年春节晚会上,听到《常回家看看》这首歌的时候,我和我的老伴都哭了

  第四个故事是我的。我是典型的空巢家庭,儿、女、孙都不在身边。因此,在那一年春节晚会上,听到《常回家看看》这首歌的时候,我和我的老伴都哭了。

  真的,像我们,不需要儿女做什么贡献,只要“回家看看”,跟老爸老妈絮叨絮叨。但是,当一个人在事业爬坡的时候,或者达到了事业顶峰的时候,常常忘了过去和未来,只关注现在。他们常常对老年人不理解。回想我当年处在这个年龄段的时候,也是这样,我不是一个不孝的人,但有时候对年迈的母亲的有些事情不理解。直到她身后,我年岁大一些的时候才明白。

  例如,当老人的身体衰弱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他会有一种莫名的恐惧、莫名的不安全感。这个在中年人看来是很奇怪的,但没办法,老人自理能力减弱之后,自然会产生这种想法。还有一点,老年人需要说话,没事去陪老爸老妈叨唠叨唠,不只是对他们心理上的安慰,而且可以锻炼他们的说话能力。一个人说话自己能听到,声带颤动,周围的肌肉都在动,脑子在动,这些就反作用于大脑神经中枢,让大脑中枢的衰老减缓。老人就怕孤独,一个人坐着晒太阳、看电视,不说话,衰老得更快。另外,把老年人的生活安排得太周到,比如你给爸妈请两个保姆,他们什么都不做,这样不好。根据身体状况适当做些家务,有益于健康。

  我有个小小的建议,今后这一类老年养生的论题,也要面对中年人,在对老年人讲的同时,要让更多中年人了解老年保健知识。为什么?今天的中年人就是明天的老年人,如果我们在中年人里普及老年保健知识,他就会知道我老了之后会怎么样,有所预防,同时会理解自己父母,还会普及到自己的儿女,上达下连,影响三代人,特别是有利于中年人尽孝,老年人保健。

  心怎么治?我想首先是自养,要树立需求和追求,更重要的是有一种信仰。

    现在的生理学、心理学,早就有充分的理论和更多的实践证明:心和身是密不可分的。西方医学也逐渐发现,情绪和心态对健康有直接的关系。洪昭光先生曾经讲过这样一个故事:美国有一个人几次因心绞痛送到医院,用机器一看没事。后来就做造影,证明心脏没有任何问题。可为什么会出现几次心绞痛呢?医院和专家反复研究,推测是由于他在瞬间受到一种强烈的刺激,于是在一次住院治疗的时候,用他最厌恶、最反感的事情猛然对他进行刺激,他马上就出现了心绞痛,这时候设备立即捕捉到了。

  西医已经在思考心态、心情、胸怀和健康的直接关系。他们落后于中国两千年,我们在两千年前就明白了这个道理,所以好的中医在治病的同时,也在治心。

  心怎么治?我想首先是自养,要树立需求和追求,比如学国画、书法,年纪小一点的学跳舞,出去旅游。更重要的是让老年人有一种信仰。

  凡是信仰的东西,都是永不可达到的。限于有些老人的文化水平,这可能比较困难,但也不是做不到。现实中,有的老人信佛,有的老人信道教。作为儿女,不要去阻拦。因为正经的宗教都是引人向善的。生活中,更多的可能是按照儒家思想去做,比如“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道理老人都能接受,推己及人。一个白发苍苍的老人和小孩子下围棋,可以看成小孩子给老人以安慰,让他活动一下,动动脑子,跟老年人聊聊天,这是“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但同时,也是老年人“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体现,这就是高尚的德。

  儒家的东西并不高深,可以用世俗的生活去体验,追求人性的完善。所谓信仰,就是对做人的道德、人品、胸怀的无穷尽的追求。实际上就是一种情怀、胸怀和思想的高度。

  现在我们就要把老年才会体悟到的道理推向社会,特别是推向现在舍命追求物质的中年人

    养心的另一方面是“社养”,就是社会共同帮助老年人养心。最小的社会就是家庭,所以我说要对中年人进行普及养生、保健知识,中年人有儿女,只要中年人做好了,孙子辈也会跟着。

  第一,别跟老人“较真”,即使老人的决策是错的。说老实话,天塌不下来,这个美好的家庭不会因为老爸老妈多买了一台电视,丢了一个东西就散架了。别把家里的事情看得那么重,何况多数家庭老人孩子不在一块生活,所以更要理解老人。

  家庭是小社会,家庭之外的一层就是社区。中华文化的建设应该从社区开始,比较小的社区就是居民小区或者一个弄堂。政府应该承担起责任来,建设社区文化。现在社区有棋牌室、书画室,有的还有小花园和健身器材,但这些还是对“身”的关怀,是消磨时间的,不是开拓胸怀的。能不能组织更多志愿者,经过培训后,和老人结对子,和老人聊天,甚至听老人发泄,唠叨他儿孙孝不孝,帮他“养心”。

  前几天,清明节,有一位师傅跟我说,老妈来电话了,清明节要出去玩。父母想去远郊,他要开车去送,可是还要考虑到父母腿脚不灵便,于是他踌躇了。这个师傅就挺好,你说出去玩咱就出去玩,你说去远郊就去远郊。我想,这对老人那些天一定很快乐,唠叨去哪里玩了,那儿的花真好,下次再去,儿子照的相如何如何。比吃了蜜都甜啊。

  说老实话,进入老年我才发现:人生高妙的道理,在中年的时候常常是难以领会的。经过了风风雨雨、曲曲折折,老了,回过头一想父母的教育、老师的教育、书上的教育,才能深入领悟。现在我们就要把老年才会体悟到的道理推向社会,特别是推向现在舍命追求物质的中年人。这代人如果受我们的影响,救了他自己,救了老头老太太,也救了未来的中年人,未来的老头老太太。(摘自央视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