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正义中了铊毒

 zengps 2013-05-13

hanyh@sph.com.sg

  中国学者与媒体评论说,朱令案已成为中国的一道社会伤疤。然而,对朱令年迈的父母吴承之和朱明新来说,女儿的痛苦不是伤疤,伤疤是过去受伤的痕迹,而复健、孤独与朱令身体日渐虚弱,却是一家人每天承担的现实。

  对整个中国社会来说,这起悲剧也不可能是伤疤,它同样是眼前的现实。投毒案发时间虽然已过去19年,但是冷血悬案未破,凶手逍遥法外,受害者家属苦苦追索的侦查过程不被公开等情节,都还在发生中、延续着。“社会伤疤”的评语,固然道出了事件给社会造成的心理冲击,但也将事情说轻了。

  1994年与1995年间,清华大学才女朱令被人投下毒性剧烈的铊盐,协和医院治疗不当,导致原本年轻健康的朱令全身瘫痪,100%伤残。当年5月,在公安介入调查后,朱令宿舍里的关键证据被窃,一宗作案手法业余、犯罪嫌疑人范围狭小,在一般人理解中应该不难侦破的校园投毒案,竟成了多年悬案。没有任何人或机构承认有责任,最终,一切后果,都由受害者本人与她家人承担。

  上个月底,因复旦大学学生黄洋被室友投毒致死引起关注,朱令案再次进入公众视野。这已经是该案发生以来的第三波媒体报道热潮,这一次,超过10万人在白宫网站签名请愿,要求把据说正在波士顿定居的该案唯一嫌疑人驱逐出境,大概因为民意压力太大,“朱令”这个名字在微博上被屏蔽了一天,然后又自动解封。

  而北京警方5月8日称朱令案“未受干扰”的一纸声明,与其说是对信息公开诉求的回应,不如说是一份“不公开”,调查不会重启的公告。

  在舆论骤起又散去的循环反复中,朱令父母日复一日地默默坚守女儿,正走入19个寒暑。

  就像所有让人悲恸的悲剧一样,朱令案之让人揪心,不仅因为她是无辜受害,或中毒前优秀有才华,更是因为在让人发指的罪恶,在相关部门的不作为之中,本案流露出那么多让人不忍、不容被玷污与欺凌的善与爱。

  首先是朱令父母,这一对高级知识分子夫妇19年来始终以克制、忍耐的姿态,循正常途径赢回公道。出于传统的民族情结,他们对白宫请愿“不参加也不支持”,在这个家庭的无助与坚强面前,旁人无地自容。

  其次是朱令同学以及众多素不相识的志愿者。据说2007年左右,志愿者人数比现在多,当中一些人甚至为了调查本案而丢了工作。有网民愤慨地评论说,朱令案让人难以启口,因为其中都是利益纠葛、推诿,没有正义的力量。这应该不属实,朱令案凸显的是:面对无处不在又难以撼动的体制力量,社会上的善与温良努力,很多时候像陷入迷宫般使不上力,走不出来。一些人为此身心俱疲,许多人选择麻木,还有人相信怒气比理性更有用,选择以暴制暴。

  例如大量网民对“唯一犯罪嫌疑人”、出身权贵家庭的孙维进行“有罪推定”,他们人肉搜索出孙维与丈夫的姓名与居所,施压让他们卖不出房子。这固然不可取,但问题是,当所有正规渠道都堵塞,民众争取正义,办法真的有限。

  无辜、善良、不幸、激进化、阴谋、有关部门的岿然不动……中国社会悲剧中的“固定因素”,都在朱令案里完整体现。朱令案以及其他类似案件的悲哀不在于正义不公,更在于正义的问题好像一开始就不重要,它从一开始就缺席,被人刻意抹平与遗忘,如同被投了铊毒。

  捷克作家米兰昆德拉说过,记忆与遗忘的斗争,就是人与强权的斗争。目前公众掌握的信息,既不能证实也不能排除朱令案中有“强权”的介入,舆论一波一波的报道,就是一次次的记忆,有助于推动权力滥用与体制不作为受到惩罚;社会的是非感被维护。

  在现实中,我们只能呼吁给善一条出路,给受害人一个希望,给真相一点阳光。舆情高压、危机常态化,悲愤填充的社会,只会让暴戾与脆弱性不断加深,等待爆发的一天。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