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孩子, 你辛苦了!

 花落会开 2013-05-14

    今年的母亲节很特别, 五个健康的孩子来到我面前, 向我展示成长的无辜与无奈!

 

()成成

    母亲节当天上午, 有个二岁二个月的孩子来测评, 那孩子已经在医院接受治疗快一年了, 有人说他发展迟缓; 有人说他有自闭倾向; 有人说他感统失调, 母亲都已经无所谓了, 因为说这些话的人并没有真正帮到她和她的孩子。孩子至今仍不会说话, 不与人交流, 同龄孩子会的他通通不会, 一眼就能看出他的「不同」。

    测评完后, 我对着母亲和同行的父亲和奶奶说:孩子没有问题, 是被照顾太多了。

 

    于是我开始对他们一家人简单说明我的测评结果:

1.    孩子身体的骨骼强度不足, 肌肉张力也不足, 全身软趴趴的, 显示婴儿时期爬得不够, 前庭觉刺激不足, 所以影响肢体控制能力和语言能力(详情请参考前庭觉不足的影响()~())

2.    虽然是顺产儿, 但是后续触觉刺激不足, 神经通路不够, 所以对自己身体的感知能力建立不足, 反应迟钝, 甚至连自己的手能怎么使用都不知道;

3.    当我给孩子一项新刺激时, 孩子能专注、认真感受, 并能延伸对物质的探索, 改变身体操作的速度和方式, 这就是生命本能, 证明孩子的身体早已准备好, 能力未被建立是因为环境刺激不足;

4.    孩子一直哼着刚刚参加教学开放日活动所听到重复播放的背景音乐「伊比丫丫」, 而且重复地用同样的动作操作测评中使用的圆柱积木, 显示孩子的听觉和音感是正常的, 同时也出现这个年龄应该出现的敏感期现象, 再次证明孩子的身体是准备好的!

 

当我示范了撕纸的动作, 然后把纸放到孩子手中, 刺激他如何用力撕开纸张后, 孩子把一张A4纸撕成了二三十张小碎片, 其动作从快到慢, 撕开的纸片从桌上被刻意地轻放飘落到地上, 整个专注探索的行为让我觉得好像看到幼年时期的海伦凯勒。

 

    妈妈听了我说孩子没问题, 大大舒了一口气说: 我也觉得纳闷, 我们是计划生育的, 每个月都做产检, 结果也都很正常, 而且还是顺产, 出生后医生没说孩子有任何不足, 怎么就成了自闭倾向呢?

 

    接着奶奶问: 感觉统合训练是发现问题的小孩才做呢? 还是一般小孩都要做呢?  妈妈很快地接话回答说:感觉统合是身体的本能!!!(哈哈! 她终于懂了!  也相信了!)  然后奶奶很聪明地领悟到其中的道理, 接着问:那我们一般人不就都有些感统失调吗? (好聪明的奶奶!)

 

我说:是的! 我们放眼望去, 不论社会新闻也好, 身边的亲朋好友也好, 包括自己本身在内, 都能发现许多感统失调的现象, 例如有些人脾气容易暴怒, 生气过后即使痛哭流涕、下跪道歉, 下次情境再现, 他还是克制不住自己的。又例如有些人好迷路、不认人、听的看的都记不住, 但只要做过一遍就能记住的、莫名其妙地怕黑、恐高、健康的家庭却养出容易负向思考的性格的, 或是要求严格的家庭养出病态心理的, 这些都是感统失调的表现(: 随着年龄不同, 身心交互影响产生的感统失调程度和偏向也不同)。而现代都市的孩子成长环境更单一, 要发展出良好的感觉统合能力就更艰难了。

 

接着爸爸说话了:难怪!  我们这个孩子十个月之前都没下过地呢!

 

 

()小哲

    另一个是四岁多的孩子, 语言发展很好, 妈妈本身就是教师, 很注重孩子的教育, 孩子从小就在知名早教中心上课,  但是, 整个测评过程中, 粗动作部份, 孩子只要是上高、下低都害怕, 摇晃的器械基本上都不敢做。 细动作部份, 孩子五指分化还不完全, 连用手指握拳, 分别指出1~3的手指头时, 孩子就喊手很酸!!! 同时, 孩子还出现听辨能力不足, 视觉空间感不成熟, 视觉聚焦也不足的现象, 左右手不协调, 惯用手也还没定下来。

   

    还好, 孩子属于触觉迟钝型, 不怕生, 还很愿意与陌生人交流, 看到其他小朋友都在挑战对他而言「高难度」的动作和器械时, 心理很不服输地也想尝试, 结果是大人推扶上去, 发抖地求救下来。 我在一旁向妈妈解释孩子感统发展的状况和行为形成的原因时, 妈妈说:这些动作他这个年纪应该都不会吧! 我去过他们幼儿园班级上过课, 其他小朋友能力也都是差不多这样的, 而且, 我们这个孩子是天生怕高, 在高处他就手脚没力气的, 因为他一出生就比别人个头大。

   

    我知道要说服一个很认真、并且本身就是教育专业人员的母亲, 让她接受孩子其实没长好的事实是很困难的, 毕竟感觉统合的观念目前还不普及。于是, 当孩子从高处被拉扶下来后, 我抱起孩子上滚筒做飞机式, 孩子才靠上滚筒就哇哇大叫, 抗拒地要下来, 我对着妈妈说:这个动作都还没要求手脚用力, 高度也不高的, 孩子怎会如此害怕?  这时妈妈才开始认真思考我的话。恰巧这时一个才快三岁的孩子来了, 孩子一上滚筒便能做出标准的飞机式动作, 令妈妈很惊讶, 她喊着自己的儿子: 快看!  这小妹妹好厉害呀!

   

    经过一段不短的时间, 妈妈陪着孩子在中心里自由探索, 孩子赖着不想走, 因为他正享受着身体神经网络连结所带来的舒畅和自信, 而妈妈一副若有所思, 欲言又止的表情, 告诉我她的疑惑、担忧和不知道要怪谁的怨气, 我没打扰她, 也没说破, 先行外出用餐去了。回来时, 老师告诉我, 那妈妈最后跟儿子说: 以后我们常来这里玩好吗?  听到这话, 我替孩子感到高兴。

 

 

()小宇

    下午老师跟我说有个三岁半的孩子还不会说话, 但是妈妈很回避面对事实, 不愿意参加测评, 只说来听家长课堂和参加开放日活动。我大概猜到家长是什么心情了, 讲课时刻意为这位妈妈说明白: 只要孩子出生时是健康的, 后期能力没被建立都是因为环境不足, 孩子本身身体是没问题的。我同时强调:错误的爱会让孩子变得笨手笨脚, 孩子长大后不但得不到他人的理解和包容, 还必须承受被贴标签的压力, 家长心里压力也是很大的。家长必须要把握孩子的生理优势期, 在六岁之前, 最晚十二岁之前, 尽量弥补孩子的感觉刺激。

   

    下了课, 这位家长带着老公和孩子进到活动教室里, 整个活动过程孩子几乎只有观赏的份儿, 他的身体一点都不给力, 完全跟不上其他孩子的行动能力, 把我们的老师都给看急了, 忍不住过去抱着他一起跳起来。初老师和Yellow老师轮番出来跟我说: 王老师, 孩子好严重啊!!  可是妈妈不肯…. 爸爸看起来很忧郁, 时时伸手帮助能力低弱的孩子….

   

    我插了个空进入教室, 跪到孩子身边开始和孩子「玩」起来, 然后顺势抱起孩子, 引导家长跟我出来外面听我「讲课」(呵呵!其实就是借机观察评量孩子的状况。)

   

    这孩子果然全身软趴趴的, 一点肌肉张力都没有, 同样是照顾太多造成的! 孩子是站没站样,  坐没坐像, 连单脚支撑自己的身体爬爬梯都没力气。爬滑梯时, 我把孩子的袜子脱掉, 孩子竟然吵着要穿袜子, 没穿袜子的脚是不会走路的!!!妈妈说孩子一年四季都穿着袜子的, 因为老人家说脚心是不能着凉的, 所以, 连睡觉时间都给孩子穿着袜子睡。

    

    我跟家长说了一个去年的案例: 一个五岁的男孩, 师长们都称赞他「成熟稳重」,因为孩子乖巧、懂事, 而且很聪明。但是, 五岁的他走起路来就像眼前这位三岁半的小男孩, 拖着脚, 膝盖不会弯曲, 身体顷斜, 晚上睡觉还包着尿布。上感统训练课程第一天晚上, 孩子就没再尿床, 上了六节课后, 孩子的父亲感慨地说: 我五年来第一次看到我的儿子会调皮捣蛋!  听了让人既欣慰又辛酸!

   

    然后, 为了让承受多时压力的家长怀有希望, 我刻意让孩子重复做了几个动作, 指引家长看见孩子的生理优势, 再对家长说: 孩子没啥问题, 帮他把身体打开就行了!这时, 妈妈先是一愣, 然后如释重负地笑了。而父亲则努力地陪着孩子重复玩着攀爬和急冲的器械, 因为我跟他们说: 好好陪孩子在这里玩两个小时, 两个小时之后他就变了一个人了。而事实也是如此。

  

 

()皮皮与豆包

    在下午, 又测了两个小学一二年级的孩子, 这两个孩子自尊心都很强, 心智也挺成熟, 对自我的要求都很高, 但也看得出曾经因为感统失调受挫不少。测评的整个过程孩子都很努力且严肃地尽力达到指令要求, 但是, 毕竟脱离不了客观身体因素的局限, 有些动作孩子很费力还是做不好, 尤其是在做精细动作时, 孩子拿剪刀那个费劲的样子, 让人看了很心疼!

   

    而最后要求孩子把桌上的纸全揉成一团时, 两个孩子都因为大脑双侧分化不全(详情请参考【浅谈大脑双侧分化不全的行为表现】), 在这个环节时已经都精疲力尽, 脑袋使不上力, 完全没有策略, 尽用蛮力揉捏, 还是不能让所有的纸片成团。 他们花费了大约二十分钟做这个动作, 男孩用自己最大的力气尝试完成, 终告失败; 女孩反复把纸片一张张摊开又捏揉, 也是无法完成指令。 这难熬的二十分钟, 孩子的脸上写满不服气和一肚子疑惑, 当然还有身不由己的疲惫!!!而孩子的家长们在旁也看得很心疼。

 

    当我解释了什么叫做大脑双侧分化不全以及它的影响时, 女孩的妈妈马上就说:这个真的很吃亏!  孩子不是不会, 而是无法坚持到最后, 那种挫败感造成的压力很大的!我平时就看孩子很「用力」地在做事, 老是告诉她别那么严肃, 要放轻松, 原来, 这不是听懂就能办到的

   

    而男孩的妈妈测完后也恍然大悟地说了一番话(我发现聪明的家长其实很多, 做不到多是因为不知道。): 以前以为大肢体动作和精细动作是没关联的, 因为孩子本身就喜欢蹦蹦跳跳, 我认为这样的运动量应该就够了, 不知道其中还有神经网络连结的道理, 没有专业支持, 再大的运动量也帮助不到孩子整个身体智能的开发, 而细动作的发展原来要以粗动作为基础!因为学习上较多使用的是精细动作, 所以给孩子练的也多是精细动作, 但总觉得这就是孩子的罩门、死穴, 他做这些细动作总是很费力还做不好, 原来问题还是在没有专业指导, 做了无用功。

 

 

    这一天下来测了五个孩子, 都是健康宝宝, 但是都因为家庭照顾过度或家长没有正确的感统教育观念, 让孩子这样吃苦受罪, 唉!情何以堪啊!

 

    试想(): 我们所居住的城市里还有多少这样的孩子?  他们又正承受着如何的压力和误解?  一个身体都准备好了的健康小孩, 因为环境不足、 家人错误的爱, 正逐渐走向吃力、辛苦的人生旅途, 若中途还得不到适切的帮助, 也没人给孩子一个合理的解释时, 长大后的他们做出什么事都是无可责罪的!

   

    还好, 昨天在教学开放日活动中发现两个孩子的表现令我很欣悦, 两个都是快四岁的孩子,  经过老师示范、讲解后, 有几个动作刚开始就只有两个六岁以上的孩子会, 其他孩子都是做不来的(请特别注意: 孩子们都看到也听懂这些动作的要求, 却无法让自己的身体遵照自己的脑袋想法做到, 这就是身体无法为心所用, 自身身心不和谐之处。)但是这两个快四岁的孩子很快经过观察和摸索之后, 就能做到标准动作了, 过程中没有太多「讨价还价」、调皮或喊累的情形, 这就是身体智能的表现, 身体能为心所用, 成为自身良好的学习工具。

   

    这样的状态如果持续进步, 那就能达到我们祈求的健康、快乐、自信又高能的标准, 想做的都能轻松做到, 想学的马上能学会! 看到他们出现这样的现象, 真是令人兴奋!

   

    这个月的家长课堂【每月小叮咛】里我是这样写的:

o     孩子天生优于父母! 我们只要顺应生命成长规律, 提供孩子安全、丰富及充满爱的环境, 他自然能够健康、快乐、自信又高能!

 

o     了解【感觉统合】, 传播【感觉统合】教育的观念, 一起成为孩子生命中的贵人!

 

o     再怎么忙, 都要修心! 随时【专注当下】: 我在做什么? 我在想什么? 我为什么会这么想? 抽丝拨茧, 追根究底, 我们会发现: 原来都是感统失调在作祟!

   

    课堂上我举了个例子: 甲和乙两个不同感觉统合状态的人, 同时在街上被某人看了一眼, 甲可能感觉很不舒服, 甚至有想打人的冲动; 乙则很热情地向某人挥手说Hello!,因为乙认为某人可能需要他的帮助。

   

    相同的时间和空间, 相同的刺激物和刺激力度, 因为感觉统合发展状况不同, 会造成个人身体感官上的不同感觉, 产生心理上的不同解读和好恶, 这就说明我们大部分的人都是「心住于身」,而身体感觉又被外界环境因素所左右, 所以, 很少人能真正成为自己「心」的主人。

   

    了解感觉统合的道理, 在错过发展感觉统合的生理优势时期时, 我们仍能靠着修心来强化并提升自身的意志力, 让强大的意志力来抑制生理的反应, 甚至改变生理的状态。如此, 才能成为自己心的主人。同时, 也才能帮助孩子, 成为孩子的贵人。大家共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