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展古桥风姿 现明代风韵

 垂钓渔公 2013-05-14
展古桥风姿 现明代风韵
虎踞桥的前世今生

发布时间:2013-04-23 08:08  金山网 www.jsw.com.cn 【字体:放大 缩小 默认

  文/王瑞璇 马彦如

  4月17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虎踞桥二期修缮工程竣工,正式向广大市民开放通行。

  修缮一新后的虎踞桥恢复成明代风格的拱形桥,板条石步行桥面,块石栏板,形制古朴。记者在虎踞桥修缮复原工程现场看到,原先破旧的水泥桥面及砖砌砂浆栏板已被全部拆除。桥侧两岸的护坡已铺上草坪,生活垃圾、碎石被清理干净,断裂的挡墙修复一新。

  新修的古桥变高变大了?

  虎踞桥是江南运河长江入口处现存的第一座古桥,历经明、清、民国,至今已有500多年历史,保留了大量珍贵的历史信息,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2006年,虎踞桥随大运河一道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面对修缮后的虎踞桥,沿线的居民表示,比原先好看很多,周边环境也变得更漂亮整洁了。可是,也有年纪大的市民反映,现在的虎踞桥感觉比他们小时候看到的变高变大了。新修缮的虎踞桥真的与原先不一样了吗?带着这个疑问,记者采访了负责虎踞桥建设项目的城投公司总工办副主任、高级工程师宦晓云。

  其实桥并没有变高变大,宦晓云说,现在虎踞桥恢复了拱形桥面,将桥面桥栏与下面的桥墩桥基配合起来,桥身从平面变成了拱形,给行人造成了一种视觉上的错觉,以为桥变得高大了。实际上桥基并没有变动,完全根据原有的基础所修。

  现行的设计方案是以1947年虎踞桥的照片作为参考资料的,这也是该桥保存最早的影像资料。从1947年的老照片上可以看到虎踞桥的桥面在当时即为拱形,栏杆是水泥柱加条状铁杆。

  虎踞桥,由于在明清镇江城虎踞门外,故名。虎踞门为古城南门,又习称为南门桥。民国十九年(1930年),在桥西近一公里处建中正桥(即今解放桥),为便于区分俗称为老南门桥。始建年代不详。据史料记载,明弘治十四年(1501),虎踞桥与千秋桥俱圯,知府王存中皆重建。这是目前有关虎踞桥建成的最早记载。万历四年(1576)知府张纯改建为木桥。后因行船不便,万历二十二年(1594)知府苏兆民改建为单孔石桥,即今虎踞桥。清咸丰年间,太平军守城,凿断桥面,阻清兵通行。同治九年(1870)修复。 

  抗战初期,虎踞桥遭受日寇轰炸,桥面尽毁但桥身尚存,后国民政府加以修复。1961年,为方便行人和汽车通行,对该桥进行了改造,将桥面坡度放缓,拆除了桥面栏杆和块石,改为混凝土桥面以供车辆通行。当时的这些改造工作,仅是从功能上考虑,并没有从历史文化和建筑艺术上进行保护。

  最大限度恢复明代模样

  现存虎踞桥为明万历二十二年修建所留,为单孔石拱桥,桥全长30.6米。虽然历经多次整修、改造,虎踞桥桥身的金刚墙、桥墩、桥拱、桥耳等仍比较完整地保留了明代桥梁的建筑风格。

  古代建桥主要是供行人通行,在设计桥基时并未考虑到要承载汽车通行的重量。由于车辆碾压、年久失修,原桥面已出现多处裂痕,桥身部分存在风化、开裂、突出、掏空和生长爬藤植物等现象,既破坏了桥体原貌,也存在安全隐患。

  本着不改变文物原状、保存历史信息、保存实物遗存等的原则,市政府决定由市城投集团作为建设主体,开展修缮复原工程。从设计阶段开始,就选用具有文物保护工程勘察设计资质的公司进行规划设计,在深入研究虎踞桥历史沿革的前提下,编制了《大运河虎踞桥修缮复原工程方案》,组织人员到杭州、绍兴、苏州实地考察古桥修缮案例,进一步完善、优化修缮施工图设计,最终方案经市文物局组织专家论证通过。 

  据城投集团工程负责人介绍,该工程主要思路是以1947年的虎踞桥照片显现的形制为依据,力求最大限度地恢复明代风貌。资料记载,明代桥形的特征是桥身为拱形,线条简洁大方,栏杆多为块石栏板。

  选取的石材会慢慢现出古朴

  虎踞桥修缮复原工程于去年6月开工,桥主体的修缮施工于年底完成。重修虎踞桥,不仅需要对桥墩进行维修加固,而且需要恢复拱形桥面。要保留桥原有的高度,而且老拱不能破坏,原先的设计方案中没有充分考虑到拱形与路面形成的高差问题,桥头桥尾无法与道路自然衔接,经与设计人员多次讨论,最终确定在桥头两侧设置了下沉式小广场,用踏步过渡至两侧道路。

  修复中需要采用传统材料和工艺,讲究实用和耐用,讲究明代艺术和特色,修复细部和色彩需要保持朴素自然,以展现古桥古色古香的明代风貌,建筑施工面临着挑战和考验。 

  对现存的桥身,采取保养维护的方法,尽量以现状保留;对现有的混凝土桥面及栏板,进行拆除,并以《康熙丹徒县志》等历史文献记载为依据,结合参考杭州拱宸桥等江南同时期拱桥的修缮工程的成功案例,进行桥面踏步、车辙石、压栏石、栏板、望柱、抱鼓石和仰天石等细部的修缮复原;针对周边复杂环境,在桥两端以桥头铺装作为虎踞桥文物保护的缓冲空间,采用块石错峰铺砌,并尽量选用年代久远的老石头,风格上与虎踞桥相协调统一。针对两侧岸线的滑坡现象做了挡墙处理,并采用垂挂植物进行遮挡。

  也有市民认为新建的虎踞桥感觉太新了,并没有修旧如旧的感觉。宦晓云告诉记者,现在虎踞桥桥面和栏杆所用的石材为黄锈石,这种石头的特点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会有天然石锈渗出到表面,显出古朴的感觉。在选择桥面石材时,有专家认为应该要选与桥基的老石头相接近的石材,也有专家认为应该选择不同的石材,这样更具有历史的分段感。最后经过专家认证,决定采用了黄锈石。

  宦晓云说,如果细心观察,可以发现实际上现在的桥面踏步和栏板的颜色已经比刚开始建成时变了些许。

  管线迁移下埋扮靓古桥

  由于天长日久,原桥周边环境较为复杂,大量管线像蜘蛛网一样邻近桥身上空跨河而过,部分管线沿桥南侧踏步浅埋,不仅存在较大安全隐患,也严重影响虎踞桥这个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形象。

  桥体周边管线涉及电信、联通、公安、市政、广电网络、铁通等多家单位。为此,市政府多次召开协调会,专题研究相关事宜。市城投集团作为建设主体,组织协调整个施工现场,保障杆线整治各责任单位顺利施工,并无偿提供过河过街管道给各单位使用。市干道办则为各单位做好杆线迁移的相关技术咨询和指导。

  电信公司涉及迁移管线最多,情况最复杂,据该公司项目经理倪敏介绍,电信这次迁移管线总量为2条1600对光缆和4条中继光缆,涉及周边3200户电信固话用户,工作量大、工期紧,他们顾全大局、克服困难、不讲价钱,投入15万元,仅用10天时间就完成全部迁移工作。

  铁通将公司所涉光电缆全部改线下地。江苏有线镇江分公司主动排查,协调人力物力解决线路改道问题。联通除光电缆全部下地之外,主动迁移位于桥南侧的人井,并做好管道下沉保护。公安交巡警支队和市政公司也积极配合,将信号灯、路灯管线移位、深埋。经过各相关部门和单位的全力支持配合,目前桥面管线全部绕过虎踞桥老桥经由新桥下专用管道过河,桥西侧原来蜘蛛网式的过河线缆全部清除,周边环境焕然一新。

来源: 作者:  责任编辑:小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