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古代石拱桥——古桥各部名称重新命名

 捉光凑影 2022-02-15

中国古代石拱桥——古桥各部名称重新命名

    孔庆普


   洛阳旅人桥建于西晋泰康三年(282年),属于有记载最早的石拱桥。河北赵县的安济桥,建于隋大业元年(605年)至大业十二年(616年),该桥是一座单孔圆弧形敞肩式石拱桥,跨径37.00米许,矢高7.23米。根据桥梁结构技术发展规律,中国的石拱桥应该始于隋大业元年(605年)以前500—1000年。

   鉴于古代桥梁各部构造的名称过于繁杂,不便实用,为简化古桥构造名称和统一应用术语,1951年4上旬,北京市建设局与交通部科学技术研究所桥梁室,共商简化古桥各部构造名称事宜,商定由北京市建设局起草,交通部科研所和公路总局联合审定后报交通部备案。

   建设局起草后送交科研所,科研所有征求上海城市建设局和湖南、陕西、四川三省公路局意见,是年7月下旬,通过“古桥各部名称重新命名”和“古桥常用术语”。随后,上报交通部备案。1951年12月1日,由公路总局向全国公路部门和城市建设部门发文,颁布实行。

   兹将古代桥梁各部名称重新命名摘抄如下。

    (1)桥身:桥梁中部的主体部位,称为“桥身”。

    (2)桥堍:桥身两端以外的部位,称为“桥堍”。

    (3)桥面:桥堍和桥身的上面统称为“桥面”。桥身段金边外沿之间最短水平距离,称“桥宽”。地伏之间最短水平距离,称“净宽”。

    (2)桥长:沿桥面中心线,桥头平牙石(无平牙石的桥梁,按地伏端)之间水平距离,称“桥梁全长”,简称“桥长”。桥身段(金边折角之间)的水平距离,称“桥身长”。

    (4)桥栏杆:桥面及桥堍两边的拦护设施称为“桥栏杆”,桥栏杆的作用是,拦护、标志、装饰。

常见桥栏杆有三种,一是“节间式”,二是“罗汉板式”,三是宇墙式。节间式栏杆中的立柱称望柱,望柱的上部称“柱头”,中部称“柱颈”,下部称“柱身”。望柱之间的板式部件称栏板,栏板有寻杖下镂空式和实体式两种。寻杖下镂空式栏板上顶称“寻杖”,寻杖下面的装饰物,称“云拱”和“瘿项”。实体式栏板的两面或一面有雕饰。栏杆两端的部件有两种形式,一种是“抱鼓石”,另一种石兽。罗汉板式桥栏杆,中间的板式部件称“栏板”,两端部件称“抱鼓石”。宇墙式栏杆有砖砌式和石板式两种。

    (5)地伏:桥栏杆下面的底座,称为“地伏”。

    (6)金边:设置于地伏下面的外出檐石件(单层或双层),称为“金边”。单层金边的石件称“仰天石”,双层金边的上层石件称“仰天石”,下层石件称“托石”。

    (7)桥台:桥梁两端的下部结构体,称为“桥台”。桥台的形式有,带燕翅(古籍中用“雁”)型、凹字形、一字形三两种,燕翅型前面的承压部分称“前墙”(古称金刚墙)。前墙两侧的八字墙,称为“燕翅墙”(古称顺水金刚墙)。燕翅墙上的石雕兽,称“镇水兽”。凹字形桥台两侧的直墙称“端墙”。

    (8)桥墩:多孔桥中间的下部结构体,称“桥墩”。桥墩上游端呈尖形的构造体称“分水体”俗称“分水尖”(古称顺水金刚墙)。中间承重部位称“墩身”(古称金刚墙),下游端称“墩尾”(古称顺水金刚墙),墩尾的上面称“凤凰台”。

    (9)侧墙:桥身两侧,拱碹以外的挡墙,称“侧墙”。两孔拱碹拱脚之间(侧墙的底部)部位称“撞碹”。

    (10)翼墙:桥堍两侧,侧墙以外的八字形挡墙,称“翼墙”。

    (11)拱碹:石拱桥上部结构的主体构造,称“拱碹”,拱碹的内部称“主拱圈”。拱碹两边的砌体,称“护拱”。拱脚之间最短水平距离称“跨径”。拱脚水平面至拱顶的垂直最大距离,称“矢高”。

    (12)碹脸:拱碹两端的外立面称“碹脸”,碹脸外缘錾出的装饰线称“拱眉线”,安装在碹脸外边的装饰石件亦称“拱眉石”。碹脸上顶的一块石件称“龙门石”,龙门石如果是石雕兽头,称“龙头”,古称“ba(左虫右八)xia(左虫右夏)。

    (13)海墁:桥孔内及其上下游河床的铺墁构造物,称“海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