蛤蟆桥位于河北省邢台市临城县竹壁村,又称双脊桥。还有一个响亮的名字“三叉紫金桥”。 清康熙三十年《临城县志》卷一《舆地志·桥梁》“崇祯三年(公元1630年),里人陈志美等倡修,工未竟。后清康熙十六年(公元1676年),其子陈三光在赵体高、武计量协助下继修,又未毕其业。二十六年(公元1687年),其孙陈文显又修,至三十年(1691 年)才宣告竣工。”由此可以看出,此桥是经过了祖孙三代人的坚持,历时60余年建造而成,表现了我国劳动人民的高尚的道德品质,为后世所传颂与敬仰。 临城县志记载的“蝦(xia)蟇(ma)桥” 蛤蟆桥建于两河汇流之处,平面呈“人”字形,一支上游河水由西向东过南北桥桥洞,另一支上游河水由南向北过东桥桥洞,两支水流汇集后过新桥向东而去。 蛤蟆桥的传说 相传早年间,这儿曾是一个大水坑,那水坑的水又清又绿,深不见底,每到夜晚,大坑里便传出一声声蛙鸣。人们觉得奇怪,便半夜三更偷看,见坑里闪出一道道绿光,人一走近,那光就没有了。从此,那蛙每夜叫几声,便是当年的几成年景。后来,谁家有病有灾都来水坑边祈祷就会平安。因此,方圆几十里的百姓把这个水坑叫做神坑,把绿蛙叫做仙蛙。 有一天,那水坑忽然听不到蛤蟆的叫声了,每到半夜坑中便传出呜呜的风声水声,天明人们一看坑里的水变成了浑水,靠近坑边的庄稼都被冲了个乱七八糟,一连闹了好几天,可把人们吓蒙了。大家都说这是不祥之兆,一时间神坑变成了凶坑。离此不远的一个村庄叫竹壁,竹壁村有个陈员外,他一心行善,乡里乡亲谁家有困难都会尽力帮助,因此,他落得个“陈善人”的美名。 陈员外闻知坑中出了妖邪,心中十分着急,他围着大坑转了几圈,回到家翻开卦书察看怎样治妖。这时一只大青蛙跳到他面前,“哇哇”叫得非常凄惨。陈善人忙叫家人端来清水给青蛙洗净伤口的血,又一连几天精心照料,那只青蛙渐渐恢复了元气,全身放出一道道绿光,它纵身一跳,跳到陈善人面前口吐人言说“善人救我,大恩大德,午时三刻,河妖降祸。”陈善人一听心里暗暗吃惊,知道这蛤蟆来历不小,忙捧起蛤蟆问:“仙家在哪里修行?咋落得这般地步?”蛤蟆两眼一眯流下泪来,说:“小蛙祖居五马山,在坑修炼百十年,不想河妖撵我走,一连斗了十多天,善人救我,午时三刻降灾难。”说完那蛤蟆喷出一道绿光,眨眼不见了。陈善人赶忙敲锣聚众,让大伙上西山躲避,一边派人到邻村送信。说话到了正晌午,就听村东的大水坑里像开了锅一样,一会儿一道白气飞上了天,接着铜钱大的雨下起来,大雨下了整整四十九天,将竹壁村村南村北各冲出一条大深沟。两条大深沟又交会在村东的大水坑边,恰恰把竹壁村孤立在一个小岛上。 大雨过后,人们从西边的天台山回到家,这下可上了愁,因为两条大沟把村里向外走的道路全冲坏了,人进来出不去,地也不能耕种,把陈善人急得吃不下饭,睡不好觉。他决心带领大家修桥,一边派人到山上搬石头,一边到赵州桥、卢沟桥采集图样。仙蛙每天也来帮忙。正当人们修桥时,河妖兴风作浪把刚垒好桥墩的石块刮了个一干二净。陈善人一时气火攻心,害了一场大病。临终前,他把长子叫到床前,哭着说:“为父本想为乡亲们修一座桥,不想被河妖坏了我的大事。为父死后,你要想方设法把桥修起,不要被河妖吓住,遇事要多同仙蛙和乡亲们商量。”说完就咽了气。 陈善人的大儿子日夜操劳,带领大家修桥。有仙蛙和大家的保护,虽然大桥没有被河妖破坏,但他积劳成疾,不久也离开了人世。陈家长孙又担负起修桥的重任,那仙蛙为保陈家完成修桥大业,时刻不离左右,一晃又过了十年,大桥终于修成了,为镇邪妖,陈家长孙对众人说:“世人都说梁山—百单八将,是天上的星宿下凡,为民除害。我们就用梁山一百单八将的数目做成桥栏,使河妖永远不敢作孽。”大伙一听都说好,此时石碑已运来,给桥起个什么名呢?陈家长孙把眉一皱,想了一会儿说:“刻上三叉紫金桥,一百单八桩吧。”工匠们要刻字,就听桥下的水冒起了一串水泡,一道绿光分开坑里的水,水里出现了一个有一间房子大小的蛤蟆。那蛤蟆爬上岸来,流着泪对陈家长孙说:“你们陈家为修这座大桥,经历了三辈,历经两朝,实在是不容易。小哇虽修炼一百多年,本应回山,念及你陈家的功德,我决心放弃修行,甘愿守在桥下,以防河妖再来破坏。”众人一听,拍手叫好。那仙蛙向众人点了点头,随即从口中喷出一道绿光,大桥便忽忽悠悠向上升起,仙蛙纵身跳在桥中,那桥又安安稳稳落下来压在蛤蟆身上,露出头来。因此,人们又叫这座桥为“蛤蟆桥”。 当地人说:“水大漫不过蛤蟆嘴”,就是指有仙蛙在此镇邪。 蛤蟆桥的建筑形制调查 全桥由南北桥、东桥和西桥组成,桥身大部分由青白石砌成。蛤蟆桥建于两河汇流之处,平面呈“人”字形,一支上游河水由西向东过南北桥桥洞,另一支上游河水由南向北过东桥桥洞,两支水流汇集后过新桥向东而去。 原桥全长约102m。桥身大部分由青白石砌成,石块尺寸不一,宽度200mm~1600mm,高度150mm~260mm,厚约350mm,整体排列有序。 南北桥桥体整体为南北方向,非敞肩式单拱桥,桥长约38m,桥身基本等宽,宽约4.6m,现桥身裸露高度最高为4.8m。桥身侧壁无明显收分。 桥面设有栏板、望柱等,栏板宽度1.2m~1.3m,高约0.56m,厚0.12m,望柱高度1.0m,宽度约0.3m,厚约0.2m;桥面两侧有仰天石,仰天石宽、厚尺寸差异较大。桥面被铺盖约10cm厚混凝土路面,仍有部分机动车通行。路面两侧仰天石残存尺寸不一,且杂草滋生,现仅存石柱2根,石栏板4块,其他构件(抱鼓石、栏板等)少许可见于河道之中。 拱券含两道券脸及十三道内券,券脸龙门石处雕有戏水兽,上有券眉,拱洞可测跨度约9.4m,宽约4.2米,高约3.9米,拱脚及金刚墙已不可见,最东侧两纵券及浮石已经部分脱落,拱洞东券脸上戏水兽已丢失,西券脸上戏水兽保存较为完好。 南北桥及东桥为非敞肩式单拱单跨桥,拱洞两侧有燕翅,但未见河身驳岸,拱洞上部由青石纵券并列组成,南北桥共15券,东桥13券,下部为青石横券,由于淤泥堆积横圈层数不可见,拱券厚度约480mm,宽度大小不一,券脸龙门石上雕刻有戏水兽,券脸上部拱眉厚度140mm,拱眉处未见勾头石。西桥为引桥,无拱洞。整座古桥桥台为实腹式,内填夯土,南北桥两座桥台均坐于基岩之上。 桥面仰天石外皮之间宽度4500mm~4600mm,有栏板、望柱、抱鼓石等装饰,栏板为罗汉栏板,尺寸不一,长度1240mm~1460mm,高度560mm~580mm,厚度110mm~120mm,板面雕饰不可见,望柱高约1000mm,宽300mm,厚200mm。柱头雕饰模糊不清,因构件几乎损毁,仰天石外皮至地栿外皮金边不可测,望柱似为石榴头。 蛤蟆桥的价值及现实意义 古桥布局独特,古代匠师巧妙利用自然条件,在设计时解决了比较复杂的交通问题,使一桥将两河相隔的东西南北四方完全沟通。如此独具特色的平面布局,适应了南去黑城、北通辛庄、东达魏村、西抵竹壁的需要,可谓古代的“立交桥”,是中国古代桥梁设计的精巧之作,成功范例,在全国绝无仅有。 古桥布局独特,古代匠师巧妙利用自然条件,在设计时解决了比较复杂的交通问题,使一桥将两河相隔的东西南北四方完全沟通。如此独具特色的平面布局,适应了村间道路畅通的需要,是中国古代桥梁设计的精巧之作。 清康熙三十年《临城县志》卷一《舆地志·桥梁》“崇祯三年(公元1630年),里人陈志美等倡修,工未竟。后清康熙十六年(公元1676年),其子陈三光在赵体高、武计量协助下继修,又未毕其业。二十六年(公元1687年),其孙陈文显又修,至三十年(1691 年)才宣告竣工。”由此可以看出,此桥是经过了祖孙三代人的坚持,历时60余年建造而成,表现了我国劳动人民的高尚的道德品质,为后世所传颂与敬仰。 桥梁作为即普遍又特殊的建筑物,它主要依赖于生产力水平,因它是跨河过谷的必须,所以普遍,而它又是悬挑于“空中”的道路,因此具有较为复杂的建造工艺,所以特殊。而中国古代的桥梁经过了历代人们反复的实验,在改进与创新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体系,也成功的完成了历史赋予它的使命。 蛤蟆桥完全由陈志美、陈三光、陈文显祖孙三代和赵体高、武计星个人出资出工,由祖孙三代人接力建成,逾六十年才建成,跨越明清两朝,堪称剑桥史上的美谈,为世代劳动人民所传颂。此桥由陈氏三代人历经61年建成,无论在设计风格,建桥技术和建桥经历上看,都可称为中华建桥史上的奇迹,充分显示了邢台临城人高超的建桥技术和“愚公”精神,是邢台历史文化名桥之一。每年农历五月二十三,附近群众聚集桥头,怀念陈氏三代为民造福功绩,这个日子已成为当地传统庙会。陈、赵、武出资出力造福乡里的义举,表现了我国劳动人民的高尚的道德品质,为后世所传颂与敬仰。 单从蛤蟆桥的建造历史来看,它是始建于明末,完成于清初,虽是河北邢台地区较有特色的古桥古迹,但是却不如赵州桥、方顺桥等历史悠久。而由于该桥是古代民间自筹方式建造,受到资金、生产力水平等因素的影响,其建造工艺并未完全的遵循官式石桥做法,材料的选用和部分结构的处理还是有一些不足。从现存的石栏杆、石栏板可以看出,在细节的艺术雕刻等方面的处理也不是很细致。 像蛤蟆桥这类的民间古桥遗存,它们都有着很多的共同点,首先是它的建造目的,民间桥梁的建造不像庙宇类的泮池泮桥和宫廷的金水桥,它并没有承载礼制的作用,简言之,它的作用无非就是为了方便交通跨越天然或人工障碍。 另外是它的建造背景,中国的古人受信仰的支配,比较崇信功德,而功德又不同于利益,它不能够将其视为财物。在信仰的支配下,多数的庙宇都是捐建的,不同于庙宇的捐建,桥梁还有着福泽一方的功用,因此人们一直以来对建桥修路都是积极的,并延续至今。很多的古桥旁边都有功德碑,寥寥捐资人姓名的篆刻,正是功德信仰的体现。 怎样才能够正确的衡量蛤蟆桥的价值应该不言而喻,陈、赵、武出资出力造福乡里的义举,作为实物例证,笔者认为它所承载的价值关键正是它独有的人文价值。 它建造历时60余年,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下,三代人父未尽、子继承为民建桥的信仰和意志,使看似粗陋的石拱桥成为了中华民族愚公精神的体现。现今每年农历五月二十三,附近群众聚集桥头,怀念陈氏三代为民造福功绩,这个日子已成为当地传统庙会。 像蛤蟆桥这样的民间桥类遗存,它们所承载更重要的是是精神层面,它们为我们留下的宝贵文化遗产和不可再生的精神财富,历史价值和人文价值的相辅相成促就了它们独有的建筑文化,也影响了我们的精神世界甚至社会行为。 相对于价值较高的文物建筑或古遗址等,散落于民间的文物建筑遗存保护更加复杂多样,在文物保护工作的过程中,公众的参与以及基层保护人员的责任感和专业素质至关重要,而如何正确的衡量此类文物的价值并制定合理的保护措施及利用策略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 文物保护工作是一个综合性较高的事业,尽管困难很多,但是合理有效的保护保存、充分发挥其文物价值并创造更大的效益是历史使命。无论是专业的工作人员还是破普通的民众都应该积极地参与进去,为弘扬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做出自己的贡献。 16年,笔者现场测绘 科普一下: 蚣蝮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是龙生的九子之一。好水,又名避水兽,头部有点像龙,不过比龙头扁平些,头顶有一对犄角。身体、四条腿和尾巴上都有龙鳞。蚣蝮寓意四方平安之意,水性非常好,修桥之时,放于桥头或桥身。嘴大,肚子里能盛非常多的水,所以多用于作为建筑物的排水口。也有传说蚣蝮能吞江吐雨,负责排去雨水。 桥墩桥栏也常见其身影。它善水性,吃水妖,龙王最喜。民间也因此叫它“饮水兽”、“吸水兽”、“吃水兽”、“呑水兽”、“吐水兽”、“戏水兽”、“镇水兽”。其寓意四方平安之意,水性非常好,修桥之时,放于桥头或桥身。嘴大,肚子里能盛非常多的水,所以多用于作为建筑物的排水口。也有传说能吞江吐雨,负责排去雨水。 相传很久很久以前蚣蝮的祖先因为触犯天条,被贬下凡,被压在巨大沉重的龟壳下看守运河1000年。千年后,避水兽的祖先终于获得自由,脱离了龟壳。人们为了纪念、表彰其家族护河有功,按其的模样雕成石像放在河边的石礅上,并说这样就能镇住河水,防止洪水侵袭。 下期再见 声明:本文章不代表本公众号观点。如有出入以真实情况为准,本公众号不对因使用本文章而产生的任何后果承担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最终解释权归本公众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