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肿瘤转移未必“山穷水尽”

 半道上 2013-05-14


肿瘤是怎样转移的

恶性肿瘤不同于其他疾病,最显著的生物学特征是侵袭和转移。恶性肿瘤细胞从原发部位被带到远处淋巴结或器官继续生长,形成与原发部位肿瘤相同类型的肿瘤,这个过程称为转移,所形成的肿瘤称为转移瘤或转移癌。

常见的转移途径包括淋巴管转移、血行转移、种植性转移等,而临床常见的转移部位主要是肺、肝、骨、脑等。癌转移并不都在癌症的晚期才出现,经常会有先发现转移灶,而后才发现原发灶的临床病例。例如,有患者首先发现颈部淋巴结肿大,经进一步检查才发现是鼻咽癌。

恶性肿瘤发生转移后,其临床表现与转移部位关系密切。肺转移瘤的显著特点是临床症状较轻,约有23以上的患者没有症状,另13的患者也只有轻微的咳嗽、咯血、气短和胸痛。正是这一特点,致使许多患者发生了肺转移却迟迟不知。

正确治疗转移性肿瘤

应根据患者体力状况、肿瘤种类、转移部位等制订相应的治疗方案,不同肿瘤之间存在较大差异。

如肠癌发生肝转移,很多患者和家属传统的观点认为,发生肝转移已属晚期,失去了继续治疗的意义。但肠癌肝转移有其自身特点:肠癌最常见的转移部位是肝脏,同时再出现其他部位转移的相对较少。因此,肠癌肝转移的治疗首选仍是手术切除或者射频治疗,同时可结合化疗、介入、中药等综合治疗。而乳腺癌、肺癌等恶性肿瘤发生肝转移后,往往还伴有其他脏器转移,这种情况下,常采取静脉化疗和中医药治疗作为主要后续治疗方案。

对于所有恶性肿瘤患者来说,在治疗的过程中,长期随访、复查显得尤为重要。虽然随着治疗后生存年数的增加,恶性肿瘤复发或转移的风险降低,但并非完全高枕无忧,因为始终存在复发或转移的可能。

过去,恶性肿瘤的治疗目标是消灭肿瘤,而随着对肿瘤认识的不断深入,特别是对有转移的肿瘤,我们的治疗目标是希望可达到“带瘤生存”“与瘤共存”的平衡状态。发生了肿瘤转移,并不是想象中的到了“绝望”的地步,通过合理的治疗,往往能够达到控制肿瘤、改善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期的目的,甚至在有些情况下,还可达到治愈的疗效。

摘自《家庭用药》  2012年第8     孟志强/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