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西塘的巷子

 红瓦屋图书馆 2013-05-14
西塘的巷子
刘向东
  刘向东

  每次去浙江西塘古镇总要走走窄窄的巷子,这次索性就住在了连着巷子的老屋。老屋是临水的清代深宅,屋檐和门柱上雕有精美的牡丹和莲花,客堂间轩敞明亮,方砖铺地,还摆着祖传的红木八仙桌和紫檀香案。老屋的东墙和隔壁人家的西墙就是狭窄的巷墙。我住在楼上厢房,推开雕花木格窗子正好见幽深的巷子一头连着屋后河浜上的石板古桥,一头通向南面的人家,纯粹一幅小桥、流水、人家的水乡画卷。

  巷子还是曾经的样子,给我的却是久违了的舒坦和温馨的记忆。或许是刚下过雨吧,脚下的石板路光滑湿润,墙脚处的绿藓越发深沉而浓密,俨然弥漫着雨后的清馨。如是再下着淅沥小雨,撑着油纸伞的女子踽踽独行,那就真是戴望舒笔下的《雨巷》了。

  巷子又叫“一人弄”,正好容纳一人行走,这倒也清静。刚才还听见咿呀的摇橹声、河边的刷洗声和树上的鸟鸣声,好像倏忽间都被深深的巷子隔绝了。就连无边无际的天空也只剩下巷子上面的一溜儿空白。幸好,斑驳沧桑的墙头上不时会探出一些葱绿的藤蔓或别的植物,仿佛天上落下的一抹绿云,又像是悄然出墙的一株“红杏”。否则,悠长静谧的巷子倒真是过于深邃而空寂了。

  “红杏出墙”的是清朝时的大户院落,门口立有花岗岩石鼓。脊角高翘的房檐上还疏疏落落长着麦苗状的小草。院门一边是河埠头,一边是老巷子。门墙的一角是青青修竹和一棵盘根错节的石榴树。蓊蓊郁郁缀有粉色花蕾的蔷薇贴着院墙一直越过墙头,似乎怀揣着多情的心思静候着隔壁人家的回应。院子中央立着镂空的太湖石,石下是一汪清池。池中不见鱼儿,却有几株绿茵茵的水芹和水葱。虽然不知主人家的身份,关闭的房门漆皮脱落,台阶前的杂草也有些日子了,但恍如隔世的深深庭院和翠竹山石似乎还在显耀着主人家的奢华和风雅志趣。

  院中树下的碎石小径通向外面的巷子。不同的是卵石铺嵌的巷子比石板巷路更多了几分粗犷和古朴,而且与临河街面的廊檐、廊桥相接,或与人家的房檐门廊相连。这便是“大雨天串门,跑遍全村不湿鞋”的生动写照。

  这些人家出了门就是巷子,再过了避雨遮阳的廊桥就是另一边的枕水人家和巷子。尽管许多人家挨着街面或巷口,可他们并无搭铺摆摊做买卖的迹象。门口或河边的几把竹制椅子好像特意为歇脚的路人所置;竹箩里晾晒着的小鱼干或小虾米总有飘不尽的袅袅咸香;巷口的桥边三三两两聚坐着的老人乐融融地说着事儿;还有围着蓝白印花围裙蹲在石驳水边浣衣洗涮的女子,一切的一切依然是安闲若定本本分分的百姓风情。于是,我想起了前不久在被冠以“中国第一水乡”周庄的感受。但那种感受并不是“深深院落重重水,庭院深深深几许”的曼妙意境,而是满目的商铺和满耳的喧嚣。正如诸多专家坦言的那样:周庄过度的商业化开发使原本的古韵和纯美已荡然无存。所幸的是,面对浮躁和商潮,西塘坚守的依然是古镇原始自然的容颜,就像亘古不变的巷子俭朴而淡定。

  暮霭渐起。绚烂的夕阳给古老的巷子抹上了淡淡胭红。馨香沁人的炊烟从巷子的那一头飘到这一头。而此时的我恰似晚归的农人,迎着巷子里的那一抹胭红悠然而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