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行走浙地》逛西塘古镇

 岁月凉烟 2023-09-01 发布于浙江

《行走浙地》逛西塘古镇

趁着秋色朦胧的憧憬,带着风尘仆仆的甜美,走进了浙江西塘这个宁静的小镇。西塘,古已有之,位于浙江的北部嘉善地界,历史沿革千余年,是一个美丽结集的古镇。

古朴的墙砖砌成了不知深几许的小弄,小桥的流水编织成了道不尽的小镇的清新。一盏盏不是很明的灯笼,照亮了游人脚下的小路;一句句俣侬软语的江南方言,点缀着那细细品味的水乡人的梦。来到这里,就像穿过历史隧道,街弄维系两个不同的时代。

江南多雨,跟中国南方多数小镇一样,这里也是“雨天不湿鞋,照样走人家。”踏着那些石阶,不禁想起了多少故事,多少个名人,多少个记忆。小城故事多,平凡的故事在这小巷田间演绎着它独特的平淡。我喜欢在这里回味,回味多少楼台烟雨中的感觉。

逛过很多的江南小镇,那些地方的江南水乡的河、桥、船、石街,是一般的大路货,进入西塘,让我感觉不一样的是两件东西温情脉脉的烟雨长廊、独具特色的石皮弄。

行走在西塘的古街,只有那古老的青砖、黑瓦、白墙建筑,映入人们的眼帘,始终看不到一根竖起的电线杆子,踏着街面的石板,耳边传过来高低不一的敲击声,左右环顾中,一个个独具西塘地域特色的点心店、杂货店映入我的视野,古装打扮的老板、店员会不时招呼,并不断地回答天南地北客人的问话,让游人尽情地享受西塘人的热情与温馨。

逛到了西塘著名的石皮弄,据说最狭的地方只有0.8米宽,行走在石皮弄,仰望天空,可以直达云端,幸好我们去的都不胖,否则,只有在弄堂口等待了。

长长的石皮弄,南北走向,我们一路慢慢地前进,开门进去,原来是一个深宅,进去一看是一个约十来米的朝南的厅堂,中间摆放了一只红木八仙桌,顶上悬挂的古铜色的吊扇,桌子的四周,是红木的靠椅,厅堂的南面,是一个上面没有遮盖的天井,天井靠西边,摆放了一个圆形的石桌,石桌面上,雕刻了中国象棋的棋盘,四周配制了四个腰鼓形的石凳,遥想此宅主人过去岁月的爱好,以及那悠闲自在的生活方式。天井的南面,是一个更大的饭厅,也可以相像以前这户人家的实力与辉煌。现在已经装修成一个饭厅,一些游客,已经在那边用餐。

西塘最有特色的烟雨长廊,行走在西塘的长廊掩护的街道,让人的感觉,是一种温情,在心中升腾起敬意,聪明的西塘人,在古时,就已经具有了一种人性化的设计,游廊从河边沿伸到店面,白天晴朗的六月可以遮阳,而三月的下雨季节,可以让客人在游览中,免受淋雨的狼狈,在不至不觉中,向客人传递了一份温情与关怀。

那前人精心打造的长廊,在晴朗的日子,游览时,是肯定感受不到主人的温情脉脉和无微不至的情愫,如果在下雨天,你就会深深地感到,好客的西塘店家的用心,会让你在欣赏西塘美景时,免受风雨之累。

关于西塘长廊,当地给我们了一个美丽的传说很久以前,西塘还没有长廊,河北岸的一个张姓人家,开了个南北货店,但张姓的男主人因一场大病散手而去,坚强的女主人,为了家中的和小孩,接过来自己开店,不久,在店的沿河边,一个从乡下来的农夫,在此摆了一个肉摊,空时主动帮助张姓的店家,做一些体力的活,而女店主本想给他一些钱,那肉摊的男人坚决不收,但每逢下雨,女主人看到那肉摊被淋湿,特别是冬天,更是感觉那男人狼狈,那女主人就悄悄请人,从自己的屋檐南面,到河埠的地方,用竹子搭起了支撑,上面盖上一些挡雨的稻草,使买肉的风雨无患,可以天天顺利买肉了。最后,这两个人终于走到了一块,成了一家人。而周围的店家,也学着他们,搭起了廊棚,并逐渐演变成今天牢固的木结构廊棚。古老传说故事,脉脉含情,让我对西塘多了几分浪漫的遐想

有人说西塘是最能让人乱思胡想的地方。的确如此,点点灯火,散落在良家妇女蹬在码头舀水激起的余波中晃动。拉二胡的几位爷们在凉亭中自娱自乐着,乌棚船在忽明忽暗的河面上轻轻划过。浆声中浅浪偶尔一两下扣击河岸的石阶,船舱中游人的笑语伴着桅灯的隐隐约约渐渐远去。不知是鱼动秋荷还是游人故意丢落了东西,走在廊棚的长街边,你也会时而听到一两下响水声。

我幸运的在西塘遇到了一场暴雨的袭来,檐前如瀑布疾泻的水帘,而人在烟雨长廊中边走边看着风景外的流水人家,一两位打着天堂伞身着蓝花布的村姑急忙走过独孔桥,这夜幕下的雨中即景,恰是有一种迷人的意境。

对于他乡过客,人生又能有几回来到西塘?我幻想着漫天乱雪纷飞的冬季,青瓦上和闲在岸边的乌篷船顶积满厚厚的积雪,红灯笼透出的灯火映在水里。这一灯一雪、一红一白、相映相衬在水乡桥边的廊棚垂柳里,在朦朦稀雾中,岂不显得更美? 据说著名诗人柳亚子和他南社的诗友们,常在橹声桨影的廊棚滴雨中呤诗作赋。

恰是月圆的时候,走近西塘的又是巷子又是街的石板路上时,早已是灯红灯绿的水乡人家了。游客更是喜欢在西塘的窄街里闲情逸步,店铺里有卖丝绸的、古玩的、字画的、售地方土特产的商店的一家邻着一家,可能是小镇靠沪上近的缘故,来来往往多是打扮时尚的少男少女驻足在弯弯的街市上,叽叽喳喳一副海派的张扬。

我穿过长巷尽头的古宅墙院,踏上月牙小桥,我认定着这一眼望去,朦胧恍惚的红灯笼透在长长的河床上,好似南农家山寨家家门前挂着的串串红椒,足足映红了整个水乡。沿河岸一条幽深的长长木结构廊棚里,水乡人家习惯地坐在门前纳凉聊天。

江南的水乡古镇,水与岸齐、岸与廊连、廊与房接。三步一亭,五步一桥。隔岸人家的阳台,挨着另一家附满吊瓜的半檐残墙,一两家后门近河相隔的院落,吊在竹架上的山药藤被葡萄青滕缠绕在近水的半空。宿夜的旅客们三五一群,嘻嘻哈哈地坐在河阶小院的竹椅上话着家常

当我选好了一家枕河客栈住下时,肚子真是饿极了沿街的小吃:粉蒸肉、猪蹄、千年糕,应有尽有。边吃边想,如有空闲,约个知己,在临河的平房内,休息个晚上,享受小镇特有的宁静、温馨,多惬意。

枕河客栈”我意思我明白,但主人将小木楼号称龙须塘不明其意,我也好意思问主人的典故来龙去脉,倒是觉得小楼别有风趣。打开木楼屋檐室外的木窗,一眼尽见整个曲水溪流淌过石板桥,连着对岸青砖黛瓦的一幢幢沿河古宅,当游人渐渐在夜深人静中归宿旅店时,这六百岁的古镇,曲径通幽,稍稍一拐,柳暗花明又一村。此时只能静听着促织在一声声低吟,寂寥的西塘似乎抹去尘埃里白天留下的一丝浮躁,借金风玉露和一冷凄月涤荡粉饰着灵魂的清沁,确实真的醉了醉意里:一幅幅西塘的水墨画总抹不去,我坐在画中的乌篷船尾,摇着橹浆,穿过一道道灯影里的桥孔,挥手抹去了喧闹,却抹不去刚栽在心底又藏在冷袖中的水乡西塘。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