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也说汉字繁简

 今世游 2013-05-15
 

先摘录李汝舟的博文《果然因字成谶吗?》:

改革开放初期,台湾一位老先生回大陆探亲,回去以后,家人问他的见闻,他叹了口气,说了十二个字:“亲不见,产不生,爱无心,厂空空。”一家人都张圆了嘴:“啊!怪不得大陆穷啊!都是简化字弄的。”

    后来,用繁体字的台、港和海外资本家到大陆来投资,大陆领导人也用繁体字题词、签名,大陆就很快变成了世界工厂,“产”里面有“生”了,“厂”里边也有内容、不空了,外汇储备也多起来了。只是,“亲”还没有“见”,“爱”还没“心”,那非一日之功呢,就慢慢来吧。

  本来是笑话,可也说得有点像啊!

  特别是如今“特别”强调“弘扬中华文化”,使人觉得官方又自相矛盾起来了。把原本就好端端的传统文化毁个精光,如今一边还在毁着一边又高叫发扬传统文化,真叫人啼笑皆非。

  讲到中华文化,我想再没有什么东西有汉字这样鲜明的民族特色了。她既富于形象的美感,又具有科学与历史的内涵。一简化,就把那种方正、平衡、协调、和谐的美感丧失了。比如“华”字,繁体字如一株繁花盛开的花树,对称,平稳,好看。简化的“华”,对称、平衡没有了,也不符六书的造字原则,看上去总觉着不正道,属于邪门的那种感觉。“爱”字就更难受了,没心啊!心都没了,还有什么爱呢?

  简体字对于传统审美观的这种颠覆,其贻害是无形且非常深远的。我们爱汉字,除了功用的一面之外,更在于她的平正、协调,和谐之美,看着舒服,且一笔一画,都有来历,有讲究。简体字,把她的这些美学原则和赖以形成的科学根据都颠覆了,这是民族文化在心灵上的颠覆,简单了说,是把美丑颠倒了,人们也就再也不知美之为美与丑之为丑了。传统观念,把文字当成圣物,民间把敬惜字纸看得像宗教信念一样崇高,文字,是不可以随便亵渎的。这么神圣的事物都可以轻率颠覆,还有什么不可以轻率颠覆呢?

  汉字的书法,之所以能够成为一门独立的艺术,正是由于富有这些美学上的特点。把这些特点糟蹋了,那还叫艺术吗?所以咯,如今连横平竖直都还不明白的官员,也在官办的书法学会里充起什么“书法家”来,动不动就挥毫涂墨,如鸡爪狗尾般大画特画,甚至弄成金字招牌,悬挂在高桥、大街之上,也不知道脸红。有一位官员为三峡大桥题字,许多人抬头一看:啊,这是写的什么呀?有人说,怎么在大桥上写个“三峡火锅”?有人说,不对唷,应该是“三峡大桥”吧?有人说,那是写的什么,只有他自己知道。对汉字可以这样糟蹋,对其它的美好事物,怎么就不可以那样糟蹋呢?说来真叫人为中国文化悲哀。

  是的,古人也写简体字的。有人以此为根据,认为简化有理。不错,古人是写过简化字。可正式的书籍、文件,严肃的文书字据,有简化字吗?没有。简化字,多是应急措施,不登大雅。窃以为,民间流行简化字,可因时而变,约定俗成,官方有引导之责,不可泛滥为灾。官方把这些有违美学原则与有违科学造字原则的简化字法定化,它的后果,就是把美好的民族文化审美传统颠覆了。颠覆是容易的,要恢复,可就难咯!

  也有人说繁体字难写。简体字不难写吗?把多笔画的字写好,这本身,难道不是一种心灵与技能的训练?把难做的事情做好了,还有什么容易的事情不能做好呢?

 

以上是李先生的博文摘要。

李先生的观点我是同意的,但那是从造字原理、汉字艺术亦即传统文化视角看待此事。现在,我们不妨从另一个角度审视一下汉字繁简的利弊。

文字是一种艺术,但更是一种工具。若以工具论,还是简单、便捷、顺手为佳,故汉字简化到目前状况,应该说还过得去,是可以接受的。

古汉学(繁体)的精到又确实令人着迷,恋恋不忍割舍。可学起来确实难,写起来确实繁(烦),这个矛盾如何解决?

我想:老祖宗给我们留下的东西,从大的方面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值得我们永久珍藏的宝贝,让我们从中感受祖先的智慧和大气;一类是供我们使用或指导我们活人的智慧。

供我们珍藏的,越本真越好,需要我们倍加爱护。

供我们使用的,越实用越好,需要我们用智慧更新。

作为艺术的汉字,我们当做好研究、普及工作,发扬光大。

作为使用的简化字,目前已被接受,已没有说长道短的必要了。谈到使用,还想再罗嗦几句。近年,看了一些先秦时期诸子的作品,有些古汉字,字典里查不到,有些即使查到,也没注明古读音。要弘扬国粹,光大中华传统文化,我们的工具书编印工作还须先行。

评论栏里有一些汉字的知识,有兴趣的博友不妨一阅。


(作者:老六月雪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