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元朝的刻书奇迹

 率我真 2013-05-16

元朝的刻书奇迹

元世祖忽必烈霸占临安之后,将宋代中央政府和江南各郡的图籍和书版全数运往北方。颠末领受前朝遗书,减上搜集民间文籍,元代皇室的躲书数量大增,事先的秘书监、奎章阁等处的藏书十分厚实。然则由于比年交战,皇室的藏书没有构造气力停止校勘、清算。藏书办理比较紊乱,政府关于藏书的操纵也很不敷,只编了宋、辽、金三史,出有再编辑过其它丛书、类书等大部头的著作。
元代统治者,对付刻书、印书却很注意。早在进主华夏之前,就创办官方刻书。太宗八年(1 236年)建立编修所,在平阳立经书所,编纂、印刷经史书籍。据《元史》纪录:元代的天子经常亲身命令,刻书印书,特别是在以下两种情形时:一是天子出格感乐趣的经史著作"一起行省,集放民间"。如大德三年中书左丞孛罗铁木儿将译为蒙文的《孝经》进上。武宗诏谕"此乃孔子微言,自王公达于百姓,皆当由是而行,射中书省刻版模印,诸王而下皆赐群臣"。仁宗喜读《大学衍义》,以为治全国,仅此一书足矣。遂命将《图像孝经》、《节女传》同时刊印。至大德元年印蒙文《贞观政要》。延佑五年大司农进苗好谦撰《栽桑图说》,皇帝很是赞美,有助于农业的发展,即命刊印一千部,广散民间。又如:泰定二年还曾刻印《救荒话民》一书,于各州县颁行。这类书籍大部份
是蒙文版本,很为贵重,惋惜有些早已掉传。
由于皇室重视刻书、印书,天然对社会上的印刷事业发生了主动的影响。
元代的刻书事业,跟宋朝一样,分官府刻书、私家刻书和书坊刻书三大体系。
1.官刻书
官府刻书机构有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之分。
(1)中心政府刻书。中心当局刻书有秘书监的兴文署,艺文监的广成局,太史院的印历局,和太病院的广惠局或医学提举司等。中央官刻书以兴文署刻本为最闻名,现存最早的有兴文署至元二十七年刻印的《胡三省资治通鉴》。艺文监掌儒学之蒙文翻译和儒经的订正,刻书撒布很少。《元史》记录艺文监于至逆三年印过《燕铁木女世家》。太病院于大德十四年刻《圣济总录》,国子监元佑三年刻小字本《伤寒论》十卷。别的官刻书如:《至元新格》、《大元通造》、受文的《资治通鉴》等都是其时的中央构造所刻,或由中心委派地方止省启刻。
(2)地方政府刻书。地方政府刻书主如果以各路儒学刻书和书院刻书为最著名。
1各路儒学刻书。今据前人知睹传本书目及最近几年来有闭查询拜访研讨材料,按经、史、子、集四类,举比方下:
经部:复兴路儒学至元十六年(1278年)刻沈?《年龄比事》二十卷;赣州路儒学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刻张?《南轩易道》三卷;武昌路儒教皇庆二年(1313年)刻王申《大易辑说》十卷;临江路延佑六年(1319年)刻张洽《年龄集传》二十二卷;婺州路儒学至元三年(1266年)刻金履祥《论孟集注论证》十卷。
史部:承平路大德九年(1305年)刻《汉书》一百二十卷;宁国路刻《后汉书》一百二十卷;瑞州路刻《隋书》八十五卷;建宁路刻《新唐书》二百二十五卷;池州路大德五年(1301年)刻《三国志》六十五卷;疑州路刻《北史》一百卷,《南史》八十卷;杭州路至正三年(134 3年)刻《辽史》一百六十一卷,《金史》一百三十五卷,《宋史》四百九十六卷。
子部:庆元路后至元六年(1340年)刻《玉海》二百卷《附词学指南》四卷,泰定二年(1325年)刻《困学纪闻》二十卷;平江路至正二十五年(1365年)刻《吴师道校订鲍彪注战国策》十卷;龙兴路泰定四年(1327年)刻《脉经》十卷。
集部:嘉兴路至大四年(1311年)刻《陆宣公集》二十二卷;漳州路至正元年(1341年)刻陈淳《北溪师长教师大齐文集》五十卷;扬州路至元五年(1339年)刻《马石田文集》十五卷。
从以上可以看出,元代儒学刻书的数量大,内容触及各个常识门类,地方也较遍及。而且多受中书省命令诸路雕版刻印,或受各行中书省份派开雕各儒学予以开雕。如:江西、浙江行中书省奉令开雕《辽史》、《金史》,扬州路儒学奉江北淮东道分拨刻印《马田石文集》。儒学刻书最有名的各路开刻史乘,向来史传元代九路儒学合刊十七史。经考据,却无九路十七史之史实。事实是几?各家着录定见也不同一。现仅据《书林清话》之着录,元代儒学刻史,现实上是七路刻十史。
2书院刻书。元代的书院刻书,都十分精美,在父母官刻书系统中更有影响。例如:
庐陵兴贤书院至元二十年(1300年)刻王若虚《滹南遗老集》四十五卷;广信书院大德三年(1 299年)刻《稼轩是非句》十二卷;宗文书院大德六年(1303年)刻《经史证史大观本草》三十一卷;梅溪书院大德十一年刻《校证令媛翼方》三十卷,泰定元年(1324年)刻《马括类编柱注文公先生经济大衡前集》二十卷、后集二十五卷、续集二十二卷,元统二年(1334年)刻《韵府群玉》二十卷,后至元三年(1336年)刻《皇元大雅》三十卷;园河书院延佑二年(1315年)刻《大广益会玉篇》三十卷,延佑四年(1317年)刻《新笺注科古根源流至论前集》十卷、后集十卷、续集十卷、别集十卷,延佑七年(1320年)刻《山堂考索》前集六十六卷、后集六十五卷、续集五十六卷、别集二十五卷,泰定二年(1325年)刻《广韵》五卷;西湖书院泰定元年(1324年)刻《马端临文献通考》(图7-36)三百四十八卷,至正二年(1342年)刻苏天爵辑《国朝文类》七十卷,二十三年(1362年)刻宋岳珂《金陀粹编》二十八卷、续集三十卷;龟山书院元统元年(1333年)刻《李心传道命录》十卷;建安书院至正九年(1349年)刻赵居信《蜀汉本末》三卷;豫章书院至正二十五年刻《豫章罗先死文集》十七卷;南山书院至正二十六年刻《广韵》五卷;梅隐书院刻《书集传》六卷;雪窗书院刻《尔雅郭注》三卷。
因为元代对文明教诲的正视,讲学刻书因之而遍于天下。书院林坐,书院刻书版本浩繁。公人书院逐步鼓起,遂也有私人书院刻书之举,又有托书院之名,真为私人之刻本。举例以下:
方回实谷书院大德三年(1299年)刻《筠溪牧潜集》七类不分卷;茶陵东山陈仁子古辽书院大德三年(1299年)刻《补充文选六臣注》六十卷,大德九年(1305年)刻沈括《梦溪笔道》二十六卷;詹民建阳书院大德年间刻《古今源流至论前集》十卷、后集十卷、续集十卷、别集十卷;潘平山山圭书院至正八年(1348年)刻《集千家注分类杜工部集》二十五卷;刘氏梅溪书院刻《郑所南师长教师文集》十六篇一卷;郑玉师山书院自刻《春秋经传阙疑》四十五卷。
元代书院有雄厚的学田支出觉得本钱,主持书院的"山长",大都是著论理学者担当,他们注重学问,勤于校勘,有前提处置刻书事业。书院刻本中有不少是内容文字、雕镌、印刷、纸墨用料均属上乘之作的佳品。例如:西湖书院刻《马端临文献通考》,字体书写美好,行款疏朗好看,刻印俱精;东山古迂书院刻《梦溪笔谈》,版心小、开本大、蝴蝶装,气势派头悬殊,别具特征;广信书院刻《稼轩是非句》,行书写刻,书画圆润奇丽,撒播最为遍及。都是元代书院刻本的代表作。是继宋代当前最珍贵的版本。
元代书院刻书之精,颇受后代学者喜爱。清朝著逻辑学者顾炎武曾说:"山长无所事,则勤于校雠,一也;不吝费,而工精,二也;版不贮官,而易印行,三也"。清朝叶德辉也曾说过:"元时讲学之风大昌,各路各学官私书院林立,故风俗移人,争相仿照"。可见,元代的书院不只数量多,而且刻书质量甚佳,为后代学者所广泛赞誉。
2.私人刻书
在当局刻书习尚影响之下,元代私人刻书比宋朝有更大的收展。公家刻书家有所增添,刻印册本种类齐备,量量也在不竭进步。仅《书林浑话》就支录元代私家刻书四十余家。有些书仍撒播于世。
元代前期的四十余年(世祖、成宗、武宗、仁宗期间),有:
元初岳氏荆溪家塾刻《秋春经传集解》三十卷,世祖中统二年(1268年)平阳讲参幕段子成刻《史记集解附索引》一百二十卷,至元二十六年(1289年)熊禾武夷书堂刻胡方平《易学发蒙通释》二卷,至元三年(1266年)渔山道人田紫芝淑英家塾刻《山海经》十卷,至治元年(1321年)刻《四书疑节》十二卷,平阳府梁宅元贞二年(1296年)刻《论语注疏》二十卷,平水许宅盛德十年(1306年)刻《重建政和经史证类备用本草》三十卷,平水曹氏进德斋大德三年刻《巾箱本我俗郭注》三卷,至大三年刻《翰苑精华中州集》十卷,大德八年(1304年)孝永堂刻《伤热论注解》十卷,大德十年(1306年)刘震卿刻《汉书》一百二十卷,至大三年(1310年)龙山赵氏国宝刻《翰苑精华中州集》十卷,皇庆二年(1313年)平水昂扬霄尊贤堂刻《河汾诸老诗集》八卷,延佑四年粗一书舍刻《孔子家语》三卷。
元代的后期(英宗至惠宗的四十年)次要的私人刻书有:
至治二年云衢张氏刻《宋季三晨政要》六卷,刘时举《绝宋复兴纪年资治通鉴》十五卷,李焘《续宋纪年资治通鉴》十八卷;泰定四年(1327年)刘君佐翠岩精舍刻胡一桂《朱子诗集传附录纂疏》二十卷,刻王应麟《三家诗考》六卷,天历二年(1329年)刻《新编古赋解题前集》十卷、后集八卷,至正十四年(1354年)刻董鼎《尚书编录纂注》六卷、刻宋郎晔注《陆宣公奏议》十五卷,十六年(1356年)刻《大广益会玉篇》三十卷;天历元年(1328年)建安郑明德宅刻陈灏《礼记集说》十六卷;天历三年(1330年)陈忠甫宅刻《楚辞朱子集注》八卷、辨证三卷、后语六卷;天历元年(1328年)范氏岁寒堂刻《范文正集》二十卷、别集四卷;后至元五年(1345年)沈氏家塾刻赵孟俯《紧雪斋集》十卷、中集一卷、附录一卷;后至元三年(1343年)复古堂刻《李长凶歌诗》四卷、外集一卷;至正二十年(1360年)南山书塾刻赵访《春秋属辞》十八卷、《春秋左传补注》十卷、《春秋师说》三卷,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丛桂堂刻陈?《通鉴续编》二十四卷,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南孙氏刻《详音句读明本大字毛诗》四卷;至正十二年(1352年)崇川书府刻《李廉春秋传会通》二十四卷;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西园精舍刻元恩舜《臣诗苑珠丛》三十卷。
元代私家刻书长短常丰硕的,从上述举例能够看到,前半期间平阳的刻书比拟多,反应收支元后,在金代平阳刻书繁枯的根蒂根基上继承背前发展。除以上五种以外,另有至元三十年(129 3年)司马家颐实堂刻《新刊御苑药方》十一卷,段辅于泰定四年(1327年)刻《二妙集》八卷等数种。元代私家刻书,质量较高的为数很多,有的乃至跨越宋版。如平阳府梁氏刻《论语注疏》、平阳曹氏进德斋刻的《尔雅郭注》等册本,雕刻极工,没有下于宋版。为元代私人刻书中的优异范例。
元代的私人刻书中,有些刻家汗青相称悠长,有的刻书近百年,有的长达一个半世纪。如翠岩精舍自元代前期马上书印书,直到进明后,仍继续刻书。留有永乐十六年刻宋陈靓元的《纂图新增群书类要事林广记》前集二卷、后集二卷、续集二卷、别集二卷、新集二卷、外集二卷,明成化五年(1469年)刻通真子《补注王叔和脉诀》和《脉要秘括》二卷。西园精舍于永乐十四年(1415年)刻过刘向《说苑》二十卷。梅轩蔡氏从至元到明弘治年间仍有刻书。
3.坊肆刻书
元代的坊刻书比官刻、家刻本数目多、范围更大,传播比力广近。福建建宁府是书坊散居的中央,刻书最多,而建阳、建安两县尤其着名,那是沿着南宋民风生长下来的。例举刻书较多的书坊以下:
建安虞氏务本堂。至元十八年(1281年)刻《赵子昂诗集》七卷,泰定四年(1327年)刻元萧镒《新编四书待问》二十二卷,至正六年刻《周易程朱传义》十四卷,附吕祖满《音训毛诗朱氏集传》八卷。务本堂有一百多年的刻书汗青,从元初到明初,延续刻书、卖书,是元代出名的书坊之一。
刘锦文日新堂。后至元四年(1338年)刻俞烦忙《春秋集传释义大成》十二卷,至正六年(134 6年)刻《汉唐事笺对策秘密前集》十二卷,至正七年(1347年)刻朱倬《诗经疑问》七卷、附录一卷,至正八年(1348年)刻汪克宽《春秋胡氏传纂疏》三十卷,至正九年(1349年)刻元赵麟《宁靖金镜策》八卷,至正十二年(1352年)刻刘瑾《诗传通释》二十卷,至正十六年(135 6年)刻《新增说文韵府群玉》二十卷,等等。刘氏日新堂刻书多在元代的稍后时期,至正时代好未几每一年一部刻本,实为多产坊家。刘氏刻书至明初仍继续存在。其刻书多有牌记题示:"建安刘叔简(锦笔墨)刊于某年"或"某年建安刘锦文刊于日新堂"、"建安刘氏日新堂校刊"、"某年日新堂刻梓"等。
元代坊间刻书最有名的是建安余氏勤有堂。自宋代以来刻书印卖,于元代继续刻有大德八年(1 304年)《曾注平静惠民和剂局方》三十卷,至大四年(1311年)刻《元板分类补注李太白诗集》十五卷,延佑元年(1314年)刻《集千家注分类杜工部诗》(图7-39)二十五卷,延佑五年(1 318年)刻《书蔡氏传编录纂注》六卷,后至元元年(1336年)刻《国朝名臣事略》十五卷。继余氏以后,有叶日增、叶景逵的广勤堂。其刻书也良多,并取得勤有堂很多版片。将余氏牌记补来,另印行《广勤堂新刊》木记。如《集千家注分类杜工部诗集》二十五卷,原书为余氏勤有堂刻版,目次后有"皇庆壬子余志安刊于勤有堂"木记。叶氏获版片后,将此牌记铲往。改刻"广勤堂新刊"。传至其子叶景逵时,将"广勤堂"更名为三峰书舍,把"广勤堂"鼎式木记又改为"三峰书舍"钟式木记。至明代正统年间,叶氏书版又回金台汪谅一切。汪氏又将"三峰书舍"牌记改为"汪谅重刊"。一部书版三易其主,三次更换牌记,作为新刊书籍畅通。其它书版也有近似环境。
郑天铎宗文书堂也是元代运营刻书时候较少的一家。至顺元年(1330年)刻元刘果《静修集》二十二卷、补遗二卷,又刻《增广宁靖惠平易近和剂局方》十卷、《指南泛论》三卷。郑氏宗文书堂从元代前期至明嘉靖间,均有刻书印书传播,工夫远二百余年。
另外,建安下氏日新堂,陈氏余庆书堂,单桂书堂,南涧书堂,墨氏取耕堂,同文堂,万卷堂,多为建安书肆,也都刻有经学、医药、诸子、文集等各种书本传世。
元代坊间刻书除上述对照集合的地区以外,各地也都普遍有刻书印书的坊肆书展。例如:
燕山窦氏话济堂至年夜四年(1311年)刻《新刊黄帝明堂针灸经》一卷,《伤冷百证经络图》九卷,《南唐何若笨流注指微铖赋》、金阎明广注、古阎撰《子什流注铖经》三卷,《黄帝明堂针经》三卷,《宋庄绰灸膏肓腧穴法》一卷。庐陵胡氏古林书堂至元十六年(1278年)刻《新刊补正文文黄帝内经素问》十二卷,《新刊黄帝灵枢经》十二卷,《删广承平惠平易近和剂方》十卷,《指南泛论》三卷,《图经本草》一卷。庐陵泰宇书堂至正三年(1337年)刻《增建妙简群英草堂诗余前集》卷上、《后散》卷下。
元代刻书的特性
元代灭宋之后,同一中国。接管汉族文化传统,尊孔崇儒,兴学办教,提高进步群众的文化本质。印刷事业慢慢获得规复和发展。官方刻书有政府拨款出资,不吝工费、择用良工、纸墨上等。私家刻书,比较重视当真校勘,坊间也多延请名家校正。元刻本中有很多精?佳刻。在发展中又形成了本身的特点微风格。
1.刻书地区
元朝的刻书地域是对照遍及的。正在宋、金刻书地辨别布的根本上,持续有更普遍的开展,然仍以祸建建阳战山西平火为最繁华昌隆。构成南有麻沙,北有仄阳,遥远相对的两个刻书中间区域。浙江、江西,自宋以来便是刻书比力兴旺的处所,元朝很多民刻书都是奉诏下杭州刻版。别的,江北、江东、湖广各天在刻书圆里也皆有所成长。自元世祖将经书所从平阳迁到多数以后,北京的刻书奇迹又畅旺起去,逐步构成北方的刻书中心肠区。
2.刻书内容
在金代刻书内容发展转变的根底上,元代刻书内容仍在以下方面比较凸起。除那时士医生朗读必须的经、史之外。因为政府倡导发展农业临盆,从而大量搜集、编辑农业书籍,如《农书》、《农桑辑要》等,都曾大量刻印、广颁官方。与此同时,解释本增加,纂图互注经籍和子书、韵书,以及各类经籍的新注、史乘的节录、科举招考的参考用书、榜样文章全集等,刻印数目都很大。私家刻书及书坊刻书中医书增长更多。建安余氏勤有堂曾刻印了《安定惠民和剂局方》、《新编妇人大全良方》、《普济本领方》等多种医书。燕山窦氏活济堂和胡氏古林书堂更像是专门刻卖医书的书籍铺。此外,类书也是元代刻书最多的一种,元代的地方梵学和书院在刻印类书方面有很大孝敬。西湖书院刻的《文献通考》,抚州路刻的《通典》,庆元路所刻《玉海》,园沙书院所刻《山堂考索》,以及武溪书院刻《事文类聚》等等,都是为先人称道的大部头刻本。跟着文学事业的发展,元人的。惋惜这些刻的刻印也日趋增多,并且泛起了上图下文的插图本戏直、话本,如建安虞氏刻印的《虞氏说书》五种。
3.刻书版式
元早期刻书版式靠近宋本。字大行宽,疏朗夺目,多为黑口、双边。中期今后,发作变革,版式行款渐渐慎密,字体缩小、变长。改阁下双边为四周双边,黑口间细黑口。目次和文内篇名上常刻鱼尾,多为双鱼尾或花鱼尾。版心记卷数、字数、叶数、刻工姓名,私家刻书或坊刻本,书内多刻有牌记。例如:岳氏荆溪家塾刻本《春秋经传集解》半叶八行、行十七字,小黑口,附近双边,版心上记卷数、字数、叶数,下记刻工姓名。每卷终有"相台岳氏刻荆溪家塾"双行篆文长方形木记。岳氏另外一刻本《周易》十卷,版式行款与上部书不异,可是牌记则改为十字亚形。
元代刻书中,借有如:皇庆元年刻本《佩韦斋文集》,半叶十一行,行十九字,小黑心,周围双边,版式殊大;至正间刻本《金陵新志》,半叶九行,行十八字,大版心,细黑口,周围双边,版古道热肠记字数及刻工;《贞不雅政要集论》半叶十行,行二十字,细乌口,摆布双边,版心记字数、刻工姓名,版式广大。颇具特点。
4.刻书字体
元代刻书的字体,有三个特面是宋代及明清时期所少见的。一是刻书字体多用赵体字。赵孟俯,字子昂,宋代皇室后嗣,善于书法、画绘。仕元后,赵的书法在社会发生很大影响。赵体字圆润娟秀、外柔内刚,骨架挺劲有力。元代刻书,不管官刻、私镌,其字体都是赵字风采。如嘉兴路刻《大戴礼记》、丁思敬刻《元歉类稿》,字体颇似赵氏脚笔,神韵俱在。这类风气一向持续到明初。二是元版书中无讳字,即不避忌。元人礼法看法比较稀薄,躲讳要求不宽,以是元刻本中几近见不到避忌的陈迹。三是书中多用简体字或俗字。元代刻书出现了简体字和雅字的利用,这类征象,官刻、私家刻书比较少见,坊刻本较多。经史文会合较少,而类书、小说、戏曲书中较多。元代政府把蒙古新字做为通用国字,对汉字的誊写传刻要供不非常严酷,加上书肆刻书目标在于营利,力图印书周期短、出版快。所以在刻书中,笔划烦琐的汉字被简化了,出现了简化字,如"无"作"无"、"庞"作"庞","马"作"马"等。建阳刻本《乐府新编阳春白雪》、《古今笔墨大全》、《古今源流至论》和前边所举,虞氏务本堂所刻《全相说书五种》等书中简体字利用更多。
5.刻书用纸和装帧
中国现代,浙江、江西、湖广、四川和山西、河北等江南一带和黄河道域都出产纸张。宋元以来,楮、竹为首要制纸质料。树皮纸、竹纸产量大增。元代福建造纸本料富厚,造纸事业蓬勃,纸张产量大,导致福建书坊多,刻本数目大,传世较多。元代书籍比较少见麻纸刻本。其它地区也有时用福制作纸印书。福建纸质比较粗拙,偶然色彩较深,呈褐色。
元代印刷质料纸、朱等的消费,既不及宋,也不及金,在必然水平上制约了印刷事业的发展。机构设置上,元代于户部之下设有"广源库",掌管喷鼻料、纸札等物。在元大都(今北京)设有白纸坊,掌造诏旨宣敕纸札。元不及金者,金在北方多产纸张,而元之名纸仅限于江南。明朝闻名书法家董其昌曾说:"元有黄麻纸、铅山纸、常山纸、英山纸、上虞纸,皆可传至百世"。明高?亦云:"元有彩色粉笺、蜡笺、黄笺纸、花笺、螺纹笺,皆出绍兴;有白?笺、不雅音纸、清江纸,皆出江西"。为元之名纸出于江南之证。
元代书籍装帧,其装订情势已由胡蝶装演进到包背装。社会上以包背装流行,胡蝶装仍兼而有之,奇见梵夹装。比方,元代刻印完成的平江府《碛砂藏》、补刊印刷的福州东禅寺、开元寺两藏,仍采取梵夹装式。
在书本拆帧方面,元代奉献和转变比较大者,当属带图启面的呈现和立异。
元代之前的书籍还没有书名页可行,更无带图的书名页出现。宋代被后人毁作雕版印刷的黄金时期,刻书不但数量多,而且质量甚佳,古人皆视其为擅本,然宋版书迄今已见有书名页者。中国、也是天下图书史上最早出现的书名页,当属元至元甲什(1294年)建安书堂刻印的《新全相三国志□□》。此书见于日本长泽端方家着《图解和汉印刷史图录篇》,1976年版。书名后二字残破,张秀民老师以为其应为"故事"二字。但有人曲书"说书"二字,不知出处。该书封面中心有"甲什新刊"小字一行,小字上边横书"建安书堂"四字,并绘有三顾茅庐图,卷端题有"至元新刊全相三分事略"。此刻能以见到的初期带图书名页,最具代表性的是元英宗至治年间(1321-1323年)建安虞氏刻印的《武王伐纣书》、《秦并六国》、《乐毅图齐七国春秋后集》、《吕后斩韩信前汉书续集》、《三国志》等五种平话。这五种平话书,各有三卷,格局沟通。以《三国志》为例,其封面题有"新全相三国志平话"两行八个大字,中央高低花鱼尾间刊有稍小一些的"至治新刊"四字,封面上半部门是横书"建安虞氏新刊"六字,字下为"三瞅茅庐图"(图7-40)。元代图书封面、特别是带图封面的出现,是中国书籍装帧情势演化中的一大前进,对书籍装帧的进一步发展作出了主要贡献。
(《转自中华印刷通史》)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