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故纸堆中话梨枣——古籍版本类型及其称谓简介

 星河岁月 2022-07-18 发布于江苏

故纸堆中话梨枣

—古籍版本类型及其称谓简介

 版本,最初是专指用木板雕印的书本,后泛指一切稿本、写本、抄本、雕印本、排印本等。作为版本学上的专有名词——版本,则指同一部书在编辑、传抄、刻版、装帧、乃至于流通过程中所产生的各种形态的本子。翻阅不同的本子,我们常常会发现纸质、墨色、字体风格、印刷方式等差异,这就涉及到版本类型及其称谓的问题。

中国古籍的版本类型与版本称谓是极其复杂的。由于时代、地区、出资情况、印刷类型等有所不同,各种本子之间,必然产生差异而具有不同的特征。在这里,我们以馆藏古籍为例,对一些常见的版本类型和版本称谓作一简要介绍。

古籍有写本和印本。写本历史源远流长。在雕版印刷发明之前,古籍都是写本;雕版印刷发明之后,古籍写本仍然不少。写本种类中包括写本、稿本和抄本。

写本:指成书时以手写形式流传的本子。凡运用写本概念,一般有三种情况:一是时代早,唐宋时期手写传抄的书籍多以写本名之;二是地位高,无论时代早晚,一书的传抄凡出自名流学者之手,往往也以写本名之;三是涉及宗教,如《敦煌遗书》佛经写本。

稿本:指著者的原稿。稿本又分为手稿本、清稿本等。手稿本是著者亲笔写成的稿子。清稿本是指用以增补、校订或付印的著作誊清本。

图片

图片

漢諸葛忠武侯年譜一卷/(清)楊希閔編    稿本

图片

图片

居业堂诗稿不分卷 /(清)李馥撰    稿本

图片

抄本:在古书版本著录或行文中,“抄本”这一称谓经常出现。凡依据某种底本而再行传写者,均可称之为抄本。

图片

梅巖集十卷/(宋)胡次焱撰 清遠碧樓劉氏抄本 

图片 河東先生集十五卷/(宋)柳開撰  清善耕顧氏文房抄本

除写本外,印本亦是中国古籍的一大类别。雕版印刷大约在唐代就已出现,经宋元明清的持续发展,印刷技术不断提高,版本类型日益丰富。从制版工艺上区分,印本大致可分为刻本、活字本和套印本等。

图片
    一、刻本

刻本,亦称刊本、椠本、镌本,均指雕版印刷而成的书本。雕版,是指将书稿按照一定的行款字数写出版样,描绘出边栏界行、版口鱼尾,然后反贴上版,依样雕刻。印制时敷墨上版,然后铺纸印刷。刻本种类繁多,根据刻书单位性质的不同,又可分为:官刻本、家刻本和坊刻本。

(一)官刻本:简称官本,指各级政府及附属机构所刻的书。如京本、监本、经厂本、殿本、局本、书院本、郡本、府本、州本、县本等。历代官刻本,由于公帑宽裕,历来开本铺陈,行格疏朗,版式整肃,印纸考究。

(1)殿本:清代武英殿所刻的书。武英殿刻书始于康熙十九年(1680),是清代中央刻书的主要部门。“清初武英殿版书籍,精妙迈前代”。嘉庆以后,武英殿刻书日渐衰落,至光绪初年,已徒有其名,不复当年。

图片

萬壽盛典初集一百二十卷/(清)王原祁纂修(清)王奕清纂修

清康熙五十四年至五十六年(1715-1717)武英殿刻本 

图片

音韻闡微十八卷韻譜一卷/(清)李光地修 (清)王蘭生編纂  清雍正武英殿刻本

(2)藩本:明代藩王在封地藩府所刻的书。藩府刻书的特点通常是校勘精审,纸墨精良,版印精湛,为历来学者和藏书家所珍重。

图片

诗缉三十六卷/(宋)严粲述  明嘉靖赵府味经堂刻本
图片
图片

洪武正韻十六卷/(明)樂韶鳳、宋濂等撰  明肅府刻本

图片

(3)局本:清代各省地方官书局所刻的书。官书局是清末地方官刻的重要代表,它产生于雕版印刷日趋没落、新的印刷技术日渐兴旺之际。最早创建的是江南官书局,即金陵官书局的前身。随后,各省也相继建立了官书局,如浙江书局、崇文书局、广雅书局、湖南书局等。

图片

苏诗查注补正四卷/(清)沈钦韩撰  清光绪二十年(1895)广雅书局刻本  

图片漁洋山人古詩選三十二卷/(清)王士禛编  清同治五年(1866)金陵書局刻本

  (4)书院本:各地书院所刻的书。书院属于文化教育机构,为了满足学子的读书要求,也为了传播思想文化,因此常常刻印书籍。书院师生学术水准较高,在刻书的选择上往往有自己的见解,校勘上也颇为精细,因此书院本质量较高。

图片

韵辨附文五卷/(清)沈兆霖撰  清同治十二年(1873)东川书院刻本

图片

明滇南诗略十卷首一卷/(清)袁文典辑 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五华书院刻本

(二)坊刻本:指唐代至清代各地书商坊肆刻印的书本。坊刻本的目的在于行销,从中牟利。故一方面常常花样翻新来吸引读者,以求速售。如两节版、竹节栏、插图、绣像、全相等;另一方面也千方百计节省版面,降低成本,因此在校勘精粗、版式风格、书品价位上显得不高。所以,“坊刻本”之称,多少带点贬意。

图片

           紅樓夢一百二十回/(清)曹雪芹撰  清三讓堂刻本 

图片

         繪風亭評第七才子書琵琶記六卷附第七才子書琵琶記釋義/

           (元)高明著(清)毛綸評,清龍文堂刻本     

(三)家刻本:指私家出资或主持刻印的书本。自宋以来,私家刻书历代都有,如黄善夫本、汲古阁本、天一阁本等。它与坊肆刻书不同。坊肆刻书专迎时尚,汲于发行,旨在营利。而家刻本是为了推广圣贤、先辈、师友等人的某种思想或学说,不以营利为主。家刻本大多校勘精审,刻印精良,书品考究。

图片

  涇林詩文集八卷/(明)周復俊撰  明萬曆二十年(1592)周玄暐刻本 

图片

          幔亭集十五卷/(明)徐熥撰  明萬曆徐(火)勃刻本

    二、活字本

北宋毕昇首先发明了泥活字。元代农学家王桢成功使用木活字印书。进入明、清时代,木活字印制技术已相当盛行。金属活字包括铜、锡、铅等活字,其中以铜活字印书较多。所有上述各种质料活字排版印刷的书本,都称为活字本。

图片
图片
图片

左图:四西齋決事八卷/(清)孫鼎烈撰 

清光緒三十年(1904)武林木活字印本 

右图:青浦續詩傳八卷 /(清)何其超辑 

 清光緒三十一年(1903)熊祖詒木活字印本

三.套印本

所谓套印本,就是用两种以上的颜色套版印刷的书本。套印的产生标志着雕版印刷技术的重大进步。中国传统的套版印刷技术发展分为两个阶段。初期阶段是在一块雕好的版片上分别涂上不同的颜色印刷,这叫作敷彩印法。至明代后期,浙江乌程凌、闵两家又把套印技法推进到一个新阶段。进入清代以后,这种技法继续发展,它已不是初期一版分色套印的敷彩印法,而是分版分色套印,这是印刷技术上的一大进步。

图片

楚辭十七卷/(漢)王逸敘次(明)陳深拟點  明萬曆吳興凌毓枬朱墨套印本  

图片

   杜工部集二十卷首一卷/(唐)杜甫撰(明)王世贞、王慎中评  

清道光五色套印本

到了近代,随着西方现代印刷技术的传入,雕版印刷成本高、周期长、效率低等缺点开始凸显,许多出版家顺应潮流,开始采用石印、铅印、影印等现代化制作方式。

   铅印本:采用现代铅印技术排印的古籍。

图片

                                蓮友齋詩鈔二卷詩餘一卷/(清)王希曾撰 

                                   清宣統二年(1910)漢口書局鉛印本

图片

孫註適軒尺牘八卷/(清)徐菊生撰 (清)孫震咸注 

清光緒上洋珍藝書局鉛印本

石印本:以药墨书写于特种药纸上,用石头制版印刷的书。石印首先出现在上海,随后,石印技术风靡全国,曾一度取代雕版印刷的主导地位,在古代文化的传播上作出了重要贡献。

图片

碧血錄五卷/(清)莊仲方撰 (清)夏鸞翔繪圖  

清光緒八年(1882)上海同文書局石印本

图片

歷代名臣言行錄二十四卷/(清)朱桓輯 

清光緒二十九年(1903)京都博文齋石印本

凡此种种,不一而足。中国古籍浩如烟海,版本类型名目繁多,情况复杂,在此仅举其一隅,略为介绍,有不当之处,敬请大方之家批评指正。

图片

文/邱文瑛

编辑/宫宸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