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反说三国之反骨魏延(3)

 汕头能率 2013-05-16

反说三国之反骨魏延(3)

(2010-06-16 08:57:38)
标签:

三国

魏延

奇冤

文化

分类: 独家解密

    仅凭一时之个人好恶,诸葛亮就断定魏延脑后有反骨,他的眼睛具有X光穿透功能。于是下令要将献长沙立了大功的魏延“推出斩了。”

    如果不是识人的皇叔叫停,后来的蜀汉第一名将早早就断送了青葱性命。

  事实上这事并没有发生,这是罗贯中虚构的,冤枉了孔明先生。魏延也没有反长沙,他是刘备在荆襄混的时候,裹上的得力死党。那时的魏延,不过是个下级军头。皇叔每奇其才,诸葛就每忌其才,因为魏延的“政见”总与他不合。

  所以,皇叔在日,魏延官运不错,位至汉中太守,领蜀汉三分一兵力独抗曹魏;皇叔仙逝,诸葛亮即借南征名义将魏延变相撤了,令为南征前锋,却每每要求他许败不许胜、“连败十五阵”之类诱敌小战;后来六出祁山,也领兵不多,明显将一个大将之才降为偏将使用。

    以至魏延后期最大的理想,只是独领兵一万,仿韩信与诸葛亮分兵越秦岭会于秦川。但他一直没能再有皇叔时期能独领兵数万的辉煌。哪还有一丝“若曹操举天下而来,请为大王拒之;偏将十万众至,请为大王吞之”的豪迈?

    因为军政思想与丞相严重不合,治国用正治军从来无奇的诸葛亮,宁原选择六出祁山与大国曹魏拼消耗的正战,也不愿选择一次的兵出斜谷、箕谷、子午谷的直接穿越秦岭的冒险出奇。直到六出祁山寸功未竞,姜维才在后期九伐中原时,多取魏延方略横越秦岭。

    兵越秦岭的这段公案,按魏延所说未必不能够成功,后来钟会伐蜀,有一路就是从子午谷进军,并没有出现诸葛亮说的“断后路”之类的危险,并一举灭蜀。汉初韩信的明修栈道暗渡陈仓,也是横越秦岭入秦川的故事。

    魏延只能“每叹己才用之不尽”,抱怨丞相不用他的奇谋,捎带讥诮诸葛用兵。这种埋怨不可能不传入诸葛亮耳朵里,越是这样,越是加深诸葛亮对他“脑后有反骨”的猜忌。

  综观诸葛亮后期的用人执政,他对政敌的打击是无情的。所谓政敌,也就是和他的观谋不合的人,哪怕别人是对的,那也不对。丞相用人,一方面当然也看才德,另一方面主要是看听不听话。有才德而不听话的,有才德但政见方略和丞相不合的,对诸葛亮不表现出五体投地者,皆不得重用,甚至被贬斥。如廖立,如李严,如彭漾,如刘封。

    蜀汉后期的人才凋零,与诸葛亮的打击政见不合者的“文字狱”息息相关。所以后期蜀汉只有诸葛一尊大神,余皆配角小丑众星拱月。你魏延每每戳破神话,质疑偶像,又自有主见,臧否人物,当然不为丞相所容。所以丞相后事托杨仪。

    杨仪者,《三国志》里称性格偏狭,诸葛生前即与魏延不合,甚至到了丞相面前拔刀相向的程度,诸葛以后事托杨仪,不可能不预料地位和才干都比杨仪高的魏延的激烈反应,也不可能没有预料到杨仪一朝权在手的报复,但因军政思想与魏延太不相合,所以宁愿将后事托付听话但无全局之才的杨仪,也不会重兵托付魏延。

    这不?丞相一死,“宁以一人身死而废天下事耶?”魏延的不同政见就出来了。不过死了一个诸葛,就要举国退军?就要废国家大事?这当然是不对的。别人是心里可能这么想,甚至想都不敢想,更别提敢说这种大逆不道的话,你魏延敢想敢说还敢做,不灭你灭谁?

    不服杨仪,不服一人身死而废天下事,烧绝退军通道,要求继续北伐,本也没什么大错。错在不反投北魏却南引截军,再错在被人诬为谋反,朝里朝外长史杨仪、司马费祎,还有留守成都的蒋琬,都是诸葛亮的听话亲随,朝里朝外的丞相朋党一起算计魏延,职业军人魏延哪算得过这些刀笔吏?虽各上表后主指责对方谋反,却很快被丞相朋党定性魏延谋反,阵前军心散尽全家被杀,再被杨仪借机夷灭三族。

    那个丞相托后事的杨仪又到底是个什么人呢?后政归蒋琬、费祎,没接上大位的杨仪怨谤:“往者丞相亡没之际,吾若举军以就魏氏,处世宁当落度如此邪!令人追悔不可复及。”被人告发后,流徙怨毒而死。

    直到数年后,后主为魏延平反昭雪时,已连个后人都没有了,只落得个空的名誉恢复。更何况因《三国演义》传播“脑后有反骨”之故,后世民间连名誉都几无恢复,所以封侯也意义不大。

    要说冤,这才真是千古奇冤啊!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