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数字化摧毁出版产业链?

 出版教育 2013-05-18
  • 2013年05月13日 09:44 出版商务周报 作者:宋吉述
  • 订阅《出版商务周报》|注册出版商务网
  •   编者按 近期,当当和京东免费下载电子书成为业界关注的热点,此举动无疑让本就在数字化盈利模式上困惑的出版业雪上加霜。凤凰出版集团数字化中心主任宋吉述特为本报撰稿,就此问题发表自己的观点。同时,本报也希望出版界人士踊跃投稿,各抒己见。


                           

    电子书免费震撼出版界,产业链完整性遭考验。

      ■宋吉述 凤凰出版集团数字化中心主任

      日前,当当网宣布免费下载10本电子图书。随即,京东商城贴出“免费谁没有?好书你没有!”的广告,提供五万电子图书的无限免费下载。如今,这两大电商的“断臂营销”活动完美结束,赚足了点击率,可谓成功的商业策划。对此,有人喝彩,认为这有利于普及电子书,推进出版业的数字化转型。这一具有典型中国特色的恶性竞争行为,真的有利于数字阅读普及?有利于出版业的发展?出版界是否从这一行为中看到自己被蔑视、被绑架的困境?

      出版业“被绑架”

      尽管当当宣称此次活动与出版社进行了沟通,但从笔者了解的部分出版社来看,此言不实。凤凰集团旗下的多家出版社都表示,并不知道此事。而有关新闻也爆料,不少出版社反映并未收到当当的有关沟通信息。有的甚至是在网络上热炒后才知道的。一些作家,如冯唐等也都称不知,并要提出控告。
      2011年5月京东商城掀开了“全部少儿图书四折封顶的” 促销大战。此举虽然引起了24家少儿出版社的联合抵制,但根本没有起到任何作用。相反,那场活动为京东带来了无与伦比的广告效益。此中玄机也迅速被苏宁、当当看到,10月31日苏宁0元卖书,买多少送多少,接着当当网12周年庆图书类满100返200;再接着京东图书一周年折上折。图书成了几大电商肉搏战中随意甩出的一张牌,成了电商竞争的陪绑者与牺牲品。
      为什么出版社会越来越多地成为种种利益的牺牲者和陪绑者?首先,源于中国图书产业的弱而散特点。统计显示,除去教材教辅,全国零售图书规模不会超过300亿,对于几万亿的电商产业来说,出一点小的资金即可改变整个图书业的游戏规则。同时,中国出版业极度分散。全国580多家出版社,外加大量的民营出版机构,货源分散而无谈判能力。过去,大家所面对的是同样分散的各地新华书店、民营书店系统,劣势并不突出,但在统一化的电商面前,分散弱小的出版社就像农民一样孱弱而无力,任人宰割。李国庆早在2011年派代电子商务年会上就放言:“我在中国整个一般书市场占20%,有的新华书店的总经理不懂事,想跟我叫板。我说你敢跟我叫板,我就找总理谈新华书店中小学教材垄断黑幕,让你一年3个亿、6个亿的利润立刻消失。”

      改变需多方努力

      在美国,虽然有大量的出版机构,但前六大出版商垄断了大部分图书资源,在与亚马逊、苹果等的谈判中拥有很强话语权。大家都知道,他们前期与亚马逊打官司,为的是图书的定价权。而当当的这种超低价倾销图书,甚至免费发放电子图书的做法,远比控制定价权更恶劣,中国的出版社为什么不敢吱声?
      面对电商底气不足,更深层次原因在于,数字化正在逐渐摧毁出版产业链的完整性。在传统出版业中,出版、印刷、发行是个完整的产业链,但在数字阅读中,不仅印刷环节没有了,出版与发行环节也发生了巨大变化。大量的网络公司虽然没有出版权,但通过网络平台汇集、发布了大量的内容,无论从何种定义来看,都属于标准的出版行为。所以在某种意义上说,出版社已不再是内容的主力军,在现有的数字阅读份额中,出版社已处于名副其实的边缘地带。传统书店作为专业性的图书发行渠道。但在网络时代,电商平台都是互通的、综合性的,图书因其附加值低而必然成为其他商品的附庸。
      要改变中国出版业的陪绑悲剧,首先要增强行业协会的参与,应该规范图书营销行为,防止低价倾销。这不仅对出版业有益,而且也能促进电商业的健康发展。应当看到,无论从产值还是渠道、从业人员来看,出版业都是个小行业,在国外也是个小而微利行业,长期受到政府的扶持。现在,这个小产业又面临着数字化的冲击,可谓是弱爆了。政府与行业协会一定要加强对这个产业的呵护,至少是加强规范,防止业内的恶性竞争,以及相关行业的恶性侵害,坚决制止类似行为。
      要从根本上改变就必须加强出版产业的集中度,要打破地方局限,推进跨地区跨所有制的兼并重组。各地对于文化企业的所谓重视与保护,严重阻碍了行业间的市场化资本运作,没有“弱肉”也没有“强食”,如何实现市场化的集中?在文化产业发展上,政府的影子太强,还是习惯于行政捏合,拉郎配。大量区域性出版集团的成立就是典型,而盲目促使它们上市更强化了均平化发展的剧面。因此,死也死不了,活又活不好,并也并不了,可能会成为出版业的一种长期生存状态。

      数字阅读的困境

      电商们的这次电子书免费豪举,打的旗号是推动数字阅读。但实际上,其对出版业的商业模式、产业发展环境造成了危害,是从根本上动摇了“创造优质内容,获取利益价值”的出版产为立足之本。
      数字阅读当前发展的困境首先是人们的阅读习惯问题。有相当多的人不愿意用电子屏阅读,有更多的人将阅读的重点转向了图书之外的新闻等浅阅读。其次,目前国内对网络阅读的付费意愿极低。很多人都习惯于找免费图书来读,内容免费几乎成为国内互联网的铁律。但这却极大破坏了文化创新能力。再次,数字出版在技术上还并不成熟。在电子书的呈现方式上,在三屏同步与互通上还有局限。在显示技术方面,如果以电脑屏和手机屏为主,则仍然存在着无法久看、伤眼等问题。最后,则是版权保护与合理使用问题。电子书的版权保护如何做到既控制了盗版,又满足了读者应用需求?是国内外一直探讨的问题。
      面对数字出版的困境,近几年来,出版业一直有建立大型数字内容投送平台的倡议,总署也提了许多宏大目标和规划,有的出版集团也做了很多尝试,建立了形形色色的网站和平台。但在互联网竞争白热化,门户之争日趋明朗的今天,这些网站平台真正起到的作用和生存几率几乎不大。
      在入口流量的竞争方面,无论是互联网还是移动网,其实都早已进入战国时代,只有为数不多的巨型互联网公司才有资本与实力进行最后的厮杀。作为国有色彩较浓、机制落后、实力贫弱的出版社,甚至是有点钱的出版集团,其实都早已出局,无可做为了。
      在相关的APP应用开发方面,也展现出同样的趋势。大量出版社开发了客户端、多媒体电子书,但这些“小清新”真的能拯救出版社?它们的绝大部分其实与庞大的图书库存一样,都沉没在浩瀚的商城里,处于无人问津的角落里。而且,由于分散而造成的内容不足,使其根本就无法与网易云阅读等互联网公司的产品相比。
      所以,如果不通过国家的有力整合与规范管理,如果不通过资本的手段,出版社网络发行平台的建设成功几率很小。

      跳出“出版”做数字出版

      关于数字化,业内一直存着改良还是革命的争论。改良论认为数字化无非是改变了出版物的形式,内容是不会变的,出版社作为内容提供者的定位也不会变。但从产业的整体性来看,数字化改变了出版物的形式,同时也就改变了内容本身。
      自媒体阅读从本质上将改变阅读内容提供者的生存方式。随着产业链整体的崩溃,传统出版业应该敏锐地意识到数字化的狰狞面目,与以往的任何技术创新不同,它是来革传统出版业命的。
      避免坐以待毙的根本出路在于产业转换。在总署公布的数字出版总产值里,90%以上都是与传统出版业无关的互联网广告、游戏、手机增值业务,真正属于严格意义上的数字出版产值少得可怜。有人指责这一统计范围有问题,但这恰恰体现了一种宽阔的产业视野,甚至在某种意义上讲,这些还正是真正意义上且符合时代发展需要的数字化出版业务。就此而论,数字出版产业早就存在,新浪、网易、腾讯、盛大等互联网公司早就在这一行业里得心应手,茁壮成长。所以,要真正做好数字出版,就必须跳出“出版”,如何针对数字时代的阅读需求调整产品形式、内容,是出版业所必须考虑的问题。出版社应该做的是整体化的产业模式重建,以及新的文化服务产业的寻找。(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报立场。)

    相关新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