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解读哈佛--站在门口的杀手

 qiji66ds 2013-05-18

--解读哈佛桑德尔教授公开课之十三

人类有没有天生的才能?

康德的回答是明确的:有!

人类的天生才能,指的就是理性。如同电脑里的操作系统,出售前,已经安装在电脑中。理性也一样,当我们出生时,理性也早已在身体里就位,或者说,人类是携带着理性,来到这个世界,并不是空着手。虽然我们有男有女,身体的结构有别,一千个人有一千张面孔,“硬件”相差悬殊。但每个人的软件——先天安装的理性,则完全相同,都是“微软”的品牌,都是“Win7”的版本,成了人类共同的LOGO。康德说:人之所以为人,不看外貌,也不看动作,只看是否拥有理性。人类理性,是区别其它动物,人类的共性标志。

康德找到了人类理性,又仔细研究了理性到底能做什么。他揭示了理性不仅与经验共同构成了知识,还是人类自由的基石,也就是说,人类认识自然离不开理性,获得自由也离不开理性。本来,责任与自由是对立的,当我们肩负责任时,感觉像套上了枷锁,失去了自由。理性来到人的心中,也带来了责任,它给每个人都定下了一些规矩,写下了做人的基本责任,以此捆住了我们的手脚。然而,作为理性的载体,人与理性唇齿相依,理性定下的规矩,等于你为自己制定的,人是这些规矩的主人,自觉制定并自愿服从这些规矩。所以,当你按照这些规矩做事时,不是外部强迫的行为,而是自我愿意的行为,是自主的行为。在康德眼里,自主才是真正的自由,通过遵守自己定下的规矩,人类获得了自由。

如同奴隶主在吃牛排,一个奴隶路过看见了,向奴隶主请求道:“我也想吃牛排,给我一块吧”。奴隶主说:“好吧,过来一起吃”。于是,奴隶与奴隶主坐在一起,大块朵颐。虽然表面看来,奴隶与奴隶主都在吃牛排,同一个行为,但背后的意义完全不同。规矩是奴隶主定的,吃与不吃,在奴隶主的掌控中,奴隶主是主人,他自主决定这一切,对于奴隶主而言,吃牛排是自主的行为,也是自由的。奴隶能不能吃到牛排,要听从奴隶主的安排,服从奴隶主的意愿,对奴隶主定下的规矩,奴隶只有服从,因而是被动的,不自由的。这就是康德对自由的定义:自由是你自己制定准则,并且自愿按照这些准则做事。

所以,人一旦拥有了理性,可以为自己制定准则,不仅肩负了责任,也得到了自由,责任与自由不再排斥,而是共同携手在理性的旗帜下。然而,现实中的每个人是特别的,多多少少都有点差异,没有完全相同的二个人。如果按照各自的理性,制定做人的规矩,会不会与风情万种的人一样,规矩也会花样百出?一千个人,是有一千种规矩,还是只有一种?康德的态度是肯定的:不管有多少人,做人的规矩只有一种。因为,制定规矩的不是具体的人,不是你,也不是我,是装在人体里的理性。个人只是理性的载体,在我们出生时,一样的理性,已经装在千差万别的人体中,人不同,理性却一样。 “无差别”的理性,导致了 “无差别”的规矩。

虽然理性对人类而言,作用巨大,不可或缺,但也并非万能。理性不是创造一切的上帝,它只能在有限的范围内活动,有自己的局限。人收到自然界的邀请,来到世上,匆匆做客,自然会客随主便,听从自然界这个主人的安排,遵守自然界的规矩,遵守自然法则。当然,前来做客的,不仅有人类,还有其它的客人,即客体。自然界招待人类,与款待其它客体的方式,大同小异。通过不断刺激感觉器官,让人类产生了色彩、味道、声音、质感等现象,也产生了疼痛、快乐、饥渴与痛苦等感觉,不仅为人类积累了经验,同时激发了人类的欲望,让我们对其它客体产生依赖,对食物、空气、音乐、图画、感情的产生依赖,对欲望的产生依赖。这是个只需跟着感觉走的世界,完全听从欲望调遣的世界,人类生活其中,根据身体的感觉与反应,追随欲望,追逐利益,与自然界其它客体的行为,并无二致。

在自然这个欲望世界中,人是客人,无法改变自然界这个主人的规矩,无法改变自然法则,只能被动地服从,没有自由。但人还有另外一个世界,心灵与灵魂的世界,康德称之为:智思世界。在这个世界中,理性是最高的主宰,是心灵的主人,是一切规矩的制定者,可以远离欲望的诱惑,摆脱利益的纠缠。在智思世界中,理性能够不受欲望世界的干扰,独自为人类制定行为标准,什么是高尚的行为,什么是道德的行为,即道德准则。从此,人类按照自己的意愿,为自己制定了规矩,自主地做事,获得了自由。康德说:智思世界是人类自由的王国。

欲望与智思的二个世界,前者是需求的领域,满足欲望的需要,一心想“得到”;后者是自由的领域,遵从自愿的约束,考虑应该不应该做。得到与应该之间,一个关注结果,一个看重行为本身,不同的追求,导致二个世界之间,产生了巨大的鸿沟。理性在智思世界里制定的道德准则,因为隔着鸿沟,经验在欲望世界里,说不上话,对道德准则束手无策。也就是说,不管你在经验世界里,曾经怎样眼花缭乱的阅历,有过多少丰富的经验,得到多么渊博的知识,都无法对道德准则指手画脚,说三道四。从科学与知识的发展中,我们无法取得道德准则的内容。

然而,就像手心与手背,人类无法舍弃二个世界中的任何一个,离开了欲望世界,人类无法生存,离开了智思世界,人类就沦为畜牲。如同脚踩二只船,人类一脚踏在智思世界,另一脚始终没有离开过欲望世界。康德没有否认这样的现实,承认人类行为始终受到二个世界的共同支配,但他认为,只有当我们把智思世界的道德准则放在第一位,把做人的职责放在第一位,去追求欲望世界的东西,才可能是自由的行为,高尚的行为,道德的行为。

对康德的这种说法,法国哲学家本杰明.康斯坦特不以为然,他说:这真是疯了!如果一个杀人来到你的门前,寻找你的朋友,而此刻这个朋友正在你家中。杀手直截了当地问你:你的朋友在家吗?在这种情况下,还要首先遵从道德准则,不说谎话,那脑子肯定出毛病了。康德回应到:对杀手撒谎也是错误的,当你因为自身的利益,用撒谎来保护朋友,就放弃了道德标准,把欲望世界的自然法则放在了第一位。而且,只要开了先河,成了欲望的俘虏,成了只看结果的功利主义者。

有没有什么办法,在遵守道德准则的前提下,追求自身的利益,既不违背智思世界的规则,又能遵从欲望世界的法则?有人送你一条领带,超级难看,当你打开盒子,那人问你:“这条领带,你感觉怎样?”你可以撒谎:“非常好看”。这是对他人有益的谎言,也叫善意的谎言,这个谎言完全遵从自然法则,符合自身的利益,但与道德准则的要求,大相径庭,不是高尚的行为。能不能不用谎言,这样回答:“我从来没有见过这样的领带”。这句话虽然有误导的嫌疑,但显然是真话,既遵守了道德准则,又没有损害自身利益。二种不同的回答,细微的差别在于:前者是完全的谎言,后者是误导的真相。虽然都让别人产生了“喜欢这条领带”的错觉,效果相同,但完全的谎言只守在欲望世界中,按自己的利益做事;误导的真相则不同,把智思世界的准则放在了首位,用真话守住了道德底线,同时也在欲望的世界中,满足了自己的利益。二者一比,境界有天壤之别。

在美国总统克林顿与莱温斯基的丑闻案中,克林顿在1998年7月,对全国发表电视讲话中说:“我想对美国人民说一件事……我和那位莱温斯基小姐之间,并没有建立起性关系……这些指控是假的”。到了同年10月,在弹劾克林顿总统的听证会上,一位共和党议员引用了这段声明,他指责说:“克林顿说他没有和那个女人做爱,是不是对美国人民撒谎?”克林顿的辩护律师反驳说:“议员阁下,克林顿告诉美国人民,他没有建立起性关系,这虽然是个回避性地回答,但真实的涵义是:虽然他与莱温斯基做爱了,但没有达到建立性关系的程度……”

克林顿用“误导的真相”,逃脱了撒谎的指控。因为人们从克林顿的托词中,感受到他对道德准则的敬畏之心,心中还有做人的底线。当然,克林顿也可以用谎言搪塞,一旦他这样做了,将把他“目中无德”的狂妄,暴露无遗,给人的感受完全不同。可见,误导的真相,遵守了责任,尊重了道德法则的尊严,那怕它是托词,效果与谎言一样,也让我们欣然接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