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抵巘第四

 传统文化网站 2013-05-20

 

 

【原文】物有自然,事有合离。有近而不可见,有远而可知。近而不可见者,不察其辞也;远而可知者,反往以验来也。

1者,罅2也。罅者,涧也。涧者,成大隙也。巘始有朕3,可抵4而塞,可抵而却5,可抵而息,可抵而匿,可抵而得,此谓抵巘之理也。

事之危也,圣人知之,独保其用;因6化说事,通达计谋,以识细微7。经8起秋毫之末,挥9之于太山之本。其施外,兆1011邪孽之谋,皆由抵巘。抵巘之隙,为道术用。

天下纷错,上无明主,公侯无道1213,则小人谗贼14,贤人不用,圣人鼠匿,贪利诈伪者作,君臣相惑,土崩瓦解,而相伐射15,父子离散,乖16乱反目,是谓萌牙巘罅。圣人见萌牙巘罅,则抵之以法。世可以治,则抵而塞之;不可治,则抵而得之;或抵如此,或抵如彼;或抵反之,或抵覆之。五帝17之政,抵而塞之;三王之事,抵而得之。诸侯相抵,不可胜数,当此之时,能抵为右。

自天地之合离终始,必有巘隙,不可不察也。察之以捭阖,能用此道,圣人也。圣人者,天地之使也。世无可抵,则深隐而待时;时有可抵,则为之谋;可以上合,可以检20下。能因能循,为天地守神。

【译文】万物都有自然的发展,万事都有合有离。有些近在眼前而看不见,有些远在天边而可以知晓。近在眼前而看不见,是因为不能明察他的言辞;远在天边而可以知晓,是因为其言论可以返回来验证。

所谓象蒸锅似的小山,就是有裂缝的小山。所谓有裂缝的小山,就是山涧。所谓的山涧,就是形成大间隙的山体。形成裂缝都有征兆,可以挤推而堵塞,可以挤推而退出,可以挤推而停息,可以挤推而隐匿,可以挤推而得到,这就称之为挤推裂缝的道理。

事情的危险,圣人知晓,独自保持其运用;凭借变化说事,通达各种计谋,以识别其细小隐秘之处。经营起始于秋毫的末端,挥洒发展成似泰山大的根本。其施行于外,各方面产生的奸邪阴谋,都会由此挤推。挤推之间隙,成为道路上使用的办法。

天下纷乱错杂,上面没有明白的君主,王公诸侯没有道路和规律,那么小人就会谗言伤害,贤人就不能使用,圣人就会逃匿,贪图利益欺诈虚伪的人就会作为,君臣就会互相疑惑,社稷就会土崩瓦解,军队就会互相征伐猜疑,父子就会离散,背离混乱反目成仇,这就称之为产生于裂缝。圣人看见人际关系产生裂缝,那么就会挤推以法治。如果世道可以治理,那么就挤推而堵塞;如果不可以治理,那么就挤推而自己得到;或者挤推如此,或者挤推如彼;或者返回,或者倾覆它。五帝的政治,就是挤推而堵塞之;三王的政事,就是挤推而自己得到。诸侯互相挤推,多不胜数,在当今时代,能够挤推的就是迂回弯曲。

自从天地合而分开之终始,必然有裂缝间隙,不可以不明察。观察天地之所以分开合住,能使用这个分开合住的道路的人,就是圣人。所谓的圣人,就是天地的使者。世上没有裂缝间隙可以挤推时,那么就深藏隐居而等待时机;一旦有裂缝间隙他们就出来挤推,而为之谋划;他们可以上合君主之心,可以对下约束限制民众。他们能够凭借遵循这个道路,为天地守住神圣。

【说明】所谓“抵”,是指挤推,所谓“巘”,是指裂缝间隙,这个裂缝间隙我们现代称之为代沟,或称之为人际距离。挤推裂缝间隙,即是指使用各种不同的办法,或者是挤,或者是推,或者是堵,或者是塞,或者是返回,或者是倾覆,或者是退出,或者是停息来解决人际关系之间的裂缝间隙。不仅是人际关系之间,就是天地之间,万事万物之间都有裂缝间隙,怎么样对待各种各样的裂缝间隙(代沟、距离),关键在于使用方法,使裂缝间隙改变其性质。而不是不管这些裂缝间隙,只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处理事情。因为“物有自然,事有合离。”使裂缝间隙合住,还是让裂缝间隙更大,互相离得更远?才是我们应该考虑的。所以鬼谷子总结说,世道之所以混乱,就是因为上面没有明白的君主,王公诸侯没有道路和规律,那么小人就会谗言伤害,贤人就不能使用,圣人就会逃匿,贪图利益欺诈虚伪的人就会作为,君臣就会互相疑惑,社稷就会土崩瓦解,军队就会互相征伐猜疑,父子就会离散,背离混乱反目成仇,这就称之为产生于裂缝。所以鬼谷子说,懂得分开懂得合住的道路的人,就是圣人。而我们现代人,总是自以为是,总是认为事物会按自己的意愿发展,总是认为别人会按自己的意愿做事,总是认为自己是最正确的,而没有去考虑弥合自己与别人之间的裂缝间隙,不断地按自己的意愿去指挥他人、教导他人,所以致使人际关系之间的裂缝间隙(代沟、距离)越来越大,最终矛盾爆发,无法弥合。人的思想行为,依靠其观念、主见,所谓的观念、主见,即是指我们对世界的看法,对人生的看法,对价值的看法。这就是我们现代所说的三观: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相近,那么人际关系之间的裂缝间隙就很小,容易弥合。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不同,那么人际关系之间的裂缝间隙就很大,如果不加意弥合,那么就不可能走到一起。这就是鬼谷子之所以要谈“挤推裂缝”的原因。

——————————————————

【注释】1.巘:(yan)《诗·大雅·公刘》:“陟则在巘,复降在原。”《玉篇·山部》:“巘,《尔雅》曰:'重巘,嵰。’谓山形如累两甑貌。”《广韵·阮韵》:“巘,山形如甑。”《文选·张衡<西京赋>》:“陵重巘,猎昆駼。”这里用为形状如蒸锅的山之意。

2.罅:(xià吓)裂缝、缝隙。《鬼谷子·抵巘》:“巘者,罅也。罅者,涧也。”《说文》:“罅,裂也。”韩愈《进学解》:“补苴罅漏。”苏轼《石钟山记》:“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

3.朕:(zhèn)古通“征”。迹象,征兆,形迹。《庄子·齐物论》:“若有真宰,而特不得其朕。”。《庄子·应帝王》:“体尽无穷,而游无朕。”《鬼谷子·捭阖》:“筹策万类之终始,达人心之理,见变化之朕焉。”

4.抵:(dǐ底)挤、推。《管子·国蓄》:“而后有千乘之国,谓之抵国。”《列子·说符》:“投隙抵时,应事无方,属乎智。”《说文》:“抵,挤也。”《广雅》:“抵,推也。”

5.却:(què雀)《楚辞·愍命》:“却骐骥以转运兮。”《仪礼·既夕礼》:“却下而载之。”《庄子·人间世》:“吾行却曲。”《战国策·秦策》:“怒战栗而却。”《韩非子·初见秦》:“弃甲负弩,战竦而却。”《史记·魏公子列传》:“北救赵而却秦。”《说文》:“却,节欲也。”《考工记·梓人》:“却行仄行。”这里用为后退之意。

6.因:(yīn)《书·尧典》:“厥民因,鸟兽希革。”《诗·鄘风·载驰》:“谁因谁极。”《诗·大雅·皇矣》:“维此王季。因心则友。”《管子·君臣下》:“通者质,宠者从,此数之因也。”《荀子·议兵》:“因其民,袭其处。”《韩非子·扬榷》:“辩惠好生,下因其材。”《韩非子·五蠹》:“论世之事,因为之备。”《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因人成事者。”《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这里用为依靠,凭借之意。

7.微:(wēi)《诗·邶风·式微》:“式微式微!胡不归?”《管子·势》:“顺于天,微度人。”《左传·哀公十六年》:“其徒微之。”《左传·襄公十九年》:“崔杼微逆光。”《礼记·学记》:“微而臧。”《说文》:“微,隐行也。”这里用为隐秘之意。

8.经:(jīng)《左传·昭公二十五年》:“为夫妇外内,以经二物。”《鹖冠子·武灵王》:“此阴经之法,夜行之道,天武之类也。”《史记·秦始皇本纪》:“经理宇内。”曹丕《典论论文》:“经国之大业。”这里用为经营、料理之意。

9.挥:(huī灰)《周礼·考工记·幌氏》:“而挥之,谓振去之也。”《左传·僖公二十三年》:“既而挥之。”《战国策·齐策》:“挥汗成雨。”《礼记·曲礼》:“饮玉爵者弗挥。”《说文》:“挥,备也。”这里用为抛洒、甩出之意。

10.兆:(zhào)《管子·侈靡》:“则辟之若相为盲,兆怨。”《晏子春秋卷五·内篇杂上》:“晏子令吏重其赁,远其兆,徐其日,而不趋。”《荀子·乐论》:“行其缀兆,要其节奏。”《礼记·乐记》;“行其缀兆,要其节奏。”郑玄注:“兆,域也,舞者进退所至也。”这里用为各方面之意。

11.萌:(méng)开始,产生。《关尹子·宇》:“心既未萌,道亦假之。”《韩非子·心度》:“亲法,则奸无所萌。”《商君书·更法》:“知者见于未萌。”

12.道:(dào)《易·履·九二》:“履道坦坦。”《周礼·地官·遂人》:“百夫有洫,洫上有途,千夫有浍,浍上有道,万夫有川,川上有路。”《老子·一章》:“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尔雅》:“一达谓之道。”《论语·阳货》:“道听而途说。”《礼记·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於至善。”《礼记·中庸》:“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孟子·梁惠王上》:“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史记·项羽本纪》:“从此道至吾军,不过二十里耳。”《史记·陈涉世家》:“今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说文》:“道,所行道也。”《山海经·海外北经》:“道渴而死。”这里用为道路之意。但这个道路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人行车跑的道路,而是指包括宇宙中万事万物自己独特的运行的道路。每天的日出日落,月盈月亏,四季的交替,植物的生长、发芽、开花、结果,动物的出生、成长、死亡等等都各有其独特的道路。大自然由许多小自然构成,诸如人与动物,作物和树木,山与泽,水与火,风与雷,天与地等,这些存在物就构成了宇宙。凡此不同的存在物都有自己的道,就象大自然的情况一样,各自遵循自己的道。普遍性的大道由众多的小道构成,一切此类小道都有其自然之道要遵循,从开始到成熟最后到终点。这个“道”,也就是老子和孔子所描述的“道”。

13.德:(dé得)《易·恒·九三》:“不恒其德,或承之羞。贞,吝。”《书·尧典》:“克明俊德,以亲九族。”《书·大禹谟》:“政乃乂,黎民敏德。”《诗·邶风·日月》:“乃如之人兮,德音无良。”《诗·小雅·谷风》:“忘我大德,思我小怨。”《诗·大雅·思齐》:“肆成人有德,小子有造。”《管子·版法》:“法天合德,象地无亲。”《老子·十章》:“生之畜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易·坤·象》:“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论语·为政》:“子曰:'为政以德,誓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庄子·天地》:“故曰,玄古之君天下,无为也,天德而已矣。”《孟子·梁惠王上》:“德何如可以王矣?”《荀子·劝学》:“荣辱之来,必象其德。”《韩非子·扬榷》:“德者,核理而普至。”这里用为客观规律之意。

14.贼:(zéi)《书·泰誓中》:“剥丧元良,贼虐谏辅。”《诗·大雅·抑》:“不僭不贼,鲜不为则。”《管子·宙合》:“没法贼发,言轻谋泄,菑必及于身。”《左传·文公十八年》:“毁则为贼。”杜预注:“毁则,坏法也。”《老子·六十五章》:“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论语·阳货》:“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庄子·秋水》:“寒暑弗能害,禽兽弗能贼。”《孟子·尽心下》:“乡原,德之贼也。”《荀子·修身》:“害良为贼。”《韩非子·十过》:“十过:一曰、行小忠,则大忠之贼也。”《说文》:“贼,败也。”这里用为伤害、坑害之意。

15.射:(shè摄)《易·旅·六五》:“射雉,一矢亡;终以誉命。”《书·盘庚上》:“予告汝于难,若射之有志。”《诗·小雅·车舝》:“式燕且誉,好尔无射。”《诗·大雅·思齐》:“不显亦临,无射亦保。”《管子·小问》:“以微射明,此之谓乎!”《论语·八佾》:“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礼记·射义》:“射之为言者,绎也……绎者,各绎己之志也。”《礼记·中庸》:“射有似乎君子。失诸正鹄,反求诸其身。”《孟子·滕文公上》:“庠者,养也,校者,教也,序者,射也。”《荀子·君道》:“君射,则臣决。”《韩非子·内储说上》:“李悝断讼以射,宋崇门以毁死。”《吕氏春秋·重言》:“有鸟止于南方之阜,三年不动不飞不鸣,是何鸟也?王射之。”高诱注:“使王射不动不飞不鸣何意也。”《广雅·释言》:“射,绎也。”这里用为猜度之意。

16.乖:(guāi)《管子·幼官》:“则上尊而下卑,远近不乖。”《左传·昭公三十年》:“楚执政众而乖。”《楚辞·怨世》:“吾独乖刺而无当兮。”《韩非子·亡征》:“如此,则内外乖。”《贾子·道术》:“刚柔得适谓之和,反和为乖。”《说文》:“乖,戾也。”《广雅》:“乖,背也。”这里用为背离、违背、不和谐之意。

17.五帝:指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文子·微明》:“五帝贵德,三皇用义,五伯任力。”《列子·仲尼》:“五帝圣者欤?”

18.三王:指先周时期称王的三个王,即夏禹王、商汤王、周文王。《管子·形势解》:“古者三王五伯皆人主之利天下者也。”《孟子·告子下》:“五霸者,三王之罪人也。”《列子·仲尼》:“三王圣者欤?”

19.右:(yòu)《书·禹贡》:“岛夷皮服,夹右碣石入于河。”《诗·秦风·蒹葭》:“溯洄从之,道阻且右。”这里用为迂回弯曲之意。

20.检:(jiǎn)《书·伊训》:“与人不求备,检身若不及。”《管子·山权数》:“北郭有掘阙而得龟者,此检数百里之地也。”《孟子·梁惠王上》:“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汉书·王莽传》:“德亡首褒不检。”《字汇·木部》:“检,检束也。”这里用为约束、限制之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