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理解多重空间

 昵称12330274 2013-05-20

多重空间,亦即空间的多维性,已经被人们提出很久了,然而所有关于多维空间的理论都非常空虚、非常抽象、并且不可理解。当我们彻底揭示了存在的本质之后,多重空间的存在与否就自然摆上了议事日程。

我们知道,空间具有三维特性,存在物体在空间中具有广延性,并且在三条轴向上广延。但是存在着一些无法解释的现象。物体或人可以穿过墙壁而自身和墙壁不会有任何变形。不知这仅是一种幻觉还是魔术现象。倘若是真的,那么多重空间就有了存在的理由。另外,多维空间概念的产生还来自于另一个事件,那就是甲壳虫的平面思维。在甲壳虫所感知的平面,如果我们拿掉某物,该物就会忽然从甲壳虫的“视觉”中消失,这对甲壳虫来说是不可理喻的。事实上该物体仅只是消失于甲壳虫所知的二维平面空间之外的第三维里去了。同理,当我们感知一物从三维空间中突然消失,几乎同时又在另一外空间突然涌现,我们自然会把这一现象归之于空间的第四维甚至第五维。

多维空间是否真的存在呢?既然我们已经揭示了存在的真正本质,那还有什么问题不能解决呢?事实上物体存在于空间中,它所表现的就是三维的,有长、宽、高三个方向的量。甲壳虫在物体的运动方向上虽然是平面思维的,但我敢保证它所感知的存在物、以及它自身的存在并不都是平面存在物。理所当然,它们都是立体的。甲壳虫之所以具有平面思维,是因为在它所感知的物体世界的运动几乎都是平面运动。物体一旦进入第三维就变得不可理解。所以,我认为,不存在空间的第四维、第五维,空间的存在本身也不具有第四维、第五维。

但是,空间中物体的存在是具有多重性的:有实物体,也有虚物体;有极高温快速运动的物体,也有极低温静止存在的物体;有向东向南高速运动的物体,也有向西向北高速运动的物体,还有向上向下、向左向右高速运动的物体。总之物体的存在,用中国古代哲学的观点来看,就是有阴阳虚实之分。既有阴阳虚实之分,就有极阴、极阳、极虚、极实的物体之所在。然而我们知道,物与物之间的相互作用更明显地是发生在相同虚实等级之间。就像极其宏观的物体与极其微观物体几乎不发生相互作用一样,极实物体几乎不与极虚物体发生作用。这里我们说几乎,是因为它还或多或少有可能发生作用,那就是,极微观物体只能作用于极宏观物体的微观一部分。同理,极虚物体也只能作用于极实物体的极虚弱一部分。事实上这就说明了这样一个事实:微观物体只能作用于微观物体,即使它作用于某一宏观物体,也只能作用于属于它的一微观部分;虚物体也只能作用于与它处于相同水平的虚物体,即使用它去作用于某一实物体,它也只能作用于该实物体的虚的一部分。

我们用鱼网只能网住鱼而网不住水。将鱼网从水里贯过,鱼网和水都有没有损伤。

相互作用只发生在相同宏观等级、相同虚实等级、以及相同运动步调的物体之间(这里的相同仅是相对的)。

我们生活在地球这一宏观等级的世界里,我们最宏观能观察到距今两百亿光年的宇宙空间物体,最微观只能观察到原子内部电子和核子的一些运动情形。我们生活在光的世界,我们只能观察到光子所能及的地方。在这范围之外的一切存在,对于我们以及我们的感官来说形同虚设。这是从空间物体的“微观——宏观”层次上来考察的一重空间特性。

物体的第二重空间特性就是“虚——实”。就像“微观与宏观”一样,我们处在原子分子结构这层物体之间,我们对由原子、分子等组成的物体有所感觉,然而对那些非由原子、分子的虚物体所组成的网络,我们是无法感知的。但如果我们同样是由一些如在虚空中的“以太”的存在物,我们就能感知其它“以太结构”的存在物了。反过来那样我们对原子分子构成的实物质将一无所知。即使能感知原子分子也只能感知属于它们的“以太”部分。而事实上,在宇宙中,由“以太”之类的存在物还不是最虚的物体。因为还存在无限虚的物体。反过来,由原子、分子所组成的实物也不是最实的实物,可能还存在着由所有大质量、高密度的中子星、黑洞等作为物质框架的以强引力作为结构连结的存在物,它们比由普通星系以一般万有引力的远距离疏散结构作为连结的实体网络要实在得多,也许它们是比我们更实的存在实物。我们只能感知它的虚的原子、分子构成的部份存在。而且还存在无限实的存在物,我们对此更是一无所知。这就是物体的“虚——实”在空间的一重特性。

物体还有一重空间特性,那就是“动——静”。有极端运动的、极高温物体,也有极端静止的极低温物体。当物体处于极端运动的无限光速时,我们用光是无法探测到它的存在的。同样,一个极其静止的物体,静止得没有一个光子或场子从其内部发出,这样的物体同样是无法感知的。一旦能够感知,就说明其静止是不成立的。也许我们所在的宇宙物质连同它的空间一起正在以速度V向东或向西作宇空运动,我们感觉到的所有星体也都是以VV右的速度向东(或西)作宇宙运动的物体。而以其它速度向其它方向作宇空运动的物体,即使它们所经过的宇空与我们所在的宇空有所重合,我们也无法看见并感知到它。也许,向同一方向以光速运动的光子以及场等物质粒子组成了另一个可以相互作用的世界,在那里,感觉所能感知到的将是另一个完全不同的宇宙。而由一定宏观等级而存在着的超低温物体,就像所有30K的微波组成的世界之类的物质体系,它们更多地“感觉”到的是相同温度范围、相同微观层次的同类存在的宇空存在。

这就是宇宙物体在空间的多重特性。极宏观的不能感知极微观的,极实的不能感知极虚的,极动的不能感知极静的,还有极左的不知极右的,极强的不知极弱的,极阳的不知极阴的,极热的不能感知极冷的,等等。然而在同一空间内,可能同时容纳宏观和微观,极实的和极虚的,极动的和极静的,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极其微弱,可以说都不能相互感知。然而它们又不是绝对无关的,它们之间,在彼此的边际都或多或少、或大或小地同其他状态发生关联,每两种状态之间还可能存在着中间状态。正因此,它们的各种形态的存在才这样充实了整个宇宙,形成了一个“没有无物质的空间”。正是它们的不同存在,使空间成了连续的空间。也正是这种存在的不同又使空间在连续的同时具备了可间断性。

这就是多重空间。这与其说是多重空间,不如说是一重空间内的多重物态。然而从各重物态的“感官”感觉来看,这各重物质又分明具有各重自己的存在空间,甚而不知道还有其他空间的主观形态存在。我们进而得出结论说,可能具有不属于我们的“天堂”和“地狱”。然而我们确凿无疑地存在于我们所感知的宇宙空间——人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