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图解《道德经》里的天文、历法、养生、指南车(2013整理版61-76)

 杯中的月亮 2013-05-21

图解《道德经》里的天文、历法、养生、指南车、、、(2013整理版61-76)

第六十章 其鬼不神=其簋不火盛

道德经王弼注 :
第六十章 
治大国,若烹小鲜。 
(不扰也,躁则多害,静则全真,故其国弥大,而其主弥静,然后乃能广得众心矣。) 
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 
(治大国则若烹小鲜,以道莅天下则其鬼不神也。) 
非其鬼不神,其神不伤人; 
(神不害自然也,物守自然则神无所加,神无所加则不知神之为神也。) 
非其神不伤人,圣人亦不伤人。 
(道洽则神不伤人,神不伤人则不知神之为神。道洽则圣人亦不伤人,圣人不伤人则不知圣人之为圣也。犹云,不知神之为神,亦不知圣之为圣也。夫恃威网以使物者,治之衰也。使不知神圣之为神圣,道之极也。) 
夫两不相伤,故德交归焉。 
(神不伤人,圣人亦不伤人,圣人不伤人,神亦不伤人。故曰,两不相伤也。神圣合道,交归之也。)

原文的完整化整理:
(烹小鲜。)
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伤(小鲜); 
非其神不伤(小鲜),圣人亦不伤(小鲜)。 
治大国,若烹小鲜。
以道莅天下。
(天地不伤人,)圣人亦不伤人。 
夫两不相伤,故德交归焉。
 

翻译:
第六十章 其鬼不神=其簋不火盛
治理大国,好像煮小鱼,要慢火少搞动。
用道治理天下,如同:
煮小鱼的簋不需火盛,不单不需火盛,还要让火力不导致煮小鱼的汤翻滚,不单火力不导致煮小鱼的汤翻滚,还要圣人也不去搞动鱼汤。
这样,火力和圣人两方面都不打搅鱼汤,鱼汤才能够煮得漂亮。
治国是同样道理,也就是说天地和圣人都不去打搅百姓,两方面德恩的交汇,才有社稷百姓的福祉。

心得:
1、其鬼不神=其簋不火盛。
2、“治大国,若烹小鲜”就是“不折腾”。
天地的火力不折腾--风调雨顺,国家领导也不折腾--国泰民安,两方面德恩的交汇,就是社稷百姓的福祉--和谐社会。 

通行译文:
治理大国,好像煎烹小鱼,不要频繁翻动导致破碎,要注意掌握火候。用“道”治理天下,鬼神起不了作用,不仅鬼不起作用,而是鬼怪的作用伤不了人。不但鬼的作用伤害不了人,圣人有道也不会伤害人。这样,鬼神和有道的圣人都不伤害人,所以,就可以让人民享受到德的恩泽。

-------------------

第六十一章 大者宜为下

道德经王弼注 :
第六十一章 
大国者下流, 
(江海居大而处下,则百川流之,大国居大而处下,则天下流之,故曰,大国下流也。) 
天下之交。 
(天下所归会也。) 
天下之牝, 
(静而不求,物自归之也。)
牝常以静胜牡,以静为下。 
(以其静故能为下也,牝,雌也。雄躁动贪欲,雌常以静,故能胜雄也。以其静复能为下,故物归之也。) 
故大国以下小国, 
(大国以下,犹云以大国下小国。) 
则取小国; 
(小国则附之。) 
小国以下大国,则取大国。 
(大国纳之也。) 
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 
(言唯修卑下,然后乃各得其所。) 
大国不过欲兼畜人,小国不过欲入事人。夫两者各得其所欲,大者宜为下。 
(小国修下自全而已,不能令天下归之,大国修下则天下归之。故曰,各得其所欲,则大者宜为下也。)

翻译:
第六十一章 天下之交
大国,就象江河下游主干,具有吸纳天下百川的容量,是天下百川交汇之地。
牝一直以静胜牡,是因为牝以静而成为百川交汇之下游主干。
所以,大国对小国谦下,就可以容取小国;
小国对大国谦下,就可以容与大国。
所以,要么用谦下以容取,要么因谦下而容取。
大国不过想统治附属的小国,
小国不过想依附大国。
两方面各得所求,大国应该谦下为宜。
 

心得:

看长江流域的城市分布,真的是符合“大者宜为下”啊。

通行译文:
大国要像居于江河下游那样,使天下百川河流交汇在这里,处在天下雌柔的位置。雌柔常以安静守定而胜过雄强,这是因为它居于柔下的缘故。所以,大国对小国谦下忍让,就可以取得小国的信任和依赖;小国对大国谦下忍让,就可以见容于大国。所以,或者大国对小国谦让而取得大国的信任,或者小国对大国谦让而见容于大国。大国与小国不过是“取”和“取于”的关系。“欲兼畜人”即接纳吸收别国加入自己的联盟;“欲入事人”则是加入别国的同盟。两方面各得所欲求的,大国特别应该谦下忍让。

-----------------

第六十二章 道为天下贵

道德经王弼注 :
第六十二章 
道者万物之奥。 
(奥,犹暧也。可得庇荫之辞。) 
善人之宝, 
(宝以为用也。) 
不善人之所保。 
(保以全也。) 
美言可以市尊,美行可以加人。 
(言道无所不先,物无有贵于此也。虽有珍宝璧马,无以匹之,美言之则可以夺众货之贾,故曰,美言可以市也,尊行之则千里之外应之,故曰,可以加于人也。) 
人之不善,何弃之有? 
(不善当保道以免放。 )
故立天子,置三公, 
(言以尊行道也。 
虽有拱璧以先驷马,不如坐进此道。
(此道,上之所云也。言,故立天子,置三公,尊其位,重其人,所以为道也。物无有贵于此者,故虽有拱抱宝璧以先,驷马而进之,不如坐而进此道也。) 
古之所以贵此道者何?不曰:求以得,有罪以免邪?故为天下贵。
(以求则得求,以免则得免,无所而不施,故为天下贵也。)

翻译:
第六十二章 道为天下贵
道是万物的奥秘,是善人的珍宝,是不善人为保全而赖以的。
得道之美谈可以获得社会的尊重,得道之美行可以为人们所重视珍惜。
道对于不善的人,如救命稻草般的,又怎么会抛弃呢?
所以,纵然被拥立为天子,还要设置三公;如同纵然有拱璧驷马车,还不如坐道论道。
自古以来为何都尊崇得道呢?
不是说:如果得道,有罪的都可得到赦免吗?
所以,得道之人受到天下人的尊崇。

心得:
 

通行译文:

“道”是荫庇万物之所,善良之人珍贵它,不善的人也要保持它。需要的时候还要求它庇护。美好的言辞可以换来别人对你的尊重;良好的行为可以见重于人。不善的人怎能舍弃它呢?所以在天子即位、设置三公的时候,虽然有拱壁在先驷马在后的献礼仪式,还不如把这个“道”进献给他们。自古以来,人们所以把“道”看得这样宝贵,不正是由于求它庇护一定可以得到满足;犯了罪过,也可得到它的宽恕吗?就因为这个,天下人才如此珍视“道”。

------------------------------

第六十三章 为大于其细

道德经王弼注 :
第六十三章 
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 
(以无为为居,以不言为教,以恬淡为味,治之极也。) 
大小多少,报怨以德。 
(小怨则不足以报,大怨则天下之所欲诛,顺天下之所同者,德也。 
图难于其易,;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 
(以圣人之才犹尚难于细易,况非圣人之才而欲忽于此乎,故曰,犹难之也。) 
故终无难矣。

翻译:
第六十三章 为大于其细
以无为的态度去有为,
以不滋事的态度去办事,
以清淡的态度去闻味。
事情有大小/多少之分,
要以德来说服持不同意见的。
处理难事从容易的地方入手,
做大事从细微的地方入手。
天下的难事,
必定从容易开始。
天下的大事,
必须从小处做起。
所以圣人始终不到处去大为,
因此才能成就大的事业。
轻浮的承诺不可信,
认为很容易的通常很难。
所以圣人重视困难,因而最终没有困难。 

心得:
 

通行译文:

以无为的态度去有所作为,以不滋事的方法去处理事物,以恬淡无味当作有味。大生于小,多起于少。处理问题要从容易的地方入手,实现远大要从细微的地方入手。天下的难事,一定从简易的地方做起;天下的大事,一定从微细的部分开端。因此,有“道”的圣人始终不贪图大贡献,所以才能做成大事。那些轻易发出诺言的,必定很少能够兑现的,把事情看得太容易,势必遭受很多困难。因此,有道的圣人总是看重困难,所以就终于没有困难了。

---------------------

第六十四章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道德经王弼注 :
第六十四章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 
(以其安不忘危,持之不忘亡,谋之无功之势,故曰易也。) 
其脆易泮,其微易散。 
(虽失无入有,以其微脆之故,未足以兴大功,故易也。此四者,皆说慎终也,不可以无之,故而不持,不可以微之,故而弗散也,无而弗持,则生有焉,微而不散,则生大焉,故虑终之患,如始之祸,则无败事。) 
为之于未有, 
(谓其安未兆也。) 
治之于未乱。 
(谓微脆也。)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 
(当以慎终除微,慎微除乱,而以施为治之形名,执之反生事原,巧辟滋作,故败失也。 )
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 
(不慎终也。) 
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 
(好欲虽微,争尚为之,兴难得之货虽细,贪盗为之起也。) 
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 
(不学而能者,自然也。喻于学者,过也。故学不学,以复众人之过。) 
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翻译:
第六十四章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安定未乱的局面容易控制,
未出现事变迹象时容易对付,
事物弱小时容易化解,
事物细微时容易消散。
在事故尚未发生之前防范,在祸乱尚未形成之时治理。
合抱的大树,长于幼苗;
九层的高台,起于不断堆积的泥土;
千里的远行,始于迈出的一小步。
有为的将会招致失败,执着的将会遭受损失。
所以圣人无为就不会失败,不执着就不会损失。
人们做事情,总是在快要成功时失败,
在事情快要完成的时候依然像开始时那样慎重,就没有失败的事情。
因此,圣人追求无欲,不稀罕难以得到的物品,学习天地的不言之教,借鉴众人所犯的过错。
辅佐万物的自然发展,而不会妄加干预。

心得:
 

通行译文:
局面安定时容易保持和维护,事变没有出现迹象时容易图谋;事物脆弱时容易消解;事物细微时容易散失;做事情要在它尚未发生以前就处理妥当;治理国政,要在祸乱没有产生以前就早做准备。合抱的大树,生长于细小的萌芽;九层的高台,筑起于每一堆泥土;千里的远行,是从脚下第一步开始走出来的。有所作为的将会招致失败,有所执着的将会遭受损害。因此圣人无所作为所以也不会招致失败,无所执着所以也不遭受损害。人们做事情,总是在快要成功时失败,所以当事情快要完成的时候,也要像开始时那样慎重,就没有办不成的事情。因此,有道的圣人追求人所不追求的,不稀罕难以得到的货物,学习别人所不学习的,补救众人所经常犯的过错。这样遵循万物的自然本性而不会妄加干预。

--------------------

第六十五章 常知稽式=辩证地认识这正反两方式

道德经王弼注 :
第六十五章 
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 
(明,谓多见巧诈,蔽其朴也。愚谓无知守真,顺自然也。) 
民之难治,以其智多。 
(多智巧诈,故难治也。) 
故以智治国,国之贼; 
(智,犹治也,以智而治国,所以谓之贼者,故谓之智也。民之难治,以其多智也,当务塞兑闭门,令无知无欲,而以智术动民。邪心既动,复以巧术防民之伪,民知其术,防随而避之,思惟密巧,奸伪益滋,故曰,以智治国,国之贼也。) 
不以智治国,国之福。知此两者亦稽式。常知稽式,是谓玄德。玄德深矣,远矣,
(稽,同也。古今之所同则而不可费,能知稽式,是谓玄德,玄德深矣,远矣。 )
与物反矣, 
(反其真也。) 
然后乃至大顺。

翻译:
第六十五章 常知稽式=辩证地认识这正反两方式
古时善于道行的人,
不是教民众聪明,
而是使民众淳朴。
民众之所以难于统治,
是因为他们有太多的机心。
所以用聪明去治理国家,也许物质会有所改善,但最终必然会危害国家。
不用聪明来治理国家,也许物质有所不满足,但却是国家的幸福根本。
存在上述两种治国方式,即正反两方式。
辩证地认识这正反两方式,就叫做玄德。
玄德不断深入不断前行,再和具体的事物一起复归;
精神与物质的共同进步,达到顺乎自然的状态。
 

心得:

常=合≠经常,常知稽式=辩证地认识这正反两方式。老子是提倡正反两方式相结合来治理国家,并非单纯提倡“不智”!强调“玄德”和“物”一齐复归,即实现精神与物质共同进步!

通行译文:
古代善于为道的人,不是教导人民知晓智巧伪诈,而是教导人民淳厚朴实。人们之所以难于统治,乃是因为他们使用太多的智巧心机。所以用智巧心机治理国家,就必然会危害国家,不用智巧心机治理国家,才是国家的幸福。了解这两种治国方式的差别,就是一个法则,经常了解这个法则,就叫做“玄


德”。玄德又深又远,和具体的事物复归到真朴,然后才能极大地顺乎于自然。

------------------------

第六十六章 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道德经王弼注 :
第六十六章 
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是以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翻译:
第六十六章 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江海所以能够成为百川归流的地方,是善于处于低下处,所以百川归流。
所以圣人要统治民众,必须用言论取悦于民;
圣人要带领民众,必须勇于承担责任作为民众的后盾。
这样,圣人高高在上,而民众不感到压抑;
圣人居于民众之前,而民众不感到受害。
因此,天下的民众都乐于拥戴他而不厌恶。
以其不与民众相争,所以天下无人能和他争。

心得:
 

通行译文:

江海所以能够成为百川河流所汇往的地方,乃是由于它善于处在低下

的地方,所以能够成为百川之王。因此,圣人要领导人民,必须用言辞对人民表示谦下,要想领导人民,必须把自己的利益放在他们的后面。所以,有道的圣人虽然地位居于人民之上,而人民并不感到负担沉重;居于人民之前,而人民并不感到受害。天下的人民都乐意推戴而不感到厌倦。因为他不与人民相争,所以天下没有人能和他相争。

-------------------

第六十七章 不敢为天下先

道德经王弼注 :
第六十七章 
天下皆谓我道大,似不肖。夫唯大,故似不肖。若肖,久矣其细也夫!
(久矣其细,犹曰其细久矣。肖则失其所以为大矣,故曰,若肖久矣,其细也夫。) 
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慈故能勇;
(夫慈,以陈则胜,以守则固,故能勇也。 )
俭故能广; 
(节俭爱费,天下不匮,故能广也。) 
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
( 唯后外其身,为物所归,然后乃能立,成器为天下利,为物之长也。 )
今舍慈且勇, 
(且,犹取也。) 
舍俭且广,舍后且先,死矣!夫慈以战则胜, 
(相慜而不避于难,故胜也)。 
以守则固。天将救之,以慈卫之。

翻译:
解密老子的房中之道,不笑不足以为道(图)
原创:木牛流马经典 欢迎转帖

《道德经》第四十一章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 
中士闻道,若存若亡;
下士闻道,大笑之。
不笑,不足以为道。

何以这个道会令人大笑?而且不笑不足以为道?
其实老子在论述房中之道。房中术是道家养生修炼之道的其中一种。
《素女经》:“彭祖曰:‘道甚易知,人不能信而行之耳。今君王御万机,治天下,必不能备为众道也。幸多后宫,宜知交接之法,法之要者,在于多御少女而莫数泻精,使人身轻,百病消除也。’”
传说彭祖的道术了得,日御百女而不倒。

今天,解密道家的不倒秘诀:
2002年5月,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在西安市北郊郑王村明珠新家园基建工地进行考古发掘,从M54号西汉早期墓葬中获得一组铜、骨质遗物。其中有4件铜质性玩具,系模拟男根形象之物。
 
佩戴如此强悍的法器,自然是能够纵横驰骋摧枯拉朽所向披靡横扫千军!

明白真相不过如此,广州人通常会恍然大悟又不以为意而后讪笑:“且~~~~”。
且慢!
广州人说“且”是对的。这种法器,古人真的起名为“且”。不过古代正统典籍对秘技“且”的解释非常的不着地,《康熙字典》隐约解说:“《注》且者,姑与物为雷同,而志不在也。”且看古人的构字思路:
 

行文到此,各位明白老子的“不笑不足以为道”了吧,老子的道行是何等高超。仔细再品味一篇:


《道德经》第六十七章 

天下皆谓我道大,似不肖。
夫唯大,故似不肖。
若肖,久矣其细也夫! 
我有三宝,持而保之。
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慈故能勇;
俭故能广; 
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
今舍慈且勇,舍俭且广,舍后且先,死矣!
夫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
天将救之,以慈卫之。

翻译:
第六十七章 不敢为天下先
天下皆说我道行强大,但看上去又好像不似。
正因为强大,所以看上去不似。
如果看上去似,时间长了就细小了。
我有三法宝,拥有并一直在实行着:
第一是柔慈;
第二是节俭;
第三是不敢为天下先。
有了柔慈,所以能勇猛;
有了节俭,所以能纵横;
不敢为天下先,所以能成为器物所折服的官长。
今人舍弃柔慈只图勇猛,舍弃节俭只图大方,舍弃后动出只顾为天下先,法宝掉丢道行死亡啦。
柔慈啊,战则胜,守则固。
天下将求救,用柔慈来把持。。。
 

(注:天=半边天)

且~~~~!
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 

心得:
1、天=半边天。且=御。
2、“敢为天下先”这口号来源于《道德经》?这不符合老子的说法啊。

通行译文:
天下人能说“我道”伟大,不像任何具体事物的样子。正因为它伟大,所以才不像任何具体的事物。如果它像任何一个具体的事物,那么“道”也就显得很渺小了。我有三件法宝执守而且保全它:  第一件叫做慈爱;第二件叫做俭啬;第三件是不敢居于天下人的前面。有了这柔慈,所以能勇武;有了俭啬,所以能大方;不敢居于天下人之先,所以能成为万物的首长。现在丢弃了柔慈而追求勇武;丢弃了啬俭而追求大方;舍弃退让而求争先,结果是走向死亡。慈爱,用来征战,就能够胜利,用来守卫就能巩固。天要援助谁,就用柔慈来保护他。

--------------------

第六十八章 古之极

道德经王弼注 :
第六十八章 
善为士者不武, 
(士,卒之帅也。武,尚先陵人也。) 
善战者不怒, 
(后而不先,应而不唱,故不在怒。) 
善胜敌者不与, 
(不与争也。) 
善用人者为之下,是谓不争之德,是谓用人之力, 
(用人而不为之,下则力不为用也。) 
是谓配天,古之极。

翻译:
第六十八章 古之极
善于带兵的人,不逞强斗勇;
善于打仗的人,不发怒;
善于胜敌的人,不给与敌人有胜利的机会;
善于用人的人,待人谦下。
这是不与人争的德,这是运用别人的能力。
这叫做符合天地起始的道。
 

心得:

古之极=天地起始的道

通行译文:
善于带兵打仗的将帅,不逞其勇武;善于打仗的人,不轻易激怒;善于胜敌的人,不与敌人正面冲突;善于用人的人,对人表示谦下。这叫做不与人争的品德,这叫做运用别人的能力,这叫做符合自然,这是自古以来的准则。

------------------

第六十九章 哀者胜矣

道德经王弼注 :
第六十九章 
用兵有言:“吾不敢为主而为客,不敢进寸而退尺。”是谓行无行, 
(彼遂不止。) 
攘无臂,扔无敌,
(行,谓行陈也,言以谦退哀慈,不敢为物先,用战犹行无行,攘无臂,执无兵,扔无敌也,言无有与之抗也。) 
执无兵。祸莫大于轻敌,轻敌几丧吾宝。 
(言吾哀慈谦退,非欲以取强,无敌于天下也。不得已而卒至于无敌,斯乃吾之所以为大祸也。宝,三宝也,故曰,几亡吾宝。) 
故抗兵相加,哀者胜矣。
(抗,举也;加,当也。哀者,必相惜而不趣利避害,故必胜。)

翻译:
第六十九章 哀者胜矣
善于用兵的人有这样的说法:
“我不敢主动进犯,而采取守势;不敢前进一步,而宁愿后退一尺。”
这就是说:善于用兵的人,
行进好似无需阵法;
挥臂好似无需姿态;
进攻好似无需有目标;
拼杀好似无需兵器在手。
祸患没有比轻敌更大的了,轻敌几乎掉失至胜法宝。
所以,两军实力相当的时候,防守的一方将获得胜利。 
 
心得:
用兵=采战。

通行译文:
用兵的人曾经这样说,“我不敢主动进犯,而采取守势;不敢前进一步,而宁可后退一尺。”这就叫做虽然有阵势,却像没有阵势可摆一样;虽然要奋臂,却像没有臂膀可举一样;虽然面临敌人,却像没有敌人可打一样;虽然有兵器,却像没有兵器可以执握一样。祸患再没有比轻敌更大的了,轻敌几乎丧失了我的“三宝”。所以,两军实力相当的时候,悲痛的一方可以获得胜利。

-----------------

第七十章 知我者希

道德经王弼注 :
第七十章 
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 
(可不出户窥牖而知,故曰,甚易知也。无为而成,故曰甚易行也。惑于躁欲,故曰,莫之能知也。迷于荣利,故曰,莫之能行也。) 
言有宗,事有君。 
(宗,万物之宗也。君,万物之主也。) 
夫唯无知,是以不我知。 
(以其言有宗,事有君之故,故有知之人不得不知之也。) 
知我者希,则我者贵。 
(唯深故知者希也,知我益希,我亦无匹,故曰,知我者希,则我者贵也。 )
是以圣人被褐怀玉。 
(被褐者,同其尘,怀玉者,宝其真也。圣人之所以难知,以其同尘而不殊,怀玉而不渝,故难知而为贵也。)

翻译:
第七十章 知我者希
我的话很容易理解,很容易施行。
但是天下人不能理解,没有谁能实行。
言论有宗旨,行事有目的。
正由于人们不理解这个道理,因此才不理解我。
能理解我的人很少,能取法于我的人就更难得了。
现实是如我之圣人,穿着的是粗布衣服,而怀里揣着的却是美玉。

心得:
 

通行译文:
我的话很容易理解,很容易施行。但是天下竟没有谁能理解,没有谁能实行。言论有主旨,行事有根据。正由于人们不理解这个道理,因此才不理解我。能理解我的人很少,那么能取法于我的人就更难得了。因此有道的圣人总是穿着粗布衣服,怀里揣着美玉。

-------------------

第七十一章 知不知

道德经王弼注 :
第七十一章 
知不知,上;不知知,病。 
(不知知之不足任则病也。)
圣人不病,以其病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

翻译:
追寻远古的指南车(三)
破译《道德经》隐藏的指南车:“圣人不病”(图。完整版)
原创经达华,欢迎转帖

据记载,指南车最早的使用为黄帝和周公,但直到宋代才有指南车内部结构的记录。现代的研究表明,要实现记载中的始终指南的功能,指南车唯有采用“差动原理”,但随之而来的疑问是:中国远古时期人们掌握“差动原理”技术吗?

指南车是当时最尖端的科技,是“国之利器不可示人”,黄帝指南车的车轮距等于车轮半径,后来周公改进的指南车的车轮距等于车轮直径。但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车辆为了满足运输需要,车轮距还需要加大以便使车子的装载量增大。在“车同轨”的使用要求下,黄帝指南车和周公指南车已经不适应现实使用的要求。老子身为周朝的史官,熟知周朝指南车的原理而又聪明绝顶,于是发明了性能更优越的指南车,老子在《道德经》第七十一章中隐晦地记下了新指南车的原理:

“知不知,上;不知知,病。圣人不病,以其病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

这一章通行的翻译是这样的:“知道自己还有所不知,这是很高明的。不知道却自以为知道,这就是很糟糕的。有道的圣人没有缺点,因为他把缺点当作缺点。正因为他把缺点当作缺点,所以,他没有缺点。”

本人的翻译:
《道德经》第七十一章 指南车
指南车的上车用来指方向。
指南车的下车不指方向,这是由于下车转动的缘故。
指南车的上车的圣人是不转动的,始终指着预定的方向;
这是因为下车转多少,上车就相反地转多少。
唯有这样,上车的转才能抵消下车的转,所以圣人所指的方向始终不变。
 

病=变=转。


老子在《道德经》里设置了许多文字陷阱,这个“病”就是其中之一。相对于黄帝和周公的简朴的指南车,老子新发明的指南车更加先进,是“国之利器不可示人”,所以老子故意把“转”写成难以捉摸的“病”。《道德经》还有不少文字陷阱,想知道就请看网帖“2011年读《道德经》,标新立异图文并茂”。

老子的思维是简单朴素而又逻辑直截了当的,指南车的构思就是如此----因为上下转动相同,但相反,所以抵消,结果圣人指向不变。这个简明的上下“差动原理”,实在是不需要懂得“差动原理”就能推导出来。后人复原指南车时就没有这个简明的思路了,悲哀啊!而这个构思,我不想以专利来占有,因为这是老子的,各位需要的话就拿去用,只需赞美老子。

指南车设计要点:上轮与下轮大小相同,依靠转盘,实现上轮与下轮转动相同但相反。

老子“车上车”指南车的构思过程:
1、在上车下车相同的情况下,中间的传动要求就是1:1相反地传过去。
2、下车左右轮各自通过转盘,把行走的信息传上去。上车跟随转盘而转动,从而表达下车左右轮合起来的行走信息。转盘必然只有上下设置的结构。
3、车子直行,则上车不转方向,但上车轮子在转:传动上去,一个转盘往后拨,另一个往前拨,结果上车轮子自转但不公转(不变方向)。
4、车子转弯,转弯大的轮子,所传的转盘也转动大,另一个转盘就是转动小,这两者相差多少,上车轮子就公转(变方向)多小,公转方向跟随转动大的转盘。
5、假设下车右轮不动左轮动,观察上车的传动结果,确定需要加设反向轮。另一边同理。

2500年来首次破译《道德经》的“圣人不病,以其病病”,同时,老子的指南车横空出世。在本文章之前的这个指南车研究成果须要改写了:
 

“圣人不病”!《道德经》一直在指引着世人去求道,所指的方向2500年来从未改变。

老子,圣人!中华民族的指路人!

心得:
病=变=转。“夫唯病病,是以不病”是指南车原理。

通行译文:
知道自己还有所不知,这是很高明的。不知道却自以为知道,这就是很糟糕的。有道的圣人没有缺点,因为他把缺点当作缺点。正因为他把缺点当作缺点,所以,他没有缺点。

---------------------

第七十二章 民不畏威

道德经王弼注 :
第七十二章 
民不畏威,则大威至。无狎其所居,无厌其所生。 
(清静无为谓之居,谦后不盈谓之生,离其清净,行其躁欲,弃其谦后,任其威权,则物扰而民僻,威不能复制民,民不能堪其威,则上下大溃矣,天诛将至,故曰,民不畏威,则大威至。无狎其所居,无厌其所生,言威力不可任也。)
夫唯不厌, 
(不自厌也。) 
是以不厌。 
(不自厌,是以天下莫之厌。) 
是以圣人自知不自见; 
(不自见其所知,以光耀行威也。) 
自爱不自贵。 
(自贵则物狎厌居生。) 
故去彼取此。

翻译:
第七十二章 民不畏威
当民众不畏惧君王的威吓时,那样君王的危机到来了。
不要侮辱民众,不要压迫民众。
只有不厌恶民众,民众才不厌恶统治者。
因此,圣人有自知之明而不自我表现;有爱心而不显现高高在上。
要去彼取此,舍弃后者(自见、自贵)而保持前者(自知、自爱)。

心得:
 

通行译文:
当人民不畏惧统治者的威压时,那么,可怕的祸乱就要到来了。不要逼迫人民不得安居,不要阻塞人民谋生的道路。只有不压迫人民,人民才不厌恶统治者。因此,有道的圣人不但有自知之明,而且也不自我表现;有自爱之心也不自显高贵。所以要舍弃后者(自见、自贵)而保持前者(自知、自爱)。

----------------------

第七十三章 天网恢恢

道德经王弼注 :
第七十三章 
勇于敢则杀, 
(必不得其死也。) 
勇于不敢则活。 
(必齐命也。) 
此两者,或利或害。 
(俱勇而所施者异,利害不同,故曰,或利或害也。) 
天之所恶,孰知其故?是以圣人犹难之。 
(孰,谁也。言谁能知天下之所恶,意故邪,其唯圣人,夫圣人之明,犹难于勇敢,况无圣人之明而欲行之也,故曰,犹难之也。) 
天之道,不争而善胜, 
(天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
不言而善应, 
(顺则吉,逆则凶,不言而善应也。) 
不召而自来, 
(处下则物自归。 )
繟然而善谋。 
(垂象而见吉凶,先事而设诚,安而不忘危,未召而谋之,故曰,繟然而善谋也。 )
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翻译:
第七十三章 天网恢恢
勇于莽就会死,勇于柔就可以活。
这两种勇的结果,一个是得利,一个是受害。
天喜怒无常,谁知道其中的缘故?
所以圣人也难以处理。
天之道是:
不争而善胜;
不应而善承;
不召而自来;
斯然而善谋。
呜呼!天网恢恢,疏而不漏。

心得:
 
天=半边天。圣人、君王都难逃天网。

通行译文:
勇于坚强就会死,勇于柔弱就可以活,这两种勇的结果,有的得利,有的受害。天所厌恶的,谁知道是什么缘故?有道的圣人也难以解说明白。自然的规律是,不斗争而善于取胜;不言语而善于应承;不召唤而自动到来,坦然而善于安排筹划。自然的范围,宽广无边,虽然宽疏但并不漏失。

------------------

第七十四章 常有司杀者杀 

老子道德经王弼注 :
第七十四章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若使民常畏死,而为奇者,吾得执而杀之,孰敢? 
(诡异乱群谓之奇也。) 
常有司杀者杀,夫代司杀者杀,是谓代大匠斲,夫代大匠斲者,希有不伤其手矣。 
(为逆顺者之所恶忿也,不仁者人之所疾也。故曰,常有司杀也。)

翻译:
第七十四章 常有司杀者杀 
得道君王的民众是不应害怕死亡的威吓的,怎奈有人以死来恐吓他们呢?
如果有人令到民众恐惧怕死,对于这些为非作歹的,我们把他抓来杀掉,看谁还敢?
抓来杀掉要依法由行刑者执行。
而如果取代行刑者去行刑,如同用斫来代替大斧去伐木,很少有不砍伤自己手的。

心得:
 

常有司杀者杀=抓来杀掉要依法由行刑者执行。老子提倡法治!


通行译文:
人民不畏惧死亡,为什么用死来吓唬他们呢?假如人民真的畏惧死亡的话,对于为非作歹的人,我们就把他抓来杀掉。谁还敢为非作歹?经常有专管杀人的人去执行杀人的任务,代替专管杀人的人去杀人,就如同代替高明的木匠去砍木头,那代替高明的木匠砍木头的人,很少有不砍伤自己手指头的。

-------------------

第七十五章 民之饥

道德经王弼注 :
第七十五章 
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民之轻死,以其求生之厚,是以轻死。夫唯无以生为者,是贤于贵生。 
(言民之所以僻,治之所以乱,皆由上不由其下也,民从上也。)

翻译:
第七十五章 民之饥
民众所以饥饿,是由于统治者食税太多,所以饥饿。
民众所以难于统治,是由于统治者管理严厉,所以难统治。
民众所以不怕死,是由于统治者逼迫太多而求生艰难,所以不怕死。
唯有不逼迫民众,使民众不用为生存而挣扎,才是敬重民生的贤明君王。

心得:
 

通行译文:
人民所以遭受饥荒,就是由于统治者吞吃赋税太多,所以人民才陷于饥饿。人民之所以难于统治,是由于统治者政令繁苛、喜欢有所作为,所以人民就难于统治。人民之所以轻生冒死,是由于统治者为了奉养自己,把民脂民膏都搜刮净了,所以人民觉得死了不算什么。只有不去追求生活享受的人,才比过分看重自己生命的人高明。

----------------------

第七十六章 柔弱处上

道德经王弼注 :
第七十六章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万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不胜, 
(强兵以暴于天下者,物之所恶也,故必不得胜。 )
木强则兵。 
(物所加也。) 
强大处下, 
(木之本也。) 
柔弱处上。 
(枝条是也。)

翻译:
第七十六章 柔弱处上
人活着的时候身体柔软,死亡之后躯体僵硬。
草木生长之时枝条柔脆,死亡之后枝叶干枯。
所以,坚强固执的事物属消亡一类,柔弱顺应的事物属生长一类。
因此,逞强者将灭亡,树木强硬者会遭摧折。
强大的处于下,而柔弱的处于上。

心得:
 

通行译文:

人活着的时候身体是柔软的,死了以后身体就变得僵硬。草木生长时是柔软脆弱的,死了以后就变得干硬枯槁了。所以坚强的东西属于死亡的一类,柔弱的东西属于生长的一类。因此,用兵逞强就会遭到灭亡,树木强大了就会遭到砍伐摧折。凡是强大的,总是处于下位,凡是柔弱的,反而居于上位。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