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六经病的欲解时

 红尘过客2013 2013-05-21
  
 
太阳病,欲解时,从巳至未上,即9-15时之间。
因太阳病的病机为阳气被风寒之邪郁遏,故在9-15时这段阳气最旺的时间,人得天气之助,则正气盛而有病邪得解的可能。《内经》曰:自得其位而起。此之谓也。
阳明病,欲解时,从申至戌上,即15-21时之间;
阳明病,热盛邪实之证,故于阳气衰减之时可能病邪欲解。
少阳病,欲解时,从寅至辰上,即3-9时之间;
提示邪结少阳不得舒发之证,于一日阳气升发之时,邪有发越得解的可能。
太阴病,欲解时,从亥至丑上,即21-01时之间;
少阴病,欲解时,从子至寅上,即23-05时之间;
厥阴病,欲解时,从丑至卯上,即1-7时之间。
三阴之为病,阳衰阴盛之证。故在夜半至天明的稍前稍后,即阳生、阳长之时,有病邪得解之机。
天气之阴阳盛衰对人的不同病证的预后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但阴阳会通,变化难极。故亦不可生吞活剥,生搬硬套。如此,则思过半矣。 
对照《六经病欲解时图》给自己诊疗病
         对照《六经病欲解时图》给自己诊疗病

 

      通过阴阳鱼的构图,可以理解很多中国传统科学、哲学中的内容。最直接的,我们可以看到阴阳的消长变化在一年中的具体表现,“冬至一阳生,夏至一阴生”,冬至是一年中白昼最短的(以北半球黄河流域及周边为参照),从这一天起白昼开始逐渐变长,阳鱼也逐渐从一个小尾巴点开始扩张;夏至日白昼最长,从这一天起白昼渐短,夜晚渐长,阴鱼开始扩张。阴阳互相此消彼长,此长彼消。

六经病欲解时:

   六经病欲解的时间规律,“太阳病、(三阳)欲解时,从已至未上”;大约早9点——15点

                          “阳明病,(二阳)欲解时,从申至戌上” 大约 15点——21点()

                          “少阳病、(一阳)欲解时,从寅至辰上”;大约凌晨3点——早9点

                          “太阴病,(三阴)欲解时,从亥至丑上”,大约21点——凌晨3点

                          “少阴病、(二阴)欲睡时,从子至寅上”;大约晚11点——凌晨5点

                          “厥阴病,(一阴)欲解时,从丑至卯上。  大约凌晨1点——7点

         “子配胆及胆经;丑配肝及肝经;寅配肺及肺经;卯配大肠及大肠经;辰配胃及胃经;巳配脾及脾经;午配心及心经;未配小肠及小肠经;申配膀恍及膀恍经,酉配肾及肾经;戌配心包及心包经;亥配三焦及三焦经。”

                          人体一天内经络打开时间

                            21:00_23:00 三焦经
                            23:00-1:00 胆经(要上床睡觉)
                            1:00-3:00 肝经
                            3:00-5:00 肺经
                            5:00-7:00 大肠经(起床要喝水)
                            7:00-9:00 胃经(要吃早餐)
                            9:00-11:00 脾经(1个小时要喝一次水,慢慢饮)
                            11:00-13:00 心经(开心快乐)
                            13:00-15:00 肠经
                            15:00-17:00 膀胱经
                            17:00-19:00 
                            19:00-21:00 心包经(适宜散步)

 

         人们要想健康就要从六经病欲解的时间规律找出子午流注图五行地支与子午流注图他们的关系。 
             
对照《六经病欲解时图》给自己诊疗病

 

“六经病欲解时”蕴含着天人相应

     六经病欲解时属于时间病理学的范畴,时令因素对人体健康以及病程的影响是外因,而人体的正气是内因,这与唯物辩证法关于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外因必须通过内因而起作用的理论是一致的。

  《素问.宝命全形论》云:“夫人生于地,悬命于天,天地合气,命之曰人。”人是大自然的产物,大自然的运动变化与人体息息相关,人与天地相参,与日月相应,自然界的运动变化不断对人体产生影响,人体必须随时适应自然规律,才能与环境保持协调而出于健康状态。

  六经病均有一个欲解时,如《伤寒论》第9条、193条、272条、275条、291条、328条,说明六经各有一个欲解的时辰,而这些不同的时辰,代表大自然阳气的盛衰,紧密关系着六经的气血盛衰,它是天人相应思想的体现。《素问?脏气法时论》说:“夫邪气之客于身也,以胜相加,至其所生而愈,其所不胜而甚,至其所生而持,自得其位而起,必先定五脏之脉,乃可言其间甚之时,死生之期也。”这段话对理解六经病欲解时很有帮助。

  如太阳病自得其位的时间是9时至15时,此时大自然的阳气最盛,人体的太阳经经气此时最旺盛,二者相加,则太阳病阳气被风寒所郁遏,可应时而解,故“太阳病欲解时,从巳至未上”。再如阳明经自得其位是从15时至21时,此时大自然阳气衰退,人体阳明经经气最旺,二者相较,正胜邪退,则阳明经热盛之邪得以外达,其病欲解,故“阳明病欲解时从申至戌上”。

  《内经》中所述“必先定五脏之脉”,正是强调了内因在其病欲解过程中的主导作用。由此进一步推导出在天人之间,以人为本,以天为标,以正气为本,以时令为标,把握机遇,因时而动,“必先定五脏之脉”,参以天时,促其自愈,这正是《伤寒论》务本论道的精髓,也是整个中医学的优势所在(谷万里 山东省聊城市人民医院)。

另外

    “六经病欲解时”与“阴阳自和必自愈”的提法互见于<伤寒论>始终,二者有其内在的一致性,高度统一于疾病的发生、发展、变化过程中,对疾病的诊断、治疗及预后有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

 

 以下是六经之间传经》本人听课的笔录:

 

六经病病里的概念和病性意义与病势的意义:(也就是病症的概括)

 1“太阳病、(三阳)欲解时,从已至未上”;早9点——15点

  太阳病 :

           病位

           足太阳经、足太阳腑、涉及到膀胱和体表的阳气被外来风寒邪气所伤。它根源于下焦膀胱,根源于下焦肾。

           病性:是阳证。

           病势是阳病的初起。

           例如:癫痫、头痛、目疾、鼻病、遗尿、小便不利及下肢后侧部位的疼痛等症。
                
 证见口渴,烦躁、不得眠,脉浮,小便不利,水入即吐,为膀胱蓄水证,治宜五苓散。

 2 。“阳明病,(二阳)欲解时,从申至戌上” 大约 15点——21点(下午5点——9点

 

 阳明病:阳明和太阴相表里。(干燥综合症zong的病)

                                                                  

        病位是:涉及到手足阳明经、腑,也就是手阳明大肠、足阳明胃。还有大肠经、胃经。

              (一般足经循行路线长受寒邪反映比较明显,受阴邪经循行路线短就反映不明显。)

        病  性:是阳证。

         病势是:极期。 阳明的阳气量比较大,但是, 邪气入阳明就化热了,邪气就成了阳邪,成了热邪 ,两阳相加正邪斗争激烈,所以表现大热,大实的证候 。从病里的角度来说:  阳明病是阳证的极期阶段。

    主治概要:

  本经腧穴主治头面五官疾患、热病、皮肤病、肠胃病、神志病等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

  主要病候:经脉病:齿痛,颈肿,目黄,口干,鼽衄,喉痹,肩前臑痛,大指次指痛、不用。

3。“少阳病、(一阳)欲解时,从寅至辰上”;大约凌晨3点——早9点

 

  少阳病:少阳和厥阴相表里。

         病位是:涉及到胆经,胆腑和三焦。(如:无汗而喘。邪热壅肺汗出而喘。水寒设肺而喘。)

                   手少阳三焦和足少阳胆。                                           

          病  性:是阳证。

          病势是:是后期。这是为什么呢?进入少阳的邪气它可以是寒邪也可以是热邪 。如果邪气在足少阳经脉的话,它是寒邪。因为它有往来寒热的症状。为什么有恶寒?那一定是有寒邪伤人阳气的症状。

所以,寒邪在经的时候是寒邪。邪入腑的时候就化热。而正气是少阳是小阳,是弱阳也是稚阳、嫩阳、幼阳。如日初出。阳气不亢不烈。一旦少阳抗邪不力的话。邪气就有可能内传三阴。因而出现太阴病。

          头痛,目赤,目痛,怕光羞明,迎风流泪,远视不明,内障,目翳。

   所属病候:耳聋,腹胀,水肿,遗尿,颊痛,目赤肿痛,咽喉肿痛,上肢外侧痛,小便不利等。
  
   主治:侧头、耳、目、胸胁、咽喉病、热病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症。

4。“太阴病,(三阴)欲解时,从亥至丑上”;大约21点——凌晨3点

 

    太阴病:[ 阳明和太阴相表里。]

            病位是:涉及到脾经、涉及到脾脏 、没有涉及到手太阴肺。

            为什么?太阳主表,肺主皮毛,当太阳体表的阳气被风害邪气所伤的时候,常常会影响肺气的宣发失调。因而出现咳嗽、喘。在上边太阳病中就包括了。这里就不讲了。                   

            病  性:是证。仅仅涉及到脾阳虚。

            病势是:是证的初期。

 

5。“少阴病、(二阴)欲睡时,从子至寅上”;大约晚11点——凌晨5点

                                                                                      

     少阴病:

          病位是:涉及到心、肾。涉及到肾经。

                   心主火,心是五脏六腑之大主。肾主水,肾又是元阴元阳之根本。当寒邪进入少阴导致阴阳两衰。而以肾阳虚衰为主的证候的时候,那么这就是阴证进一步加重。

            病  性:是证。                                                     

            病势是:是证的危重期。特别是心、肾真阳虚衰为主的这种少阴病,不去积极的救治,常

                     会出现不良的后果。它是阴证的危重期。当然,少阴病另外又有一种情况,那就

                     是说;不是以心、肾真阳虚衰为主 ,而是以外来的寒邪盛为主。:雪崩人埋葬

                     雪里,你心、肾阳气再盛;雪的阴寒太盛,人的生命也要受到威胁。

 

6。“厥阴病,(一阴)欲解时,从丑至卯上。 大约凌晨1点——7点

 

 厥(jué)阴病:

             病位是:涉及到肝和心包(具体讲厥阴病的时候就可以知道它的复杂性)。如果这个病是

                      由 少阴传来的,你就是 病势就是末期。

           病  性:是证。

           病势是:末期。有死无生。 因为少心、肾真阳虚衰 ,又导致厥阴相(象)火 , 肝和

                     心包的 相(象)火衰竭,那的确是 证的末期。 有死无生。            

            另  外:“ 厥者,尽也。 厥者,极也。”如果这个病不是由心、肾真阳衰微而转入厥阴,

                       而是外来的阴寒邪气郁遏ě了厥阴的相火,这可能就要发生变化了。当阴寒邪气

                       特别盛,盛到极点的时候,而相火被郁到极点的时候,相火爆发,阳气来复。

                       厥阴病就可以有阳气恢复的这种机转。如果 阳气恢复以后阳复阴退,病

                       就可以自愈。如果阳气恢复的过热又可以转成热证。转成阳证。

                       所以,厥阴病又存在着阴尽,阳生的变化。

     六经病他们是有联系的,这种联系就叫做传经。具体来说一经的邪气传到另一经,相应的临

床症状就发生了新的变化 ,这就叫传经。

     如:“太阳病”作为一个表证,太阳邪气可以传给其他任何一经。

     太阳可以传给—— 阳明;

     太阳可以传给—— 少阳。 

     太阳可以传给—— 太阴。  

     太阳可以传给—— 少阴。     

     太阳可以传给—— 厥阴 。

     因为体表的阳气属太阳所管,体表的阳气被外来的风寒邪气所伤以后,就等于人体的防御外邪

的第一道防线出现缺口,所以邪气就可以传给其他任何五经。

     但是,少阳可以传阳明。而邪入阳明就一般不在传给其他任何经了因为阳明是属土的,就象地球一样,树高千丈,落叶归根。地球上的各种动植物是地球上所化生的,最后死亡以后都回归于大地。所以邪入阳明以后,想再传其它经是不可能的。就象阳明的里热,尤其是阳明里是实证,你若不是通过泻下就在阳明本经解决的话;阳明的燥热实邪能传入太阴吗?是不可能的。

    少阳病之邪可以传太阴太阴之邪可以传少阴,少阴之邪可以传厥阴 。这些显然是邪气由表入里,由浅入深。

    我们说由一脏一腑,他们经常是脏腑相连,经脉相互络属。

    比方说:太阳和少阴,脏腑相连,膀胱和肾脏腑相连,经脉相互络属,它们相表里。所以,太阳之邪有飞渡少阳的时候,这种情况很多。

    那么,少阴阳气恢复以后,有没有脏邪还腑阴病出阳的这种变化呢?有的!太阴可以外出太阳。也就是当寒邪盛的少阴病,而不是真阳衰的少阴病。然后祛邪达表,使少阴脏邪还腑阴病出阳,可以外出太阳。

      少阳和厥阴相表里。

     少阳之邪不解可以内传厥阴。厥阴阳气恢复以后邪气又可以外出少阳。这就是厥阴阳气恢复以后驱邪达外,厥阴之邪外出少阳的。

      还有一对,就是:

      阳明和太阴相表里

      在<伤寒论>原文里说:伤寒脉浮缓,手足自温者,是为系在太阴。太阴者身体发黄。若小便自利者,不能发黄。至七、八日,大便硬者,此为阳明病也。

     这就是一个太阴湿浊不化,在太阴郁积久了之后从阳明燥化,外出阳明的一个例子。

      以上是六经之间传经的基本模式。

破解六经病欲解时的易之根源,演易“未病先治”之必然

作者:中医武将刘东军
                    ---摘选《刘东军易演伤寒论》

                   索取《刘东军易演伤寒论》电子版请致信liuqing6715115@163.com

六经阴阳结构所主宇宙之病欲解时(简称六经病欲解时)的机理依据即“道中道”是什么?回答这个问题的意义不仅在于清晰了解郁困中的人体宇宙是什么结构、宇宙膨胀和收缩力的趋势走向、且还在于如何看待《伤寒论》未病先知学术的真正体现。这对医学界未来研究未老先衰、失衡后的人体宇宙倾向于各层次区域肿瘤集结的防御治疗有着前瞻性的指导意义。

回答这个问题之前必须明确千百年来学术界一直有意回避的两个问题:尽管这个学术界已经可以拿着“方证对应”这根“隐身草”将仲景学术抽筋断骨、打成残废,废去大半武功。当然也可以把一直驾驭整部《伤寒论》的定式数象结构这个问题继续忽略下去。然而六经各自主病所郁困的是什么,六经欲解时辰与《伤寒论》中比比皆是的“伤寒某某日”是什么关系;它所提示的必然性病机起势与治疗至所谓“几日”后出现的必然性病机落势的内在联系又是什么;当解而解,当解而未解;当利而利,当利而未利;这些事关病机走向的知定术语、及其来源依据又是什么。这些问题,终究还是要解决的吧……?

显然,这些问题都不是“方证对应”的用医之态所能解决的。那么,如何确立六气各主宇宙及其宇宙的普遍气势形态及阴阳结构,解决这个问题还

得必须回到可以直观宇宙阴阳薄厚的阴阳时空观道图上来。


图片

问题一、六经主病结构之下被郁的是什么;

问题二、释放这些被郁困之气需要什么条件。

回答如下:一、六经各主病结构所郁困的是五运之势所能蓄积的惯性力量(简称五运郁气)。它们是生(木),长(火),化(土),收(金),藏(水)。由于这种不当位而病的六气所经宇宙排序以及阴阳结构不同,所以,在未来释放被其困住的五运郁气时所需要的释放时间和释放空间也就不同。二;《伤寒论》所提示的六经病欲解时正是标出了这种所需空间的方向时段以及具体坐标;其中包括欲解时空坐标和实际解郁时空坐标。《素问。六微旨大论》则也是以此来确定了五运的解郁坐标。于是,黄帝曰:“盛衰何如?岐伯曰:非其位则邪,当其位则正,邪则变甚,正则微。帝曰:何谓当位?岐伯曰:木运临卯,火运临午,土运临四季,金运临酉,水运临子”就此,五运的当位坐标明了。

易演论述如下:

《伤寒论》第9条.太阳病欲解时,从巳至未上。

中医武将刘东军注解:“火运临午”。阳势由复卦子时当位开始一阳而生,到了夬卦主卦结构的时候,其阳势已经接近强弩之末。故太阳结构也被称之为老阳结构。实际属于五运中的“长”势的欲释放期。就本位的阳势惯力而言,由于其上方的阴爻比之大壮卦结构期间减少一个,故而其内在阳势所受压力也就减少一个方程式,因此,其惯力也就大于大壮卦的阳势一个惯力。就本位的压力既阳势力度而言,要相应地比阳明大壮小一个压力方程式,所以,足太阳夬卦,顺行一步见乾卦既可获得释。

另,因为太阳者,其本乃六之气手太阳剥卦为寒,其标三之气足太阳夬卦为热。故,欲解其寒之本气者,从剥卦开始逆时针方向削下至未时位遁卦即开始进入欲解阶段,至姤卦曰解其半。至乾卦巳时则曰太阳之本被全解也。《经曰》“太阳之上,寒气治之,中见少阴”。故此说午时位置的姤卦,正是手太阳剥卦寒水被先天剥至一半的位置,因此也就不难理解为何仲景太阳篇中诸多先下后汗之述。然而历代注解均将这种所谓“前下后”的症状错误地当做误下之后的症状。如此这般,习惯了那种“理、法、方、药”三因辨证的人果真对整个人体宇宙的修正过程是被仲景分步进行阐述的事实也不以为然;难道真的就没有看出《伤寒论》中的每一条其实就是这种分步骤阐述中的某一步骤吗?何况《至真要大论》古训“发汗不以奇”。“用下不以偶”也哉。然,观《内经》注解者,却竟连“发汗不以奇”这种至真至要皆注解成了“用药的味数就是双数”。真乃可恶,可笑,荒唐至极也!!故,此天之道者。仲师乃自岐黄虽未传其隧。概学医学易者,均不可不明此理也。

图示如下:
图片

《伤寒论》第193条:阳明病,欲解时,从申至戌上。

中医武将刘东军注解:“金运临酉”。阳明大壮的位置相当于阳势之颈部位。属于三之气中的四个阳爻于内。既四个阳爻俗称“两阳合明”于内,被两燥收之阴爻下压的一种结构,其阴阳结构代号这个位置也正是“木运临卯”厥阴解郁的位置。属于《桂林古本伤寒论。平脉篇》中“金行乘木为纵”的一种宇宙扩张期。故三阳之中,此种结构中所蓄积的热力是最大的。属于膨胀爆破过程中的速爆期。因为足阳明大壮卦的位置乃是卯时当位。若当时当位,这种被五运之“长”趋势所奉献上来的六气结构自然会逢时顺序地移交给夬卦足太阳,这样也不会出现卦郁现象(既所谓阳明病)。而一旦出现大壮主卦当退不退之时。则自会出现阳明卦郁之病,因为足阳明大壮卦的结构,因素,加之以及外部卯时长壮时辰的影响。所以因郁而产生的热度当然也是三阳郁卦中最强的。故此,当大壮见乾卦后,显明之处,则给其留出更长的释放缓冲余地。所以其解郁时空段也排在太阳解郁之后。申时位否卦乃是五之气西阳明。其结构也是手少阳外泄结构。由此一直释放至剥卦戌时。

手阳明观卦,乃阳明之本,燥爽之气。内实外虚之结构。所以《至真要大论》也说:阳明在泉之位,清复内余,无客胜。故也无郁可解。何谓“清复内余”?这个问题也是千百年来的《内经》运气学核心学术中一直让诸多注解家回避的问题。以至于有些人宁肯干脆绕着走也不愿直对这些问题。然遇易演中医实际推演法,此类诸多问题则就此迎刃而解。“清复内余”和“寒复内余”同样道理。都是因为阳明在泉之位,此处内圈不空虚,即此处无阳爻。而若一旦收住阳爻虚火在内,则“清复内余”既出现《内经》所谓“肿瘤、白血”等恶病更深层次的阴阳结节结构。阳明欲解图示如下
图片

《伤寒论》第272.少阳病欲解时,从寅至辰上。

中医武将刘东军注解:少阳泰卦是三阳中刚刚启动的小阳之气,它在整个宇器的阴阳结构中属于半表半里的半堵卦结构。由于是二之气刚刚转阳的开始,故膨胀力要比三之气太阳夬卦小一些,比大壮卦小得更多。加之其在三阳中的排序。所以,这个泰卦少阳的阳爻往外开两格至最外一圈辰时夬卦之内既可达到欲解目的。

之所以说欲解时在寅至辰上。除了少阳泰卦复位既可属于欲解的原因以外。实际上此气地处中枢地带,复位容易,失位也容易。寅时泰卦也是五之气手少阳否卦兑冲欲解的位置。

如图所示:
图片

比如《伤寒论》316条之真武汤基础方中,妙用芍药,正是坐镇中圈,横旦少阳,将阴旦趋势转为阳旦趋势,构建一个否卦向泰卦兑冲解郁的局面。从而让地气上升为云,为人之汗。

《伤寒论》第275.太阴病欲解时,从亥至丑上。

     中医武将注解:《道德经》“道恒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

太阴欲解从亥至丑上,实际就是至阴解在至阴处。子时复卦两边一边一个。坤卦 临亥,临卦,临丑,复卦临子。丑时太阴临卦当值,乃是正位。其实说欲解还不如说“被欲解”更加准确。“土运临四季”的说法不是通常的六气排序。因为从亥至丑,实际是亥时坤卦开始由戌时剥卦经午时姤卦再转到最内圈的子时复卦接着到丑时临卦,这其实是被剥阳全解六圈而环解,这就是六气欲解中的唯一一个被欲解的物质结构。其他五气都是靠惯性阳势和自身的阳势发展而欲解,唯独足太阴是“被发展”,“被欲解”。“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太阴这种阴柔性的被动物质,是宇宙中必须有的。所以,太阴的被动,被运动,被“欲解”就是德。所谓土临四季,水火不能直见,就是因为有太阴土运四季做湿,湿被四季所运动,只与四季阳气升降出入做迎随而无方,这种“被动”就是土之大德。故曰太阴病欲解者,在从亥到丑上也。其位虽在厥阴少阴之前,欲解却在厥阴少阴之后。做阴之势,实际则被周而环解也。图解如下:
图片

《伤寒论》第291.少阴病欲解时,从子至寅上。

中医武将刘东军注解:“水运临子”乃复卦归位。少阴和厥阴的做阳之气乃是一之气厥阴风木之气。此气乃是生发之气。相当于《素问。五运行大论》中的木气生发----敷和之纪,木德周行,阳舒阴布,五化宣平,其气端,其性随,其用曲直,其化生荣,其类草木,其政发散,其候温和,其令风,其藏肝,肝其畏清,其主目,其谷麻,其果李,其实核,其应春,其虫毛,其畜犬,其色苍,其养筋,其病里急支满,其味酸,其音角,其物中坚,其数八”其气势要求必定顺从少阴复卦深厚的外圈五阴爻压迫的实际情况,所以说少阴欲解则就在当位故“其用区直”在六十四卦中可以看到少阴相火左右逢源,经过艰难漫长的24次变卦后,才到达寅时泰卦。由此说一之气风木的敷和之纪,木德周行,阳舒阴布,五化宣平,其气端,其性随,其用曲直”是不无道理的。少阴病一旦到了寅时泰卦迁正之后,属于一之气移交给了二之气。等于天地人三界解郁出去一半。故说子时欲解,寅时解郁。

另外应当注意的是:这种欲解方式只是说一之气的顺时针自行欲解,只是少阴复卦逢寅时将空间移交给少阳泰卦而已。属于一种自然解郁的理想次序。并非我注解的《易演伤寒论》所演绎的那种“修卦易位”“里应外合”“以空间换时间”的仲景移形换位实施 “乾坤大挪移”典型条款中的实战易演方法。这就是古代医圣的用医大道之处。图示如下:
图片


图片

《伤寒论》第328.厥阴病欲解时,从丑至卯上。

中医武将注解:所谓欲解者,乃是仲景言十二辟卦中之五运各阶段于六经之欲解也;所谓“阴道实,阳道虚”“厥阴之上,风气治之,中见少阳”由来已久,然历代易学家和医学家皆不知此指十二辟卦太极图中阴阳走势而如何运用而言也。丑乃临卦正位,开最内两圈,由内到外数第三圈则是肝木圈。厥阴欲解由此开启,进入释放区域,途径寅时泰卦直至卯时位置的大壮卦为中圈全释放。此后进入外第二圈心火而延续,彰显于辰时的太阳夬卦区域,彻底释放开在辰至午时的夬卦、乾卦、姤卦上。

《内经》所谓“火运临午,木运临卯”乃是正其位。其背后的物质原因既阴阳结构就在这里。这就是阳之道,六经欲解其实除了太阴欲解乃是阴之道的归位以外。其他指的皆是阳道的欲解。由于所遭遇阴阳结构的分布不同而有各自阶段欲解的不同而已。那么,之所以说厥阴病欲解时是在丑至卯上的由来可明矣。其他经欲解皆可类推。唯太阴欲解有别。我在太阴篇对太阴欲解时既《内经》之“土运临四季”的阴阳结构已做详述。

厥阴病欲解时,从丑至卯上。图示如下:看好了,这可不是“五筒”:
图片

十二辟卦乃是古人给宇宙的十二个分区。也可以称作为宇宙的初级模型。从这个模型做细化推演则可以推演出六十四卦模型。随着现代科技发展。从拍摄的星系宇宙外形图片,以及生物基因图谱外形来看,与之十二辟卦又有着何尝不是惊人般的相似。者不得不让人感叹:当爱因斯坦,霍金等人面对星系宇宙进行冥思苦想的时候。中国自《伤寒论》问世以后的一千八百年中医注家却在争先恐后地亵渎着这个宇宙力学原理模型所揭示出的近乎完美的数象推演。他们的无知和荒谬致使他们在各自的注解中对《伤寒论》的各论起势落势描述闪烁其词,最终将一部圣人大易推演之书降格为一本对症下药的实用手册。最终一代代盗铃之人又以它的语言描述不如三因辨证易于形成诊治流水思维为由而逐步将其遗弃淹没在方书泛滥的历史长河里。自此,“知犯何逆”这四个字只是这些伪《伤寒论》注家装裱门面的噱头了。敢问“伤寒几日犹自利”之类的断病词汇再也不见其后世医书中矣。

这就是宇宙自然的安排。是定数,也是《至真要大论》所谓“上合昭昭,下合冥冥”的背后原因。

 

     请尊重作者版权,转载请注明本贴出处

 

从数象推演来看历代注解医家如何亵渎《伤寒论》http://user.qzone.qq.com/465269586/infocenter

 

十二辟卦、伤寒欲解时与时间医学

 

    十二辟卦,易学之内容也。易者,“易也,变易的哲学。”“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变化见矣。”变的哲学强调变的原则,宇宙间万事万物没有不变的,不变的物,不变的人,不变的东西,不变的环境永不存在,无一而不变,也不可能不变。

     《伤寒论》乃医圣仲景之传世巨著。医者,意也;意是智慧之学,是思考之学,是实践之学,既要有医的根基,又必须有医的悟性,教外别传,直指人心,与禅学的教意倒有相近之处。做一辈子医生不会看病者不在少数。练了一辈子把脉,不读“医不三世,不服其药”,对三坟五典一概不知,怎么能学会试脉?宋明以后将凭脉称之为三指禅,没有禅的功夫,就不会有很好的临床疗效。

以上两者,我们用时间医学这个现代的名词将其串连起来,看在临床上能不能对大家有个启发?

根据乾、坤(天、地)两卦而特别开辟出来的十个卦象是复、临、泰、大壮、夬、姤、遯、否、观、剥。再加上乾、坤为十二卦。古人用此十二卦来代表生命、运动、日出、日落四季交替以至于宇宙的消长,称为十二辟卦。因每一卦又有自己的方位、时空,故又称诸侯之卦。

坤卦,代表亥月(10月),此月中有立冬、小雪两个节气,为阴极而阳欲生时,又称小阳春。

复卦(地雷复卦),代表子月(11月),此月中有大雪、冬至两个节气,一阳来复,《汉书·律历志》云:“万物滋于下,孳萌于子,纽芽于丑。”万物始生,出螾然也,故此月又称萌月。

临卦(地泽临卦),代表丑月(12月),此月中有小寒、大寒两个节气,二阳生,生机已现,春天要来了,养生时要注意扶阳益阴。

泰卦(地天泰卦),代表寅月(1月),此月中有立春、雨水两个节气,正月天地阴阳平和,春天开始了,养生时要注意无逆于生,披发缓形,广步于庭。

大壮卦(雷天大壮卦),代表卯月(2月),此月中有惊蛰、春分两个节气,小虫子出来了,大狗熊也出来了,大地惊雷,阳已上地面,植物生长。

夬卦(泽天夬卦),代表辰月(3月),此月中有清明、谷雨两个节气,清明时节雨纷纷,这一点阴水就纷纷,阳气旺,天之阴滋地之阳,万物生长,此时用助阳药要注意了,宜于甘淡化湿。

乾卦,代表己月(4月),此月中有立夏、小满两个节气,纯阳之期,四月天燥,春风一到,春旱一发不可收拾,白天也是渐渐变长。但物极必反,阳极阴生。

姤卦(天风姤卦),代表午月(5月),此月中有芒种、夏至两个节气,是端午节时分,一阴已生,此时在南方是梅雨季节,“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宜饮雄黄酒祛湿。

遯卦(天山遯卦),代表未月(6月),此月中有小暑、大暑两个节气,此月是白昼最长的时间,天长至于此,白天59刻,夜间41刻(14.4分钟一刻,白天14.16小时,夜间9.84小时)。夏日炎炎,麦子熟了,外热内阴已生,中暑中湿之类的病证不可不辨。

否卦(天地否卦),代表申月(7月),此月中有立秋、处暑两个节气,卦中有三阴三阳,此时秋天来了,秋高气爽,寒气已生。

观卦(风地观卦),代表酉月(8月),此月中有白露、秋分两个节气,是仲秋赏月之时,玉兔高悬,但有肃杀之气,属于收藏之季。

剥卦(山地剥卦),代表戊月(9月),此月中有寒露、霜降两个节气,此时秋风萧瑟,落叶纷飞,“山僧不解数甲子,一叶落知天下秋”。只有丝丝阳气,养生重在补阳抑阴。春分、秋分各50刻,白天黑夜一样长。故孔子书名《春秋》。

以上讲了十二辟卦。

伤寒病的六经欲解时:太阳病欲解时从己→未上;阳明病欲解时从申→戊上;少阳病欲解时从寅→辰上;太阴病欲解时从亥→丑上;少阴病欲解时从子→寅上;厥阴病欲解时从丑→卯上。太阳病方用桂枝汤、麻黄汤;阳明病方用三承气汤;少阳病方用小柴胡汤;太阴病方用四逆类,仲景明确提出“当温之”;少阴病方用四逆汤;厥阴病使用调整阴阳的药。厥阴病乃阴阳之气不相顺接“厥阴应下之”(热厥),是不是阴尽阳生再考虑。陆渊雷先生说,“伤寒厥阴篇竟是千古疑案。”成无己则认为“邪传厥阴,则热已深也”。对于阴阳俱虚,本校李心机教授注:“整体病机和症状可以用一个虚字概括。”      

太阴欲解是阴极阳生,一阳生;少阴欲解是阳气渐生,二阳长;厥阴欲解是阴阳各半,三阳长;太阳欲解是阳盛阴生,一阴五阳;少阳欲解是阳长阴退,二阴四阳;阳明欲解是阳退阴长,四阴二阳。均与阳气的活动有关:少阳是三阴三阳,一阴盛;阳明是三阴三阳,一阳盛;太阳是六阳盛至二阴,阳消。              

附表如下:

                大壮                            

                                              

    《内经》云:“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人生于地,悬命于天,天地合气,命之曰人。”十二辟卦在一天之中,也是如是说:如昼夜阴阳消长。秋分春分,出卯中入酉中,白昼、黑夜各五十刻,每刻14.4分钟,即各12小时;

夏至白昼59刻(14.16小时),黑夜41刻(9.84小时);冬至恰好相反,白昼41刻(9.84小时),黑夜59刻(14.16小时)。(《类经图翼》)

《素问·生气通天论》曰:阳气者,一日而主外,平旦人气生。日中而阳气隆,日西而阳气已虚。”“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太阳病证属阳气郁于内,不会错,阳气得助则有宣泄解表之意。

从现代医学来看,日中阳气盛时,人体环腺苷酸升高;子夜阴气盛时,人体鸟苷酸升高。《灵枢》云:“夫百病者,多以旦慧昼安,夕加夜甚。”邪气可借阴而盛,也可借阳而盛。这个道理就是从另一个层面强调阴阳和的大观念。在临床中,许多疾病的发生或加重在夜间,如心衰、心律失常、猝死、脑梗死多发于夜间;哮喘病夜间发作多见;结核病的盗汗、吐血则多发于傍晚。

《素问》云:“病在肝,愈于夏,夏不愈,甚于秋,秋不死,持于冬,起于春。”人身节律性非常强,人体的激素分泌、酶的代谢、组织器官的代谢、体温、呼吸、血压、脉搏、心电图、脑电图,甚至眼内压、血红蛋白、葡萄糖耐量曲线、电解质水平、尿素氮、凝血机能等等,无一不在24小时内有不同的变化。如:交感神经白天兴奋,免疫机能相对下降;副交感神经夜间兴奋,免疫系统相对增强;外周血白细胞和T淋巴细胞白天低、夜间高。

英国的米尔斯(Mills)与德国的阿斯霍夫(Asahoff)认为,外界和环境能影响到内节律的稳定性,此即生物钟的概念。治病者,“必明天道地理,阴阳更胜,气之先后,此之谓也。”这在临床中有许多现象可以证实这一点。例如,洋地黄在凌晨4点时的吸收水平比其它时间高440倍;胰岛素在凌晨4点最敏感,容易出现阿苏木现象;激素则早弱夜强,夜间用可抑制自身分泌等等。用药时补阳药和利湿药宜晨间服用;解表药宜午间服用;益气药宜午前服用;泻下药宜午后或入夜后服用;滋阴药宜入夜服用;安神药宜夜卧服用(不绝对如此)。

需要注意的是,第一,对子时的概念要有灵活的观点,北京、新疆有时差,日出日落时间不尽相同,不能牵强。第二,六经病欲解时是现代时间医学的经典说明。第三,藏内之变,到象外之变,有时间传递、演变的过程,六经病欲解时亦然。第四,子午流注学说中的五脏旺时与易学十二辟卦之间没有矛盾。第五,易学十二辟卦的道理启迪我们对疾病预测与前瞻性的了解。第六,治疗疾病的关键是阴阳和,方法是知犯何逆,随症治之。

临床中这样的病例比比皆是:夜半头痛用葱白,交通阴阳;夜半胃痛皆因木反侮土,当扶阳抑木,疏肝和胃;夜半喘甚皆因木旺反克乘金;夜半尿频腰痛当考虑乙癸同源,宜补肾;夜半心悸是子盗母气之故,当补肝血。夜半为阳气升时,若将此类病搞清楚,就可以举一反三,知一晓十。

道教说:“日出没,此精神之衰旺,月盈亏,此气血之盛衰。子午流注学说认为:肾气旺于酉时(1719时),滤过率峰值在1730分左右;肝气旺于丑时(13时),活动低峰值中午;心气旺于午时(1113时);肺气旺于卯时(57时);脾气旺于巳时(911时)。

总之,时间医学是人体生命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如何结合我国传统文化,以及行之有效的中医临床和现代高科技重新整合,为临床做出一些新的理论支持就算尽心尽力了。

时间医学/六经辩证与疗法
 
      1.时间医学:
时间医学是研究不同时间与疾病的发生、诊断治疗、预防等之间的关系,是一门新兴的医学分支。
医学研究证明,人体健康状况具有一定的周期性节律变化,称为人体生物钟节律。内分泌激素测定方法的进展则是医学科学对生物钟节律研究而新兴的边缘学,即时间生物学。而时间生物学引入现代医学后,逐步发展和丰富了时间医学的内容,取得了可喜的成就。
生物钟:研究发现人的体力、智力、情绪具有周期性的节律变化,而生物体内控制这种生物节律的机制则是生物钟。每个人从出生之日起身体状况就以二十三天为周期进行循环变化。其中每周期的前11天为健康最佳期,后半期为健康衰退期。重要的是每个周期的第12天和第13天,身体处于变化的临界状态,此时各系统组织、器官很不协调,疾病发生率上升,尤以第12天为著。生物钟的规律给我们提示了预防和养生的理论根据。
月经周期:人体最明显的节律变化莫过于成年女性的月经周期的变化,它是呈月节律变化,有人认为这与地月的引力有关。“月经来潮”有以下几个涵义:其一是每一个经潮的时间,以及经潮与经潮之间的时间间隔都相对固定。其二是这个间隔的时间为一个月左右。月亮每月圆满一次,而月事每月一潮,与大自然中潮汐类同,月满而潮。月相的变化与女性的月经周期及潮汐的涨落息息相关,这是真正的“天人相应”的具体表现。
根据女性月经来潮与月相变化的关系,应该进一步确定是圆满潮还是月晦潮,是上弦潮还是下弦潮。有人专门探讨月经来潮的时间与不孕症的关系,结果发现,凡在月满或接近月满这段时间来月经的,不孕症的发生率很低。而不在月满的时间来潮,离月满时间越远,甚至在月晦来潮的女性,不孕症发生率就会很高,并且其他妇科病的发生率也远远高于月满而潮的人[1]。
从生理学的角度来看,月经来潮是由于子宫内膜的脱落,而子宫内膜脱落又由女性激素的分泌水平决定,其分泌呈一个周期性,而这个周期正好与月周期相当。日为阳,月为阴。男为阳,女为阴。女性激素分泌有一个月周期的变化,那么,男性的激素分泌有没有一个类似的周期变化呢?这个周期变化是否与日的周期相当呢?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课题。时间医学在现代医学中的应用:人体健康是受到生物钟支配的。人体的血压、脉搏、体温、内分泌、血糖、血红蛋白、肝脏的合成代谢,红细胞的分裂速度,各种酶的活度,血液粘稠度等动力性变化,乃至记忆、情绪均呈不一样的节律变化。而人类的疾病更是与生物钟密切相关。例如肺结核、风湿等慢性疾病,往往上午体温正常,下午低烧,医学上称之为“午后潮热”,就像潮汐涨落那样富有节律。慢性气管炎往往夜间咳嗽频繁,心源性哮喘也多在午夜发作,医学上称其为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
现代医学研究中大量地应用了时间医学知识到临床。如人体肾上腺分泌肾上腺皮质激素,在早晨8点其分泌量达到高峰,中午较少,晚上最少。用这个规律可指导临床用药。在治疗严重的支气管哮喘和风湿热,常需服肾上腺皮质激素。根据生物钟原则,服用这类药物要符合皮质激素的正常节律,即和生理分泌同步,如按一日三次的平均分配法服用,早晨的量就会不够,中午和晚上的量就会太多,毒副作用就会增大。如将一日量的皮质激素在早晨一次性服下,药量甚至可以减少一些,疗效又好,毒副作用又少,又节省了部份药物,何乐而不为呢!
又如可根据人体骨髓造血功能的昼夜节律,服用生血药物,因势利导促进更多的骨髓细胞进入增殖周期,加快细胞生成,提高治疗血液病的疗效。
根据每月满月前后溃疡病出血的发生规律,在高发时间给予H2受体拮抗剂来预防出血。
根据急性心肌梗阻塞(AMI)发病率高的时辰,提前给药进行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死亡率在夜半子时有明显集中趋势,在临床上给予特别的关注并进行急救前的心理准备。以及抗抑郁药氟米帕明在治疗精神病时白天效果最好。而免疫抑制剂因其毒性极强,动物实验证实每日给药一次最合理,应选择在非活动期(夜间)为好,等等。丰富了时间医学的内容,也指导了临床医疗。
时间医学在中医中的应用:人体生命与宇宙自然息息相通,人体是一个动态平衡,阴阳四时,无时不在转化、调整,人体内的生物节律与一年四季、二十四节气、时辰节律的变化息息相关。
中医的圆运动:宇宙运动的基本规律是圆的规律。《易?泰卦?九三》曰:“无平不陂,无往不复”。反映了天道是循环往复的,天体的运动是呈周期性的,一切事物都呈现着周期的、动态的循环。由于日、地、月三者的运动呈圆的循环、旋转,因此自然界气候产生了阴阳消长、昼夜寒暑的周期性循环。于物则出现萌、长、茂、枯、死,于人则为生、长、壮、老、亡的动态往复。
圆道对中医影响较大,中医的阴阳五行、脏腑气机升降运动、经络循环、营卫循环无不以圆的规律出现。中医讲究“天人合一”,把人视为宇宙的一个组成部分。天道如此,人道岂能例外?人体脏腑气机升降圆运动是中医的精髓,这个圆运动是以脾胃居中,心肾分上下,肝肺各居左右的圆道。这个圆运动和文王(后天)八卦相吻合,故心应离卦,肾应坎卦,肝应震卦,肺应兑卦。中医气机升降圆运动是脏腑气化的表现形式。
用药:中医择时用药是调节生命节律,以顺应天地之时而御病的治疗方法,其主要反映:第一,不同药物的择季应用,强调凡用药应顺应四时,如《脾胃论?用药禁忌论》曰:“春宜吐……,夏宜汗……,秋宜下……,冬使阳气不动也。”第二,不同性质的药物应择时应用,阳药当昼进,阴药当夜服。第三,不同类型方剂应择时应用,如汗剂当选择人体阳气旺盛的午前服用,下剂当选择人体阳气渐衰而阴气渐生的午后服用。
        2、六经辩证与时间医学:
《伤寒杂病论》是中医经典著作,虽然没有明确提出时间医学概念,但其内容包含了丰富的时间医学的思想,特别是六经辩证中疾病自愈的时间特点,更提示了时间医学的临床应用。
“太阳病,欲解时,从巳至未上”;“阳明病,欲解时,从申至戌上”;“少阳病,欲解时,从寅至辰上”;“太阴病,欲解时,从亥至丑上”;“少阴病,欲解时,从子至寅上”;“厥阴病,欲解时,从巳至卯上”。这几条揭示了六经之气在一日内有相对旺盛时间,六经病证在时辰中自愈或减轻的特点。
欲解时关系到部分的诊断问题,但实际上病人更注重的是疾病的发生或加剧的问题,故有人提出一个相对的概念叫“欲作时”或“欲剧时”[3],这在临床上更为方便、实用。
既然有一个欲解时,必然会有一个欲剧时(经气相对衰退时间)或欲作时,其必定在欲解时相对的位置上,这样我们就可以把上面几条经文更改为:
“太阳病,欲作时,从亥至丑上”;“阳明病,欲作时,从寅至辰上”;“少阳病,欲作时,从申至戌上”;“太阴病,欲作时,从巳至未上”;“少阴病,欲作时,从午至申上”;“厥阴病,欲作时,从未至酉上”。(关于六经辩证的欲解时和欲作时见图1-图6)<br />
六经辩证是根据人体内经脉气血流注理论来进行辩证,即某种病在某经脉循行时辰多发或加重,即可辩证为此经脉的病。
人的气血与大自然息息相关,即人在日周期、月周期或年周期中阴阳盛衰均有类似的规律,这就是中医的相关性。如一日之中寅时为晨,而在年周期中则为正月,在季为春。它们的共同相关性是阳气升发,人体气血开始逐渐加盛,这样提示我们在考虑六经辩证时,不应局限于一日之中的时间规律,还应考虑月周期和年周期。比如“阳明病,欲作时,从寅至辰上”,提示我们在一日之中,寅卯辰三个时辰(3时—9时之间)中,疾病发作或加剧的病人,应该考虑到是阳明病的可能。除此之外,一个病人如每年在正月(寅)、二月(卯)、三月(辰)时常旧病复发或加剧,并极有规律,也应考虑是阳明病的可能。其他各经依此类推。

  疼痛性疾病的处理
     1 关于疼痛:
疼痛是由于生命系统的功能结构出现异常变化,并为意识所感知而产生的一种主观感觉。疼痛的存在就意味着机体功能结构的异常⑴。<br />
疼痛也是临床上最常见的症状或感觉,很多疾病都以疼痛为主要表现或最早出现的症状。严重的疼痛不仅影响人们的工作和生活,而且会影响人们的精神和情绪,甚至可使病人丧失生活的勇气。可以说,疼痛是伴随人的生命活动而出现的、造成人类痛苦的最普遍的因素,也是人们寻医问药的主要原因。
   2 关于疼痛性疾病:<br />
迄今为止,医学界对疼痛的性质、程度等还没有一个客观的鉴别、分级指标,故人们常把疼痛作为一种症状来看待。
然而,实践中疼痛已经成为疾病的一部分,不少医生倾向于认为疼痛本身就是一类疾病。笔者认为:凡因疾病能产生疼痛的均应称之为疼痛性疾病,而消除疼痛本身就是最佳的治疗。
中医认为疼痛的基本病机是“通则不痛”,“不痛则通”。

(1)根据疼痛的部位进行治疗:我们根据疼痛发生的部位将其分为头痛、胸痛、腰背痛、腹痛、四肢关节痛几种类型。
在这种类型治疗中,我们只管疼痛部位而不管其他因素,比如同样的腰背痛可有炎症、结石、劳损、扭伤、肿瘤、狭窄、缺血、错位等等引起,可以不管这些引起疼痛的病因,只要给压痛点进行发功治疗就行。

(2)根据疼痛的情况将其与人体的五脏相应的关系进行治疗:易医学有“凡病源于脏,凡病落于脏”的原则,人体任何部位的疾病与疼痛都和五脏有关,从五脏上下手治疗疾病不愧是一种好的方法。
在这种类型治疗中,我们尽可能地将疼痛的情况与五脏联系在一起来进行治疗。比如四肢的疼痛,肌肉的疼痛我们可以扎其压痛点外,还可以将其纳入脾脏来进行治疗。中医说“脾主肌肉”,“脾主四肢”。
(3)根据疼痛的病因来进行治疗:对一些复杂的疾病我们应进行分析,找出疼痛的病因,比如冠心病心绞痛是属于缺血性疼痛,中医说“诸痛痒疮,皆属于心”,是一种标本皆治的方法。
(4)根据易医学原则,从易经卦象的意义来进行治疗:我们从方法二里已经知道八卦的卦象与人体的脏腑有相应的关系,我们可以根据疼痛的病灶与卦象的这种关系进行治疗。比如癌性疼痛我们可采用发功与自己练功相结合的方法来进行治疗,中医认为“通则不痛,不痛则通”,
  治疗疼痛性疾病时尽可能多考虑一些引起疼痛的病因、病机,发生的部位、深浅,有无其他因素的存在,如情绪的变化?与月经来潮的关系?有无呕吐?腹泻?有无眩晕?烦躁?等等,了解的越多对疼痛引起的原因就越清楚,治疗起来思路就更开阔,疗效可能就越好。无论使用何种方法,一定要有一种概念:就是疼痛是一种疾病,在治疗疾病时应该尽可能多的了解疾病的情况,才能取得最大的疗效。
    5 膝关节疼痛的治疗与分析举例:
病例举例:
病例1:王某某,女,54岁,有左膝疼痛数年之久,时好时坏,近日老病复发,左膝疼痛剧烈,行走困难,走路跛型,上下楼梯极度疼痛,以左膝内侧为著。体检双膝解剖关系正常,左膝抬腿实验弱阳性,双髋疑有缺钙,其他正常。
病例2:陆某,男,45岁,有右膝疼痛十余年,平常疼痛尚可,但遇天气变化疼痛加剧,无法行走,体检未见明显的病理改变,仅右膝周围有压痛点数个,未见明显地变化。
病例3:李某某,男,52岁,左膝疼痛三年,疼痛性质呈游走性,时在膝前,时在膝左,时又在膝右,无一定性,如心情不好疼痛加重,行走困难。如遇心情好时,左膝与正常无异,体检无明显变化,关节等均属于正常。
病例4:范某某,女,48岁,五年前因外伤后遗留下左膝疼痛,行走一直跛行,疼痛持续,时轻时重,但每日均有疼痛,曾多次到各医院治疗,做过推拿、针灸、拔罐、理疗等有减轻,但从无去根,几日以后常又复发。体检时可见左膝外侧有明显压痛,并可触及一条索条状物,垂直于左膝外侧,压痛明显。左膝关节内可见有骨质增生,关节腔变窄。
病例5:陈某,女,50岁,右膝关节疼痛五年,五年前无任何诱因右膝关节突发性疼痛,到医院进行治疗,症状控制后出院,一直正常。两年前右膝关节疼痛复发,疼痛难忍,并见右膝关节处肿胀,到医院里给予穿刺抽液,并注入药物等方法治疗,一直未见好转,反复治疗至今。体检可见右膝肿胀,髌骨按之浮游感,可见关节腔内积液,间隙增宽,余未见明显异常。
病例6:李某某,男,64岁,双膝疼痛三年,近日加重。三年来双膝开始不适,活动时有时感觉疼痛,但还可以忍受。自认为是缺乏锻炼故加强运动,每日进行爬楼梯、登山、打太极拳等运动,但疼痛反而越来越厉害。体检双膝关节活动受限,关节僵硬。关节内有骨刺增生,骨关节周围的韧带松弛,双膝关节呈退行性变。
病例7:林某某,男,38岁,左膝疼痛六天。既往从无膝关节疼痛病史,六天前左膝开始出现疼痛症状,因前段时间多阴雨天,病人自认为得了关节炎,就特别注意腿部的保暖,但近日天气晴朗,但左膝关节疼痛反而更加剧烈,上医院检查是得了痛风。
    我们先来看第1例病人,这个病人左膝关节疼痛时间很长,其疼痛性质是在左膝内侧明显,而且疼痛剧烈,行走跛行。我们可以仔细地进行分析,左膝内侧是肝经、脾经和肾经共同经过的路线,中医说:“肝藏血”,“脾统血”,“心主血”。易医说:“心肾相交,水火既济”。这个病人疼痛剧烈,《内经》云:“诸痛痒疮,皆属于心”。所以我认为这个病例其主要问题出在心上。
     我们来看第2例病人,这个病人膝关节疼痛时间长,但疼痛性质并不十分剧烈,但他有个十分明显的特征就是天气变化时疼痛就加剧,而且膝关节压痛点比较广泛。根据这些特点,我认为这个病人其主要的特征就是与天气的关系,根据《内经》里说:“肺主治节”的理论,将膝关节疼痛的表象后面是肺的原因,
   中医理论已经告诉我们,“肺主治节”,在治疗因气候变化引起的疾病时,我们千万不能忘了这个肺的功能。在沟通人体内外环境,在气的这个层次上,在机体内是靠肺起作用。
   我们再来看第3例病人,这个病人的膝关节疼痛的特点是疼痛呈游走性,在左膝关节周围,时上时下,时左时右,而且与心情有关。游走性疼痛是风湿性关节炎的特点,加上这个疼痛与心情好坏有关。游走是风的特点。
    我们看第4例病人,这个病人的膝关节疼痛的特点是有外伤史,其次久治不愈,在其外侧可摸到一条索状物,有明显压痛,并有骨关节退行性变。左膝关节外侧是胆经行走路径。
    第5例病人与前面几例又不一样,这个病人的膝关节炎的特点是关节腔内有积液,曾多次到医院穿刺抽液,但反复发作。对这个病人的治疗主要的矛盾是解决关节腔积液的问题,中医病机十九条里已经说过,“诸湿肿满,皆属于脾”。膝关节的肿胀全退,水肿消失。
    第6例病人的膝关节疼痛其主要原因是由退行性变引起的。病人的关节软骨发生退变,行动受限,没有及时上医院进行检查,误认为缺乏运动所致,盲目地重复动作,结果适得其反,反而让关节软骨经受长时间压力和磨损,加重病情。
     第7例的病人,其膝关节疼痛是由于痛风引起,痛风是一种代谢性疾病,其主要原因是体内含有过多的尿酸,引起发炎疼痛。痛风病人多是40岁以上,男多于女,近年在年龄上有年轻化的趋势。他们多有饮酒的习惯,喜欢吃动物的内脏、贝壳类及海产等。因为坤主脾胃,脾主运化。
   上面的病例分析只不过是对众多的疼痛性疾病起一种开拓思路的作用,仅供参考。同样是膝关节疼痛,治法完全不同,其关键是掌握好易经和医学的基本知识,才能做到临证不乱,“理是常理,法无定法,法由心生”。只要把理搞通了,方法就自心而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