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雨的欢乐意象 雨,古称天水。《尔雅·释天》谓:“雨,羽也,如鸟羽动则散也,雨水从天上下也,雨者辅也,言辅时生养也。”下雨这一自然现象被古人描绘成天界纷纷下落的羽毛,是对它“辅时生养”、滋润万物的礼赞。正因为如此,古人把滋润万物,带来丰收的雨称为“甘霖”、“甘露”。 北宋诗人曾几在《苏秀道中自七月二十五日夜大雨三日,秋苗以苏,喜而有作》为题的七律诗中,一反凄苦悲凉之态,抒发了内心喜悦之情:“一夕骄阳转作霖,梦回清冷凋衣襟。不愁屋漏床床湿,且喜溪流岸岸深。千里稻花应秀色,五更梧桐最佳音。无田似我犹欣舞,何况田间望岁心!”梧桐树上的潇潇冷雨不但没有引起诗人的悲苦情绪,反而由此联想到禾苗的勃勃生机,故而由衷地歌吟出“五更梧桐最佳音”的诗句。尽管诗人的境况不佳,甚至狼狈到“屋漏床床湿”的地步,但仍然真诚地为“秋苗以苏”而由衷地高兴,那么辛勤劳作的农民“久旱逢甘霖”的喜悦就可想而知了。尤其难能可贵的是,诗人摒弃了“小我”的忧伤,跳出了个人患得患失的圈子,喜农民之所喜,乐农民之所乐。从思想境界上看,可以说是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岳阳楼记》)的具体化。“春畦雨过罗纨腻,夏陇风来饼饵香。”(苏轼《南园》)同样对及时的雨发出了由衷的赞美,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一个“酥”字,不仅表现出京城大地在绵绵细雨滋润下变得湿润松软,而且也传达出诗人感受春天到来的那种愉快之情和美妙心境。景中含情,画中有人,达到了物境与心境的天然合一。更为重要的是,透过雨丝遥望远处淡淡的草色,心中仿佛也有了一片生机勃勃的绿色——希望。 雨,不仅给大地带来勃勃生机,给人带来无限的希望,也触发了诗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憧憬热爱之情。“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杜甫《春夜喜雨》)春天是雨贵如油的季节。因此,当诗人在夜晚谛听到窗外的雨声时,不由得打心眼里高兴:真是好雨啊!诗人把雨拟人化,赋予了春雨“好人”的品格,把无生命的雨写的有情有义,它不仅知道人们什么时候需要,而且滋润万物不事张扬,在人们休息的夜晚,伴着和风,悄悄的来,静静的下,默默地滋润干涸的大地。“雨,既是春雨,又是好雨,它知人意,体人心,故令人喜。”然而,这首诗不光是写实,更有绚丽的想象。在满怀喜悦的谛听中,诗人神思飞扬,联想到明朝经过春雨的洗礼后竞相怒放的锦簇花团。这种诗意的想象,既是此时诗人心境形象生动的吐露,也反映出诗人对美好生活的无限希望。与此有异曲同工之妙的是宋代诗人陆游的“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临安春雨初霁》)“从今夜的雨声联想到明朝的卖花声,正写出杏花春雨的‘消息’,写得形象生动,富有韵味。”雨中闪耀着生命的亮色,也传达着诗人对美好生活的憧憬。 古诗词中的“雨”经过诗人情感的点染、融合后,往往成为带有作者感情色彩的意象。王国维先生在《人间词话》里说:“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无论苦雨,还是喜雨,其实都是诗人“移情于物”的结果,从而赋予了自然界中无生命的雨更多飞扬灵动的色彩。当然,雨在古诗词中的妙用远远不止这些,但对于阅读者来说,了解雨意象所蕴含的感情色彩和隐含的深层含义,将有助于他们理解诗人的内心感受,领悟诗词的深远意境,提高自己的鉴赏能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