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谭华
在巴东县野三关镇,有一个村名叫堰塘湾村,因种核桃树而远近闻名。 全村800多名村民,几年前还是传统的生产模式,靠种粮、卖猪、打工维持生计。而现在的堰塘湾村,千亩规范栽植的核桃示范园已建成,近6万株核桃长势诱人,90%以上已定杆成型,80%已挂果收益。 核桃园内道路畅通,蓄水池绿波荡漾。示范园观赏亭雄踞山头,从观赏亭放眼望去,全村2400多亩核桃林尽收眼底,微风吹过,核桃林泛起一道道绿色的波浪。
“种核桃树,你瞧得起不?”
田高勇说,他回老家发展核桃树产业,是因为与父亲的一次“闲聊”。 2008年春节,在商海闯荡近20年的田高勇回到堰塘湾村老家过年。大年三十丰盛的晚宴过后,他试探着问在当地小有名气且颇有眼光的父亲:“我想回家创业,唱唱山水经,走走特色路,您说什么项目最划算、又长远,收入又大?”
父亲深思熟虑后果断地说:“种核桃树,你瞧得起不?”田高勇眼前一亮,但还是有些疑惑,父亲看出了他的心思,慢慢引导他说:“野三关核桃,自古有名。但现只是农户在房前屋后零星种植……如果在品种上引进优良品种,再建好示基地,不愁发展不起来。” 田高勇虽然出生在堰塘湾,但在家的时间很少。在此之前,他已是一个较有成就的企业家。父亲的话,让他动了心思:核桃虽然短期内没有收益,但一旦见效,市场前景极为可观。在这里土生土长的田高勇,知道小有名气“野三关核桃”的含金量,而堰塘湾村又是“野三关核桃”的主产地之一。经过一番考虑,田高勇果断决定:干! 接着,田高勇带领他的一帮朋友,组织考察团,先后九次深入云南、山西、河南、河北等七省市,从品种、长势、市场到栽培技术考察。考察后,他们几个人达成共识:在堰塘湾村大面积发展核桃产业。
村里的支持让田高勇很感动
有了好项目,还需要当地各方的支持,项目才能落地。于是,考察归来的田高勇,开始与村干部洽谈发展核桃产业事宜。
田高勇的想法与村委会发展新型产业的思想不谋而合。村委会班子成员都知道,村里的核桃远近闻名,但因为没有形成规模,每到核桃上市季节,许多来买核桃的人都空手而归。他们想:村集体的1200亩茶园,由于品种老化等原因没有效益,何不承包给田高勇,改造成核桃产业基地!反复研究后,村委会成员达成共识,决定将低效茶园承包给田高勇,并出台鼓励政策:五年内免收承包费,以后也只收取土地流转管理费,但前提条件是必须带动全村核桃产业整体推进。 村里的支持让田高勇很感动:“我在老家搞产业,不让大家都富起来,我又有何颜面对父老乡亲?”于是,村委会与田高勇密切配合,共15次召开全体村民议事会议,9次举办核桃栽植培训班,发放技术宣传册4000余份。时任村主任田恒满对田高勇说:“你现在主要精力是投入到核桃示范园上,让村民们看到效益,看到信心,我们一定做好你的支撑,搞好一切动员和组织工作。” 除了支持田高勇办好基地外,村干部们走村串户做村民的工作,动员他们裁种核桃。2010年春节前后,全村以户为单位共试栽优品核桃树1000亩,一年后发展到2400亩。现100%已成活,80%挂果收益。
“没想到我这把年纪还能发笔大财!”
还在田高勇开辟示范园的时候,已是74岁高龄的三组村民田恒杰老汉心里就在琢磨着:别人敢投资百万、千万种上千亩的核桃树,我还有什么好犹豫的呢!向来倔强的他,耐心细致地给老伴和儿子做工作:“这个事图早不图晚,早栽树早受益!”他首先是把自己承包的16亩地拿出来全部种上了核桃树,还把空闲地租给田高勇做苗圃基地,一部分自己栽培种苗。除此之外,他还带上儿子,花钱租挖机将自家承包的60多亩荒山开“啃”出来,也栽上核桃树。 他们一家,现在共有核桃种植面积约80亩。去年,田恒杰一家靠销售干果、种苗、嫁接枝等,收入40多万元。一脸风霜、劲头十足的他,掩盖不住内心的激动,绘声绘色地对笔者说:“我今年77岁了,没想到我这把年纪还会发笔大财。” 同村八组的王权林,也将16亩承包地全部种上核桃树,去年仅靠卖干果、枝条,收入达3万元左右。另外,他还在核桃树下散放养殖土鸡140余只,立体产业模式也渐露雏形。 堰塘湾村已成为名副其实的“核桃村”。野三关镇及周边乡镇,种植近6万亩。随着核桃产业的做大做强,核桃树变成了农民的摇钱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