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尔维纳斯群岛战争,简称马岛战争(西班牙语:GuerradelasMalvinas,拉丁语系国家又称GuerradelAtlánticoSur,即“南大西洋战争”)全称马尔维纳斯群岛战争(英语:MalvinasW-ar)或福克兰群岛战争(英语:FalklandsWar)或福克兰海战,也有部分媒体简称为福岛战争,是1982年4月到6月间,英国和阿根廷为争夺马岛(阿根廷称“马尔维纳斯群岛”)的主权而爆发的一场战争。 ![]() 马岛战争是1982年4月到6月间,英国和阿根廷为争夺马岛(阿根廷称“马尔维纳斯群岛”,英国称“福克兰群岛”)的主权而爆发的一场局部战争。阿根廷在1980年代初发生严重的经济危机和大规模的反对以加尔铁里总统为首的军政府的运动。阿根廷政府试图通过对马岛采取军事行动,来缓解国内危机。 1982年3月19日,阿根廷人登陆南乔治亚岛并升起国旗。4月2日,加尔铁里总统下令对马岛发动进攻。 随后,英国派出海空军对马岛和周边海域的阿根廷军队发动进攻,登陆并攻占马岛。阿根廷在遭受一系列军事上的失败后,于同年6月14日与英国签订停战协议。英国通过本次战争重新控制了马岛,但是阿根廷至今仍未放弃对该群岛的主权要求。 阿根廷在本次局部战争中的战败引发了大规模反政府运动,导致加尔铁里政府下台。在英国,伴随着战争而来的强烈的爱国主义情绪,加强了撒切尔夫人为首的政府的权威,并帮助英国保守党赢得1983年大选。这场战争在英国-阿根廷关系史上占有重要的一页,并成为不少书籍、电影和歌曲的题材。 ![]() 英国和阿根廷对马岛的主权之争,由来以久。1592年,英国人约翰?戴维斯发现该岛,但阿根廷则认为是葡萄牙人戈梅斯于1520年发现的。1690年,英国人约翰?斯特朗发现东西两岛之间的海峡,命名为福克兰海峡,并由此命名该群岛为福克兰群岛。18世纪初,大批法国人先后来到该岛,称为马洛伊内群岛,后转化为西班牙语的马尔维纳斯群岛。1764年法国人在东岛建立定居点,1765年英国人在西岛建立定居点。1766年,西班牙以25万英镑的价格从法国手里买下东岛,1770年,西班牙又出兵占领西岛。1816年,阿根廷宣布独立,宣称继承西班牙对马岛的主权。 1832年英国占领西岛,次年占领东岛。从此英阿对马岛的主权进行过多次谈判,1982年双方谈判破裂,战争爆发。从4月2日阿根廷出兵占领马岛,一直到6月14日被英国夺回,战争结束,历时74天。 1982年4月2日到6月14 日,历时74天的英阿马岛之战,这一场未经正式宣战的战争,外交家称为“武装冲突”,军事家则称为“马岛战争”,这是二十世纪第一场可算得上现代化的战争。 马尔维纳斯群岛(本文简称马岛),位于南大西洋,东到西经57 °40’,西到西经62 °,南到南纬53 °,北到南纬52 °15’之间的海面上。该群岛由346个岛礁组成,总面积15800 平方公里,其中长年有人居住的有十五个岛屿,主要有索莱达岛(即东福克兰岛,本文简称东岛),大马尔维纳斯岛(即西福克兰岛,本文简称西岛),总人口约两千,绝大多数是英国移民后裔。首府为斯坦利港(即阿根廷港)。南乔治亚岛是马岛的附属岛屿,(本文简称南岛),位于马岛东南716海里,西经39°南纬53°的海面上,面积3700 平方公里,居民随季节变化时多时少,最多达500 人,首府为格里特维肯港。 马岛距南大西洋与南太平洋之间的要冲航道麦哲伦海峡250海里,距阿根廷本土276海里,距英国本土7000海里。属寒带气候,岛上多沼泽,生物资源贫乏,但战略地位极其重要,不仅位于沟通南半球两大洋交通的必经之路,而且漫长曲折的海岸线组成的众多港湾,构成英国在南大西洋的最重要的基地。在两次世界大战中,英国海军都利用这一基地控制南大西洋的制海权。而近年来,马岛又成为开发南极的前进基地,其地位更显重要。加上八十年代发现的海底石油,更加剧英阿对马岛主权之争。 加尔铁里,作为阿根廷当时集军政大权为一身的领导人,意图通过一场干净利落的马岛战役的胜利,来转移公众对于经济和人权问题的视线。阿根廷通过暗示可能入侵马岛,意图对联合国施压,但是英国并没有作出任何反应。英国的麻木和1981年英国皇家海军计划从马岛撤军(作为在整个英属海外领地裁军计划的一部分),以及1981年的《英国国籍法》限制给予马岛居民全面的公民权这一系列事件,使阿根廷认为,用武力夺取马岛控制权的时机已经到来。阿根廷海军司令Jorge Anaya,是一个具有强烈反英情绪的人,他制定了一个全盘的攻占马岛的作战计划。在1982年初外交努力失败后,作战计划在同年4月被最终确定。作为攻占马岛的前奏,1982年3月19日,一对阿根廷的爱国者攻占了位于马岛以南1,390公里处的南乔治亚岛。他们在南乔治亚岛建立了营地,并升起了阿根廷的国旗。英国皇家海军的巡逻艇被派遣去拆毁这个营地,但被阿根廷海军阻止,只好折返。尽管种种迹象表明,阿根廷海军开始在贝尔格拉诺港运送部队上船,英国联合情报委员会拉美组在3月30日仍然表明“侵略行动不会马上到来”。 尽管英国和阿根廷的外交关系已经中断,某些国家却扮演了双方利益代言人的角色。秘鲁和瑞士分别成为阿英两国在对方国家内的代言人。当时的联合国秘书长德奎利亚尔(Javier Pérez de Cuéllar)承认,他争取和平的努力没有奏效。秘鲁和瑞士的和平努力也不能阻止冲突,一项由当时秘鲁总统起草的和平计划被英阿双方拒绝了。 英国政府警告RedHunt和福克兰群岛总督,阿根廷可能在3月31日入侵。基于此,RedHunt组建了一支防卫力量,并要求MikeNorman筹建一支海军陆战队。阿根廷负责这次军事行动的海军中尉——GuillermoSanchez-Sabarots,率领他的特种部队在MulletCreek登陆。他的部队向前推进,进攻MoodyBrook兵营,政府大楼以及斯坦利港,直到4月4日英国驻福克兰群岛政府投降。阿根廷尽管先前保证岛上居民的生活方式和文化认同将维持不变,但仍然意图推行几项不太受欢迎的改变福克兰群岛习俗的措施。阿根廷将“斯坦利港”改名为“阿根廷港”,将西班牙语定为福克兰群岛的官方语言,以及将车辆行驶规则从靠左行改为靠右行等。但是,岛上居民依旧靠左行驶,以表现他们对英国的效忠。 阿方行动 ![]() 阿根廷总统加尔铁里下令提前实施收复马岛的“罗萨里奥”计划,作战总指挥为陆军第5军军长兼马尔维纳斯战区司令奥斯瓦尔多·加西亚中将。特混舰队由航母1艘、驱逐舰4艘和其它舰船共约20艘及登陆兵4,000人成的第40特混舰队。 4月3日,阿海军输送登陆兵约200人在南乔治亚岛格里恃维肯港登陆,英守军22人进行了抵抗,最后全部被阿生俘。4月7日,阿宣布成立“南大西洋战区”(包括阿大陆沿岸200海里及马岛、南乔治亚岛和南桑德韦奇群岛周围200海里水域),任命海军作战司令胡安·阿塞·隆巴多将军为该战区司令。与此同时阿军第60两栖编队在南岛登陆,经短促交火,占领南岛,英国守军23人投降。就这样,阿军以伤亡7人,损失2架直升机的代价,占领了整个马岛。 阿军自收复马岛至4月30日期间,为了防御英国方面的报复而不断加强马岛防御,岛上驻军到4月底由原来的4,000人增至13,000人。其部署为:阿根廷港和肯特山地区4个营及支援分队共约9,000人,达尔文港、古斯格林一个营及支援分队共约1,700人,范宁角约50人,福克斯湾、佩布尔岛等地一个营及支援分队共约2,000人;另外还扩建阿根廷港机场及在古斯格林、佩布尔岛修建简易机场;部署雷达站及防空部队,构筑工事;向岛上运送武器、弹药及其它补给品等。司令部设在阿根廷港。 英方行动 ![]() 英国在获悉马岛被阿根廷占领后,立即宣布与阿断交,成立以首相撒切尔夫人为主席的战时内阁,作为最高决策机构,并制定了以武力为后盾,政治、外交、经济多管齐下,迫使阿方撤军,如果阿根廷不屈服,就用武力重夺马岛的战略方针。美国人也非常积极的介入,美国人一开始想从政治上去解决这次危机。因此派当时的国务卿黑哥将军从中斡旋,无耐双方的态度都非常的坚决。 4月17日,英国战时内阁提出把战争控制在马岛地区,不进攻阿根廷本土的原则。并积极展开了外交和政治攻势,美国、北约等国都表示支持英国,中断了与阿根廷的军火贸易,特别是法国和德国,原来与阿根廷有军火销售协议,但都支持对阿的军火禁运。同时各国还向英国提供后勤保障、通讯、卫星情报等便利。 英军进行战场封锁 ![]() 1982年5月1日英军开始对马岛守军进行攻击。英军从阿森松岛起的“火神”轰炸机和从航母起飞的“鹞”式战斗机首次空袭马岛。 ![]() 这艘排水量3200吨,造价达2亿美元的号称英国最先进的军舰被一枚造价才30万美元的导弹击沉,对英军的打击极大。此后英军吸取教训,采取各种措施防范阿军的导弹攻击。最典型的办法就是派出加装了预警雷达的“海王”式直升机在舰队上空进行早期警戒。 英军偷袭阿军机场 ![]() 英军确定于5月21日在圣卡洛斯港登陆。圣卡洛斯港距阿根廷港约80公里,其间大部分为沼泽地,机动困难,距达尔文港约40公里。阿只在圣卡洛斯港入口处的范宁角有40—50人防守。该地区水文、滩头状况利于登陆,岸上地形便于建立和巩固登陆场,利于防潜艇和“飞鱼”导弹的攻击。 ![]() 阿军飞行员受过美、法、以等国教官的严格训练,技术高,作风猛,战斗力很强。面对英军高炮、导弹和“鹞”式战斗机组成的防空体系,毫不畏惧,不怕牺牲,进行攻击时往往都采用低空突防来提高命中率。但英军最终还是顶住了阿军的反击,控制了20平方公里的滩头阵地,还铺设了供“鹞”式和直升机起降的钢板简易机场,进一步巩固了登陆滩头。 阿根廷空军在5月25日损失飞机高达31架。阿根廷驻达尔文港部队于24日、25日也派出小股兵力对圣卡洛斯港地区英军进行侦察袭扰活动,但被英军炮火击退。 ![]() 6月8日空袭菲茨罗伊上陆的步兵第5旅,打死打伤英军180余人,击沉英登陆舰“加拉哈德爵士”号,重创英护卫舰和登陆舰各一艘。但当晚由“伊莉莎白女王二世”号客轮运送的3000英军登岛。进一步加强了英军的进攻力量。 当英军攻破最后一串阿根廷的天然防卫线后,各镇内的阿根廷守军开始犹豫和沮丧;一位阿根廷士兵,Santiago Carrizo,形容一位排长分咐下属如果当地居民(kelper/海草人)反抗时、可格杀勿论"if a Kelper resists, shoot him",但下属无如此做事。 长达七十四天的马岛战争共有死亡数字255名英军、649名阿军、三名福克兰居民。 英国政府已下令有关福克兰战争的机密资料将在2082年解封。 英国向全世界宣布,马岛阿军于14日21时投降。致此马岛战争以英军获胜而结束,马岛的失败导致了阿根廷国内矛盾激化,总统加尔铁里和海、空军司令等高级将领被迫辞职,次年文官政府经大选上台后,又把发动战争的主要军事领导人送上军事法庭受审。[1] ![]() 英军重占马岛,被击沉舰船6艘,击伤12艘,损失飞机30余架,伤、亡、被俘1200余人;阿军被击沉舰船5艘,击伤6艘,损失飞机100余架,伤、亡、被俘1.37万人。 马岛战争历时74天,而实战 时间仅一个半月。据西方资料,阿军亡1000余人,伤1300人左右,失踪数百人,被俘11800余人;损失舰船11艘(沉5、伤6),飞机100余架,耗资10亿美元以上,间接损失20多亿美元。英军死255人(内文职18人),伤777人(内文职18人),被俘210余人,损失舰船18艘(沉6、伤12),飞机30余架,耗资约12亿美元以上(一说17多亿美元)。 物质损耗1.武器装备的损失。阿方损失的飞机约占其飞机总数的15%,占其参战飞机总数的30%;舰船损失数约占海军舰船实有总数的13%,占参战舰船总数的33%。参战的地面部队的武器装备全部被英军击毁或缴获,损失了大约3个摩步旅和1个陆战旅的装备及其备用品,相当于陆军装备总数的四分之一,陆战对装备总数的一半。英军飞机和舰船损失数都占参战总数的15%以上。 英国和阿根廷在签署停战协约后三天,英军拆弹暨扫雷中队在阿根廷降军的指引下,拆除战区内的地雷、炸弹和诡雷,以免居民发生意外。就在其中一个分队正要拆除史坦利港口旁边一座山丘上的加农炮附近的地雷时,一名降军不慎误触诡雷,引起连锁反应,引爆方圆二十米内的所有地雷,造成该分队全体阵亡(该分队人数约20人)和附近的居民代表重伤的惨剧。 在这次的马岛战争中,英国皇家海军有一名身分非常特殊的役男,而且还是皇室贵族。他的真实身分只有舰队司令和军事当局才知道,其他人就算知道也当作是秘密。他就是现任英国皇室现任的王位继承人,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的儿子---查尔斯王子,当年的参战,也是令皇室贵族大为震惊,并密令海军司令阻止王子上战场的机会,然而查尔斯王子依旧不管别人的阻止,还是登上无敌舰队的“公爵级轻航空母舰”上的海王直升机作战,且巧妙的利用一面反光镜来阻止飞鱼反舰导弹的碰炸,因此海军官兵纷纷赞赏王子的机智,于是英国皇家海军至今仍流传着:“查尔斯王子智钓‘飞鱼(飞鱼反舰导弹)’。”的英勇事迹。直到查尔斯王子毫发无伤的平安回到英国,才让所有人松了一口气。 ![]() 其一,战略决策上,阿方在初期掌握了主动权,但错误判断英国不会劳师远征,同时又高估了自己的民族感情和军事实力。其决策建立在一厢情愿的基础上。英国虽在初期仓促应战,但是反应快,决策准,客观清醒估计了形势,采取果断积极的战略方针,以军事斗争为主,兼以政治、外交、经济多管齐下,充分调动了国际、国内一切有利条件,发挥总体优势,最终走向胜利。 其二,在兵力部署上,阿军对国际局势、英军企图、战略方向都作了错误判断。在英国出兵后,认为英国会进攻阿根廷本土,将大批部队用于防御大陆;对存在领土争议的邻国智利深怀戒心,在边境部署大量精锐装甲部队;在马岛战区,对靠近本土的西岛没有充分利用,仅部署占参战兵力3 % 的部队;在东岛将主力集中于斯坦利港附近,其他地区分散把守,没有掌握足够的机动兵力,给英军可乘之机。 其三,在战术指导上,阿军思想消极,战术呆板,而且没有用最具战斗力的航空兵攻击英军防卫能力最弱但又是最重要的后勤船只,这是最大失误。战争史上防守一方不去攻击进攻方漫长而脆弱的补给线,是极为少见的。英军战略指导思想正确,战术灵活多样,善于抓住关键环节,争取主动。如首先夺取南岛,既振奋士气,又取得了立足点和前进基地,一举两得。又如一举击沉阿军巡洋舰,极大震撼阿军,迫使其海军怯战不出。 其四,在指挥体制上,阿根廷的联合司令部有名无实,无法担负战略指挥和协调作用,上层领导集团包括总统加尔铁里在内的高级将领没有实战经验,缺乏指挥素养。战区指挥官奥斯瓦尔多·加西亚中将、胡安·隆巴多少将、梅嫩德斯准将等平庸无为,既未认真组织抗登陆的准备,作战指挥也不顽强,很多地方未经战斗就轻易放弃。英国成立战时内阁作为最高统帅机构,集中指挥调度军队各军种和政府各部门,使之协调一致。并采取委托式指挥法,即将战区指挥重任全权授予前线指挥官,有关战区以外及事关战争进程的重要行动由战时内阁决定。这种既高度集中又极其灵活的指挥体制,使英军充分发挥了诸兵种联合作战的整体威力。而英军的指挥官伍德沃德少将和摩尔准将都是具有相当高军事素质和丰富经验的佼佼者。 其五,在战争准备上,阿方虽有夺占马岛的决心却无长期坚守的精神准备和物质准备,在马岛投入兵力不足,形不成优势,加上阿根廷没有自己的国防工业,平时对重要的战略物资又没必要储备,当美国和欧共体实行武器禁运后就使得飞机、导弹的消耗无法补充,陷入弹尽援绝的困境,直接导致阿空军在后期攻击力明显减弱。此外阿军平时战备较差,影响了己方战斗力的发挥,特别是阿军由于炸弹引信失灵或过期,使投下的炸弹有40%没有爆炸。英军认为如果阿军投下的炸弹都爆炸的话,英军的损失将达到无法坚持的程度。而英军平时战备程度高,有60%的军舰能随时投入作战,并拥有充足的物资储备。而其军队是一支训练有素的常备军,经常进行在各种气候、地形下的演练,能很快投入战争。特别是英军的后勤船只有80%从民船中征用,所以对民用船只有专门的征用计划和改装方案,在两三天里就完成了征用改装,表现出的高效令人惊叹。 其六,在后勤保障上,阿方在占领马岛后没有认真组织后勤,首先没在马岛修建必要规模的机场,使得阿军的飞机只能从远离战区的本土起飞,因受作战半径的限制大大影响作战效果。其次在马岛没有储备足够的物资,加上开战后的消耗和英军的封锁,使阿军的补给成为致命问题。部队缺衣少食,弹药匮乏,根本无力作战。相反远离本土的英军后勤保障十分出色,先后在阿森松岛建立中途补给基地,在南乔治亚岛建立前进补给基地,在圣卡洛斯建立滩头补给基地,运用现代化的海空运输工具,通过周密科学的计划组织,对部队进行源源不断的补给,保证了英军每个士兵每天能有两餐热食,有新发的御寒衣物,弹药充足,还有4 艘医疗船提供医疗卫生保障。在通信保障上,除利用了美国的通信卫星外,还在直布罗陀、阿森松岛、加拿大、新西兰等地开设26个无线电发射台。加上特混舰队本身电子设备齐全,干扰和抗干扰能力强。使舰队与本土通讯顺畅。[1] 英国1982年12月份的国防白皮书的结尾赞美了英军在此次战争中表现出来的“极好的品质和行为”。而位于大西洋彼岸的美国,在1983年2月的美海军关于“马岛战争的经验教训”的《总结报告》中,就英国白皮书的结尾进行了阐述,抛出了一个观点,“在有历史记录的几乎每场战争中,参战人员的表现、训练水平以及士气都是决定战争结局的最重要因素”。在这里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此次参战的英军完全都是由志愿兵组成的,他们都曾多次参加北约演习,精通进攻战和防御战的战术。而与此相反的是,虽然阿根廷的空军和海军表现较好,但其陆军士兵接受的主要是内部安全和边界巡逻方面的训练,明显达不到战争的要求。 英国在此次战争中的经验还验证了美国海军自二战以来一直信奉的“纵深防御”原则。白皮书和美海军的总结报告同时指出,此次战争表明英国缺少一个完整的航母舰载机联队(缺乏预警机和远程战斗机),另外还缺近距离防空武器,这样至少可以减少损失更多的战舰。20年后的今天英国正在建造一支大型常规航母,该航母能够上载一支完整的舰载机联队,其中将包括现代化的预警机。另外英国正计划建造适合全球远征作战的大型两栖攻击舰。 马岛海战对二战后的英国海军两栖作战能力是一个实际考验,同时,对日后英国海军两栖作战方式和制定两栖战舰船的发展对策提供了极有价值的启示。 启示之一:两栖舰船在地区性冲突及局部战争中的作用日益突出,并将成为解决地区危机的重要兵力。随着各种现代化武器的出现,抗登陆的有利条件大为增加,登陆与抗登陆之间的抗衡更为激烈。对于登陆作战,特别是大跨度越洋登陆作战,必然会有由舰到岸的兵力及装备输送过程。只有使用主船体内拥有较大坞舱,载有气垫登陆艇、高速登陆艇、两栖作战和运输车辆,甲板上可装载一定数量直升机或垂直起降战斗机的大型登陆舰船,才能完成快速、机动、有效地输送登陆部队和装备上岸,对登陆部队实施必要的火力支援,同时承担一定的自身防御任务。 启示之二:两栖战舰船宜向多用途化和舰型综合化、装载均衡化的方向发展。二战后,两栖战舰船陆续发展派生出近10种舰型,各种舰型的舰船在应用中,使用任务相对比较单一。在需要达成某一作战目的时,往往要多种舰型的登陆舰配套使用,一艘专用舰船出现战损,有可能影响到整个登陆作战行动。马岛海战,英国海军动用了包括直升机两栖攻击舰、通用两栖攻击舰、船坞登陆舰、登陆支援舰、改装的运输登陆舰、坦克登陆舰等多种舰型,给登陆作战的组织和指挥带来很大困难。同是为掩护这些舰船实施登陆作战,英国海军还不得不调整对阿根廷大陆方向的封锁力量而组成了庞大的护航编队。由此看来,简化舰型,一舰多用,均衡装载将是大型两栖战舰船发展的必然结果。 启示之三:马岛距离英国十万八千里,在阿根廷家门口,却是英国国土。英国不曾拿起国际法律请求司法裁决,也从不提出200海里的说法。历史就是历史,英方与阿方未曾互利共赢共同开发。南海问题的解决要从中获得启示。 启示之四:随着两栖作战方式的发展,现代化两栖战舰船必须具有立体两栖突击作战能力,加强自身攻防能力,提高战技性能。英国海军在马岛登陆作战时,虽已意识到了采用“平面登陆”和空中“垂直登陆”相结合的“立体登陆”方式所可能取得的效果,但苦于没有满足需要的立体两栖突击作战能力,仍然只能采用较为传统的突击抢滩登陆方式。马岛海战后的1985年,美国海军在总结二战以来包括英阿登陆及抗登陆作战的经验基础上,首次提出了“超地平线突击登陆”的立体作战方式。这种战法对两栖作战舰船的立体突击能力、随作战编队高速机动能力和自身的进攻和防卫能力等方面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因此,直升机甚至垂直起降作战飞机、气垫登陆艇、中口径火炮、舰空导弹、反潜武器、近程防御系统、高性能指控系统、电子战系统等都将成为大型两栖战舰船的必要配置。英国海军鉴于马岛登陆作战中的经验教训,也认为这种作战方式在未来登陆作战中将占主导地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