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三朝古堡——建桥围

 寒江读舟 2013-05-24

三朝古堡——建桥围

 

   我第一次到丰顺建桥围是八年前,中文系的学生去建桥中学实习,我们去检查实习情况,当时在任的梁校长带我们去参观“建桥围”,随着梁校长的介绍和自己的游览,我当时就被“建桥围”的结构气势、面积容量、精巧设计以及实用价值等震惊了。20071020,我们自驾车到了建桥,故地重游,格外亲切,细致的品味着这座历史悠久的客家民居,被其“屋中城,城中屋”的奇特建筑结构和深厚的文化内涵所吸引,所折服。

这座始建于元末明初的张氏客家民居,迄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了,整座大宅象一座城堡,这里既留存有元末的古巷,也有明代飞檐式的四合院建筑,还有清代防火山墙式建筑混杂其中,它是梅州境内迄今为止发现的唯一一座保存有元明清三朝古建筑的古城。


    建桥围古城设围门四座,各具特色。我们从东门进去,其上方镶嵌着一块“东关巩固”的石匾,据说是清朝嘉庆年间一位状元所书。我们穿街过巷,一边欣赏围内的祠堂、仿四合院建筑、店铺和民宅等,不时有小孩跟着我们,热情地帮我们带路。不知不觉我们又到了南门,其石匾是“薰风自南”,据称是一位翰林所题,南门外是一条小溪,清澈的溪水向东缓缓流去,小溪旁还有村姑在洗衣服呢。接着,我们又转到了北门,它的石匾是“众星拱北”,据介绍是新中国成立后某铁道学院的一位教授题写的。西门是正门,民国时国民政府主席林森曾亲笔题写“西铭是式”四个大字,受匾者是建桥围内的张鉴初,他曾为孙中山的侍卫。看着林森的题匾,联想到今年初到重庆的歌乐山上,我还去看了林森的墓地。从这些历代的名人题匾,我们足以知晓“建桥围”古城的文化底蕴深厚,人才辈出,名声显赫,以及曾经的辉煌!


    我们徜徉于围内,在保大堂、光大堂门外,看见那保存完好的六杆石笔(又叫石旗杆)直插云霄,气度非凡。我们发现石柱底座上刻着“嘉靖”、“道光”“同治”等年号,分别是明嘉靖、清道光、同治年间竖立的石旗杆,这就是建桥围历代子孙在科场考取功名的历史见证,也是围内张氏宗族荣耀的象征。


    建桥围内共有6座祠堂, 3条街区12条巷道24幢院落,其中较为普遍的是2堂、2横和34横的大宅院。如果一旦有异常情况,四座城门一关,围内便壁垒森严,攻防自如,固若金汤,而百姓的生活照常,安全舒适。据介绍者说,城内即使在下大暴雨或春天雨季的时候也不会积水或内涝。这一点也让我们感到奇怪,因为我们走遍了整幢大围,却没有看见一条明显的排水沟。这足以证实建桥围的排水和防盗等功能非常齐全。城内约有上千间房屋,保存基本完好,历史上围内居住人口最多时达2000余人。据说现在从围里走出去,散布在世界各地的人口在2万以上。


    如今,建桥围内还有许多人居住,我们参观时,还发现了到处都有小猪、大猪在围内悠闲自在地吃食或闲逛,。后来我们看见一堵墙上有“建桥营第五连养猪比武”的彩色壁画,形象生动,妙趣横生。我们推测,也许这里养猪的历史比较久远吧。

我们置身于围内,仿佛分不清是在城中还是在屋内,那些街边巷口的古老商铺仍在,虽然关闭着,可昔日那商贾云集、人声鼎沸、百姓安居的祥和景象又出现在我们眼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