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的木结构古建筑

 茶香飘万里 2013-05-24
我想从四个方面讲一下古建筑木结构,包括中国文化遗产的保护。第一,中国古代历史建筑的文化价值。第二,中国木结构古建筑的特质。第三,中国木结构古建筑的现状。第四,在今后保护路程上需要多学科的共同合作,才能保护前人留给我们的这份宝贵遗产。

一、中国古代建筑的文化价值

  中国建筑和中国文明同样是古老的。中国建筑是世界上历史最长、生命最久、散布区域最广的建筑,因为整个中国面积与全欧洲面积几乎差不多。我们现在发现最早的木构架建筑遗址是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当时干栏式建筑的遗存,至今已有6000多年的历史;西安半坡遗址发现的木骨泥墙建筑至今将近有5000多年的历史。在河南安阳的殷墟考古时我们发现了大规模的木构宫室和陵寝,可见从殷商时期(公元前1400-1100年)起就初步形成了中国特有的木构架体系和建筑风格。在其后的3000多年时间里,在经历漫长的封建社会几十个朝代的更替,不断遭受外来的军事、文化和精神侵犯,我引用古建筑史创始人梁思成先生的一句话“中国木构体系竟能在如此广袤的地域和长达四千年的时间中长存不败,且至今还在应用而不易其基本特征,这一现象,只有中华文明的延续性可以与之相提并论。因为,中国建筑本来就是这一文明的一个不可分离的组成部分。”这句话非常明确地讲到了文化、建筑以及木结构的关系。

  这是河姆渡遗址挖掘出来时的榫铆结构。右边是即将申报遗产的殷墟,当时发现了很多木柱,刚才谈到的纸文化、谈到的中华民族语言的起源——甲骨文是从殷墟开始的,至少影响了世界上五分之一中文的延续发展。从这一点来讲,应该说它具有杰出的、特别的文化价值。
中国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大约有四千年,而建筑的历史则要比史书记载的久远许多。所有留存至今的建筑古迹饱含着过去岁月的信息,是古老历史活的见证,不仅是我国文化遗产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全人类共同的珍贵文化遗产。现在社会越发达人们就越来越意识到人类价值的统一性,把古代遗迹看作共同的遗产,认识到为后代保存这些古迹是大家共同的责任。

  文物是指与人类生活有关,是过去历史不可再生的自身具有非常宝贵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科学价值的实物。在我国,根据文物的价值把不可移动文物分别确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和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三级保护。从1961年公布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到现在,由国务院前后五批公布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共有1271处(去年年底,新上报到国务院的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将近1200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7000多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60000多处。全国普查结果总数为40万处,其中古建筑有80000多处,木结构古建筑很少,可能占到近三分之一。自1985年,中国签署加入了1972年《保护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公约》到现在20年时间里,发展到拥有31处世界遗产。其中四处是自然景观遗产,大部分是文化遗产,还有文化自然双遗产,拥有世界遗产数量排在世界上仅次于意大利、西班牙的第三位。

二、中国木结构古建筑的特色

  中国木结构古建筑的两大主要特色之一是数千年来始终保持着以木料为主材;第二是木柱和木梁组成的木构架体系为主要结构体系。在古建筑的分类中不论宫殿、坛庙、陵寝、民居,不论东、西、南、北,也不论是在高山、平原还是内陆、沿海莫不为此,大家都用同一个体系。
在古建筑的三个基本要素——台基部分、木梁架屋身部分和屋顶部分中,中国古建筑屋顶是最美、最有特点的部分。而在技艺、工艺和科学方面,经过长期艰苦努力、繁复演变后,木结构屋身部分登峰造极,木作技术在科学和美学两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应该说,木材与木作技术对中国建筑的贡献是非常大的。

  这是故宫紫禁城的太和殿,下部是三层巨大的台基,中间是屋身部分,上面是双层黄琉璃瓦庑殿屋顶,间数有11间,是中国最高等级的历史建筑。另外,现存实物中建于唐建中三年(782年)的山西五台山南禅寺和佛光寺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唐代大件木结构古建筑。南禅寺是在唐代中期灭佛中幸存下来的,是一个三开间面阔、三开间进深接近方形的一个小殿,其中有一根四椽梁,它保持着唐代典型的外形和构造做法。在七十年代做过一次屋顶维修,我们把它落架后发现它挠度很大,把荷载卸掉慢慢恢复以后我们把这根木材反过来继续延用,这就是中国的传统,也比较符合世界上保护古迹的完整性和真实性的要求。这是另一座特别伟大的建筑——七开间五台山佛光寺,在这里会对历史木构建筑有一种特别强烈的体会。佛光寺坐西朝东建在很高的台子上,在灭佛之后重建于大中十一年(857年),比南禅寺小殿要晚七十年,门和梁都有当时的题记。1937年,抗日战争炮火已经打响,梁思成先生带领一队专业技术人员在五台山做中国古建筑的调查,完全不知外面的风云变化。他们骑着毛驴进山,发现这个最古老的建筑,而且是七开间的大殿极大兴奋。佛光寺是非常有名的,在敦煌壁画上有一张关于佛光寺的画,写着“山西五台大佛光寺”。佛光寺面阔7间(34.08m)、进深4间(18.12m),后面是陡峭的山崖,在这里可以看到典型的唐代建筑特色——非常古朴,出檐深远,斗拱硕大。这是它的细部,可以看到室内的天花是典型的唐代密阁式,天花上面是它的梁架,右边是佛光真容禅寺的牌匾,下面是外沿的斗拱。

  另外一座是始建于辽代的山西应县木塔。辽代建筑基本上继承了唐代的风格。这座木塔有66米高,除去4米的台基,自身有62米高,全部是用木材建成的。这是一个非常伟大的建筑,在将近一千年的风雨和战火塔的残损是非常严重的,可依然挺立在此。目前,我们正在对应县木塔做前期的勘察,对它的保护和维修将更加慎重,更好地做这个方案。右边是它内部局部的残损状态。应县处于山西一条严重的地震带,在历史上记载了8次比较严重的地震影响。最后一次是1990年大同到阳泉的一次地震,这次地震波及到当地只有4度,民房都没有影响,但是木塔却出现了一些新的开裂。这些古建筑年纪很大了,如果在正常的情况下由于它结构的合理性和自身的坚固依然可以长期地保存,但是在突然的灾害面前就会暴露出它的致命弱点。所以这些古建筑是当今非常复杂的课题。
    
  简单归纳一下中国木建筑的五个特点:第一,以木材为主,采用特殊的“梁柱式建筑”的构架制度。第二,梁柱之间是以斗拱结构为结构关键,斗拱是一种度量单位。第三,中国木构建筑由于木材的长高所限,单体建筑不能非常高大,不能像砖石结构、欧洲建筑体量做得那么大,它多以建筑组合的院落(四合院)组群为基本平面展开。第四,由于中国法制理制的要求一般都是由一条或几条中轴线、左右绝对对称为基本布局形式(除园林外,园林则完全自由布局)。第五,对木构件,还有其他装饰构件要做保护。中国木建筑的特色决定了中国拥有其他特殊的色彩与装饰(木雕、砖雕、石雕、琉璃、彩画、贴金、镏金等等),这些用来美化木构建筑的特色都要保护。故宫是中国最伟大的建筑,它是典型的几条中轴线,从前面看是严格的左右对称,后面的御花园和乾隆花园是完全自由的园林。所以这是中国古代建筑典型的平面布局和建筑类型。故宫在1987年第一批列入世界文化遗产。

  简单归纳中国人长期使用木构建筑的原因:第一、资源丰富及就地取材的需要。第二、中国经历了漫长的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生产力发展非常缓慢,加上各朝代的更替,战争比较频繁,搭建房屋比较方便。而且木构建筑的耐气候性比较强。中国人有保守的一面,所以不管南方北方东方西方,大家都采用同一种方式,而且延续了将近6000年。第三,从文化、礼仪、等级、宗教等方面中国跟西方的观念也是不太一样的,因为天主教是要与天沟通,他们的建筑是越来越高的。中国人认为佛教就是智慧,人人觉悟了就可以成佛,当佛教刚开始传入中国,中国人用自己住的房子来供佛。佛教、宗教慢慢本地化了,房子会以进深更多或以平面布局更多表示对佛和宗教的崇敬。伊斯兰教和其他教到中国以后都有中国的特色,中国传统的影响是非常深的。第四,中国长期以来不是很重视知识分子,实际上是把建筑看成是一种匠学,更多重视的是师徒传授的延续。在意大利,例如米开朗基罗自己就是一个雕塑家,西方更突出建筑师的作用,把建筑当作是雕塑品。中国比较有名的建筑师基本找不到,比较重要的比如样式雷,祖传几代都在故宫样房做模型,皇帝同意了再画再做。梁先生曾说这是不求原物长存的观念,我认为这种说法很正确,可能与信仰有关系。欧洲人花几代人的时间都要建设这个神庙,但中国人比较希望在自己这辈就看到成果,也不需要为后人做更多其他的。所以这就是砖石结构为什么会在中国迟迟2000年以后都没有任何发展而始终选择的木结构的原因,这是一种文化信仰。第五,“墙倒屋不塌”是因为具有非常先进抗震能力。这是1976年骇人听闻的唐山大地震,基本上这个城市全部都倒塌了,当时几十万人的生命被吞没。刘家庙实际上是离震中非常近的一个寺庙,但却没有倒塌,这是典型的“墙倒屋不塌”。中国木结构体系是一种非常先进的框架体系,虽然和现在的框架结构形式不同,但是起的作用是相同的。

三、中国木构古建筑的现状与问题

  第一、中国木结构建筑的三大天敌是:水、火、虫(包括白蚁),还有人为破坏和天灾。但对中国而言更普遍的问题是因年久失修造成的残损严重。而在日本,日本有一个传统,每过一二百年就会有一次比较大的维修。但中国也有很多问题,比如经济问题。例如应县木塔从建到现在一千年都没有动。所有的历史记载中所谓每一百年的维修是善男信女筹措一笔钱,彩画临描,可能在屋顶上加根支顶柱子,但总体结构没有动。我们正在对佛光寺做前期勘测,结果出来之后我们对结构会有更大的理解。但从另一个来讲是很好保持了文物的真实性,不好就是现在修起来非常复杂,维修技术难度也非常大,很大一个问题就是对保护维修原则的保护和应用。全世界保持文化遗产最重要的维修原则就是真实性,因为文物带着时代的信息作为活的证物,我们应该把更多的信息留给我们的后人。我们这一代不一定能把它修好,但我们至少不能破坏它,我们要维持它,要让它代代延绵,这是我们的初衷,“修旧如旧”本质意义就是保持它原来的真实性。

  第二,我们现在勘查、检测、设计、施工已经越来越全面了,这包括多学科的合作。比如做布达拉宫,我们工程主持人就要综合各个方面专业,首先就是做历史文化艺术方面的研究,然后与工程和保护相关的各个方面的人来共同保护我们的文化遗产。

  第三,我们对传统材料和传统的尊重,增加科学研究,保证传统工匠和技术的继承和延续,不要轻易否定传统的东西,传统东西能够保持到现在都有其原因,有些东西是我们不了解的,我们也不要轻易否定。我做文物已经很多年了,轻易的否定就要承受失败。另外就是采用新的科技手段来保护我们的文化遗产,这是我们必须引进的,因为今天已经是二十一世纪了。这是我们刚才介绍的布达拉宫,五世达赖灵塔殿建于1735年,到现在都没有动过。在我们勘查的时候发现它的残损比较严重,它的屋顶是铜皮镏金,由于屋顶没有防水,揭开铜皮之后下面椽子都已经腐朽非常严重了,还有虫蛀问题。镏金的技术我们也努力保护,因为我们在保护有形文化遗产的同时也要保护无形文化遗产,无形文化遗产实际上是传统技艺和传统工艺。我们在故宫做的勘测,由于雨、水分对它的影响,檐口和柱根的腐朽已经很明显了。这是我们还没有修的世界文化遗产之一——十三陵的玉陵,由于屋顶残损,从很久以前就开始塌了,我们现在才开始准备维修。这样的维修到底应该怎么做,怎样更多保持原来的特色,这需要更多专业专家的合作。不只是保持原来的真实性,还希望把它的痕迹、韵味、残损美都留给大家,这是一种文化。

四、中国木构古建筑保护呼唤学科的合作

  从1985年到1992年,我们花了7年的时间制定了我国第一本《中国古建筑木结构维护与加固技术规范》。这本规范综合了很多专家的意见,包括中国林科院的专家还有其他防腐专家、结构专家、地震专家、环保专家等等,大家都参加了这项工作,实际上这自身就是一个多学科的研究。现在我们与林科院进行了很多研究课题,其中有一项就是《古建筑木构件年代测定与材质材性评价》。这是选取明代特用的木材——金丝楠木,它的老化和材性评价的实验也在顺利进行。我昨天问了日本专家一个问题:在检测时代上我们传统上也是用C14和其他年轮法,年轮法我们没有日本做的那么好。C14对早期木材测定是非常好,大概正负50年,但50年对近代的木结构差距就太大了,50年也许一个朝代就过去了。所以我们希望开发更多的技术甚至是建立木材数据库来帮助我们更好的把握文物的真实性。

  在西藏,我们对三大项目的木材非常重视,对防腐防虫也很重视,当然这些还需要进行一些课题研究,比如防腐防虫剂使用以后对木材的材性、耐久性有无影响。在西藏这些事是比较敏感的,有一些人找我说做过防腐防虫木材掉到地上就断掉了,是不是太脆了。我们应该用数据来说话,尤其像这种敏感的工程。在西藏无论是树种的问题还是材性问题,我们都要做好民族工作,也有宗教问题和科学问题的工作。如果换上一个构件很快就坏了,我们应该考虑这种构件如何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用科学的方法来更新,或做一些补强,虽然这些加固补强占很小的比例但也要有很可靠的依据。

  虽然达赖喇嘛在外面虽然有很多话,但他对布达拉宫的维修没有说过一句话。布达拉宫第一期维修从1989年到1994年,第二期维修从1998年开始介入,正式维修是2002-2006年,今年年底基本就要完成了。在第一次做维修时达赖喇嘛给我们写了一封信说:听说布达拉宫在维修,希望大家把传统建筑保存好,一定要保证工程质量。所以在保存遗产问题上越来越赢得大家的共识——所有遗产留到现在是极其不易的,是全人类共同的珍贵遗产,无论是美国、日本还是中国,大家都是一样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