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研究大家翁连溪——解读殿版古籍![]() 嘉宾简介:翁连溪,故宫博物院图书馆善本组组长,中国殿版古籍研究大家,是目前古籍收藏、拍卖市场上的风云人物。数十年来从事于古籍收藏、研究事业,资深的古籍版本专家。编著有:《中国古籍善本总目》、《清代宫廷版画》、《清代内府刻书图录》、《清代宫廷刻书》、《清内府刻书档案史料汇编》、《中国佛教版画全集》等。 主持人:
见光亮:您主业是干嘛?
翁连溪:我的主业在故宫图书馆古籍部整理古籍,清宫过去印刷遗存的雕版,编目。现在定的全是故宫180万件文物,其中有23万件是古籍雕版,都是清代的,有部分是明代万历以后,国子监的雕版,还有清代内务府雕版,有30多万种,非常丰富,在世界也是保存最多的。还有60万册古籍,善本有十几万册。 见光亮:我看内向人更加喜欢收藏,谈谈您的看法 翁连溪:内向的人也适合收藏,比较稳重的人更好,在拍卖会、书店碰到什么东西,不会冲动、不外露,适合收藏。 书衣:什么叫“新时期殿版古籍”? 翁连溪: 翁连溪: 主持人: 翁连溪: 光头佬:请问这是否殿版(见图)
翁连溪:这是翻刻本。 淘淘越:请翁老师看看这两本书是什么版,市场价格多少.(见图)
翁连溪:清晚期刻本。 天德:翁先生堪称国内殿版研究第一人,非常期待
翁连溪:太客气了,互相研究,也就是看的多、见的多,多用点心。老关注的话就比较好。 见光亮:老师下午好,我想问:研究古代版画和安徽刻工,主要通过哪些参考文献能更好的了解和掌握
翁连溪:研究古代版画要多看一些书,比如《中国版画史》,王伯敏、郑振铎的书多看一些。现代研究古代版画,现代人比较著名的是首都图书馆的馆长周新惠,有一部叫做《中国历代版画集》,这部书比较全面。现在正在修订,也快出版了。还写过徽派版画,他是研究这方面比较成功的人,是比较著名的专家,多看看他的书,对版画也就了解了。还有郭伟曲,王伯敏这两个是最早的,关注版画比较早的是郑振铎,现在集大成的就是周新惠。现在看的东西也多了,过去比较局限性,写的是不错,也有局限性,现在方便了,他是比较著名的专家,看他就行了,他对徽派版画研究比较高,还有一个是黄氏宗谱,他们一家几代人刻书,通过这个来研究来传承。 老薛A:翻刻殿本怎么鉴别啊? 翁连溪:翻刻殿版首先从装潢上看,然后从纸张上看,宫里就用一种纸,特殊的纸地方纸比较少。从印刷质量上,装订印刷质量是一方面。再一个是只有对比,一定要跟原刻提出来对比,看了原刻再看翻刻一目了然。还是要多看原刻本。 愚钝书生:我只见过影印的殿本,没有见过原版的,这一期我要开眼界了! 魔虾佬佬:请您谈谈“殿版”书的特点谢谢翁连溪:殿版书在拍卖会上非常多,每场拍卖会都有十种、八种的殿版书,可以去那儿看一看再研究 翁连溪:殿版书的特点从内容上讲一般都是精刊精校,宫里刻书、校书请很多汉人的汝城,都是非常有名的,不像明代的校书刻书的差一些。这是一个特点,校刊比较精。雕版比较考究,他用的板子,要想刻的话板子得好。枣木非常少,明代都是枣木多,清代是梨木多,是野梨木,冬季采伐,夏天枝叶开了之后里边的浆液比较少,树木比较糠,必须是冬季采伐,书板都是整块的,不能有疖子,烘烤也要到位,这是板子。有了板子还得要有写功,如果是版画,还得要有著名的画工,说是画工,有的是板块实质就是清内府的画师给画的,雕工也非常讲究,每份都是清代著名的刻工。这样才能打下好的基础,刷印出好的书。还有一个是用墨,有好板子得用好墨,一般都是安徽的徽墨,善本的徽墨,给皇上印两种书,老先生跟我们讲,到明代还剩下很多宫里的藏墨,碾碎以后还是刷书,这书又香又亮。 主持人:故宫存的一批书印完没有出去,在故宫里是不是有专门放书的地方? 翁连溪:一般都是库房,哪里打开都有好多的东西,有瓷器、有书库、书版库。张院长来了之后,特别重视清家底,刚清利落,有180万件。 主持人:当年建国的时候,马宏、王世襄不都是一直在清家底吗? 翁连溪:他们是重要的有一些,一二级文物有一些,这种书里边的都不当文物,都是非文物,好多东西都没有清出来。 魔虾佬佬: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命将《永乐大典》中摘出的珍本138种排字付印,御赐名《武英殿聚珍版丛书》?请 彀外散人:先生能否从学术校勘的角度谈谈乾隆殿版《二十四史》与商务印书馆张元济先生主持编印的《百衲本二十四史》的优劣? 胖猫123:请问先生怎么看殿版书的价值?殿版书的未来价值走向是怎样的呢? 走马书林:听说武英殿在清同治年间失过火?故宫博物院内现在还有烬余的书版吗?能讲讲其中的掌故吗? 求古居士:翁先生好:武英殿从康熙年间开始刊刻书籍,有清一朝刻书甚多,请问武英殿历史上都刻印过哪些著名的版本?现在的价值如何(市场价值和学术价值)?
翁连溪:康熙19年正式设立了一些修书处,武英殿造办处,这是有档案可查。清朝刻书,满汉文书将近1000多部刻印的书,不石印、铅印,雕版印刷1000部。康熙年间刻了很多的著名书,《新志仪像图》、《御制耕织图》、避暑山庄康熙51年刻了《避暑山庄三十六景诗图》,版画刻的也好,文字也是套印的,刻的非常漂亮。当时明人写版,刻工是朱圭跟梅裕凤刻的,在当时是非常著名的刻书家,而且梅裕凤专刻圣祖的字,碑都是梅裕凤。用铜版又刻印了一套避暑山庄36视图,开创中国铜板印刷的先河,明代有,但没有传世,也没有记载。利玛窦带来的圣母象,当时明代官员看到还有这么好的刻版,但有明一代没有人听说过中国有刻铜板画,康熙52年这是头一部,就是马国贤刻的。有一个回忆录讲他刻的精力,开创了中国铜板画的先河,到乾隆接着刻战图,平定台湾、平定柯尔克等战图,都是那个时候出来的。这个书更重要,非常稀见,国内大陆不见收藏,世界可能有七部。 大头:殿版对我们这些新手来说,见都没见过,现在还能淘到殿版书吗?能大致说说殿版的几个显著特征吗?就是专为皇帝而制做给皇帝阅读的书?建国后的大字本,能算是殿版书吗? 翁连溪:大字本最近在印刷学会有一个研讨会,有一位专家单讲了大字本,他觉得大字本也是给领导人看的书,而且印刷、造纸都是用嫩纸,铅模、刻印等等都非常的精,应该跟毛瓷算同等,这个书不多,应该值得收藏,在印刷市场占有一定的地位,书非常的好。这本大字本还是值得收藏。因为殿版书太贵,大字本还便宜,以后这个价值肯定买不着了。 大头:方便介绍一下现在国内收藏殿版书较多的藏家有哪些吗?他们大概的殿版藏有量有多少呢?
翁连溪: 江汉书:殿版古籍在清代有无私人出资印刷的?如做为四姓小侯之师的汉学教习,其中有一定资本者有这样做的吗? 翁连溪:有私人刊刻完成之后进贡给宫里,像最有名的《通治堂经解》,这套版子归到宫里,宫里又修订,乾隆又出版,这也私人的,当然还有很多,就举这么一个例子。 李雪峰1908:殿版收藏有什么好的入门途径和参考书
翁连溪:殿版书有几个途径,民国殿版书目,解放后故宫跟辽宁图书馆合编的《清代内府刻书解题》。收书最多的带图版的清代内府刻书图目,收了300多种图,这就比较好看,有对比性,有书影,而且收书也是收的最多的,目录也是最多,收书种类也是最多。 悠小鱼:
翁老师 好。 我有金陵刻经处,光绪时期,木刻佛教版画,超大。 请问市场价值几何? 翁连溪:金陵刻经得有一米八高,这个板子现在还在,前一阵子整理的时候已经当文物刷,过去刷出来一批,现在很不好买,看什么时候刷的,如果光绪时期刷的,非常贵,一张大的得上万块钱以上。现在新印的,最近卖的底下都是一两千块钱,但这么大的没有,他有十一种,现在还,但有的都已经段了,有一些模糊了,后期都有修理过,当然现在已经不让卖了,都收起来,所以也应该值得收藏。 书蠹坊:翁先生:你好!请问武英殿刊本《钦定元王恽承华事略补图》宫装的木刻本和石印本有无确切的印数?为何石印本的图具有很强的木刻本的特征?本书书框四周有油浸出的痕迹是否可以确认为石印本?本书石印本的前景如何?谢谢翁先生。 翁连溪:宫里武英殿有刻书跟石印本,过去著录都是刻本,两个本子拿在一块儿对比,开本是石印本比刻本大,板块石印本也比刻本的板块大,应该比较好区别,但石印本的装潢全是黄翎的签,书不是很多,也是比较难得的。石印本比较多,刻本比较少。不是宫里的石印本又是翻印的,比宫里的石印本要小,这要注意,宫里的石印本非常难得,不亚于宫里的装潢,也漂亮,民间翻的要差一些。 lingxiayidu968:翁老师,您好!去过很多次故宫博物院了,但是一直没有注意到图书馆在哪。。。您能明示一下吗?? 团书达人: 彩云轩100:请问:《钦定书经图说》、《御制资政要览》的版本情况以及目前的市场价位?谢谢! 江汉书:殿版古籍和地方版古籍的传世在数量上有明显差别吗?殿版古籍是否流传下来的更少? 书蠹舫:翁先生:您好,请问武英殿本《养正图解》前段时间拍了140万,请您谈谈这个价格是否超出市场价格,这套书的前景如何?谢谢翁先生。
翁连溪:《养正图解》是清代末期的版画,刻的相当不错,书有不同的装潢,有的是牛皮纸面,当时在中国书店卖200块钱一部,绫子面的是200块钱一部。有的是上下夹本,在楠木夹本外头还有小布套,还有免的包裹,有好几层,夹板、布套、包裹,还有丝带一别,这是最上层的装潢,可能是陈设的。这部书最早卖过一次,可能前七八年以前就卖了,卖了二十多万。这一套书我也没有想到可以卖到140万,品相这么好,装潢这么好,卖的这个价钱不是太贵。如果要有这么好的书,还有人要买。 书蠹舫:翁先生,您好。请您谈谈清朝御制诗的刻印。谢谢!
翁连溪:清朝御制诗文集历朝都刻,康熙、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都有御制诗文集,后朝给前朝刻,康熙最多,全的不多,最好的是开化纸本,刻印的非常好。光绪有大铅字排印,非常好,也卖过。块头太大,凑齐的不多。不但有诗,还有文。康熙是初编、二编、三编,文集初编太多了,凑齐了不容易,非常难。 芷蘭:把那些皇宫里的书都重新影印或印刷八遍不行吗? 翁连溪:不是这个概念,殿版书讲书品,一般的古书讲初刻初,雕版雕完之后当时刷印的书是初刻初印的,肯定非常漂亮。过几年以后,板子干裂、老刷,那是不一样了。现在刷,第一墨、印工、纸张都不是过去的了。装璜也达不到过去的要求,新刷跟过去的一样,内容不一样,他属于文物,现在跟造一杯子一样,还能造这么一个瓷器,过去的瓷器跟现在的瓷器肯定不一样。别的文物好返造,可是书不好返造,雕版这么多的板子怎么造,纸张怎么仿制。 小黄豆子:翁先生好啊,我是对古籍鉴定收藏十分感兴趣,先生能否推荐几本经典的入门必读书,谢谢
翁连溪:最早是《田说古籍》,这是最入门的书。《古籍版本常谈》,李致忠先生的《古籍版本鉴定》,上海陈正宏先生的书,还有韦力先生的书。 静静虎:翁老师,请教下古籍春秋——中国古籍善本收藏与鉴赏》一书是您的新作吧,我看了,是韦力先生作序推荐,能说说韦力先生吗,他不承认自己是“中国藏书第一人”,您认为呢?韦力先生收藏的殿版古籍多吗?有啥精品?
翁连溪:韦力先生跟我是朋友,韦力先生非常谦虚,人也非常好,但说他是中国藏书第一人,他自己肯定不会承认,也没有必要第一,都是第一就不好了,但他藏书确实多,因为我经常跟他接触,书也经常看,我到国外在台湾、大陆,我看过很多人家的藏书,但是都没有韦力先生藏书这么有系统,他不但藏书,而且自己整理、自己编目,而且是写书,又读又研究,这可称得上是一个藏书家,我觉得他是国内最大的藏书家。还有过去田涛先生藏书也非常多,现在还是多,不能比,各有长处。 lingxiayidu968 :请教先生三个概念:何为“殿本(殿版)”、“内府刻本”、“聚珍版”?这三个版本称谓之间应该有逻辑关系,但似乎又不完全相同,请您给明确的解释、区分一下。谢谢!!
翁连溪:清代的宫廷刻书就是清代内府刻书,内府刻书清宫归内府管,内府出的书就叫内府本,内府下设是武英殿,所以说武英殿的书叫殿版,总称应该是叫内府刻本,底下是殿版。聚珍版跟机构不一样,殿版属于出书地点,内府是一个机构,聚珍版是一个名称,所以就不一样,聚珍版就跟雕版一样,属于活字印书,是一种技术。内府统领武英殿,武英殿是一个地点,在武英殿地点印的书叫殿版,但总出资是清代内府出资并管理,还有扬州书局刻的书也是内府刻的。六部刻的书都属于内府,聚珍版就是一个印刷技术。 见光亮:请问老师佛教对您影响大吗,具体实际体现在哪里?
翁连溪:我对佛教也了解,跟很多大师也都是朋友,像释永信,少林寺很多都是我认识的,很多寺院我也去过,也看过很多书。我只关心各种佛经的版本,佛经的存藏情况。 HHuan:请问翁老师:
老版书的保存有什么简单的方法吗?有的书介绍得太麻烦了,谢谢 翁连溪:也就是古籍的保存,古籍的保护国家比较重视,现在有古籍保护条例,如果私人保护古籍的话,首先温度湿度应该控制好,不要在阳光太强、太潮湿的地方,北方比较干燥,一般比较好保存,南方一定要注意,因为要做好套,天气潮湿,适当的要看一看,有虫蛀有霉变找古籍修复的给修复一下就好多了。 团书达人:翁老师著述等身啊,《清代内府刻书图录》《清内府刻書档案史料汇编》《清代宫廷刻书》《清代宫廷版画》等等,不知最近是否有新作问世?
翁连溪:最近有一本《清代内府刻书研究》将近20万字,是我自己研究的成果。还有一部书干了好几年,是我主编的一部书,很多人共同努力完成,《中国佛教版画集成》这样一个大书,收了佛教版画将近3万副,书已经开始出版了。对于研究佛教的人来说,是一本很好的资料。 粘人の小野猫:先生对中国宫廷版画颇有研究,著有《清代宫廷版画》一书,哪么想问问您,一部有版画的古籍和一部没有版画的古籍价值会相差很悬殊吗?
翁连溪:当然是,有版画的古籍和没有版画的古籍,同样的书应该是有版画的价值高。首先刊刻、印刷都要比这个复杂,有版画的书存世也少,好的版画也少。如果要有那种版画集子非常稀缺,稀见。 芷蘭:枣木是最爱裂的,为什么刻书板用它??? 翁连溪:枣木不爱裂,但得处理好,当时到清代康熙明代书版枣木多,现在存下来的也都非常好,没有裂的痕迹。清代到康熙的时候,宫里的枣木版非常少,宫里刻《避暑山庄三十六张诗图》,纹理比较密,特别适合刻细线条的文字跟板块,所以说《避暑山庄三十六张诗图》刻的非常精细,别的版就不适合用,就是用枣木。当时宫里的档案记载,刻这个书的时候,枣木干的已经没有了,而且内府找了一圈没有找到,而且皇帝着急用书,当时朱圭他们说,用穿山甲的水跟胶煮板子。还是枣木板好,从现在存的枣木板情况来看,明代的枣木版很少裂,比梨木好。 大头:殿版书的地域分布情况怎么样?
翁连溪:第一殿版出生地就在北京,就在故宫,分布肯定北方要多。第二所有的殿版书刊刻完后都要给圣京老家东北沈阳,那是他的老家,每次都有档案记载,往那边押送,是辽宁省图书馆。第三就是台湾,就这几个地方最多,南方比较少,北方相对来说要多一些,比如说承德。 请问翁老:“本衙藏板”什么意思?是官方印务办,还是一家民间书坊?源流有多久?嘉道期间发展如何?谢谢! 翁连溪:就是一个称谓。 江汉书:翁先生不妨给我们讲一下清代殿版古籍目前存世数量大致情况,研究状态,收藏价值等,殿版古籍收藏是否只适合资金丰厚者?谢谢!!
翁连溪:殿版书的研究状况,研究的人不是太多,原来有比较著名的人,像辽宁的韩锡铎馆长,还有故宫博物院的杨老先生,过去很少,有很多专家见的比较找,觉得清代刻本也没有什么值得研究的,而且著录情况也有很多著录的不太详细,具体出版的数量也不是太详尽,近年就出版了清代内府刻书简集还是比较详细的,增加了40多种书本。最近研究的情况,这两年又整理了23万块书版,通过整理书版又发现很多的问题,有的书版刻过也存世也印刷过,但书没有见到过,这就是一个问题。通过这么多年清代内府修书档案,不断公开、不断查阅,档案上发现很多新的问题,比如说过去殿版著录的出版年代问题,版本情况,印刷情况,发行情况,很多问题只有通过档案、实物和新的发现在不断的完善,只有通过这个来研究进一步深入。前年又编了一本叫做《清代内府刻书档案汇编》,这个书有十年八年,在档案馆上千册档案中抄录出来有关修书的档案。通过这个档案要研究内府刻书,殿版书研究,要不看原来刻书档,不多看书,不多接触实物,对研究是非常不利的。 主持人:今天访谈就到这里了,感谢翁老师在百忙之中接受孔网的访谈,也感谢大家的关注。谢谢大家!
翁连溪:谢谢大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