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籍研究大家翁连溪——解读殿版古籍

 率我真 2013-05-24

古籍研究大家翁连溪

——解读殿版古籍


嘉宾简介:翁连溪,故宫博物院图书馆善本组组长,中国殿版古籍研究大家,是目前古籍收藏、拍卖市场上的风云人物。数十年来从事于古籍收藏、研究事业,资深的古籍版本专家。编著有:《中国古籍善本总目》、《清代宫廷版画》、《清代内府刻书图录》、《清代宫廷刻书》、《清内府刻书档案史料汇编》、《中国佛教版画全集》等。


主持人:
    大家好!
    今天下午请到的是翁老师,翁老师是故宫博物馆图书馆的善文组的组长。翁老师是宫里的人,请翁老师给我们点评一下古籍市场的走势,回答一下大家的提问。
    首先感谢哈尔滨之冬提的问题,网站会认真考虑,希望您再给我们提一些宝贵意见。

见光亮:您主业是干嘛?

翁连溪:我的主业在故宫图书馆古籍部整理古籍,清宫过去印刷遗存的雕版,编目。现在定的全是故宫180万件文物,其中有23万件是古籍雕版,都是清代的,有部分是明代万历以后,国子监的雕版,还有清代内务府雕版,有30多万种,非常丰富,在世界也是保存最多的。还有60万册古籍,善本有十几万册。
见光亮:我看内向人更加喜欢收藏,谈谈您的看法


翁连溪:内向的人也适合收藏,比较稳重的人更好,在拍卖会、书店碰到什么东西,不会冲动、不外露,适合收藏。
书衣:什么叫“新时期殿版古籍”?

翁连溪:
    殿版过去不少,实际上是清代武英殿刻的书,武英殿实际上是一个印刷厂出版社,现在是分离的,武英殿是又管印刷又管出版发行,武英殿刻的书简称殿版,主要是清代政府的出版物,而且这种出版物发行量非常大,清代过去没有别的传播媒介,政令、思想只有通过书籍,皇上下旨颁发书籍以后再来传播,这种传播渠道非常多,刻完书之后殿版印刷完成之后,皇上下旨,首先有呈览本,第二种是观赏本,第三种是赏赐本,还有一种是颁发,跟颁奖又不一样,书印刷完成之后要给各地方政府官学、督府用的书。还有一种是发下一些样书,地方政府昭示翻刻。中央政府的印量还是小,翻刻之后底下发行渠道更广一些,另外也卖。但是清代有一定的制度,不管卖什么书都有底簿,叫做卖书底簿,都要等级,谁买走了什么书几两银子。为什么要留底簿,如果发现什么问题,要修改有据可依,可以找回来,这几个渠道是比较重要的。清代出版物发行量非常大,因为时间的关系,存世的不太多,相比明代的书还是多。
    
主持人:
    刚才您说武英殿出版社印刷厂一体的,我去的时候不大。


翁连溪:
    他是外社,不是总部。实际上总称是内府刻书,内政府包括武英殿,六部都刻书,太医院也刻书,吏部也刻书,因为人员时间来不及还要外派。像扬州书局、苏州书局都刻书。


主持人:
    武英殿是在哪儿?


翁连溪:
    在文华街。现在市场上的殿版书比较多,但也是鱼龙混杂,有一些人一看装璜比较好就以为是殿版。实际上殿版书昭示翻刻,一般人都当原版书买,要不然怎么会这么多。过去发现书之后,给书拆成页子之后直接贴在版上昭示刻,一点也不差。昭示翻刻完了之后还要回进城给宫里,又照宫里的原样装订,一看装璜是宫里的。很多的图书馆还要著录,实际上是翻刻本都给著录成原刻本。只能多看,没有别的办法。
光头佬:请问这是否殿版(见图)

翁连溪:这是翻刻本。
淘淘越:请翁老师看看这两本书是什么版,市场价格多少.(见图)

翁连溪:清晚期刻本。
天德:翁先生堪称国内殿版研究第一人,非常期待

翁连溪:太客气了,互相研究,也就是看的多、见的多,多用点心。老关注的话就比较好。
见光亮:老师下午好,我想问:研究古代版画和安徽刻工,主要通过哪些参考文献能更好的了解和掌握


翁连溪:研究古代版画要多看一些书,比如《中国版画史》,王伯敏、郑振铎的书多看一些。现代研究古代版画,现代人比较著名的是首都图书馆的馆长周新惠,有一部叫做《中国历代版画集》,这部书比较全面。现在正在修订,也快出版了。还写过徽派版画,他是研究这方面比较成功的人,是比较著名的专家,多看看他的书,对版画也就了解了。还有郭伟曲,王伯敏这两个是最早的,关注版画比较早的是郑振铎,现在集大成的就是周新惠。现在看的东西也多了,过去比较局限性,写的是不错,也有局限性,现在方便了,他是比较著名的专家,看他就行了,他对徽派版画研究比较高,还有一个是黄氏宗谱,他们一家几代人刻书,通过这个来研究来传承。

老薛A:翻刻殿本怎么鉴别啊?

翁连溪:翻刻殿版首先从装潢上看,然后从纸张上看,宫里就用一种纸,特殊的纸地方纸比较少。从印刷质量上,装订印刷质量是一方面。再一个是只有对比,一定要跟原刻提出来对比,看了原刻再看翻刻一目了然。还是要多看原刻本。
愚钝书生:我只见过影印的殿本,没有见过原版的,这一期我要开眼界了!

翁连溪:殿版书在拍卖会上非常多,每场拍卖会都有十种、八种的殿版书,可以去那儿看一看再研究
魔虾佬佬:请您谈谈“殿版”书的特点谢谢

翁连溪:殿版书的特点从内容上讲一般都是精刊精校,宫里刻书、校书请很多汉人的汝城,都是非常有名的,不像明代的校书刻书的差一些。这是一个特点,校刊比较精。雕版比较考究,他用的板子,要想刻的话板子得好。枣木非常少,明代都是枣木多,清代是梨木多,是野梨木,冬季采伐,夏天枝叶开了之后里边的浆液比较少,树木比较糠,必须是冬季采伐,书板都是整块的,不能有疖子,烘烤也要到位,这是板子。有了板子还得要有写功,如果是版画,还得要有著名的画工,说是画工,有的是板块实质就是清内府的画师给画的,雕工也非常讲究,每份都是清代著名的刻工。这样才能打下好的基础,刷印出好的书。还有一个是用墨,有好板子得用好墨,一般都是安徽的徽墨,善本的徽墨,给皇上印两种书,老先生跟我们讲,到明代还剩下很多宫里的藏墨,碾碎以后还是刷书,这书又香又亮。
    还有一个是纸得好,宫里边刻书用纸,按档案记载,有的不知道叫什么。从康熙叫乾隆,都有底帐,有太史连纸、连史纸、螺纹纸等好几十种,现在看的比较多的最好是开化纸,清代档案没有开化纸,拿书对比是叫连史纸,太史连纸也是比较好的,是黄纸,都有特殊供应的。纸也好,装潢也要好,装订也要好,宫里的书一般有卷有零,有各种洒金纸,还有刺青纸,各种各样的抄本,非常漂亮,非常讲究,丝线一般都是黄丝线,包角都是黄磷包角,铅各种各样的都有。别字有玉别字、象牙别字,过去讲的都是牛骨别字,实际上很少,都是骆驼骨,象牙太贵。一般的佛经都不用骨头,是用木头,这跟佛教有关系。
    函套以外还要有各种各样的书盒,有紫檀、红木等等,盒外头还得有书柜,都是一套。实际上有很多书是宫里随时的陈设用,讲究的是陈设,看是一个方面,读是一个方面,但也有陈设的作用,书柜与书的比例相适应。普通读的书,那个书都是陈设本的。第一个是陈览本,还有一个是陈设本,宫里下旨,颐和园、圆明园,这个宫里存一部,都有档案,陈设本都是最漂亮的。
    书里各行宫、宫殿皇帝经常去的地方都要摆一些书,因为皇上到了哪儿休息,随时要看书,看书没有就着急。康熙档案写着,康熙到承德避暑山庄,要看四书五经,当时找不着,当时就跟大臣急了,四书五经是常用之书,这怎么都没有,叫北京赶快送过来。这是殿版书的几个特点。
    现在大家都比较喜欢殿版书,主要是跟宫廷有关系,一个是官窑瓷器,宫里的藏书就是殿版书,在清代来说,如果一个官窑瓷碗价格很便宜,我们叫同瓷,坏了再去零,那有几十万,书都非常多,书的价格非常高,当然现在书非常便宜。他们说价格比较贵,实际上还是不贵,这几年还是比较回归。真正的价值还没有真正体现出来,殿版书、宫里的书存世还有,民间藏的也不是太多,原来非常少,就是七几年、八几年的时候,国家外拨了一批给河北大学、人民大学,因为宫里存着太多,个别的书印刷完以后就没有卖出去,有的就不让卖,主要是顺治的书,圣祖的书刻了十几种满文书。当朝颁发完之后剩下的书就没有记载再往下颁发,都留在宫里。康熙的朝书,刻完就卖了,不知道什么原因一直没有卖了。现在也一种书《太上感应篇》,一种书存了1300多部。这在七几年、八几年的时候没有送,别的书像及《资政要览》,《道德经》、《劝学篇》改成小本,这都送出去了,有帐可查。当时的价钱非常便宜,《资政要览》可能是四册蝴蝶装80块钱,两册顺治《道德经》两本蓝翎面60块钱一部,现在最起码卖到40万。那时候出了一大批,他们现在还说这些东西多,实际上不多,谁买在手里就不出来了,见不着,越来越少。
    顺治这批书全部是用明代剩下的材料,顺治跟一入关,顾不过来。如果不太注意,跟晚清的书差不多,还是明代的特点,就这么一批。

主持人:故宫存的一批书印完没有出去,在故宫里是不是有专门放书的地方?

翁连溪:一般都是库房,哪里打开都有好多的东西,有瓷器、有书库、书版库。张院长来了之后,特别重视清家底,刚清利落,有180万件。

主持人:当年建国的时候,马宏、王世襄不都是一直在清家底吗?

翁连溪:他们是重要的有一些,一二级文物有一些,这种书里边的都不当文物,都是非文物,好多东西都没有清出来。

 

魔虾佬佬: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命将《永乐大典》中摘出的珍本138种排字付印,御赐名《武英殿聚珍版丛书》?请  教先生何为“聚珍版”?“聚珍版”现在的存世情况?有没有一个较确切的数据?


翁连溪:乾隆38年乾隆下旨将永和大殿中当时社会比较稀见的书辑录出来要版行,再一个就是《四库全书》,当时选出来的138种,实际上雕版了四种,太费劲,最后讲用活字,用活字排了134种书,嘉庆的时候又排了8种书。聚珍版,乾隆觉得“活”字不雅,说叫“聚珍”吧。当时没有叫丛书这么一说的,具体是印多少种,没有具体的。发现了几种,就印几种。后人给他凑了一套,准确的数字应该是有,因为聚珍版丛书有目录,目录还是比较正确的,有个别的地方,美国普林斯顿的一位老师在研究这个,各个存世的聚珍版丛书,134套为主的不是太多,台湾、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有,天津,国家图书馆都有,卷数还是有这么多。聚珍版式一样,因为是固定的死版。嘉庆以后用活字印了八种,不算聚珍版书里头。活字到同治年间着火全没有了,书的零种比较多。也是一样,乾隆时期刻完,发到地方也是可以翻刻的,好几个省事都可以翻刻。
    外剧增实际上都是雕版,没有活刻,具体哪个省印的不知道。美国普林斯顿大学也长,就是活字版。书还印过不同的版本,还有小的,袖珍本。开化纸非常少,当时一共没有印多少,拍卖这么多回卖一两次、三四次就不错了

彀外散人:先生能否从学术校勘的角度谈谈乾隆殿版《二十四史》与商务印书馆张元济先生主持编印的《百衲本二十四史》的优劣?

翁连溪:因为当时乾隆的情况来看,24本比较好,时代不同了,张元济已经到民国了,他用的很多本子,乾隆时期都没有见到过,选的都是比较好的本子,百纳本从版本角度、从内容校刊角度来说还是优于他的,这是比较公认的一点,可以当版本用。

胖猫123:请问先生怎么看殿版书的价值?殿版书的未来价值走向是怎样的呢?

翁连溪:殿版书的价值就在他的品相,殿版书有翻刻有原刻,所谓殿版一定要原刻,而且品相要好,不说十成,最起码九成。一般修过、补过、蹭过的就不一样了,就跟瓷器一样,修补过的价值就大打折扣。
    我写过几年的《古籍春秋》的书,从十几年前拍卖开始一直关注,最后一年是99年到98年,到98年的时候我做了一个统计,这个书还是按书来说,分析还是往上走的。前年也是写了一篇古籍的走势。2000年,我写了一篇,关于古籍还有一年的拍卖情况的总结。去年我又写了一篇,很多人问过我,古籍跟书画是不是有泡沫,如果没有泡沫还是往好的,自然就给他说透了。我也回答,一般的买书圈子比较小,而且买书的人这么多年也都比较熟,这几个大藏书家以及个别喜欢这方面,搞研究的人,买的书都不是卖的,买的书贵贱不会卖,所以没有泡沫。原来古籍太低估了,刚才我也讲了价值太低了,现在来说就没有什么泡沫可言。
    最近又加入了一些新人,很多人通过了解,他们也不是为了贩书,有一点儿想保值的想法,但没有说要赚钱的想法。来了两年之后卖,跟一般的书商不一样,书商还是少一些,但好书出来之后,一般很少买,都是藏家比较喜欢书的人买,买了之后不会出手,不会有泡沫,而且价格也不会涨,随着人民币的上涨以后价值越来越好。
    要买好的书,买对的书,一个是版本得对,一个是得稀见,书写比较好。再一个好的明版书,殿版书,清代刻版,好的佛经,这都是比较有价值的书,有收藏。但现在要读,都不是读的书。这种书还都有升值潜力。

 

走马书林:听说武英殿在清同治年间失过火?故宫博物院内现在还有烬余的书版吗?能讲讲其中的掌故吗?

翁连溪:确实有几次失火,同治八年失火,就是武英殿,给当时的藏书、书版、印刷完成没有发行的书全烧了。武英殿最后重新修,确实没有。但书版不是都搁在一个地方,搁不下。当时的书版在国子监,在北海,不同地方藏了很多书版。所以说还剩很多,现在故宫藏的23万,武英殿建完之后又重新修了一批,当时的活字就不在了。

主持人:剩下的书版还都在故宫?

翁连溪:对,还都在故宫,还有23多万书版。

求古居士:翁先生好:武英殿从康熙年间开始刊刻书籍,有清一朝刻书甚多,请问武英殿历史上都刻印过哪些著名的版本?现在的价值如何(市场价值和学术价值)?

翁连溪:康熙19年正式设立了一些修书处,武英殿造办处,这是有档案可查。清朝刻书,满汉文书将近1000多部刻印的书,不石印、铅印,雕版印刷1000部。康熙年间刻了很多的著名书,《新志仪像图》、《御制耕织图》、避暑山庄康熙51年刻了《避暑山庄三十六景诗图》,版画刻的也好,文字也是套印的,刻的非常漂亮。当时明人写版,刻工是朱圭跟梅裕凤刻的,在当时是非常著名的刻书家,而且梅裕凤专刻圣祖的字,碑都是梅裕凤。用铜版又刻印了一套避暑山庄36视图,开创中国铜板印刷的先河,明代有,但没有传世,也没有记载。利玛窦带来的圣母象,当时明代官员看到还有这么好的刻版,但有明一代没有人听说过中国有刻铜板画,康熙52年这是头一部,就是马国贤刻的。有一个回忆录讲他刻的精力,开创了中国铜板画的先河,到乾隆接着刻战图,平定台湾、平定柯尔克等战图,都是那个时候出来的。这个书更重要,非常稀见,国内大陆不见收藏,世界可能有七部。
    清代刻书太多,比历代都多。这《耕织图》是翻印的,他有很多版本。《耕织图》最好的是章都是红的,还有御制序,后来都不是红,都是翻刻的都是黑章,三个红章全国也没有几个。
    有人说是前剩的,实际上应该是套印,红章不能把每本书印,而是用板子盖一遍,实际上也是一种套印。

大头:殿版对我们这些新手来说,见都没见过,现在还能淘到殿版书吗?能大致说说殿版的几个显著特征吗?就是专为皇帝而制做给皇帝阅读的书?建国后的大字本,能算是殿版书吗?

翁连溪:大字本最近在印刷学会有一个研讨会,有一位专家单讲了大字本,他觉得大字本也是给领导人看的书,而且印刷、造纸都是用嫩纸,铅模、刻印等等都非常的精,应该跟毛瓷算同等,这个书不多,应该值得收藏,在印刷市场占有一定的地位,书非常的好。这本大字本还是值得收藏。因为殿版书太贵,大字本还便宜,以后这个价值肯定买不着了。
    给皇上看的书,宫里的书都是皇上御批,下旨编造。但是给皇上看,皇上只能看几种,但给皇上看的书都是装纸比较好的。那种书当然比较珍贵。
大头:方便介绍一下现在国内收藏殿版书较多的藏家有哪些吗?他们大概的殿版藏有量有多少呢?

翁连溪:
    潘斯远先生藏殿版书比较多,还有刘先生、韦力先生,这都不少。
    殿版书刻了有一千种,但能收到二三百种就相当多了,大部头的就不提了,一个就800多本,比如说聚珍版134种书,都不是算是在一千种以内,丛书都算一种,还有历朝的《时宪书》,清一代印了300多种,300多种就算一种,要存二三百部已经非常不容易。

江汉书:殿版古籍在清代有无私人出资印刷的?如做为四姓小侯之师的汉学教习,其中有一定资本者有这样做的吗?

翁连溪:有私人刊刻完成之后进贡给宫里,像最有名的《通治堂经解》,这套版子归到宫里,宫里又修订,乾隆又出版,这也私人的,当然还有很多,就举这么一个例子。
 
李雪峰1908:殿版收藏有什么好的入门途径和参考书


翁连溪:殿版书有几个途径,民国殿版书目,解放后故宫跟辽宁图书馆合编的《清代内府刻书解题》。收书最多的带图版的清代内府刻书图目,收了300多种图,这就比较好看,有对比性,有书影,而且收书也是收的最多的,目录也是最多,收书种类也是最多。
悠小鱼:
翁老师 好。
我有金陵刻经处,光绪时期,木刻佛教版画,超大。
请问市场价值几何?


翁连溪:金陵刻经得有一米八高,这个板子现在还在,前一阵子整理的时候已经当文物刷,过去刷出来一批,现在很不好买,看什么时候刷的,如果光绪时期刷的,非常贵,一张大的得上万块钱以上。现在新印的,最近卖的底下都是一两千块钱,但这么大的没有,他有十一种,现在还,但有的都已经段了,有一些模糊了,后期都有修理过,当然现在已经不让卖了,都收起来,所以也应该值得收藏。
书蠹坊:翁先生:你好!请问武英殿刊本《钦定元王恽承华事略补图》宫装的木刻本和石印本有无确切的印数?为何石印本的图具有很强的木刻本的特征?本书书框四周有油浸出的痕迹是否可以确认为石印本?本书石印本的前景如何?谢谢翁先生。

翁连溪:宫里武英殿有刻书跟石印本,过去著录都是刻本,两个本子拿在一块儿对比,开本是石印本比刻本大,板块石印本也比刻本的板块大,应该比较好区别,但石印本的装潢全是黄翎的签,书不是很多,也是比较难得的。石印本比较多,刻本比较少。不是宫里的石印本又是翻印的,比宫里的石印本要小,这要注意,宫里的石印本非常难得,不亚于宫里的装潢,也漂亮,民间翻的要差一些。

 

lingxiayidu968:翁老师,您好!去过很多次故宫博物院了,但是一直没有注意到图书馆在哪。。。您能明示一下吗??


翁连溪:图书馆在西路寿康宫,1925年就成立,给各个宫殿里零星的书都集中在图书馆,过去故宫三大馆,图书馆、古物馆、文献馆,图书馆是1925年成立。各个宫殿检查完之后书全都归图书馆,但像四库全书、王磊别藏,大书原地不动,四库汇要没有动,零散的书全集中到图书馆了。图书馆不对外,是内部图书馆,如果研究需要必须要有介绍信才可以到里边。


主持人:主要藏什么样的书。

翁连溪:主要是清宫旧藏,皇上留下来的大部分书。为了博物馆研究人员用书,艺术类的、历史类的比较多,属于专业性的图书馆,新书也非常多。

团书达人:
翁老师您好,去过很多次故宫,想问个问题:
现在故宫里面有多少院落还在尘封之中?
对公众开放的在整个故宫中所占的比例是多少?
您作为故宫的内部人员,是不是可以任意去逛这些尚未对外开放的地方?
您觉得尚未对外开放的那些地方都有些什么好玩儿的?或者历史上都有些什么著名事件发生在那里?


翁连溪:应该得有1/3左右没有开放,这几年国家投入比较大,都整理的非常好,都在筹备开放。好多都是库房跟办公室。

主持人:不对外开放的原因一是作为库房用,一个是作为工作人员办公室用。

翁连溪:还有很多是不适合开放,里边都是原状,几层的楼房,楼梯非常窄,文物在里边,不适合开放。
    我作为内部人员也不能随便逛,都有固定区域。管理人员、研究人员可以进去。宫廷管宫廷,陶瓷管陶瓷,书画管书画,不同的部门之间不能随便串,但我们看的机会还是比较多一些。


主持人:没有开放的地方有那些比较好玩的地方?

翁连溪:雨花阁,是乾隆时期盖的,里边是三层,全是乾隆时期的原状,没有动过,非常漂亮。像繁华楼是宗教场所。

主持人:历史创意有没有什么有名的历史事件发生?

翁连溪:那就看宫廷史。龙蹲门西边要开,要开一个雕塑馆。

彩云轩100:请问:《钦定书经图说》、《御制资政要览》的版本情况以及目前的市场价位?谢谢!

翁连溪:《钦定经书图说》是光绪期间石印本,这部书有四行装、两行装,四行装有带木盒,如果品相非常好,又是四行装及又是黄陵的料,又带书盒价值应该非常高,原来卖过一次就卖了几十万。一般的书两行装,普通行套,也得要十多万,将来的价值还要高。《御制资政要览》有四卷本,有三卷本,三卷本有蝴蝶版又有包背装又有线装,这个价值都不同,装潢不同、价值也不同,还有小的,巾箱本,有四五种不同的版本,如果品相好的,现在的《资政要览》三册卖十几万,四册的得30万以上。过去前二十年就是80块钱。

主持人:大陆台湾藏的殿版书是什么样的情况。

翁连溪:就书来说,数量肯定是大陆数量非常多,台湾的书精品比较多,像宋元本,明本书比较多,殿版书他们带走三部,我们留了一部,还缺了一本,还是从别的地方调过来的。像刚才说的聚珍版丛书,台湾两部,我们就一部,台湾走的时候肯定挑书,挑的是比较好的。台湾的书大陆的书都源于故宫,像满文《大藏经》,雕版全在故宫,有4万多册,解放的时候拉了47卡车,过去损失了一半,这《大藏经》将近得有108行,80公分、20多公分厚,一个人够抱,我们也叫108夹,北京故宫藏了76夹,南迁台湾拉走一部分,没有拉走的回返到故宫,非常重要的书据说是存两部,西藏一部我们存一部,有人说法国存一部,也没有见到。这种书两地存。最好的还有康熙泥金写本,都是在样用泥金写的,非常状况,非常漂亮,那也是108夹。台湾藏12夹,也是分两地,还是咱们藏的多。但一般的像地方志,普通的刻本,咱们还是藏的多。光绪年间印的《古今图书集成》,故宫藏了三部,台湾还没有。天禄琳琅的书多,故宫藏了一部分最后都调到了国家图书馆。各有所长,总数我们要多。
    
主持人:这些有机会展览吗?


翁连溪:办过几次展览。今年5月1号要办一个雕版展,都是临展,没有长期展览,有一个长期展览,有的时候也不开,武英殿两边的小廊房,有武英殿印刷记忆展,包括印刷工具、印刷实务,雕版,铜板印刷的机件、仿造,石板印刷,活字、铜活字、木活字,做了泥人电视演示。

江汉书:殿版古籍和地方版古籍的传世在数量上有明显差别吗?殿版古籍是否流传下来的更少?

翁连溪:刻书的渠道有几个方面,主要是官刻,实际上殿版就是官刻,还有一个是地方政府刻,那也属于官刻,清代是主渠道,刻的比较多,还有坊刻,还有私刻,给祖上刻一个集子,就这么几个系统。官刻当然是政府有钱,属于指导性的,别人肯定是比不了的。说有传世古籍的明显差别,是数量的差别吗,因为民间刻书,书法太多了,肯定不好统计,我觉得应该是官刻书没有私人刻书要多。
    殿版古籍,唐宋元明清,只有清代200多年,一共才1000种,1000种书肯定留下来不会太多,而且翻刻的比较多,真正的殿版比较少,翻刻的殿版比较多。要不然价格怎么这么贵,要多是物以稀为贵。

书蠹舫:翁先生:您好,请问武英殿本《养正图解》前段时间拍了140万,请您谈谈这个价格是否超出市场价格,这套书的前景如何?谢谢翁先生。

翁连溪:《养正图解》是清代末期的版画,刻的相当不错,书有不同的装潢,有的是牛皮纸面,当时在中国书店卖200块钱一部,绫子面的是200块钱一部。有的是上下夹本,在楠木夹本外头还有小布套,还有免的包裹,有好几层,夹板、布套、包裹,还有丝带一别,这是最上层的装潢,可能是陈设的。这部书最早卖过一次,可能前七八年以前就卖了,卖了二十多万。这一套书我也没有想到可以卖到140万,品相这么好,装潢这么好,卖的这个价钱不是太贵。如果要有这么好的书,还有人要买。
书蠹舫:翁先生,您好。请您谈谈清朝御制诗的刻印。谢谢!



翁连溪:清朝御制诗文集历朝都刻,康熙、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都有御制诗文集,后朝给前朝刻,康熙最多,全的不多,最好的是开化纸本,刻印的非常好。光绪有大铅字排印,非常好,也卖过。块头太大,凑齐的不多。不但有诗,还有文。康熙是初编、二编、三编,文集初编太多了,凑齐了不容易,非常难。
芷蘭:把那些皇宫里的书都重新影印或印刷八遍不行吗?

翁连溪:不是这个概念,殿版书讲书品,一般的古书讲初刻初,雕版雕完之后当时刷印的书是初刻初印的,肯定非常漂亮。过几年以后,板子干裂、老刷,那是不一样了。现在刷,第一墨、印工、纸张都不是过去的了。装璜也达不到过去的要求,新刷跟过去的一样,内容不一样,他属于文物,现在跟造一杯子一样,还能造这么一个瓷器,过去的瓷器跟现在的瓷器肯定不一样。别的文物好返造,可是书不好返造,雕版这么多的板子怎么造,纸张怎么仿制。
小黄豆子:翁先生好啊,我是对古籍鉴定收藏十分感兴趣,先生能否推荐几本经典的入门必读书,谢谢

翁连溪:最早是《田说古籍》,这是最入门的书。《古籍版本常谈》,李致忠先生的《古籍版本鉴定》,上海陈正宏先生的书,还有韦力先生的书。
静静虎:翁老师,请教下古籍春秋——中国古籍善本收藏与鉴赏》一书是您的新作吧,我看了,是韦力先生作序推荐,能说说韦力先生吗,他不承认自己是“中国藏书第一人”,您认为呢?韦力先生收藏的殿版古籍多吗?有啥精品?

翁连溪:韦力先生跟我是朋友,韦力先生非常谦虚,人也非常好,但说他是中国藏书第一人,他自己肯定不会承认,也没有必要第一,都是第一就不好了,但他藏书确实多,因为我经常跟他接触,书也经常看,我到国外在台湾、大陆,我看过很多人家的藏书,但是都没有韦力先生藏书这么有系统,他不但藏书,而且自己整理、自己编目,而且是写书,又读又研究,这可称得上是一个藏书家,我觉得他是国内最大的藏书家。还有过去田涛先生藏书也非常多,现在还是多,不能比,各有长处。
    韦先生藏书种量上多,殿版相对来说也多,可能有十万册书,殿版有一万就相当的多。殿版古籍一般的精品都有,像《古今图书集成》,《雍正朱批御旨》,《乾隆西清古鉴》等等太多了。
lingxiayidu968 :请教先生三个概念:何为“殿本(殿版)”、“内府刻本”、“聚珍版”?这三个版本称谓之间应该有逻辑关系,但似乎又不完全相同,请您给明确的解释、区分一下。谢谢!!
    
翁连溪:清代的宫廷刻书就是清代内府刻书,内府刻书清宫归内府管,内府出的书就叫内府本,内府下设是武英殿,所以说武英殿的书叫殿版,总称应该是叫内府刻本,底下是殿版。聚珍版跟机构不一样,殿版属于出书地点,内府是一个机构,聚珍版是一个名称,所以就不一样,聚珍版就跟雕版一样,属于活字印书,是一种技术。内府统领武英殿,武英殿是一个地点,在武英殿地点印的书叫殿版,但总出资是清代内府出资并管理,还有扬州书局刻的书也是内府刻的。六部刻的书都属于内府,聚珍版就是一个印刷技术。
见光亮:请问老师佛教对您影响大吗,具体实际体现在哪里?

翁连溪:我对佛教也了解,跟很多大师也都是朋友,像释永信,少林寺很多都是我认识的,很多寺院我也去过,也看过很多书。我只关心各种佛经的版本,佛经的存藏情况。
HHuan:请问翁老师:
老版书的保存有什么简单的方法吗?有的书介绍得太麻烦了,谢谢


翁连溪:也就是古籍的保存,古籍的保护国家比较重视,现在有古籍保护条例,如果私人保护古籍的话,首先温度湿度应该控制好,不要在阳光太强、太潮湿的地方,北方比较干燥,一般比较好保存,南方一定要注意,因为要做好套,天气潮湿,适当的要看一看,有虫蛀有霉变找古籍修复的给修复一下就好多了。
团书达人:翁老师著述等身啊,《清代内府刻书图录》《清内府刻書档案史料汇编》《清代宫廷刻书》《清代宫廷版画》等等,不知最近是否有新作问世?

翁连溪:最近有一本《清代内府刻书研究》将近20万字,是我自己研究的成果。还有一部书干了好几年,是我主编的一部书,很多人共同努力完成,《中国佛教版画集成》这样一个大书,收了佛教版画将近3万副,书已经开始出版了。对于研究佛教的人来说,是一本很好的资料。
粘人の小野猫:先生对中国宫廷版画颇有研究,著有《清代宫廷版画》一书,哪么想问问您,一部有版画的古籍和一部没有版画的古籍价值会相差很悬殊吗?

翁连溪:当然是,有版画的古籍和没有版画的古籍,同样的书应该是有版画的价值高。首先刊刻、印刷都要比这个复杂,有版画的书存世也少,好的版画也少。如果要有那种版画集子非常稀缺,稀见。
芷蘭:枣木是最爱裂的,为什么刻书板用它???

翁连溪:枣木不爱裂,但得处理好,当时到清代康熙明代书版枣木多,现在存下来的也都非常好,没有裂的痕迹。清代到康熙的时候,宫里的枣木版非常少,宫里刻《避暑山庄三十六张诗图》,纹理比较密,特别适合刻细线条的文字跟板块,所以说《避暑山庄三十六张诗图》刻的非常精细,别的版就不适合用,就是用枣木。当时宫里的档案记载,刻这个书的时候,枣木干的已经没有了,而且内府找了一圈没有找到,而且皇帝着急用书,当时朱圭他们说,用穿山甲的水跟胶煮板子。还是枣木板好,从现在存的枣木板情况来看,明代的枣木版很少裂,比梨木好。
大头:殿版书的地域分布情况怎么样?  

翁连溪:第一殿版出生地就在北京,就在故宫,分布肯定北方要多。第二所有的殿版书刊刻完后都要给圣京老家东北沈阳,那是他的老家,每次都有档案记载,往那边押送,是辽宁省图书馆。第三就是台湾,就这几个地方最多,南方比较少,北方相对来说要多一些,比如说承德。
请问翁老:“本衙藏板”什么意思?是官方印务办,还是一家民间书坊?源流有多久?嘉道期间发展如何?谢谢!  
  
翁连溪:就是一个称谓。
 
江汉书:翁先生不妨给我们讲一下清代殿版古籍目前存世数量大致情况,研究状态,收藏价值等,殿版古籍收藏是否只适合资金丰厚者?谢谢!!

翁连溪:殿版书的研究状况,研究的人不是太多,原来有比较著名的人,像辽宁的韩锡铎馆长,还有故宫博物院的杨老先生,过去很少,有很多专家见的比较找,觉得清代刻本也没有什么值得研究的,而且著录情况也有很多著录的不太详细,具体出版的数量也不是太详尽,近年就出版了清代内府刻书简集还是比较详细的,增加了40多种书本。最近研究的情况,这两年又整理了23万块书版,通过整理书版又发现很多的问题,有的书版刻过也存世也印刷过,但书没有见到过,这就是一个问题。通过这么多年清代内府修书档案,不断公开、不断查阅,档案上发现很多新的问题,比如说过去殿版著录的出版年代问题,版本情况,印刷情况,发行情况,很多问题只有通过档案、实物和新的发现在不断的完善,只有通过这个来研究进一步深入。前年又编了一本叫做《清代内府刻书档案汇编》,这个书有十年八年,在档案馆上千册档案中抄录出来有关修书的档案。通过这个档案要研究内府刻书,殿版书研究,要不看原来刻书档,不多看书,不多接触实物,对研究是非常不利的。
 
 
 
主持人:今天访谈就到这里了,感谢翁老师在百忙之中接受孔网的访谈,也感谢大家的关注。谢谢大家!

翁连溪:谢谢大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