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语文知识架起工具性和人文性的桥梁

 汉高周老师 2013-05-26

随着新课改的推行和语文人文性课程性质的定义,语文教学中淡化甚至漠视语文知识的现象十分严重。特别是新课改,许多新的理念的出现,使得许多教师产生一种错误的认识,以为新课改不需要学习语文知识,他们错误地认为传统语文教学的弊端就在于学习语文知识。在教学实践中,许多教师抛开语文知识,对学生进行所谓的人文教育,似乎语文教学的本质就是人文教育。语文有了人文而没有了知识,语文教学成了空中楼阁。

学科都是一定的知识体系构成,这是不争的事实,语文学科也不例外。语文学科中的语文知识构成了语文学科的特点,语文学科的知识体系也成了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字,词、句、篇章结构、各种修辞手法等构成了语文学科的知识体系。语文教学就是要学习这些知识,并且将这些知识内化到学生的认知结构之中,形成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因此,语文知识是语文教学的重点,是我们语文教学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我们不必将语文知识排除在语文教学之外。关键是我们用什么样的态度,什么样的方法来学习语文知识。

就语文来说,语文既是人文性的,又是工具性的,二者不可偏废。过去我们在反思传统语文教学的时候总是拿工具性说事,似乎重视语文的工具性是造成语文教学效率低下的主要原因。特别是语文课程人文性的提出,许多教师产生这样一些错误的认识,将人文性作为语文课程的根本性质。忽视了语文课程的工具性这一特点。我们的许多语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也总是大谈人文性,将语文课上成人文课,以为语文教学就是为了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就是为了涵养精神,提高品质的,在这种认识的指导之下,语文课已经失去了它本来的特征。

语文即是语言性的,是语言性构成了语文学科的课程特点,又是人文性的。二者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缺一不可。语言是人文的载体,人文性构成了语文的内在含义。王尚文教授,钱梦龙老师等都对此有精辟的论述。钱梦龙老师的《为语文教学招魂》一文做了清楚的说明。语文教学的魂是什么,钱老师认为就是为了让学生学习祖国的语言文字,使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他说, 语文教学,说到底就是民族语教育,即母语教育。 他引用洪堡特的话说“民族的语言即是民族的精神,民族的精神即是民族的语言,二者的同一性超过了人们的任何想像。”可见,民族语言的学习,就是一种民族精神的学习与继承,离开民族语言的学习,民族精神的学习也就是一句空话。因此,作为语文教学来说,我们首要的任务就是要学习语言,掌握语言,会使用语言。语言的学习既是掌握语言的使用规律,也是培育人文精神的过程。而这过程就是语言的实践过程。这既表现在阅读教学中,也体现在学生的写作活动中。

就语言的学习来说,语言的学习离不开语文知识的学习。语文知识是对语言规律的总结和科学的认识,我们没有必要将语文知识排除在语文学习之外。相反,我们应该将语文知识作为学习语言,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桥梁。当然,作为语文知识不像数学等学科知识那样,是确定的,教学就是要让学生通过一定量的练习掌握数学公式的内涵,语文知识则不然。语文知识是一种和具体的生活情景结合起来的,既具有特有的规范性,又具有生动性、形象性这一特点。学习语文知识不仅仅是掌握一些干巴巴的条条框框,而是要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和思想实际去体验、感悟、认识,并将知识能内化到学生的认知结构之中,形成语文能力,语文知识才能被学生所真正掌握。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语文是一种能力教育,或者说是一种思维能力的培养。叶圣陶先生将语文教学的目标归结为思维能力的培养,也许正是看到了这一点。语文教学就是要通过学生的语言实践活动,把握语文的规律,丰富学生的思想情感,培育学生的人文情怀。我们说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语文的实践性体现在哪儿?一方面体现在学生对语文知识的感悟、体验上,另一方面体现在学生对语文知识的具体的使用上。这两个方面就构成了语文学习的全部活动。这种活动既有外部的实践活动,也有内部的心智活动,这既可以锻炼学生的语言能力,又可以锻炼学生的内在的心智活动,既是对学生语言能力的培养,又是对学生人文精神的涵养。语文知识的学习要通过大量语言实践活动,让这种概念内化到学生的认知结构之中,成为他们语言的自觉。这才是语文教学的根本,也是语文学习的根本。

就拿阅读教学来说,我们的阅读教学的作用是什么,目的是什么?许多时候我们似乎并不清楚。我们在引领学生学习文本的时候,我们究竟要让学生从文本之中获得什么?是让学生的灵魂得到洗涤,心灵得到净化,情感得到丰富呢?还是让学生在对文本的具体的体验和感悟的基础之上去领略语言使用的奥妙,感悟语文的精髓之所在?我们是在课堂之上传授那些死板的、教条式的干巴巴的语文知识呢?还是结合文本,对蕴含在文本中的语文知识进行深刻的体验和感悟呢?作为一个语文人,对此必须要有清醒的认识,否则,我们的语文教学就会走上弯路、邪路。文本都是作者心血凝成,在语文知识的背后是作者的思想情感,是作者对人生社会的深刻的体验和认识,如果我们不能进入到作家的内心世界,不能和作者同呼吸共命运,我们只是讲一些写作特点讲授给学生,学生除了从中获得了一些概念,他们还能获得一些什么呢?前一段时间大家就语文教学的内容问题展开热烈的讨论。原因在什么地方,就是因为大家还没有搞清楚这个问题。多年来我们的语文教学总是摇摆不定,或者是将语文知识当做死板的教条,像数学一样的让学生学习一些语文知识的概念,不知道语文知识的特殊性,不知道让学生通过语文的实践活动,内化学生的认识,让语文知识形成语文能力。

语文知识是人文性的知识,语文的人文性是蕴含在语文知识之中,通过语文知识体现出来。我们不能因为人文性而忘记了语文知识,这样,我们的语文教学只能是停留在表象上,不能真正深入到文本之中,挖掘出文本的内在的深刻含义,体会到语文知识的本质,也不会在今后的语言实践活动中去有意识的使用。同样,如果我们只是停留在人文层面来学习文本,不知道通过语文知识形成学胜的语文能力,学生的语文也学不好。

因此,就文本教学来说,我们不仅仅是让学生知道作者写了一些什么,更主要的还要让学生知道这些东西是怎样写出来的?运用了哪些知识,是怎样运用的?也就是说看作者是这样将语文知识运用到文本之中,作者是怎样将语文知识运用到写作之中的。也就是说,语文教学就是要让学生首先要了解作家面对怎样的景象,使用了哪些方式和方法将眼前的景象化作一片精美的文字的。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的从文本之中得到许多启发,获得许多有益的东西。阅读教学就是要引领学生能够在文本之中走个来回,既要让学生学习文本的特点,把握文本的脉络,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更主要的是要透过语言文字体会作家的谋篇布局,透过语言文字了解隐藏在语言文字背后的思想、认识和感受,体会作家是怎样将自己的所见所闻化作语言文字,形成作品的。只有这样,学生才能获得具体的、形象化的语文知识。否则,学生学到的语文知识就是干瘪的,苍白的,缺少血肉的。因此,语文知识的学习要和具体的生活情境的学习结合起来,要让学生通过具体的生活情景的体验和感悟,领略到语文知识使用的奥妙。这就需要我们采取人文性的眼光,通过体验和感悟来达到这样的目的。我们说的人文性也许在这个层面上才体现出它真正的意义。在时下的那些冠以新课改的课堂教学,一会儿人文,一会儿创新,上不着天,下不着地。架空了语文教学的本质性的东西。结果造成语文教学的虚化,使得语文教学患上了虚脱症。

同样,就写作教学来说,我们的写作教学也是一样。学生不会写作文或者写不好作文的根本原因不仅仅是写作手法的缺乏,而是没有激活写作手法,没有从情感上、思想认识上来激活学生的原有的知识。我们学生作文的空话,假话、套话之所以盛行,重要的原因就在这儿。,

学生学习了一大堆死的知识,教师没有能够在写作教学之中有意识的去培养学生的这种运用知识的意识和能力。许多写作教学根本就不给学生这样的写作知识,或者是教师给学生的写作知识只是一些死板的套路,而不是活的知识的灵魂。学生也不知道或者是不会使用学到的知识去进行写作活动,这样,就导致写作教学很是玄虚。我想写作活动不是别的,就是学生使用语文知识,将语文知识逐步内化到自己的认知结构之中的一个过程,也就是说写作活动就是具体的使用语文知识的活动。我们只有在阅读教学之中让学生掌握了具体的方法,通过知识让学生获得了一定的能力,然后将这种知识使用在具体的写作活动中,学生才算是真正的掌握了知识。另一个方面,写作知识的使用的前提是学生对人生社会的独特的体验、感悟和认识,也就是说我们的学生怎样的去观察生活,用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去体验生活,感受生活中的人和事。并且有意识的将自己的语文知识使用到写作活动之中。面向学生的生活,面对学生的思想情感,用生活中的人和事不断的去碰撞他们的心灵,在她们的心灵上飞溅起思想情感的火花,这样,写作活动才能顺利进行。作文也才能写出个性,写出一个真实的自我,才能真正避免作文中假大空现象的出现。

总而言之,语文的工具性还是语文的人文性都需要通过语文知识来实现。这就需要我们正确认识语文知识的特点,准确把握语文知识学习的方法,既要重视语文知识的工具性特点,学习语言的规律,同时,我们还要重视语文知识之中所包含的人文性的东西,让语文知识成为沟通人文性和工具性的桥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