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小春时候腊前梅

 dtmz 2013-05-27

小春时候腊前梅

——词牌《太常引》欣赏

 

陈敏昭

 

《太常引》又名《太清引》、《腊前梅》等,双调,四十九字,前片四平韵,后片三平韵,前后片最后的七字句均为上三下四:“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平()   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平()。”

南宋辛弃疾(1140-1207)填写有《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多被奉为正格:“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  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这是一首咏月抒怀词。吕叔潜是辛弃疾志同道合、声气相应的朋友,字,其余信息已经不可考。开句写中秋的圆月皎洁,似金波,似飞镜。“转”而“磨”,既见其升起之动势,复见其明光耀眼,一派生气勃勃的景象。“金波”者出自《汉书》“月穆穆以金波”。苏轼亦有《洞仙歌》词曰:“金波淡,玉绳低转”句。因明月而思及姮娥(即嫦娥,月中仙女),遂问曰:“被白发、欺人奈何?”白发欺人,壮志难酬,正是辛弃疾此时心情的写照。晚唐薛能(817-880)《春日使府寓怀》诗之一有句“青春背我堂堂去,白发欺人故故生”, 白发欺人当由此化用而来。

后片陡转,突发激扬之音:“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豪情万丈,壮志凌云。既是勉友,亦是自勉。结句更发奇思异想:“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杜甫亦有句:“斫却月中桂,清光应更多”(《一百五十日夜对月》)。斫去婆娑摇曳的桂枝,是为了使洁白、清纯的月光,更多地洒向人间。

《太常引》有一种变格,双调五十字,前段四句四平韵,后段五句三平韵。南宋高观国(字宾王,号竹屋,山阴(浙江绍兴)人,生卒年不详)填写的《太常引·玉肌轻衬碧霞衣》,就属于这种变格:“玉肌亲衬碧霞衣。似争驾、翠鸾飞。羞问武陵溪。笑女伴、东风醉时。  不飘红雨,不贪青子,冷淡却相宜。春晚涌金池。问一片、将愁寄谁。”

南宋韩淲(1159-1224)填写的变格(50字)太常引·腊前梅》,让人们又把《太常引》称为腊前梅》:“小春时候腊前梅。还知道、为谁开。应绕百千回。夜色转、参横斗魁。  十分孤静,替伊愁绝,片月共徘徊。一阵暗香来。便觉得、诗情有涯。”

元代女真族人奥敦周卿(生卒不详),填写有一首《太常引·西湖烟水茫茫》,属于元曲中仙吕调的太常引,双调五十七字:“西湖烟水茫茫,百顷风潭,十里荷香。宜雨宜晴,宜西施淡抹浓妆。  尾尾相衔画舫,尽欢声无日不笙簧。春暖花香,岁稔时康。真乃上有天堂,下有苏杭。”

今人网名“翠袖寒”的填写有一首《太常引·锦江风吟》,也颇有味道:“西园梦坠叶声凉,灯短夜何长。素影月如霜,恁娇损、又照画堂。  新词古调,飞鸿锦字,斯语两痴狂。且喜且彷徨,君不见、露沾翠裳。”

清人纳兰性德(16551658)的太常引·自题小照清新别致,耐人寻味:“西风乍起峭寒生,惊雁避移营。千里暮云平,休回首、长亭短亭。  无穷山色,无边往事,一例冷清清。试倩玉萧声,唤千古、英雄梦醒。”

 

2013523星期四,上阳书院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