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月相变化》教学设计

 花好月媛66 2013-05-27
教学重点月相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形状;月相的变化是有规律的。
教学难点模拟月相变化规律实验的各个部分所代表的天体部分。下半月的月相变化规律,以及下半月月相出现的时间推算。
教学关键引导学生用模拟实验建构天体概念的时候,人看天体时所站立的方位的确定应该与模拟实验中所站立的方位相一致。建立月相出现的同时地球上某处的人们所在的时间概念。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用于贴月相的挂图、月相成因示意图、月相变化的课件、月相模拟材料。
学生准备:圆纸片、剪刀、活动记录等。
教学过程设计
一、画月相
1.创设情境,引出月相话题:
同学们,苏轼的《水调歌头》里有“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月有阴晴圆缺”的词句,看来人们很早就发现了月球有圆缺变化的情况,说说你曾经见到过的月亮是什么样的?
(当学生说到满月时,请他说出阴历时间)
2.讲解:月球在圆缺变化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形状叫做月相。
3.你能把看到过的月相画下来吗?
(教师给每个学生几张相同大小的圆纸片,请学生在纸上画月相,然后把它们剪下来。)
4.让几位学生把画月相的纸片贴在黑板上,全班观察分析。这些月相相同吗?有哪些不同?生活中能否见到这样的月相,为什么? 
设计意图:利用词句导入本课,实现科学与文学整合。通过学生画月相,实现对学生原有认知概念的呈现,为这节课的学习做一个概念的铺垫。
二、猜测月相形成原因
1.在小组中讨论,自己剪出的月相大致是农历什么时候的?
2. (出示一组标有时间的圆圈的挂图)你能把剪下来的月相准确地贴在上面的圆圈里吗?(学生根据自己的月相和大致的推测时间,在黑板上的相应位置贴上月相。)
3.观察黑板上的挂图上贴出的许多月相,小组讨论在宇宙中为什么会形成这些形状不同的月相呢?
汇报交流。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剪月相和贴月相,来了解学生平时对哪一种月相的观察较多。让学生思考月相形成的原因,形成对探究问题的思考的习惯,这对于后面的环节模拟月相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模拟月相变化
1.小组内讨论交流:能否用做模拟实验的方法来研究月相变化?用什么来模拟,怎样模拟?
2.可参照课本第49页进行模拟实验,观察“月球”的亮面大小一样吗?亮面朝向一样吗?
3. (或者在教室里准备一盏瓦数大的电灯,用这盏灯当作太阳,学生自己当作地球,用皮球当作月球;把“月球”举在空中,使“阳光”照到“月球”上,观察此时月球的明亮部分是什么形状;)
课件出示注意事项:①用来模拟月球的半明半暗的球体,它的明亮一面始终向着“太阳”。②在4个点的位置上稍作停留,并记录所需要观察的内容(月相形状、一天中所处的时间、推算这天中月球东升西落的时间)。
4.提问:通过模拟月相变化的实验,你有什么发现?推算农历几月几日大约什么时刻能观察到什么月相?这天月相在天体的什么位置?
5.学生思考回答。
6.播放月相变化的课件,巩固并小结:月相变化跟月球不发光有关,跟太阳照射有关,跟月球在围绕地球公转有关。并能选择恰当的时间观察月相,做好记录。
7.对比一下,我们前面自己所贴的月相,哪些是正确的,哪些是错误的?
设计意图:通过模拟实验,让学生有一个宇宙空间模型的初步概念;通过学生的动手活动和模拟真实的情境,让学生深刻体会自然现象的神奇。同时,也建立较完善的月相知识概念,更激发学生选择恰当时间有目的地观察自然现象变化规律的情感。
四、观察白天的月相
1.谈话:在给月相排序和模拟月相变化的过程中,我们推测出了月相变化的规律,同时还产生了许多问题。要知道规律是不是存在,以及问题能否得到圆满解决,需要我们进行实地的观察。
2.你们认为白天有月相吗?如果有的话,什么时刻观察比较合适?为什么?(教师教学时应确认一点:如果自己的教学时间在农历的上半月,请引导学生在傍晚观察;反之,则应在清晨观察。从农历十六—二十七八月亮升起得越来越晚,因此在清晨观察比较合适。)
3.你在初一这天见到过月相吗?回想2009年7月22日也就是农历六月初一这天,你们是否见到过月相?(激起学生回忆日全食这天的情境,补充说明只有在日全食或者日环食这样的日子人们才能看到完整的黑面月球)
 
4.引导学生了解月相的记录内容:月相的形状、亮面的朝向、月相的位置、月相的农历时间、以及观察时的具体时刻等。
设计意图:让学生能热爱自然,对自然现象的神奇有着无限的憧憬。通过日全食的亲身体验来巩固这节课所学的内容。
五、课外拓展:
1.动脑筋:今年春节晚上,某商店被盗。第二天,公安人员审询了最有嫌疑的两个嫌疑犯张三和李四。张三说:“昨晚十点钟,借着月光我看到李四进商店偷东西。”李四说:“十点的时候,我正在家里睡觉。”请你帮助公安人员判断,谁最有可能是罪犯,为什么?
(答案:张三最有可能是罪犯。因为春节是正月初一,根本没有月亮,可李四说他借着月光看到李四进商店偷东西,是在撒谎,因此,他最有可能是罪犯。)
 
板书设计:              
2、月相变化
一、规律:初一      初八      十五       二十二        
        (学生画的月相图)
二、成因:月球围绕地球公转   月球亮面始终对着太阳
 
创新之处
    一、根据教材内容,处理关键细节
本节课是一节典型的模拟实验课,月相变化一课的模拟实验不能为了实验而实验,需要有一个从现实的自然现象到模拟实验的空间思维的转变,这个过程是本节课实验成功与否和学生概念学习的关键所在。基于此,本节课有一处细节做了适当的调整,就是在4个点的位置上所观察的月相形状,在这个基础上再增加一个观察的内容,那就是当时所在的时刻。如此安排的意图是让学生能通过“时间”这个桥梁来架构模拟实验与现实观察相统一的一个空间概念。让学生有切身体会观察月相不是盲目观察,是有规律的观察,为学生寻找现实中的月相变化规律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同时,也是为了更好的培养学生对探索宇宙的无限热情,形成自主观察星空、探索宇宙的习惯。
    二、根据教材呈现结构,亲历活动充实过程
    模拟实验的特点是模仿真实现象做模型,通过模型来帮助我们分析现象和规律,将难以观察到的事物和现象用直观形象的模型表述。进行模拟实验要注意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过程要做到先整体,再局部,从宏观到微观。根据这个特点本节课安排了四人小组合作模拟活动,以活动为载体,通过亲自当地球,亲自当月球进行模拟实验,从而实现让活动来充实教学的过程。
二度设计
在最开始的设计中是这样处理的:第一没有画月相和剪月相的过程,直接出示月相的图片,让学生说说什么时候见到过这些月相,由于出示的上半月的月相图片多,学生好像都见过,又好像没有见过,这样一来就不能真实反映学生的前概念的真实性。第二在设计模拟实验的过程中是按照书本上的模拟实验进行,记录方式很单一,只记录在八个点所观察到的月相的形状,考虑到这样的设计会让学生没有从整体到局部,从宏观到微观的过程,阻碍学生概念的合成。
基于以上的困惑,本节课重新调整教学过程结构,并对模拟实验的记录细化处理。如此,本节课的教学过程按照从原有认知水平开始      猜想     模拟
     整理     总结,一个完整的探究过程就呈现出来了。另外对于模拟实验的记录也本着让学生能有一个整体的概念,帮助学生思维空间水平的发展起到一个铺垫的作用。在初次接触到宇宙方面知识的时候,就要让学生能与现实自然现象相联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