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人生,有些弯路必须得走

 山爷wzs0718 2013-05-28

人生,有些弯路必须得走                      

   许锡良

 越来越觉得美国教育家杜威创立的“从做中学”的教育理念的伟大。仅这句话,就够中国教育再琢磨一百年。中国人的思维总是从至高、至大开始的,一上来,就是“人生天地之间”或者“天地国君师”,几乎从不让孩子从自己身边的具体的平凡琐事入手,在观察中学,在做中学。中国人给孩子们编的地理教材,也是一上来就是是宇宙、全球、全国,直到学完地理教材,也不知道自己家乡究竟是在哪个方位,有什么特点。比较中国的中小学学生守则,与欧美日会有几乎完全不同的内容。他们规定得很细致,很具体,那些守则都是具体可做的,而中国的守则几乎都是不能做的或者不知道怎样做的。以至于热爱这个,热爱那个,到头来却连“心中有他人”,“不给他人添麻烦”都不知道,更谈不上做到。

 中国人的思维确实出了问题,问题究竟出在哪里呢?就出在违背了人的思维的真实情境。你看孩子认识事物,都是从自己身边具体的事物开始的,凡是孩子用眼可以看见,用手可以触摸,用身体可以感受的地方,才能够进入孩子的生命世界,才能够构成孩子学习的材料与学习的环境。即使让孩子发挥想像力,也是要在这个基础上进行的。你不可能让孩子在连鱼塘这样的水域都没有见过的情况下能够顺利地理解“大海”这个概念。所谓“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庄子集释》卷六下〈外篇·秋水〉)就是这个道理,凡脱离孩子经验的所谓教育,都是伪教育。有时孩子依靠记忆也可以复述一些名词概念,也可以把某些“道理”讲得头头是道,但是,由于缺乏真正的体验,实际上用杜威的话说,这就是知识上的骗子,他并没有真正理解这些概念,并没有相应的体验,但是,他们凭着记忆却可以在口头上滔滔不绝,给人以知识丰富充盈的假象。

  教师的作用是否只是在教育孩子少走弯路?其实并不是。教师的作用在引导孩子们体验。美国《第五十六号教室》的奇迹的作者艾斯奎斯。雷夫老师,有一次给学生上自然课,还让一个哈佛医学博士来听讲,然后给他提出意见,雷夫老师备课认真细致,学生也听得津津有味,然而医学博士却悲观地说,你这样教育学生,这些学生将来不会有一个人从事自然科学的工作与研究。雷夫问他为什么?他说科学必须要尝试,要动手做,要切身体验,要触摸,最重要的是他必须有过失败的经验,而你这样的教学将学生的这些机会都给剥夺了。雷夫反思自己教过的学生果然没有一个是从事自然科学研究与工作的。因此,以后他开始调整自己的教学,让学生去尝试,去感受失败的滋味,因此,当学生的火箭模型做错的时候,也不允许参观的老师给予纠正,而是留给学生自己去发现错误,更正错误。学生做错了火箭模型,这不是教育的失败,学生做错之后不能发现,不能改正,这才是教育的失败。如果教师代替学生去发现,去更正,这就是教师剥夺了学生的成长机会。

  昨天,学院召开小学综合实践活动与科学教育论文答辩会。有一个老师写了自己初中时给自己上化学课的老师,居然是一个语文老师,而且居然是最出色的化学老师,这个化学老师从来没有实验,没有让学生体验,他就用教语文的方法来教化学,结果还教得非常出色,学生考试成绩非常好。然而,问题正出在这里。化学在这种教法下,成为了背诵与记忆的学科,学生终究没有真正感受到化学的美妙,除了考试时纸上的分数,都没有人感受到化学究竟有什么迷人的地方。化学正是一门要在做中学的课,动手做,尝试失败与切身感受,这才是让学生真正对化学感兴趣的不二法门。然而,很长时间里,中国的学生为了应试考试,都只是在纸上与黑板上做过实验,背诵着实验的步骤与实验的结果,就这样“实验”变成了“虚验”。

  科学教育如此,生活教育也是如此。有些东西是不可以省略的,有些错误则是必须是要犯过之后才能够真正成长的。教室本来就是创造出来专门为孩子犯错误的地方,不犯错误是不会有真正成长的。北京十一学校校长李希贵先生讲过一个故事,说台湾著名散文家张晓风的一本书——《不能不走的弯路》。在书中,她回忆自己在国中时期早恋,妈妈紧张得要命,告诉张晓风:“你不能这样。”张晓风反问妈妈:“为什么不能这样?”妈妈说:“你不知道,我小时候早恋,就走了弯路了。”张晓风说:“为什么你可以早恋,我不可以?”妈妈无法回答。讲完这个故事,张晓风继续说:“现在,我的女儿也上国中,也早恋了。我也和女儿谈话,女儿的回答跟当年我对妈妈的回答一模一样。”为什么会这样?其实,人生需要体验,有好多东西,依靠说教是解决不了的。孩子必须自己去尝试一下,体验一下,他才会有收获。(北京:中国教育学会主办,《未来教育家》2013年第5期,第20页)这个故事生动地表明,有些人生经验是父母的说教、教师的说教所能够替代的。即使父母知道那是一个坎,那是一个错误,但是父母体验过了,不等于可以把这个经验直接告诉孩子,让孩子真正明白。

  小一郎的成长需要体验。这个孩子常常有主动攻击性,还有就是喜欢用躺地打滚来达到自己的要求。然而,当你要求向对方道歉的时候,他也会说:“对不起,请原谅”之类的话,但是,说着这个话后不久,他照样攻击小朋友,照样躺地打滚,照样把东西扔在地上。因为他还不能够真正明白一句道歉用语包含的真正意义。也不能够明白自己攻击小朋友所做出的伤害。让孩子在体验中明白这一点很重要。他用牙咬小朋友,你也用牙齿咬一咬他,直到微微有点痛时为止,他才会明白用牙齿咬人是不好的。摔坏了他自己的玩具,不要急着替他买回新的,而是让他体验一下没有玩具的不方便与缺失。

英国科学哲学家卡尔.波普尔先生对中国人害怕犯错误的现象十分不理解。因为,一个民族如果刻意避免错误,可能等待他们的将是更大的错误,直到罪恶滔天。原因很简单,探求真相、真知、真理要冒错误的风险,个人成长也要冒犯错误的风险。但是,中国人把孩子自小教育得谨小慎微,不敢尝试。不敢让孩子学游泳,因为怕被溺亡,结果因为不会游泳,逃生的能力反而降低。害怕出游不够安全,因此,孩子从来没有过外出旅游的经验,但是,人总有离家外出的时候,这个时候反而没有了生存能力与应对危险的能力。其实,人类在科学领域里的探究与在生活中的成长的原理是一样的。科学思维与生活思维的基本原理也是一样的,不同的只是科学思维可能会在生活思维的基础上更为精细,更为准确,更为精练,但是不会两种完全不同的思维。当中国人把生活思维方式搞乱之后,教育方法也就违背了人性,科学探究的能力也就被剥夺了。

2013528星期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