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踏雪寻梅

 邂园 2013-06-01

    图案为风雪中一老人头戴浩然巾,骑驴过桥,手持梅花。踏雪寻梅是根据唐代诗人孟浩然的故事,引喻“不畏风雪为寒香”的精神。描绘大雪中诗人寻访梅花的乐趣。孟浩然(689~约740年),襄州襄阳(今属湖北)人,是唐朝重要的山水逸诗人,和王维并称王孟。少年好学,酷爱梅花,早年隐居鹿门山。

    唐开元年间,在襄阳鹿门山到大王洲的汉水沙滩上,一年四季可看到一个中年人走来走去。他一不过江,二不候客,时而抬头远眺群山,时而俯视沙面;即使是在大雪纷飞的日子里,他也是这般举动,而且雪下得越大,他就越是不停地在鹅毛大雪覆盖成的“雪毯”上走动,好像在寻找什么东西一样。他就是唐代著名诗人孟浩然。

    来往渡口的人们好奇地问道:“浩然公,天气如此寒冷,您一个人在沙洲上走来走去,在找什么东西啊?”
孟浩然抬头乐呵呵答道:“我在这里寻梅。”乡亲们再看看他在雪地上踩出的一个个脚印,真像是一朵朵“梅花”散落在大王洲上。因此有人送了孟浩然这样一首打油诗:

    数九寒天雪花飘,
    大雪纷飞似鹅毛。
    浩然不辞风霜苦,
    踏雪寻梅乐逍遥。

    孟浩然在沙洲上到底在寻找什么“梅”呢?
    据说,孟浩然早年与山水诗人王维结成了诗友,书信来往密切。有一年王维从京师长安来到襄阳,孟浩然喜出望外,赶忙为王维接风洗尘,并邀襄阳名流赋诗作文,以助酒兴。孟浩然以主人身份先赋了这样两句诗:

    千瓣梅花傲霜雪,
    春笋遇雨日三尺。

    自认为是佳句。王维举杯出口:

    积雨空林烟火迟,
    蒸藜炊黍饷东菑。

    在坐的听了肃然起敬,一致称赞王维的诗技巧高超,大家向他求教,王维推脱不过,只好说道:

    万千字词任其用,
    诗之精灵在四周。

    孟浩然听后则面带愧色,但也备受启发。
    由此,他决心体察一年四季山水景色变化的自然之美,以填充自己创作的不足。经过数年刻苦观察后,他写出了不少优秀的田园诗。

    四十六岁时孟浩然游长安,应进士不第,适逢中秋佳节,长安诸学者邀他与会赋诗,他以“微云淡河汉,疏雨滴梧桐”之句,博得在坐诗人拍手叫绝。还襄阳。临行前留给王维一首诗。有人传出,孟浩然游长安,王维私邀入内署,适唐玄宗李隆基至,浩然匿床下,维以实告,玄宗大喜,诏浩然出,诵所为诗,玄宗发现无求仕之心,即入还。其实从孟浩然的《留别王维》:“寂寂竟何待?朝朝空自归。欲寻芳草去,惜与故人违。当路谁相假,知音世所稀。只应守寂寞,还掩故园扉。”诗中只见“当路谁相假”之句,那有皇帝发现他不愿为官,放他归去之事。孟浩然头戴浩然,在风雪中骑驴过灞桥,踏雪寻梅,已成为我国古代诗人的佳话。

    张岱的《夜航船》里记载,孟浩然情怀旷达,常冒雪骑驴寻梅,曰:“吾诗思在灞桥风雪中驴背上。”
    宋 孙光宪《北梦琐言》卷七:“或曰:‘相国(指 郑綮 )近有新诗否?’对曰:‘诗思在灞桥风雪中驴子上,此处何以得之?’盖言平生苦心也。”
  明 程羽文 《诗本事·诗思》:“ 孟浩然诗思在灞桥风雪中驴子背上。”
  元 费唐臣 《贬黄州》第二折:“为不学乘桴浮海鸱夷子,生扭做踏雪寻梅孟浩然 。”
  《金瓶梅词话》第二十回:“知你许久不曾进里边看桂姐,今日趁着天气落雪,只当孟浩然踏雪寻梅,咱望他望去。”
  周作人《知堂回想录·县考的杂碎》:“‘风兜’是一种呢制的风帽,普通多用红色呢,下连肩背,前面包住两颊下巴,仿佛古人踏雪寻梅的高士所戴的那样。”



踏雪寻梅
明晚期 竹雕踏雪寻梅图大香筒

    题材取自唐代著名诗人孟浩然“踏雪寻梅”的故事,孟浩然一袭冬装,袖间夹眝策鞭,坐驾在驴儿之上,神情沉吟入思;驴儿缓步悠游,蹄声沓沓迸碎雪地里的宁静。家僮引路在前,合袖斜捧折枝梅花,瑟瑟的寒意,令他畏缩怯冻;迈步快行又频回首,目光示意驴儿加紧跟随。迎面有怪石矗立,石畔有古松为邻;松叶为大雪所覆压,垂枝已贴近地面。这种情调的艺术作品风格,是明代晚期特殊的审美风尚。
   

3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