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基于企业质量成本,提升老板质量意识

 联合参谋学院 2013-06-02
2013-06-01 14:50:27 星期六

很多人,特别是搞质量的人,基本都抱怨企业的员工的质量意识不好。也很多人都觉得质量意识是做好产品质量的前提,但是如何提高员工的质量意识,翻出“海尔一把大锤砸冰箱”的故事与员工分享?讲“美国降落伞达不到零缺陷后来让生产厂房亲自跳最终改善”?
这些有阶段性的作用,但持续的作用只依靠这些不够。要有持续的效果,得将质量纳入企业的管理重点,首先得从提高老板的意识开始。一般公司的事情,只有老板重视了,事才能做成。那如何提高老板的品质意识呢?

我觉得要引起老板的重视,就要从老板最关心的是开始,老板首先关心的是钱。所以质量成本的核算就要清楚。最好是直接成本,边际成本有些说不清楚。如果直接成本算得清楚,老板心疼了自然就会重视

质量成本,按常规的习惯,通常分为四个方面:
一、预防成本--用于预防不合格品与故障所需的各项费用。

a 实施各类策划所需的费用、包括:体系策划、产品实现策划;   
b、产品(工艺)设计评审、验证、确认费用;   
c、工序能力研究费用;   
d 质量审核费用;

e 质量情报费用;   
f 培训费用;   
g 质量改进费用。
二、鉴定成本--用于评估产品是否满足规定要求所需各项费用。   
a、检验费用;   
b、监测装置的费用;   
c、破坏性试验的工件成本、耗材及劳务费。
三、内部损失成本--产品出厂前因不满足要求而支付的费用。   
a 废品损失;

b、返工损失; 

c、复检费用;

d、停工损失;

e、质量故障处理费;

f 质量降级损失。
四、外部损失成本--产品出厂后因不满足要求,导致索赔、修理、更换而支付的费用。   
a、索赔费用; 

b 退货损失; 

c、保修费用;

d、降价损失;

e、处理质量异议的工资、交通费;
我还喜欢专门列一个改善成本,有人会把改善成本纳入预防成本中,但老板决策要不要采用改善方案,跟这成本比有很大关系,所以一般我会专项列出来。所以有了第五项,改进成本。

五、改进成本--改善或彻底消除不良项目,所支付的所有费用。
a、工艺改善时培训费用。
b、设备技改项目费用。
c、停机改善时间费用。
d、试验新材料、开发新供应商的成本费用。

这些成本算出来之后,还可以做一些对比,特别是跟企业历史做纵向对比,产值比、销售比、成本比。

这是纵向对比的维度了。让老板清楚质量成本变化的趋势,也容易采取预防的重心。

但是要提高老板们的质量意识,质量成本当然很重要,但只有成本项,是不够的如果能上升到收益的高度来看,就更能引起重视。所以还要做一些质量收益的统计,如何计算质量收益呢?

我原先有提过一个概念,任何部门都能赢利。质量管理部门应该也要能实现收益,质量要创造收益,不太好计算,比如

一、质量稳定性,对产品销售价格的影响;

二、质量稳定对生产效率的影响,等……

 比方说,你的合格率从99%提高到99.5% 对生产效率的贡献是多少,合格率提高4.5%对企业而言,收益是什么,同等时间下,生产出更多符合要求的产品,增加的收益比。

当然了,质量成本与质量收益之间,是有一个理论的平衡点的,我们也不能完全一味追求高质量能花大成本去做质量控制工作,否则造成质量能力过剩也是得不偿失的事。这个平衡点就是质量成本曲线与质量收益曲线的交集点。
 

1111.jpg

 

一般来讲,质量成本诸要素之间客观上存在着内在逻辑关系。比如,随着产品质量的提高,预防鉴定成本随着增加,而内外部损失成本则减少。如果预防鉴定成本过少,将导致内外部损失成本剧增,利润急剧下降。从理论上讲,最佳质量水平应是内外部损失成本曲线与预防鉴定成本曲线的交点。如图所示当投入成本(预防成本和鉴定成本)为0时,合格品率几近于0;而逐步增加投入时,合格品率就迅速上升,损失成本则急剧下降,而总运行质量成本(投入加损失)也迅速下降。在a点时,如再降低不合格率,则需投入的成本就开始迅速增加,总成本也随之上升。因此,合格品率为a时所对应的总成本即为最适宜的质量成本。

我们可以设置一个简单的计算公式来质量成本平衡点的分析。设:内部损失成本为C1,外部损失成本为C2预防成本C3,鉴定成本为C4。则:平衡点为:C1+ C2= C3+ C4。当增加C3C4时,C1C2应降低。原则为:C3+ C4 <C1+ C2)的降低额,否则不经济。

当然,现在也有一些新的计算方法,如6σ理论模式认为,质量成本总额/销售收入 = KK ≤ 1%质量控制效果较好,可达水平,1% < K ≤ 5%质量控制效果一般,可达5.5σ水平,5% < K ≤ 15%质量控制较差,可达水平。六西格玛认为缺陷率越小越好,即质量水平越高越好。随着质量水平的提高, 6 σ,故障成本在下降,预防和鉴定成本(即控制成本)也在下降(曲线下移)。如下图所示:
 

1112.jpg

 

这与长期质量成本模型的分析结果一致,但长期质量成本模型是不适合一般中企业的,所以不建议中小企业用这套理论来评价自身的质量成本。

 

当然无论是什么方式,我们要很清楚企业的存在是追求利润的,质量损失也是利润损失的一个环节,是需要企业去追求的。但是如果一味的为了追求质量而投入过高的成本造成质量能力过剩,也未必是好事。

对企业来说,利润最大化才是最重要的。对老板来说,投资收益比才是真正关心的。如果我们能通过质量成本、收益的平衡点来打动老板的心,提高老板的质量意识,那对于各位质量工作人员来说,也必将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整理:吴楚汉。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