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让“琅琅读书声”不再成为“应景”(崔国明)

 缤纷生活 2013-06-03

书声琅琅,一直是语文课的标志之一。

语文教学离不开朗读朗读是语文教学的传统手段,琅琅读书声也是语文课堂的重要特征。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在语文教学中应鼓励学生多诵读,在诵读实践中增加积累、发展语感、加深体验与领悟。语文教学中的朗读,也是学生搜集处理信息、感知并理解课文、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发展思维、培养想象力、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古人所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实在是亘古不变的经验之谈。

三分文章七分读;没有了朗读,语文课实在很难是语文课。但是,现在一种有趣的现象是,语文课堂书声渐淡,并且年级与书声呈现出一种反比关系。在今天的高中语文课堂上,尤其在一些能够充分展示教师个人才华的公开课上,我们已然很少听闻到琅琅书声,即便偶尔有一点,似乎“应景”的成分也多了些,为了完成“读”的任务而去“读”,并不太在意选择朗读的时机、朗读的内容和朗读的方式。这种现象,同样出现在我的课堂上。

朗读有“三选”。为了使“琅琅读书声”不再是“应景”,在语文课堂教学安排朗读这一教学环节时,我们应该认真思考以下三个问题:何时读?读什么?怎样读?

一、朗读的时机选择。

文章是一个个文字按照一定的规律搭配组成的,组成的过程是一个运动的过程,具有和谐的音韵美、节奏美。学习文章就是对这些具有音韵美、节奏美的语言文字进行体会、理解和领悟。学生的语文素养不是靠教师分析出来的,主要的还是要靠学生自己读出来。“读”是实现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催化剂;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最好的方法也许就是去了。但是,什么时候“读”呢?或许,下面的一例能够说明问题:

在一次初、高中语文衔接教学活动中,初、高中语文教师相互交叉随堂听课,不通知学校,也不指定执教教师,连续一周。活动结束后,一位全程参与了这次活动的非语文教师的行政人员在和我交流时说,他是“外行”,不懂语文教学,但他感受最深的一点就是高中语文课上学生读书的机会远没有初中学生那么多,并且他还举了一个例子说,一位初中教师在教学余光中的《乡愁》时,贯穿整个课堂的就是一个字“读”——感知课文是“读”,把握节奏是“读”,理解意象是“读”,体会情感是“读”,尝试背诵当然还是“读”……

我很吃惊,吃惊于一个非语文的教师也知道朗读对于语文的重要;我也很受启发,受启发于这位教师对于朗读这一教学环节的安排。

或许,这就是朗读的时机!

我就在想,假如作为高中教师的我来教学《乡愁》,我会在初步感知时让学生去读,也会在分析完诗歌内容后让学生去读,而教学的主要环节——分析意象、理解感情——我可能就是“包干式”的讲解了,而这,恰恰是要学生反复朗读、反复体会的。那么,在我的这一节课上,尽管也有“书声”,但这“琅琅读书声”多半就成了“应景”。

朗读,要选择时机。

二、朗读的内容选择。

众所周知,朗读不仅可以让学生欣赏并体验文章语言文字的音韵美和节奏美,同时也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把握文章的内容。

从理论上来说,每一篇文章都有朗读的价值;但从有限的教学时间的实际来说,并不是每一篇文章的全部内容都有在课堂上进行朗读的必要,而是要有所选择,有所侧重。在朗读内容的选择上,可以采用“教师指定”和“教师引导、学生自主”两结合的方式。

教师可以指定文章中那些描写生动形象、突显人物性格、饱含强烈感情、富有表现张力的重点语段或语句,让学生去读,去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也可以让学生自主选择自己喜欢的内容朗读,因为毕竟,朗读还应该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但教师的引导作用不可忽视,因为并不是学生个体所喜欢的所有内容都有朗读的价值。

不管采用何种朗读的方式,都应该是“读在关键处”,要把时间用在刀刃上。如果不分主次、不问轻重,率性而为,“放到篮子里的都是菜”,那这样的朗读,“应景”的成分就可能多了些。

比如在教学鲁迅先生的《记念刘和珍君》一文时,在课堂上面面俱到去朗读全文肯定是不现实的,将文章的叙事部分的内容纳入朗读的环节也是意义不大的,那么,哪些内容值得学生去朗读呢?毫无疑问,应该是文章中那些饱含作者强烈感情的议论和抒情部分。

朗读,要选择内容。

三、朗读的方式选择。

 “全班总动员”“男女齐上阵”,可能是目前高中语文课堂上有限的朗读教学中最常见的一道“风景线”,可能是因为教师觉得这样做显得“声势浩大”。

不久前听了一节高一语文公开课,教学内容是节选自《巴黎圣母院》中的《一滴眼泪换一滴水》。一节课45分钟,说长不长,说短也不短,但学生朗读的机会却仅有一次,内容是伽西莫多受刑后三次叫喊着“给水喝”的三个片段,方式是集体朗读。教师希望学生能够借助于读出伽西莫多语气和语调的变化,理解并体会伽西莫多当时的内心世界。应该说,教师对朗读内容的选择没有问题,但遗憾的是,教师在朗读方式的选择上错位了,因为我觉得集体朗读这三个片段,尽管很有声势,但很难达成教师的目的。如果换一种方式,由几个学生分别去朗读这三个片段,再通过教师的点拨,让学生去比较鉴赏,效果可能要好得多。

朗读的方式纷繁多样,不一而足,但是不同的朗读方式,有不同的功能和不同的适用范围。“造势”,需要的可能是齐读;“悟情”,需要的可能是个读;“品味”,需要的则可能是轻读……就如高中语文教材中的《雷雨》的节选部分,在疏通剧本、了解剧情之后,通过分批次、分角色的朗读,让学生去揣摩人物的语言、体会人物的情感、把握人物的性格,效果可能要大大好于教师“读一句讲一句”的枯燥分析。

内容决定方式,目的决定方式,依据不同的内容,参照不同的目的,灵活选择不同的朗读方式,这可能是达成朗读效益的有效途径。

朗读,要选择方式。

语文课堂,应该常闻读书声。张定远先生曾指出:“朗读是语文学科最重要的特性,是语文教学不可缺少的环节。不读,学生就无法熟悉文章,感悟文章,理解文章。不读,就不是语文课了。”对于朗读,也许我们无法选择结果,但我们可以选择朗读的时机,选择朗读的内容,选择朗读的方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