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玉润墨香说古玉·二十

 抱牛斋 2013-06-03

玉润墨香说古玉·二十

(2013-05-28 07:27:04)
 

目睹古玉器琢磨痕迹实验后的感慨


玉润墨香说古玉路二十
三星堆遗址出土

前段时间我有幸参与了一个专业考古机构的一次针对古玉器加工工艺形成的微痕所做的考古实验。从中我体验到了考古工作者的艰辛和对古玉鉴定研究、观察、分析的严谨,同时也进一步了解了目前针对民间古玉真伪,一些踏踏实实做学问的学者所作出的不懈努力。作为一个旁观者,在这几天的过程中,我感到收获颇丰,至少我理解了以柔克刚的真谛。

我曾在《溯源识真高古玉》一书中提到了,在高古玉加工过程中,我们的先民很可能有利用陶片打磨玉器的工艺。这在理论上可以解释就地取材以及没有留下加工工具的逻辑。我在闲暇之余曾多次做过类似的实验,当古陶片在水中浸透之后,不用解玉砂其打磨玉器所形成的效果是极为有效的,它和古代玉器所表现的形式有许多极为相似的地方,这种效果是随着制陶工艺技术的完善和提高而体现在古玉器加工痕迹上的。这种工艺的存在很好地解决了就地取材,制作简单、可以随形、不受气象、地域条件约束和反映当时生产力环境与能力等问题,也比较合理地解释了为何时至今日没有发现古代玉器加工工具的困惑。当然,这种实验和想法仅仅只能停留在理论和推测之中,它没有考古实物和现场的报告支持。但我相信随着更多的考古新发现,会有一个正确结论的。

回来后笔者又阅读邓聪先生论著的相关书籍,和杨建芳师生古玉研究会,《玉文化论丛》的相关章节,结合这次参与,我得出了一个结论:古代玉器加工形成的工具我们不应该老是考虑那些硬度超过玉石的物质,更多地应该考虑以柔克刚的现象,老祖宗是聪明的,其聪明的睿智我们无法想象。当直面祖先留下的那些精美绝伦玉器时,在感叹、赞赏之余,我感到更应该思考的是,这些玉器上承载着是多少先民伟大的技术成就。从自然界中正确辨别玉和石,就是在今天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更不用说我们的祖先利用原始的工具将硬度高,韧性强的玉料琢磨成器了。根据现有的资料来看,我们应该可以这样认为,在新石器时期文明起源阶段,玉器加工技术已从石器中剥离歧出,形成了玉器加工的特定工艺,并循序渐进地发展成为了社会分工中的一个重要门类。而其中的各项加工工序,例如切割、钻孔、减地、阴刻、打磨、抛光等工艺,以及玉器加工工具的性质特点是石质,还是竹质的?或者是使用当时自然条件下可获得的其他材料?还有在稍晚期是不是可能使用了青铜质的工具等一系列问题是不容忽视的也是最基本最重要的,值得探讨研究的课题

砂绳切割工艺在中国玉器的制作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其柔软而具备的灵活性,致使玉工可以游刃有余地将玉料切割成各种形状。(例如,红山玉器中的玉箍形器,在毛坯边部钻一小孔,串绳并贴着外壁切割,最后取出芯,留下的筒状坯料再打磨抛光形成器物。)也正是其灵活高效,才出现了大量同类玉器的连续性生产。然而,砂绳切割的缺点,同样是由于其柔软的特性造成的;玉工在施工时很难控制绳子的稳定和平衡,会造成切割面不平整的特点,这需要玉工有长期的实践经验和娴熟的操作技能。

使用片状工具切割玉石的技术应该早于8000年,它的出现和用于玉器加工,应该与砂绳加工有着共同的目的和结果。但较砂绳切割技术而言,片切割技术形成的剖面显得更加平稳,但它在对玉料的消耗上以及随形切割上没有砂绳切割来的自如和节约。随着人类发展的进步,制作片状工具的工艺也有了不断的提高,其自身越来越薄,尺寸越来越大,其自身的优点也越来越发挥的更加显著。(例如,二里头文化,已出现尺寸长达60多厘米,厚度仅几毫米的大型玉兵器。)

怎样研究证实古代玉器,是否可以从加工技术作为一个突破口。为了解决这些问题,运用对比法,对出土玉器技术进行微痕分析,并在模拟条件下进行实验考古,以实验制品与出土样品的对比分析为依据,最终获得了较为可靠的结论,不失为一种比较有效的办法。近年来,大型精密仪器的应用逐渐得到了许多研究古玉器人士的认可,对出土玉器的观察和分析,已不仅仅借助于10×放大镜或者普通显微镜的手段了,运用古玉器的硅胶印模在电子扫描显微镜下进行微痕观察和分析已经步入了古玉工艺痕迹研究的序列。这种方法较以往的研究形式来看具有一定的显著优势;其一,解决了将文物直接置于仪器内可能造成的不安全因素问题;其二,将加工痕迹的观察从肉眼或辅以显微镜的层面,提高到了可以放大至研究所需的最大倍数;其三,流动性的硅胶材料可以孔、槽,复制出光线所不能达到的部位,解决了已存在的观察死角问题;其四,能够比较直观地清晰观察分析古玉器成器后痕迹内玉质次生变化与器物表面成器后次生变化的连续性和对应关系,能够更加清晰地观察和了解到玉质结构因碾琢工艺所形成的玉质解理变化;其五,复制有微痕的印模对于玉器之类珍贵的出土文物,具有工艺技术研究的替代性,解决了珍贵文物不可随便搬动的问题。

下面看实验项目的结果:

流程:

首先,选取具有典型人工痕迹,表面保存完好的出土玉器样品。然后用无色、无味、无毒并且流动性强,感光后快速凝固硅胶材料,精确复制碾琢痕迹,比如玉器表面的切割痕迹、纹饰等。提取到痕迹后,将硅胶印模增镀导电膜,再置于电子扫描显微镜下观察分析

这里要注意的是,研究古代玉器的加工技术,仅对出土玉器进行微痕迹观察和分析是不够的,尤其在工具性质的把握上,必须根据相应的时期、环境等客观条件来限制实验内容,以致能够更加贴切器物形成时的氛围,来进一步对比分析和验证。

实验结果:

在进行新石器时期玉器的砂绳切割技术实验时,使用了麻绳、动物皮筋等,蘸水携沙进行切割。最终实验证实动物皮筋很难携带解玉砂进行工作,而麻绳效率非常高。两位青年人,一位双手执绳来回拉扯,一位不断添沙添水,仅花了4个小时,便将一块二厘米见方的和田玉料切割为二。

首先从理论上排除了青铜工具直接用于加工的可能(硬度不够),但是在借助解玉砂的的情况下是否可行,却不敢肯定,后来在实验中发现,即便是硬度最高的青铜工具,携带解玉砂也不能顺利进行切割、钻孔等实验。然而,硬度很低的竹片、木棒等,却可以携带解玉砂完成切割、管钻实验。但青铜工具的加工实验结果与杨建芳师生古玉研究会编著的《玉文化论丛1》中陈启贤、张敬国先生两位先生所著的“,实验六:铜片加解玉砂切割河田籽玉” 结果略有不同,(摘录片状工具开料之初步实验——玉器雕琢古玉显微探索之三:“玉材;和田玉籽料长4.4厘米、宽1.9至2.4厘米、厚1.8厘米,莫氏硬度7度。铜片成分;铜65%、锌35%,另含有微量铁和铅,解玉砂为普通建筑用沙,硬度莫氏7-9度。过程:使用铜片携带解玉砂往复运动切割玉料三小时,切割深度0.4厘米”)这样的不同结果是不是和黄铜与青铜质地有关,这需要进一步论证。

笔者认为,新材料、新工艺、新工具的出现,促使了劳动生产力提高和社会文明的进步,玉器加工技术的变革必然也是随着这种出现而推动和进步的。大家熟知的玉器加工技术涵盖了采集、搬运、辨玉、打样、开料、制坯、琢磨、抛光等一系列的过程,这是一个需要耗费大量体力和脑力才能完成的复杂过程。玉器技术的变革和发展,从一个新的角度说明,我国先民创造了一个日益复杂,等级逐渐分明,分工越来越明确的社会。也正是这种明确的社会分工进一步促使了玉器工艺的发展和进步,为她的传承和延续增添了永恒的生命活力。我们研究古玉工艺痕迹的目的是在于能够进一步甄别和区分古玉器的真伪,为收藏者、爱好者提供一个可以辨别的可靠依据。现在鱼龙混杂赝品、暴利充满市场的各个角落,昧着良心说假话的大有人在,造假、仿古、真品失去了其原有价值和地位。许多收藏爱好者感到迷茫和困惑,渐渐地对自己的钟爱失去了信心,这是人类文明的悲剧,是图谋暴利者对文明的亵渎。古玉文化与文明的延续需要一个真实的环境,需要更多的技术支持,需要政府部门、学者们、草根们一起努力,运用各自的优势和手段去莠存良。对古玉的判断,是一个科学的、严谨的、综合的判断,对古玉器进行硅胶印模再在电子显微镜下进行微痕分析是其中的一种手段。随着社会的进步,我相信总有一天科学技术可以解决当前这种“眼力”鉴定的被动局面,将那些一文不值的赝品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


玉润墨香工作室撰稿玉润墨香说古玉路二十

 玉润墨香说古玉路二十

玉润墨香说古玉路二十
三星堆遗址出土玉器局部 片状工具切割痕迹玉润墨香说古玉路二十


玉润墨香说古玉路二十
三星堆遗址玉料局部  砂绳切割痕迹
玉润墨香说古玉路二十

玉润墨香说古玉路二十

玉润墨香说古玉路二十

三星堆遗址玉料局部片状工具切割痕迹玉润墨香说古玉路二十

玉润墨香说古玉路二十

玉润墨香说古玉路二十

玉润墨香说古玉路二十
良渚文化玉璧 砂绳切割痕迹
玉润墨香说古玉路二十
良渚文化残件  管钻痕迹
玉润墨香说古玉路二十
良渚文化玉料残件 片状工具切割痕迹
玉润墨香说古玉路二十
三星堆遗址出土玉器抛光材料 玉磨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