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学习时报:印度以尊重族群多样性保持稳定

 3gzylon 2013-06-04

学习时报:印度以尊重族群多样性保持稳定

2013年06月03日 21:25
来源:学习时报 作者:赖海榕 张利军 孙召鹏

原标题:印度:以尊重多样性保持稳定  

近代民族国家建立以来,绝大多数是多族群国家,单一族群国家是极少数的例外。如何维护多族群国家的统一和稳定成为各国的重大课题,方法得当则维护了团结统一、社会和谐稳定,方法不当则导致动荡、大规模暴力冲突,乃至分裂。宏观的方法或战略基本上就是两种:一是消灭多样性,达到一元化;另一种是承认和尊重多样性,由各族群共同参与国家的政治过程。这两种方法或战略在各国都有所运用。除了印度,本版将陆续刊登苏联和拉美的做法,敬请关注。 ——编者

印度族群构成复杂但不担心分裂  

印度是族群、语言、宗教多样性最大的国家之一。印度有100多个族群,500多个部落,人口数量巨大的就有印度斯坦族、孟加拉族、泰卢固族等14个族群。

印度的语言极其复杂多样,语言学家乔治治格里尔森认为有225种主要语言,1961年印度政府人口普查时登记了1652种语言,1971年普查登记为700种,使用人口数量庞大的有19种语言。

印度是印度教、佛教、耆那教和锡克教的发源地,同时,主要的世界宗教如伊斯兰教、基督教、犹太教和琐罗亚斯德教等在印度都有大量的信徒。在印度,80%左右的人口信奉印度教,12%左右信奉伊斯兰教。此外,还有基督教徒,占人口的3。32%;锡克教徒占2。99%;佛教徒占0。77%;耆那教徒0。41%,其他宗教如拜火教、犹太教约占0。43%。

基于以上复杂的情况,印度的许多族群具有巨大的独立倾向,但是印度在1947年独立以来,尽管其贫穷、腐败和缓慢的决策效率使其名声不佳,甚至遭到嘲笑,但是却能始终保持国家统一和社会的基本和谐稳定,并且不担心分裂和革命问题。而同时独立的邻居巴基斯坦却在1971年经历了一次分裂,并且现在还要担心有可能进一步分裂。更强烈的对比是苏联,苏联的族群、语言和宗教构成也十分复杂,而且苏联曾经一度富裕、强大、高效,是世界超级大国,但是在1991年却分崩离析了。这些差异中必有深刻的经验和教训值得我们研究和思考。

印度在维护多族群国家统一性和稳定性方面有什么经验?最重要的经验是尊重多样性。

保持民族语言的多样化不强制推行印地语  

印度立国之初,曾有激烈的争论,一方要求把大约40%的人口讲的印地语作为印度的唯一官方语言;一方认为必须尊重语言多样性,如果强迫其他母语的族群讲印地语,将导致内战和分裂。现代印度的国父圣雄甘地坚持第二种立场,并主张把尊重多样性写入宪法。甘地被刺杀后,主张把印度语言统一到印地语的观点又热闹起来,但是尼赫鲁坚持了甘地的思想,推行了尊重多样性的政策,后来要求印地语作为唯一官方语言的主张再也没有成为有影响的观点。

为了保障语言多样性,印度联邦一级虽然将印地语和英语作为全国的官方语言,但是宪法又规定各邦议会可以自行立法使用一种或多种语言,不得强制各族群或个人学习和使用某种或某几种语言。语言的学习和使用是公民个人的选择和自由。这就形成了使用各种语言的人可以和平相处的局面。

与此相对照的是,印巴分治后,巴基斯坦推行语言一体化政策,将乌尔都语作为官方语言并强制推行,从而加剧了操不同语言的族群之间的矛盾。如巴政府强制在东巴基斯坦推行乌尔都语,而东巴基斯坦人讲的母语是孟加拉语,这就激起了该地区民众的反感,成为长达十几年的孟加拉独立运动并最终导致其独立的重要诱因之一。

实行宗教信仰平等政策不将印度教规定为国教    

印度,宗教是族群划分和族群识别的最重要标志。立国之初,有政治力量主张把有80%的印度人信仰的印度教规定为国教,以便把印度建设成为“印度人的印度”。这个主张被甘地拒绝,甘地认为必须保持宗教信仰平等,否则印度必将分裂。甘地的继任者尼赫鲁坚持了该观点,主张印度不能成为印度教的国家。尽管,80%左右的人信仰印度教,但国家不能把印度教强加于信仰其他宗教的人口,各宗教应该拥有平等的权利。在印度实行宗教多样化政策30多年后的1980年代,印度右派重新提出要求成为印度教的国家,认为宗教应该成为国家政权的基础,这导致西北部一些邦之间的宗教关系一度十分紧张,但在联邦坚持宗教自由和平等政策后,近十年来印度教作为国教的主张已经有所退潮,印度国内的宗教关系已趋于缓和。

与此相对,巴基斯坦也是多宗教国家,但巴基斯坦把伊斯兰教规定为国教,伊斯兰教地位超过其他宗教,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宗教之间的矛盾,族群分裂纠纷时有发生,成为巴政局动荡的重要诱因。

保持多样性给予族群特性发展空间  

印度有大小族群数百个,没有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主体族群和多数族群,这使得印度官方的族群主义的基础相当薄弱。印度宪法第五十一条规定:促进在印度全体人民中提倡超越宗教、语言、地区和派别差别的和谐和兄弟般的友爱精神。印度中央政府并不推行熔炉和同化政策,而是保护少数族群的多样性存在。例如,在印度有一个特殊群体——部落人,主要聚居在东北地区、喜马拉雅山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南部地区和岛屿地区。他们与生活在平原地区的农业人口不一样,具有独特的文化和宗教。在19世纪下半叶,外部社会的开发对山区部族人资源开采较大,对这个地区的部落人口带来巨大的冲击,但印度坚持族群多样性的政策,给部落人以发展空间。所以尽管有矛盾,但是部落的独立诉求并不高。

《甘地之后的印度》的作者拉玛钱德拉拉古哈教授认为,印度和巴基斯坦的族群政策基本上是两条不同的道路。印度在保持语言和族群多样性方面取得了较大的成功,虽然在宗教多样性方面做的并不是很理想,但总体而言,尊重多样性政策和理念在维护国家统一和稳定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而巴基斯坦的语言、宗教和民族熔炉政策是导致巴族群、宗教矛盾的重要因素。

[责任编辑:PN036] 标签:印度斯坦族 主体族群 分裂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