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那些已经离我们而去的文学巨匠们

 昵称12640382 2013-06-05
  上周五,打开邮箱收到上海译文出版社裴胜利老师的邮件,他除了谈到我翻译的那本瑞士作家马丁·苏特的《小世界》的出版进展情况之外,还提到了上个星期去参加了余匡复教授的追悼会。这个消息让我深感吃惊,因为也就是上周,我们德语文学课上还讲到了布莱希特和他的叙述体戏剧,其主要内容就是参见了余匡复教授的那本专著《布莱希特论》。最近在研读歌德《浮士德》汉译有关文献,余匡复教授那本专著《浮士德——歌德精神自传》作为最具代表性的《浮士德》学术研究著作给我多重启发。近来他的大名老是在我脑海中翻滚。     我知道曾在上海外国语大学执教的余匡复教授1936年出生于杭州,其实才77岁,按现在那么好的医疗条件,像他那样的大师应该活得更长久,怎么老天爷就如此无情呢!!!     我在互联网上搜索,竟然没有任何关于余匡复教授去世的报道。只有百度百科有以下片言只语:     余匡复出生于1936 年,浙江杭州人。中学就读于杭州高级中学。195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西方语言文学系。历任清华大学外文教研室教师,上海外国语大学教授,同济大学兼职教授。曾多次去德国、瑞士、奥地利、日本、法国、荷兰、韩国、香港及台湾开会、讲学和研究,并远游埃及、、土耳其、意大利、西班牙等20余国。1978年开始发表作品。1994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他的著作如下: 


《布莱希特建立的是叙述体戏剧体系》获上海市1976年-1982年高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论文奖。 《德国文学史》获上海市1986年-1994年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著作二等奖。 曾获田汉戏剧论文奖         其实,我与余匡复教授并不熟识,惟一次见面也是在二十多年前的广外。记得那时正值寒冬,南下的阵阵寒流杀到广州,让我们这些衣着单薄的学生感觉特别难受。余匡复教授这时来到了广外,为我们德语专业师生做了一场引人入胜的学术报告,他讲的正是布莱希特。当时他睿智的语言,精彩的评述给我们这帮青年学子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后来的二十多年,我不断接连他的两部大作《德语文学史》和《战后瑞士德语文学史》,为他的博学与勤奋深深感动。        另一个不幸的消息,是林笳老师年初在邮件里通知我的。林老师当时听到陈宁那么年轻就离我们而去,难过了好一阵子。《沈阳日报》的编辑陈宁,网络笔名“大傻”,是一位名副其实的里尔克研究票友,他经常在网上发表精准的翻译批评文章,让我们这些从事德语文学翻译与研究的匠人深感责任重大。由于老师林笳教授编撰《里尔克集》,约我翻译几首里尔克诗歌的缘故,我曾经与陈宁互通过邮件。陈宁指出了我翻译的诗歌中有一句错误,深得教诲。但是谁曾料到陈宁读的是中文系,他的德文不错,完全是因为热爱里尔克,自学而得。下面是摘自安清泉博客上的文字:     【陈宁(DASHA)出生于1970年3月26日,1992年毕业于辽宁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2012年12月5日不幸于沈阳病逝,年仅42岁。陈宁君倾注十余年心力翻译的《里尔克全集》,成为汉译里尔克的里程碑,即将付梓出版。】 
    陈宁在网上建立的“汉语里尔克”,时间永远定格在了2012年7月31日,但是所有热爱里尔克的人都可以从他的业余劳作的辛苦中,读到里尔克的德语诗歌甜美的芬芳。     人生总是留有遗憾,看到这些大师那么早离去,越发觉得人生的短促,时光的珍贵。富贵与名利皆是浮云,德语文学之路,道阻且长,循着这些大师的足迹踏实的走,稳稳地走,那才是人生最美好,最灿烂的事情!!!     今天,宁大德语系第三届的40多位同学终于完成了毕业答辩,我也真正松了一口气。希望他们能够飞出这逼仄的校园,拥有自己的天空。     五年前的今天,德国亚琛音乐学校交响乐团在外语学院218上演了一场精彩的音乐会,当时只有2007届第一届德语系的同学是忠实的听众!如今,那一幕幕图画仍然不时在我脑海里浮现!    今天还是汶川大地震五周年,母亲节。在这个难忘的日子里我有太多的感叹,太多的回忆,各路好友,大家彼此珍重!!!                                                               20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