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艺起阅读」身为德语诗歌翻新者,布莱希特为后代留下了关于生命的提醒

 置身于宁静 2022-05-25 发布于浙江
文章图片2

贝托尔特·布莱希特

(Bertolt Brecht 1898—1956)

贝托尔特·布莱希特是二十世纪伟大的诗人、戏剧家。其诗极度明晰,对二十世纪人类状况的经验作出生动的反应,成为当代德语诗歌无所不包的典范;布莱希特也因此被视为德语诗歌语言最伟大的发明者和翻新者之一。

近期雅众文化推出《致后代:布莱希特诗选》,收录了诗人黄灿然精心选译的布莱希特各个时期的代表作226首,以年代为线索分为七辑,呈现其诗歌创作全历程。这些诗歌既是致后代,也是致任何时代的生命,他说“如果让我从布莱希特浩瀚的诗歌中挑出一句话来概括布莱希特其诗、其人”,会选择布莱希特对自己的形容:“不幸消息的通报者。”通过下面这篇导读,让我们理解为何布莱希特被评价是“唯一可以跟卡夫卡和布洛赫在德语文学里、乔伊斯在英语文学里和普鲁斯特在法语文学里比肩的诗人”。

文章图片3
文章图片4

不幸消息的通报者(节选)

文 / 黄灿然

布莱希特是一位伟大戏剧家,更准确地说,是二十世纪最伟大的戏剧家,这是大家都知道的;但他像伟大小说家托马斯·哈代一样,首先是,以及更是一位伟大诗人,则是较少人知道的,但在文学界和诗歌界,却已是共识。诚如批评家乔治·斯坦纳所说的:“在他的歌谣、爱情抒情诗、讽刺诗、模拟田园诗、说教诗和政治诗如今汇集起来之后,很明显,布莱希特是那种非常罕见的伟大诗人现象,对他来说诗歌几乎是一种日常探访和呼吸……毫无疑问本世纪上半叶两位伟大的德语诗人是里尔克和布莱希特。”批评家克利夫·詹姆斯有相近的看法,他说:“对那些把艺术视为美妙的体育竞争的人来说,里尔克正与布莱希特争夺二十世纪最伟大德语诗人的头衔。对他们的标准看法是,布莱希特的诗歌艺术是奉献给社会革命的,而里尔克的诗歌艺术则是奉献给艺术的。”

文章图片5

布莱希特的伟大,是很晚近的事,因为他的诗全集直到1967年即他死后十余年才出版,总共有约一千首诗,其中只有一百七十多首诗是他生前出版过的,包括十多首戏剧中的歌。而所谓生前出版过的,还包括实际上没正式发行过的《斯文堡诗抄》。最新的三十卷本布莱希特作品集则显示,其诗歌占了五卷,总共超过两千三百首。当然,目光敏锐者例如W.H. 奥登,仅凭布莱希特已出版的少数诗歌,尤其是他的早期诗,就把布莱希特列为影响他的十多位诗人之一。本雅明也很早就看出布莱希特的天才,他认为“布莱希特是本世纪最自如的诗人”。汉娜·阿伦特则说:“布莱希特毫无疑问是德国当今最伟大的诗人,以及可能是德国当今最伟大的戏剧家。他是唯一可以跟卡夫卡和布洛赫在德语文学里、乔伊斯在英语文学里和普鲁斯特在法语文学里比肩的诗人。”当约翰·威利特主编的第一部较大规模的布莱希特诗歌英译本在1976年出版时,奥登的好友、也是该诗集译者之一的斯蒂芬·斯彭德认为它是“本世纪重大的诗歌成就之一”,翻译过布莱希特戏剧《三毛钱歌剧》的苏格兰大诗人麦克迪尔米德则称它为“一部最重要和难以估量的诗集”。

布莱希特不停地写诗,不停地搞戏剧活动,但对发表诗歌作品却颇为消极,甚至冷淡。1928年,当小说家阿尔弗雷德·德布林邀请他做一次公开朗诵时,他拒绝了,理由是:“我的诗歌是反对我的戏剧写作活动的最有力理由,大家都会叹一口气说,我爹应让我去写诗而不是去蹚写戏的浑水”。他更重视他的戏剧活动,而把写诗当成非常私人的事。约翰·威利特说,也许布莱希特比除卡夫卡之外的任何大作家都更满足于认为自己更重大的成就应该保持隐而不露。

布莱希特1898年生于奥格斯堡,1927年出版诗集《家庭祈祷书》,1933年希特勒上台时流亡国外,最初辗转于北欧,然后于1939年流亡美国,1947年才重返欧洲,1949年回到民主德国,创办柏林剧团。他的诗亦可以粗略地分为早期、流亡期和后期,每一时期都产生很多好诗和杰作。早期代表作是诗集《家庭祈祷书》,流亡期代表作包括《斯文堡诗抄》,后期代表作包括组诗《布科哀歌》。他写了很多政治诗,其中有些非常出色,有些则是单调教条的。但也许更重要的是,他这种有政治倾向或社会关注倾向的诗人,在写其他领域和题材时,给这些领域和题材带来的新异性和别致性。

文章图片6

德语诗歌语言最伟大的发明者

和/或翻新者之一

赖因霍尔德·格林在其主编的“德国文库”丛书《布莱希特诗文选》导言《布莱希特——一位现代经典作家?》中说,鉴于布莱希特戏剧的国际性影响,其在现代文学中的地位,他当然是“一位总体戏剧理论和实践的完美大师,同时也是一种现代戏剧和剧场的经典(如今几乎已经是正典)形式的创的、史诗的剧场。”他接着说:“至于在德国文学这一较狭窄范围内,尤其是在德国诗歌范围内,布莱希特必须被誉为他所称的'带有不规则韵式的无韵抒情诗’的传播者和难以逾越的大师——这种现代诗如今早已变成了当代德语诗歌极其重要、无所不包的典范。更有甚者,布莱希特必须与歌德、海涅、尼采一道,被视为德语诗歌语言最伟大的发明者和/或翻新者之一,该诗歌语言如同那些重要先行者一样,源自马丁·路德译的《圣经》,路德译本乃是当今整体德语的源头。在我看来,毫无疑问,贝托尔特·布莱希特是,并且仍将是一位真正的现代经典作家,如同数百年来但丁一直是一位真正的中世纪经典作家。”

著名德语文学翻译家迈克尔·汉布格尔在收录于其论文集《第二次洪水之后》(1986)里的精彩论文《朝向古典主义:布莱希特及其后继者》中也认为:“在他那代人的所有德语作家中,只有布莱希特把自己树立为一位'经典作家’,并且不仅在他自己的德语中——跨越种种政治分歧——而且是在国际上。这个经典地位绝非偶然;布莱希特的所有作品都指向一个目标,就是使一种新古典主义成为可能,以及把想象性的写作社会化和政治化,使得它逆转了自卢梭和浪漫主义初始以来的种种历史倾向。”他认为,布莱希特能够做到在私人关注与公共关注之间取得一种古典式的平衡。他补充说:“布莱希特的精湛是通过可想象的最严厉的准则达致的,也即使诗歌的表达功能屈从于首先考虑诗歌对他人的用途和与他人的相关性。”

文章图片7
文章图片8

▲ 传记电影《布莱希特》(2019)

卡伦·利德在收录于《恩培多克勒的鞋子:布莱希特诗歌论集》的文章《布莱希特之后》中认为,布莱希特的《致后代》一诗在后来的作家的作品中享受了一种极其不寻常的“来生”,有一群“也许在德语文学中无人可以与之匹比的后代”,因为“几乎从它被写出来到现在,在布莱希特诞生一百年之后,很多重要德语诗人都感到有必要用这首诗来衡量他们自己和他们的时代。”利德说,布莱希特一开始就使自己与流浪汉式的局外人维庸的“尘世”诗歌为伴,而不是与他所见的德语传统中的放纵和深奥为伍。“他的语言反映了这种选择。几乎从一开始,他就避开感伤和情绪暴露,致力于一种简朴和不带感情的措辞,一种接近于正常口语风格的句法结构,以及一种基本的词汇……他试图建立一种粗鲁的'反传统’,对抗德语诗歌的核心发展模式,该发展模式被迈克尔·汉布格尔概括为'美学自足’。此外,他使自己站在十九世纪和二十世纪初的诗歌主流模式之外,该模式也与'现代诗’建立了联系。”他进而提到,胡戈·弗里德里希1956年出版的《现代诗歌的结构》提出了一条现代诗的发展轨迹,从波德莱尔、兰波、马拉美、贝恩、特拉克尔、艾略特、庞德,一直到翁加里蒂和蒙塔莱。对弗里德里希来说,现代的特点是非理性的、痴迷的想象力,诗人既是技工又是魔术师,诗歌本身则是密封的和独白的。利德说:“不用说,布莱希特的诗歌远离这个模式。布莱希特决定性地否定诗人的经验与作品之间有直接而亲密的关系这一理念,同时在根本上坚持一种沟通姿态,而这种姿态对高调现代主义诗学来说是闻所未闻的。”关于布莱希特诗歌的政治倾向,利德认为,布莱希特致力于创造一种全新的政治诗歌:“真正地,而不是仅仅在修辞上参与生活与语言之间的互相作用。”

不幸消息的通报者

在我看来,自客观、智慧、近于全知全能的歌德之后,德国诗歌基本上是朝着与歌德相反的方向走。我曾在一篇笔记中提到:“歌德以后的诗人,都只能回避或抗拒歌德。歌德是理性的,所以,歌德以后的诗人,多数是非理性的。歌德的文字清晰,所以,歌德以后的诗人,多数是晦涩的。歌德是平和的,善于跟世界妥协,歌德以后的诗人,则多数是激进的,跟世界过不去。”像里尔克这样的诗人,则干脆回避歌德,直到年近四十时读到友人来信摘录的一首歌德诗的片断,才开始“逐渐和带着谨小慎微的态度,赞赏起歌德”。唯有布莱希特,在经过早期的非理性洗礼之后,逐渐和带着开放的态度,隔着好多个时代,对歌德的客观和智慧,尤其是说教诗和哲理诗,作出难得的回应。回想起奥登对布莱希特的喜爱,似乎并非偶然,因为奥登曾在一首诗中说过:

如果可能,我愿意做

一个大西洋的小歌德。

文章图片9

而如果让我从布莱希特浩瀚的诗歌中挑出一句话来概括布莱希特其诗、其人,我会选择他在《流亡风景》中对自己的形容:“不幸消息的通报者。”

新媒体编辑:郑周明

配图:出版资料

文章图片10
文章图片12
文章图片13
文章图片14
文章图片15
文章图片16

进入微店订购文创

秋季文创线上首批限量100份

报纸订阅线上渠道

中国邮政平台

本报为周报,周四出刊,通过邮局寄送,邮发代号3-22,全年订价61.8元

每天准时与我们遇见的小提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