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慢性萎缩性胃炎

 诗仙之家 2013-06-08

治疗萎缩性胃炎,无癌早防,有癌早治,是中医治未病医术的体现.萎缩性胃炎,中医称胃脘痛,是以上腹胃脘部近心窝处经常发生疼痛为主症。

祖国医学对胃脘痛的认识

《内经》对脾胃学说极为重视.《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曰:"木郁之发,民病胃脘当心而痛。"《素问.至真要大论》云:"厥阴司天,风淫所胜,┉民病胃脘当心而痛,上支两胁隔咽不通,饮食不下,舌本强,食则呕,冷泄,腹胀,溏泄,瘕,水闭。"《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曰:"胃病者,腹瞋胀,胃脘当心而痛。"

张仲景《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第十》:"心胸中大寒痛,呕不能食,腹中寒,上冲皮起,出见有头足,上下痛而不可触近,大建中汤主之。"《伤寒论》曰:"阳明病,发潮热,大便溏,小便自可,胸胁满不去者,小柴胡汤主之。"

李东垣著有《脾胃论》等书,重点阐明了脾胃的生理功能,内伤病的致病原因、发病机理、鉴别诊断、治疗方药等学术问题,提出了"内伤脾胃,百病由生"的论点。其曰:"夫饮食不节则胃病,┉胃即病则脾无所禀受。┉故亦从而病焉。"李氏十分重视升发脾胃阳气,创制了补中益气汤、升阳益胃汤等方。对胃的滋降提出:"胃之不足,唯湿物能滋养。"而用芍药甘草汤、生脉散等酸甘之品。

张子和对脾胃病的治疗主张攻下,"凡宿食在胃,皆可下之"若下后"心下按之而满者,尤宜再下之。"他认为"下之治病,人亦所恶闻也,然积聚陈莝于中,留积寒热于内,留之则是耶,逐之则是耶,《内经》一书唯以气血流通为贵,世俗庸之,唯以闭塞为贵,又只知下之为泻,又岂知《内经》之所谓下者,乃所谓补也。陈莝去而肠胃清,症瘕尽而营卫昌,不补之中真补者存焉。"

叶天士倡"久痛入络"之说:"胃痛久而屡发,必有凝痰聚瘀。"

《张氏医通》注意到体质因素与胃病的关系。"肥人心下痞闷,内有痰湿也。"瘦人心下痞闷,乃有郁热在中焦。""老人、虚人,则多为脾胃虚弱,运化不及。"

宋·陈无择《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对胃脘痛的病因证治亦有论述。"胃中风者,人迎与两关上脉并浮而大。胃为脏海,纳五味以滋养五脏,虚而中邪风。故其状额多汗,食饮不下,隔塞不通,腹善满,失衣则瞋胀,张口,肩息,心下淡淡,食寒则泄.""平胃散:治胃实热,口唇干,呕哕,烦闷,大小便秘涩,及热病后,余热不除,著于胃中,四肢发热,口渴,胸满无汗。厚朴、射干、升麻、茯苓、芍药、枳壳、大黄、甘草"。"养胃汤:治胃虚寒,胫寒不得卧,淅淅恶风,洒洒恶寒,腹中痛,虚鸣寒热如疟,唇口干,面目虚浮,呕哕吐泻,四肢疼痛,不思饮食,或伤寒湿,骨节皆痛。厚朴、藿香、半夏、茯苓、人参、甘草、附子、桔皮、草果、白术。"

现代医学对胃脘痛(萎缩性胃炎)的认识

萎缩性胃炎是由于各种致病因素损害胃粘膜,久之侵及粘膜较深层,胃腺受到损害,发生萎缩,数量减少,胃腺分泌功能减弱,造成消化不良,影响吸收,逐渐出现消瘦,乏力,贫血等症状。萎缩性胃炎其胃液中游离酸减少或缺乏,空腹胃液常有上皮细胞、白细胞、粘液及幽门螺杆菌;胃脱落细胞检查见异常细胞、核异质细胞及肠上皮化生等改变;胃镜检查见胃粘膜呈灰白、灰黄或灰绿色,萎缩初期可见到粘膜内小血管,严重者可见到粘膜上大血管如树枝状,甚至血管象长在粘膜表面上;病理检查粘膜萎缩,腺体大部消失,尚可发生息肉,甚至转变为胃癌.

其病因至今尚未完全清楚,一般认为幽门螺杆菌感染是患本病的重要原因,这种细菌吸附在胃粘膜表面分泌多种毒素损伤胃粘膜细胞,而引起慢性胃炎。此外,吸烟,过热饮食,粗糙食物,慢性扁桃体炎等亦可引起.西药对该病的治疗多以缓解症状为主,尚缺乏行之有效的阻断和逆转该病的药物.萎缩性胃炎伴重度不典型增生者考虑行胃切除术。

英国学者研究发现,被幽门螺杆菌感染群体比没有感染的群体胃癌发生危险增加6倍.日本学者也发现长期幽门螺杆菌感染,可引起慢性萎缩性胃炎,肠上皮化生,进而有导致发生早期分化型胃癌可能;倘若在其它致癌因素(如高盐饮食,缺乏新鲜蔬菜,遗传或毒性物质)存在下,是较容易诱发胃癌的,因此,早期清除幽门螺杆菌感染对预防胃癌的发生有积极意义。

病因病机

胃居于膈下,上接食管,下通小肠,其经脉络脾。胃分三部分,其上口贲门部又名上脘,下口幽门部又名下脘,上下脘之间名中脘,三部合之,统称胃脘。胃的主要生理功能是受纳与腐熟水谷,胃以降为和。《素问.玉机真藏论》曰:"五脏者,皆禀气于胃;胃者,五脏之本也。"胃为"太仓","水谷气血之海。""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脾和胃相为表里,居于中焦,同属于消化系统的主要脏器,"脾胃者,仓禀之官,五味出焉。"胃病以受纳腐熟功能障碍,胃气上逆为主要病变。脾病以阳气虚衰,运化失调,水湿痰饮内生为常见。

胃病发生的常见原因有下列几种:

1、寒邪客胃:外感寒邪,内客于胃,寒主收引,致气滞血瘀,经脉凝闭不通,胃气不和,出现肠鸣腹泻脘腹疼痛诸证。《素问-举痛论》曰:寒邪客于肠胃之间,膜原之下,血不得散,小络引急,故痛。

2、饮食伤胃:饮食不节,过饥过饱,或喜好辛酸,恣饮热酒煎熬,或长期食用污染霉变食物,致胃腑受蚀,胃失和降。

3、肝气犯胃:肝胆与脾胃关系密切,木克土也,"土得木而达之。"肝气太过横犯脾胃,脾胃受戕则运化失司,升降失常,腹痛,呕恶,肠鸣,泄泻等证由是而作。反之,肝气不及,郁结不达,不能疏泄脾土,脾失健运,胃失和降,则见脘胁不舒,郁郁不乐,善太息,纳食呕恶等证。《沈氏尊生书-胃痛》云:"胃痛,邪干胃脘病也。┉唯肝气相乘为尤甚,以木性暴,且正克也。"

4、脾胃虚弱:脾胃为仓禀之官,主受纳和运化水谷,若饥饱失常,或劳倦过度,或久病脾胃受伤等,均可引起脾阳不足,中焦虚寒,或胃阴受损,失其濡养而发生疼痛。亦有过服寒凉致脾胃虚寒而痛者。

5、瘀血留着:患病日久,气血运行不畅,经络阻滞不通瘀血内结胃脘而痛。

胃为五脏六腑之大源,上述各种原因皆能引起胃受纳腐熟之功能失常,胃失和降而发生疼痛。胃病之因,单一出现者,病理变化与临床证候比较单纯,治之较易;合并出现者,病理变化与临床证候比较复杂,治之为难。胃病初起多在气分,迁延日久,则深入血分,所以久痛胃络受伤,多见呕血或便黑等证。本病病机寒热交错,虚实夹杂。寒由饮食生冷,积冷成寒,或脾胃阳虚,寒从内生;热因嗜食辛辣酒澧,湿热内蕴或脾胃阴分不足,阴虚内热。虚重在脾胃(阳)气虚;实为气滞,血瘀,湿阻等。

辨证论治

胃痛之主要部位系在上腹胃脘部近心窝处,痛时可以牵连胁背,或兼见胸脘痞闷,恶心呕吐,纳差,嘈杂,噯气,或大便溏薄或秘结,甚至呕血,便血等证。首当辨清寒热虚实,治疗以理气和胃止痛为主,再须审证求因,辨证施治,邪盛以祛邪为急,正虚以养正为先,虚实夹杂当兼顾。

1、脾胃虚弱型

主证:胃脘隐痛,喜暖恶寒,纳差,进寒凉食品疼痛加剧,面色萎黄,神疲乏力,四肢不温,口泛清水,大便溏薄,小便清长,舌淡苔白,脉沉弱。

治法:温中健脾,补气益胃。

方药:黄芪建中汤加减:炙芪15克 炒冬术12克 干姜4克制附片3克 炙甘草3克 甘松3克茯苓12克 炒鸡金10克砂仁3克后下

2、胃阴亏损型

主证:胃脘嘈杂疼痛,食后尤甚,口干舌燥,喜食酸物,五心烦热,心悸失眠,尿少便秘,舌红少津苔少或剥苔,脉沉细。

治法:养阴和胃

方药:益胃汤加味:川石斛15克 炒山楂12克 乌梅7枚南北沙参各12克生地10克 西洋参3克川连3克 杭白芍12克

3、肝胃不和型

主证:胃脘胀痛,串及两胁,胸胁痞满,噯气,呃逆,面色苍黄泛青,失眠多梦,头晕目眩,情绪忧郁时症状加重,舌红苔白,脉弦细数。

治法:疏肝和胃,活络化瘀。

方药:失笑散合旋复代赭汤加减:五灵脂10克 蒲黄10克 丹参20克代赭石12克 旋复花包10克 姜竹茹10克 青龙齿30克先煎 枳壳10克川楝子10克

4、饮食伤胃型

主证:胃痛,脘腹胀满,噯腐吞酸,或吐不消化食物,得食愈甚,吐后反快,大便秘结,苔厚腻,脉滑实。

治法:消食导滞,和胃降逆。

方药:保和丸加减:姜半夏12克 炒三仙各10克 茯苓12克陈皮10克 代赭石12克 大黄5克 连翘12克 砂仁3克后下枳壳12克

5、胃络瘀阻型

主证:上腹疼痛,痛有定处,拒按,病情严重时疼痛加剧可见肢凉,汗出,痛连胸背,或见反复黑便,舌质紫或有瘀斑点,脉细或弦涩。

治法:活血化瘀,理气和胃

方药:膈下逐瘀汤加减:桃仁10克 红花5克 赤芍10克当归10克 川芎6克 丹皮10克五灵脂10克 延胡10克 香附10克川楝子10克 三七6克

6、寒热错杂

主证;胃脘痞硬,干噫食臭,腹中雷鸣下利,舌苔黄白相兼,脉弦数。

治法:辛开苦降,和胃消痞。

方药:甘草泻心汤加减:炙草5克 黄芩10克 大枣十二枚 干姜5克姜夏10克 川连4克生晒参5克大黄3克 蒲公英15克

近年来,国内学者对临床治疗胃病的常用53味中药及其复方,分别对幽门螺杆菌作抑菌试验,发现大黄、黄连、乌梅、丹参、三七对幽门螺杆菌有较强的抑菌作用;大黄能减少胃液分泌,降低胃游离酸及胃蛋白酶活性,有清除幽门螺杆菌作用,减轻炎症程度,改善局部微循环,有利于溃疡愈合。黄连主要成分为小蘖碱,抗菌谱较广,对幽门螺杆菌抑菌最高,并且对乙酰胆碱有解痉作用。三七不仅杀菌作用较强,且能通过改善胃粘膜微循环,而加速萎缩性肠化生或增生组织病理逆转。此外,蒲公英、白花蛇舌草、半支莲、连翘、徐长卿、莪术等药理证实有杀灭幽门螺杆菌作用。

胃脘痛大多是久病,常因七情损伤,饮食不节而成,临证又多以寒热虚实错综交织出现,因此治疗胃脘痛必详细辨证方可取效。中医药对胃癌前病变的治疗因人、因病、因证而异,是在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的精神指导下制定的,充分体现了"无癌早防,有癌早治"的治未病原则。

2.胃癌的中医治疗

胃癌是发生于胃部上皮组织的恶性肿瘤,流行病学调查业已证实我国是胃癌发病率和死亡率最高的国家之一,约占消化道癌肿死亡人数的一半,每年新发生的胃癌患者约20万,发病率亦居各种恶性肿瘤之前列。能手术切除的占确诊病例的50%,手术切除病例的5年生存率大约20%左右。中医典籍中无胃癌之病名,按临床表现分析,属于祖国医学"噎膈""反胃""伏梁""胃脘病""癥瘕""积聚"等病症范畴。例如当癌瘤引起贲门狭窄,导致进行性吞咽困难与"噎膈"的进食噎塞不利,甚至食入即吐的症状非常相似,当癌瘤引起幽门狭窄或完全梗塞时,其临床表现与汉代张仲景所说"胃反",《扁鹊心书》所说的'翻胃'基本相同。《灵枢-四时气》篇云:"饮食不下,膈塞不通,邪在胃脘。"《素问-至真要大论》篇曰"胃脘当心而痛,上支两胁,甚则呕吐,膈咽不通。"《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曰;"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宿谷不化,名曰'胃反'。"《外台秘要-癥癖等一切病》篇云:"心腹积聚久癥癖,块大如杯碗,黄疸,宿食朝起呕变,支满上气,时时腹胀,心下坚结,上来抢心,傍攻两胁,彻背连胸"以上描述,指明了本病的病变部位和主要临床表现。对病因病理,则认为与饮食不当,情志抑郁或久病不愈有关。如《圣惠方-治反胃呕哕诸方》云:"夫反胃者┉则有因饮酒过伤脾胃,劳乏所致┉则有因忧悒蓄怒,肠结胃翻所致,则有宿滞癖痼,积聚冷痰,久不全除,致成兹疾"。对某些可能成为胃癌的前期病变也早有所警惕。如《证治汇补-吞酸》篇说:"吞酸,小疾也,然可暂而不可久,久而不愈为噎膈反胃之渐也。"对胃癌的防治,《医贯-噎膈论》指出:"必外避六淫,内节七情,饮食自养,滋血生津,以润肠胃┉气清血和,则脾气健运而食消传化矣。"综上所述:祖国医学对胃癌的病因病理,治疗及预防有着广泛而深入的研究。

胃癌的病因病机

胃为水谷之海,百物聚集之地,又为多气多血之乡,人赖胃气而生,饮食药饵,先伤于胃,物聚类杂,最易壅塞,胃癌之生系饮食失节,忧思过度,脾胃受损,运化失常,气结痰凝,瘀毒互结而成,若先天不足则更有易感性。

1、情志因素

中医历来十分重视情志与疾病的关系,认为"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寒则气收,炅则气泄,惊则气乱,劳则气耗,思则气结┉。"《内经》指出胃癌是"暴忧之病"忧思伤脾,脾伤则气结,气结则津液不能输布,聚而成痰;恼怒伤肝,肝伤则气郁,气郁则血流不畅,积而成瘀,痰瘀互结,壅塞腔道,阻隔胃气,引起进食噎塞难下;肝气郁滞,常可横逆犯胃侮脾,以致肝胃不和,气郁日久,则可气郁化火伤阴,损伤脉络,症见胃痛,吐血,便血等胃癌症状。忧思郁怒不仅可以致病,而且往往使病情加剧,许多胃癌患者,一旦查证是胃癌,立即忧心忡忡,食欲明显减退,全身无力,悲观失望,削弱了求生意志和自身防御,抗癌能力,这些都说明肿瘤的发生与精神情志密切相关。

2、饮食因素

饮食劳逸是人类生存和保持健康的必要条件,饮食要节制,劳逸要适情,否则会影响人体生理功能,导致气机紊乱或正气损伤,中医早就认识到饮食劳伤,可导致胃癌的发生。若恣食膏梁厚味,辛辣炙煿之品,影响脾胃运化功能。脾主湿,脾虚不能运化水湿,湿蕴于内,积久不散,津液不化,津枯凝集痰浊积而为肿物,《医碥·反胃噎膈》也认为噎膈的成因为"酒客多噎膈,饮热酒者尤多,以热伤津液,咽管干涩,食不得入也。"上海消化道病研究所研究发现,胃癌区及癌旁区细胞内维生素A、E、B12、及维他命胡萝卜素含量显著低于非癌的胃标本对应区细胞中的含量,这表明胃癌的发生与维生素的缺乏有重要关系,这种关系在癌前期已在细胞内部发生。因而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从食物中摄取充足的维生素及胡萝卜素,不要长期食用腌菜,干咸鱼,熏制品,不吃污染霉变食品。对防范胃癌的发生是重要的。

3、先天因素

先天因素即遗传因素,胃癌有否遗传?胃癌多见于一些家庭,与遗传有一定关系。它的发生率在患者的亲族中比对照人群要高四倍;而A型血胃癌发病率高于其它血型的人,说明胃癌是受多因素性基因影响的。有先天素体不足,长期存在慢性胃疾。在此基础上复因情志失调,饮食失节,发生胃癌的危险性就会增加。

胃癌的临床治疗

中医治疗

胃癌早期多属肝经气郁,脾胃阳虚证型;中期多见湿浊内生,血瘀痰凝证型;晚期则多见胃热津伤,气血双亏,瘀毒内阻。

1、肝胃不和型

主证:胃脘胀满,时时作痛,串及两胁,口苦心烦,嗳气陈腐,饮食少进或呕吐反胃,大便干结,舌苔薄黄或薄白,脉弦细。

治法:疏肝和胃,降逆止痛,消瘤。

方药:逍遥散加减:柴胡12克 郁金12克 杭白芍12克砂仁3克后下 玫瑰花6克 姜夏12克 川连3克 炒三仙各10克全瓜蒌20克代赭石先煎12克 藤梨根30克

2、脾胃虚寒型

主证:胃脘胀满隐痛,喜温喜按,或朝食暮吐,暮食朝吐,或食入经久仍复吐出,时呕清水,面色晄白无华,神疲肢凉,便溏,或完谷不化,舌淡胖边有齿痕,苔白滑润,脉沉缓或沉细濡。

治法:温中散寒,健脾和胃。

方药:理中汤加减:人参10克 白术12克 茯苓12克姜夏10克 高良姜8克炙草6克生芪30克肉桂后下5克 米仁30克

3、痰湿凝结型

主证:脘腹疼痛,胸闷不舒,肢懈乏力,呕吐痰涎量多,舌黯淡,苔滑腻,脉细而濡。

治法:化痰散结,温化中焦

方药,开郁二陈汤加减:瓜蒌皮12克 姜夏12克 茯苓12克苍术12克 白术12克 夏枯草30克 牡蛎30克先煎 川朴10克

4、胃热伤阴型

主证:胃脘灼痛,嘈杂不安,食后加重,口干且苦,五心烦热,大便秘结,舌红无苔,脉细数。

治法:养阴益胃,清热解毒

方药:玉女煎合增液汤加减:石斛15克 元参20克 知母10克生地10克 天花粉12克 南沙参15克半支莲30克 蛇舌草30克

5、瘀毒内结型

主证:胃脘灼热刺痛,食后痛剧,脘胀拒按,心下触及痞块,肌肤枯燥甲错,或有呕血便血,舌紫暗或见瘀斑,脉沉弦,细涩或弦数。

治法:清热解毒,活血化瘀,消瘤

方药:失笑散加味:生蒲黄10克 五灵脂10克 制元胡10克当归12克 半支莲30克 蜂房12克屯梨根30克 守宫3枚苦参30克

6、气血双亏型

主证:胃癌晚期,高度贫血,形体消瘦,面目虚肿无华,神疲乏力,心悸气短,头晕目眩,虚烦不寐,自汗盗汗,畏寒身冷,纳少乏味,上腹包块明显,舌淡胖苔少,脉虚细无力。

治法:补养气血,健脾益肾。

方药:十全大补汤加减:黄芪30克 何首乌15克 人参10克白术12克 茯苓12克 当归12克仙灵脾12克 杭白芍12克 炙甘草5克炒三仙各10克 浮小麦30克牡蛎 30克先入

综合治疗

应用中医药来调整胃癌患者内在抗肿瘤能力,治疗手术的并发症,减轻放、化疗的毒副反应,是提高疗效的有效手段,可贯穿治疗过程中的始终。

1、中医对手术治疗的配合

术前治疗的目的在于调整阴阳气血、脏腑功能,最大限度地恢复正气,使之能顺利接受手术。治疗的原则是补养气血,健脾和胃,滋补肝肾,常用方药有四君子汤、八珍汤、保元汤、十全大补汤、六味地黄汤等。这些扶正药物能增加病人免疫功能,增强患者周围血中的白细胞总数及T淋巴细胞活性。笔者临床上常嘱胃癌病人术前服用别直参一支,确有减少手术疼痛。手术疤痕愈合好,术后体力恢复快的效果。

术后治疗主要是手术所造成的一些并发症。如低热、盗汗、食欲差、肠胃功能障碍。治法上应进行八纲辨证,区分轻重缓急,辨证论治如下:

低热:方药用太子参10克 南北沙参各10克 地骨皮10克银柴胡10克 知母10克 川石斛15克 元参10克 生地12克生草3克西洋参5克

盗汗:方药用牡蛎先入30克 龙骨先入30克 炙芪30克碧桃干10克 糯稻根15克 穭豆衣12克 杭白芍12克 萸肉12克仙鹤草30克

食欲差:方药用党参12克 茯苓12克 冬术12克甘草3克 炒六曲12克 沉香曲12克 炒二芽各10克 红枣20克平地木12克 香附10克

泄泻:方药用川朴10克冬术12克 炒诃子肉10克龙骨30克 玉果炭10克 制附片5克石榴皮10克 生芪30克茯苓10克 炒鸡金10克 炮姜6克

胃肠粘连:方药用乌药12克 枳壳12克 红屯30克银花屯各15克 蒲公英30克 半支连30克杭白芍10克 黄连5克黄柏10克 丹皮10克 制大黄10克

2、中医对放疗的的配合

目前对胃癌的放疗只应用术前及术中,中医配合治疗的作用,在於减轻放疗副反应,维护患者的正气,使之顺利手术,放疗的常见症状会出现恶心,食欲差,严重时可有呕吐、放疗后期尚可发生腹痛腹泻,血象下降,免疫功能下降等,根据病症可用以下方药治疗。

恶心、呕吐:方药用姜夏10克 代赭石先入12克姜竹茹12克公丁香3枚 沉香5克 旋复花包煎12克白芍10克 砂仁后下3克

食欲差:方药用党参12克 茯苓12克 冬术12克甘草3克 炒六曲12克 沉香曲12克 炒二芽各10克 红枣20克 平地木12克 香附10克,适当增补一些健脾理气药,血象的免疫功能下降可用黄芪建中汤及八珍汤、十全大补汤,症状严重尚可用人参5克 河车粉10克 灵芝12克 仙鹤草30克 冬虫夏草之类药物增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