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城镇化不应存在单一化模式

 fy5878150 2013-06-10
城镇化不应存在单一化模式
 
赵红军
 
        自新一届中央提出城镇化战略以来,无论是学界、政策界还是普通群众,都不约而同地将城镇化放在嘴边,成为大家饭后茶余、工作讨论中的热门话题。然而,有关城镇化的说法就像是水中看花那样,不同的人看上去总是绽放出非常不同的摸样。
        比如,有人认为,中国当下的城镇化绝不应该再走政府主导的城镇化道路,而应该发挥市场以及其他市场主体为主导的城镇化道路,因为城府主导的城镇化已经在中国走了那么多年,但总体上的效果却并不理想,相反发挥市场主体的积极能动性,却可能是未来若干年中国城镇化的主流,因为它能探索一条不同于传统城镇化的新的道路,同时也能较好地克服政府主导的城镇化所隐含的一系列制度和体制难题。
        又如,有人认为,中国未来的城镇化应该走的大中城市主导的城镇化,而不是小城市主导的城市化,因为无论是从城市规模、市场容量、城市效率来说,还是从污染治理、对环境的影响等角度来看,大中城市都具有相对于中小城市的比较优势。相反,有人则从城市用地规模、基础设施投资、噪音等角度,认为大中城市在这些方面可能并不具有相对于小城市的比较优势。
        经济学家对待这些不同说法的惯常做法就是实证分析。首先,找出各自假说的解释性变量与被解释变量,然后找到相关的代理变量,最后再通过一系列的计量检验方法,就能很快验证各种假说的有效性和解释力。比如,哈佛大学著名经济学家Glaser在其新近出版的《城市的胜利》一书中就详细地检验了这些不同假说的解释力。他的结论显示,大城市不仅具有相对于中小城市化而言的经济效率、市场容量优势,而且还具有在环境治理、基础设施投资、知识生产、消费等方面的规模经济优势。即使从犯罪率来看,来自全球城市的面板数据也发现,大城市也将具有相对于中小城市的比较优势。此外,从内生经济增长的角度来看,大城市也将拥有相对于中小城市的所谓城市经济甚至区域经济特征。
        尽管如此,有关城镇化的各种谬误仍将持续,原因很简单,有关城镇化的真理从经济学家传递到普通百姓那里,往往需要三十年、四十年甚至五十年的时间。另外,某一经济学家发现的真理,是否可称得上是真理,还需要更多经济学家一而再、再而三地的检验,才可能成为所谓公认的真理。这么算来,有关城镇化的真理要变成公众的共识可能将需要更长的时间。
        还好,时间总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或迟或早,真理总将水落石出,谬误总将烟消云散。
        所以,对当下的我国而言,允许不同的城镇化模式相互试点,不断试验,最终我们总是能选择出最适合中国国情的城镇化道路。从这个意义上说,我反对全国一个模式的所谓一刀切式城镇化,而更加推崇多种城镇化模式并举的城镇化道路。
        在我看来,城镇化既存在着工业带动的城镇化模式,也存在着服务业带动的城镇化,还存在着研发、教育、旅游等带动的城镇化发展模式。从产业推动的城镇化角度来看,既存在着单一产业带动的城镇化,也存在着多产业带动的城镇化。因此,允许不同地区进行不同的城镇化实验,允许不同的城市进行不同的实验,将是未来若干年推动中国城镇化的最好策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