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与朱虹先生的一段书缘

 红瓦屋图书馆 2013-06-10
与朱虹先生的一段书缘
徐 鲁
  徐 鲁

  闲暇时,我喜欢逛一逛旧书铺和旧书摊。倒不一定是像一些旧书收藏者那样,怀着明确的猎书、淘书的目的,有时纯粹只为感受一种故纸芬芳,享受一下翻阅旧书的好奇和乐趣。也因此,在我的心目中,旧书商,是一个十分美好和温暖的词,总让我想到那些令人尊敬、让人怀念的卖书人和藏书人,想到电影《查令十字街84号》里那家旧书店,那位善良的旧书商和他远在美国的读者之间的浪漫、温暖的故事。

  我在二十多年前,买到过一本“三联版”旧书,英美文学专家、翻译家朱虹先生的《英美文学散论》。这本小开本的素雅小书,系三联书店“读书文丛”的一种,我很喜欢。全书虽然篇幅不大,却是朱虹研究英美文学的一本极具分量的学术文集,文风也十分隽永清丽。书中还留下了美学家朱光潜先生的一篇珍贵难得的序言。

  在这本旧书里面,还夹着一张读书卡片,上面用秀丽的钢笔字写着一首短诗《真正的体贴不声不响》:“真正的体贴不声不响,它不会与任何感情混同。你不必小心翼翼地用皮衣,裹住我的肩头与前胸。你也不必倾诉,初恋时的衷情。我是那么熟悉,你那顽固的、贪婪的眼睛。”这娟秀的字体和隽永的诗句让我不禁想象和猜度着:写下这首小诗的人,或许就是这本《英美文学散论》原来的主人,那个写在扉页上的名叫“胡怡”的人?也许是个女孩?那么,这首诗是她自己的创作,还是从哪里抄来的?她是要把它写给谁呢?她是正处在热恋之中,还是已经尝到了失恋的滋味?她所“熟悉”的那双“顽固的、贪婪的眼睛”,给她带来的是痛苦还是欢乐?我还想到,能够购买和阅读《英美文学散论》的人,大致应是具有相当文学品位,并且是一个爱书的人吧?那么又是什么原因使这本书离开了他或她,而流落到旧书店里来了呢?

  过了五六年之后的某一天,和一些电视界的朋友一起吃饭,席间有一位女士,是电视节目的编导,芳名就叫“胡怡”。这使我顿时想到了写在《英美文学散论》扉页上的那个名字。我试探着把话题引向了阅读,顺便问了她一句:你大学时代喜欢读些什么书?答曰:外国文学。“我也喜欢外国文学。”我心中窃喜,又说道,“我读过一本三联版的、白色封面的《英美文学散论》,我很喜欢。”胡怡想了想,说:“我也读过这本书,我自己还买过这本书,是翻译家朱虹的著作……”这时候,我心中有数了。这真是一个“小世界”啊!而因为一本书带来的缘分,我很珍惜。

  不久,我约了胡怡喝咖啡,带去了那本旧版的《英美文学散论》,让她重睹了自己的签名,还有夹在书中的那张写有诗句的小卡片。记得当时,胡怡十分惊讶,翻动着书本,看着小卡片,眼睛一下子就湿润了。她也许是想到了“初恋时的衷情”。我想把这本小书送还给胡怡,但是她说:“这本书现在已经属于你了,也许你留着更有意义。如果你愿意,你把这张小卡片给我留个纪念吧。”就这样,这本旧书仍然留在我这里,小卡片则物归原主了。

  又过了十多年后,2012年深秋时节,我有幸参加了在东湖边召开的海外华文女作家年会。在会议上,我意外地见到了心仪已久的女翻译家和学者朱虹先生。第二天,我特意带上那本保存完好的旧书《英美文学散论》,请先生题词留念。朱先生是虚怀若谷的大家闺秀,分别用中文和英文题写了两句温润和客气的纪念语。如今,这本素面而雅致的小书,成了我书房里的一册珍贵的题签本。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