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赵孟頫书法讲稿

 白罂粟 2013-06-13

赵孟頫书法讲稿

    我们今天要讲的这一位古代重量级的书法大家,就是曾让元世祖忽必烈惊为“神仙中人”,仁宗爱育黎拔力八达比之“唐李太白、宋苏东坡”的赵孟頫。他不但是元代书坛的领袖与新一代书风的主导者,更是艺术史上一位难得的全才。他在书法、绘画、篆刻、鉴赏等方面均有不一般的影响与地位。

 

一、赵孟頫的生平

 

    赵孟頫,字子昂,号松雪道人、水精宫道人。浙江吴兴(今浙江湖州)人,为宋太祖之子秦王赵德芳十世孙。他祖籍大梁(今河南开封)。南宋宝祜二年(1254)生于吴兴(今浙江湖州),元英宗至治二年(1322)卒,享年六十八岁。历官翰林学士承旨、集贤学士,封荣禄大夫。卒后追封魏国公,谥文敏。著有《松雪斋文集》。据其居地字号,人称赵吴兴、赵松雪;据其官职,人称赵承旨、赵集贤、赵荣禄;据其封谥,人称赵魏国、赵文敏。

    以上是赵孟頫常规性的简介,下面择要作进一步的介绍。

    赵孟頫五岁开始学书习文,八岁随父亲的仕途到达金陵(今江苏南京)。他的父亲喜爱书画,善鉴赏,有一定的收藏。从政之余还重视著述,身后留下《宾退录》十卷。赵孟頫从小受到父亲的薰陶与影响,加之他聪慧而内秀,于诗文书画渐入堂奥。父亲过早去世后,他在母亲的激励下刻苦自厉,潜心学问,终成俊才。他少年时为文出言便受到乡贤的好评。十四岁时,他以父荫补官,因为年少,仍留在家中修学。十九岁时他考中国子监试,并获得他在南宋所得的惟一官职一一真州(今江苏仪征)司户参军。他二十五岁时宋王朝覆灭后闲居家中,以书画创作与著述自娱。此时他巳学有成就,颇得时贤好评,被列为“吴兴八俊”之首。因文名远扬,四方来宾不息,或以重金得其文采为荣。

     元代入宋后国势渐稳,统治者充分意识到了要用汉人辅佐治汉,尤其要起用江南士人的重要性。至元十九年(1282),行台治书侍御史程钜夫受元世祖忽必烈的派遣,赴江南搜访遗逸时便遭遇到了赵孟頫,并诱迫其出仕。赵孟頫坚辞之,并表示自己愿效巢父、许由之行而常作隐士。四年后程钜夫再次奉命南下选才,得廿四人,赵孟頫以人品才华居其首。这是赵孟頫第三次被推荐或挑选出仕,其间曾为时任吏部尚书的夹谷之奇所激赏,力荐其为翰林国史院编修官,也因赵孟頫力辞而作罢。程钜夫长赵孟頫五岁,其本身亦为汉人,且擅长于书法,入元后官至翰林集贤学士承旨。赵孟頫与他年龄相当,有共同的爱好,盛情举荐、现身说法,终于说服赵孟頫弃隐而归新朝。

    历史上对赵孟頫出仕元朝有各种不同的观点,或认为他是宋室后代,出仕即属失节,关乎人品。或认为赵孟頫仕元之时大局已定:宋室灭亡已近十年,元统治已近十六年,此时出仕新朝巳无关气节,属有志之士谋求发展的正当之举。更何况赵孟頫出仕后为国家、尤其是为传统艺木作出那么大的贡献呢?!

    赵孟頫后来在元代书画史上有如此杰出的地位,不能不提到程钜夫举荐的功绩。如果赵孟頫一直隐于故里,而未能人京得见大都内府所收藏的历代书画,也未能获得那么高的社会地位,也未能获得二代帝王的隆遇与推祟,赵孟頫在艺术上的成就与作用都会受到影响,也许元代的书画史就不是今天所见到的模样了。

    至元二十四年(1287),赵孟頫应征到大都。他才气英迈,神采秀异,世祖忽必烈一见而惊为神仙中人,赏识异常,经常召其应对,常至夜深方罢。供职大都五年,官拜奉训大夫、兵部郎中,后迁集贤直学士、奉议大夫。至元二十九年(1292),出任济南,进朝列大夫,同知济南路总管府事,兼管本路诸军奥鲁。

    赵孟頫出仕后,深得元世祖忽必烈赏识,知为国家栋梁之材,屡欲重用之,皆因内阁有异议而未果。这对于忽必烈来说是一种无奈的遗憾;对于赵孟頫来说是一种无奈的失望,甚至使其生起悔恨出仕与重归隐逸之心。

    1294年元世祖去世。元贞元年(1295)应成宗之召,赵孟頫赴京修《世祖实录》,他以病辞归。大德二年(1298)春,成宗又召赵孟頫等善书者入京抄经。大德三年(1299)如愿地获得了江浙行省等处儒学提举一职,并擢拔为集贤直学士。

    赵孟頫一生得到二位帝王特别的青睐,一位是世祖忽必烈,另一位便是仁宗爱育黎拔力八达。

武宗至大三年(1310),太子爱育黎拔力八达与太子太师沈王王璋(高丽忠宣王)招贤,召赵孟頫再赴大都。仁宗接位后,至大四年(1311)他升为集贤侍讲学士,中奉大夫,官从二品。皇庆二年(1313)六月,又升至翰林侍讲学士,同年十一月转集贤侍读学士正奉大夫。次年十二月升集贤学士、资德大夫正二品。仁宗延枯三年(1316)七月,再拜翰林学士承旨、荣禄大夫、知制诰兼修国史从一品,官至一品,推恩三代。

    延佑六年(1319),赵孟頫致仕还乡。途中夫人管姬不幸病逝,他哀痛之极。他们夫妇感情深笃,历来传为艺林之佳话。洪升《四婵娟》第四折《画竹》写的便是他们的故事。元英宗至治二年(1322)六月,从大都得请南归湖州故里已四年的赵孟頫无疾而终,逝世当日“犹观书作字,谈笑如常时”。有高人入灭之境界。至顺3年(1332),追赠荣禄大夫、江浙等处行中书省平章政事,追封魏国公,谥文敏。

    仁宗对赵孟頫的赏识乃至重用,可谓君巨情深谊厚的一则一佳话。仁宗尝云:“文学之士,世所难得,如唐李太白,宋苏子瞻,姓名彰彰然,常在人耳目。今朕有赵子昂,与古人何异。”将赵孟頫比之唐朝的李太白,宋朝的苏子瞻,真是高得不能再高的评介了。仁宗又云:“与左右论公人所不及者数事:帝王苗裔,一也;状貌映丽,二也;博学多闻知,三也;操履纯正,四也;文词高古,五也;书画绝伦,六也;旁通佛老之旨,造诣玄微,七也”。想当年唐太宗特别欣赏虞世南,赞其五大优点:“一曰德行,二曰忠直,三曰博学,四曰文词,五曰书翰。”仁宗则归纳出赵孟頫七大优点,不可不谓旷世之高誉也!

    仁宗所总结的赵孟頫的七大优异品质,非常值得大家的关注与重视,这确是了解赵孟頫,研究赵孟頫的总则与导言。“一”讲的是他出身于人世最高贵的帝王世家;“二”讲的是他的身材长相出奇的端庄美好;“三”讲的是他不但学问宽博,且见多识广;“四”讲的是他的品德高尚,作风纯正;“五”讲的是他的文章与谈吐皆有传统高风;“六”讲的是他的书法与绘画的造诣与成就卓绝;“七”讲的是他对道、释两教的宗旨与修行上都达到了高玄深微的程度。试想,这么完美出众的人,能不受到当朝与历史的高评而流芳千古吗?!
如参照书法史料与以往论家之说,欲对赵孟頫一生的书学作个概括,可将其分判为:仿古之前期,融古之中期与变古之后期。前期则以兼习诸名家书与背习《千字文》为主,可谓博涉得法阶段。中期则以王羲之各体书为核心,融古而存我,可谓融通兼得阶段。后期则取舍李北海书风,裁成自家之面目,可谓成熟发挥阶段。

     关于赵孟頫书法学习之起步,我想首先可以追朔的他的第一位启蒙老师一一父亲。一般而言,儿时耳濡目染的影响都不容小视,何况他父亲是一位喜爱书画、善于鉴赏,有著述,且有一定收藏的雅士。可惜的是他父亲的书迹没见介绍过,所以书迹上有无直接的影响不好论定。但从赵孟頫较早就临习智永《千文》与《兰亭序》来推论,他父亲应是“取法乎上”的倡导者。所谓“取法乎上”,就是取法传统经典大家的法迹,这无疑是一条最保险、也是最正确的书学道路。

    在赵孟頫书学的前期,书评中多次提及的宋高宗赵构(思陵),应是对他影响最大的书家。这位全身心躭于书艺的皇上自述道:“余自魏晋以来至六朝笔法,无不临摹。”“凡五十年间,非大利害相妨,未始一日舍笔墨”。正是这么痴迷与用功,于书法“所得颇深”的皇帝,还曾自信地喊出“古人岂难到也!”的心声,并希望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能的中兴南宋的书道。赵孟頫既为宋王室后裔,受这一位书法成就不低的祖宗辈的皇上的影响,应是合情合理的事情。赵孟頫曾在髙宗所书《孝经》后题云:“至于圣翰,沉潜展玩,留心多矣。”赵孟頫受高宗赵构的影响应该有这么几点:一、正草兼工;二、勤奋用功;三、众体兼收;四、究心大王;五、善于取舍。

    在赵孟頫学书历程中,有一个人物不可不提,即与其堪称知己同参的鲜于枢(1246一1302)。鲜于枢能诗善乐,又擅鉴识,尤以书法为世所誉。赵孟頫二十五岁那年在杨州与年龄大八岁的鲜于枢相遇,遂成莫逆。他们相互切磋、相互影响,互相受益、互相推重,成就一段书坛佳话。鲜于枢曾建议赵孟頫“从右军入手”,自此多仿大王书,书艺更进。鲜于枢提倡书法要放胆而为,这对相对拘谨的小老弟定有启发。赵孟頫很赞赏鲜氏的草书,曾云:“仆与伯几同学草书,伯几过余远甚,仆极力追之而不能及。”

    综合赵孟頫的自述与各家评论,他在后取法学习的名家有赵构、钟繇、智永、钟繇、王羲之、王献之、欧阳询、虞世南、诸遂良、颜真卿、柳公权、李北海、索靖、萧子雲、李斯等。其中对他影响最大的应数赵构、智永、王羲之、李北海四家。而四家中的重中之重无疑又是书圣王羲之。他认为王羲之书法“总百家之功,极众体之妙”,所以也最值得深思力学。对赵孟頫的书学了解越深,越能觉察到他对王羲之的书法迷恋巳到了刻骨铭心、亦痴亦狂的程冲度了。赵孟頫取法王羲之,在楷、行、草全面兼学并取的同时,用心用力最多的是《洛神赋》、《兰亭序》、《圣教序》、《十七帖》数种”。《兰亭序》可谓他学羲之书的核心中的核心。在此有必要提出的是,赵孟頫临习王羲之《兰亭序》最多的是欧阳询所临的、被称之为“定武本”的《兰亭序》。再看欧阳询的这个临本,比公认最接近于真迹的冯承素的摹本相较,要规矩工整许多。知道了这一点,就能理解赵孟頫所临《兰亭序》何以偏于工整,而乏俊逸跌荡之态,与夫洒脱自在的风神了。然而这种风格恰恰是符合他的品质个性与审美理想的,更是赵氏书法中的主体灵魂。

    下面介绍二则元时同人的记载,来了解赵孟頫书学的情况。其一,与其同时的柳贯云:“犹记寒夕宿斋中,文敏谈余,试濡墨复临颜、柳、徐、李诸帖。既成,命取真迹一一覆校,不惟转折向背,无不绝似,而精采发越,有或过之。”于此不惟知其取法之宽泛,更能知其模似各家书逼肖的技能。其二,稍晚的赵访云:“往岁游吴兴,登松雪斋,闻文敏公门下士言:‘公初学书时,智永《千文》临习背写,尽五百纸,《兰亭序》亦然。’”于此可知其前期即深浸《千文》、《兰亭序》,且能纯熟背写。智永不但是王羲之的七世孙,而且被公认为钟王书法传统的重要继承者与传法之人,在书法史上有着承上启下的杰出地位。他的《千文》更是他书学的精华所在,也是他宏扬法统的范本,历代皆珍重之。赵孟頫将智永《千文》作为重点,无疑是正确的选择。

    自然,赵孟頫远不止此,他二十余岁时,自谓学过锺繇,曾以锺法书鲜于枢先君墓石,在《哀鲜于伯畿》诗中云:“我时学锤法,写君先墓石。”又自云中年“学褚河南《孟法师碑》,故结字规模八分”。晚年碑版之书又参以李邕之法,后世评者均认为他于李北海下力至深。此外,他曾有《临褚河南枯树赋》传世。即如后人认为他所超越的对象“宋四家”的书作,亦每有临习,扬其长而避其短,他跋苏东坡书《醉翁亭记》云:“夫有志于法书者,心力已竭而不能进,见古名书而长一倍。余见此,岂止一倍而已。”董其昌在其题跋中曾记曰:“余尝见赵吴兴作米书一册……颇得襄阳法,今海内能为襄阳书者绝少。”可见他于米芾笔法也曾用功。元人贝琼还提到“吴兴文敏公少学山谷书,后学锤繇”。此外,赵孟頫章草学索靖、萧子雲,隶学梁鹄,篆学李斯,小楷取法东晋道士杨羲《黄庭内景经》,真可谓广采博收,冶熔百家。
 如果用一句最简单的话来说明赵孟頫的书法成就的话,可以用“集书法之大成,开一代之风气”这十个字来概括之。他在历史上的最大功绩是使钟、张、二王所确立的、渊源有自的书道正法在元朝获得了全面的复兴。他本人也以超常的智慧与努力,经过千锤与百炼,终于形成了自己可称之为“新古典主义”的新颖书风,从而成为新一代的宗师与典范。赵孟頫书法成就与影响之大,在元、明、清三朝无出其右,一直绵延至今。明人何良俊所称赵氏为“唐以后集书法之大成者”,显然不是一句虚言。元末卢熊云:“本朝赵魏公识趣高远,跨越古人,根柢锺王,而出入晋唐,不为近代习尚所窘束,海内书法为之一变。”赵孟頫此 “一变”,便涵盖了书史五六百年。正如胡汲仲所谓“上下五百年,纵横一万里,举无此书。”

    赵孟頫书法的特色亦可用六字字来概括之:一曰正统,二曰典雅,三曰和美。他一生深浸传统正法之中,努力从古人法书中吸取养分。值得关注与重视的是,赵孟頫的书学道路显得相对的直捷与简明,没有一般书法家呈现的大的变化与波动。虽然不同阶段因学习对象有异而有一些变化,但始终保持着正统,典雅,和美为之基本特色的,且能贯彻始终的书风。不管是锤繇的古朴,王羲之的淳美,还是李北海崛强,一旦在他的笔下出现,似乎都经过了一番“中庸”的特殊处理,都打上了“赵体”的烙印。

    赵孟頫的书法,在当代就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朋友、学生、亲人争相效仿。受他影响的同辈书友有鲜于枢、邓文原,学生辈的书家有虞集、柳贯、钱良佑、朱德润、柯九思、揭侯斯、张雨、俞和等。亲人中他的胞弟赵孟额、妻子管道昇,儿子赵雍、赵奕均规模“赵体”,在元代有能书之名。赵孟頫的书法还影响了明清二代的书风,士人民间不乏仿效者。明代的文征明与董其昌二位大家,不约而同地将赵孟頫作为座标与竞争的对手。人清后,乾隆皇帝酷爱其书,使赵书再度风靡朝野。因此,赵孟頫作为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大家,与他所领导的全面回归的古典主义书法潮流,在书法史上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赵孟頫在书法历史上是无愧为一位各体兼善的大家。《元史》本传评论他的书法成就云:“篆、籀、分、隶、真、行草书无不冠绝古今,遂以书名天下。”可谓言简意赅,高度概括之论。在各体之中,成就最突出的应该是他的楷书与行草书。传世作品也以这二种书体为多,对后世的影响也最大。

    赵孟頫的楷书作品可分为小楷与大楷二类。在谈到楷书的成就时,特别应该指出的是:历代楷书真正有成就的大家,无一不是行草书的行家里手。楷书看似非常工整统一的书体,最容易写得刻板吊滞。最难能可贵的是,既要笔法结字精到,又欲有飞动自然之势。此所以专攻楷书的不一定能写好揩书,难得楷书之名的道理所在。

纵观赵孟頫的小楷书的取法,主要得力于锺繇、王羲之、王献之、智永、钟绍京、赵构等。他对王羲之《乐毅论》《黄庭经》《东方朔画赞》、王献之《洛神赋》,锺繇各帖临摹功夫极深。

    赵孟頫传世小楷代表作有《老子道德经卷》、《汉汲黯传》、《过秦论》等。他一生写有大量的佛道经卷,如佛教有《法华经》、《金刚经》、《心经》等,道家有《黄庭经》、《参同契》、《高上大洞玉经》《阴符经》等。他所写的释道经典,一方面可以看到元初佛、道的盛行,另一方面也反映了他精神生活方面的爱好与修为。传世小楷作品这么多,足见他用力之勤,在历代书家中可谓绝无仅有。与朋友讨论赵氏书法,有认为他小楷诸书中称雄的。赵孟顺頫书法上的同参好友鲜于枢在他所书《过秦论》卷后跋云:“子昂篆、隶、正、行、颠草俱为当代第一,小楷又为子昂诸书第一。”可见其小楷的成就自有公论。

    赵孟頫的大楷与小楷是一体的两种表现,是互为基础与支撑的。赵孟頫的大楷比他的小楷更有“赵体”的风格特色,尤其是后期的代表作品。那就是他有意识地撷取了李北海楷书法中结体与用笔的特色,使结体更加宽阔自然,使用笔更加统一老到。后期楷书传世代表作有《重修三门记》、《胆巴碑》、《湖州妙严寺记》、仇锷墓志》等。正是这一“变法”,使得楷书有了自家的面貌,能够卓然与欧、颜、柳并称为“四大家”。

    书史有赵孟頫一日能写楷字一万的记载,可见他书写楷书技法的熟练与速度之快捷。鲜于枢跋赵书小楷《过秦论》时还说:“后之览者,岂知下笔神速如风雨耶。”这个“日书万字”与“下笔神速如风雨”很值得现代人重视与研究,要知道他那么工整优美的小楷书,书写速度是很快的,是可以日书万字的。现在人写楷书都难免“板”与“滞”二种弊病,其根源或许就是不知古人用笔非常灵活方便的,而且速度比大家想象的要快得多。

    他的行草直人山阴之室,继承王羲之不激不厉的平和书风,于陈智永、唐褚遂良、陆柬之、宋高宗赵构而一脉相承,笔法蕴藉沉稳,结字平正而秀丽。传世《兰亭十三跋》、《归去来辞卷》、《赤壁赋》、《雪晴雲散帖》为其代表作,颇具东晋人风流倜傥之气。他的草书作品不及行书和行草作品多,但于尺牍中时可见之。如《与鲜于枢尺牍》等,从《十七帖》中化出,气息高古,笔法精熟,看似不经意,实为两忘之笔。他的尺牍作品,继承晋人的作风,从容端庄,所以王樨登云:“赵魏公书名绝世,而尺牍尤工,纵横放逸,无不如意,若神人三昧,虽游戏而皆入圣也。”因此,他的尺牍亦是其行草作品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赵孟頫还善于写精美的小篆,取法李斯与李阳冰,其面貌可从《玄妙观重修三门记》篆额上看到。他还以小篆写入印章,钤于书画,世称为元朱文。后来这种印章风靡元明,堪称一大贡献。此外,相传他曾写有《六体千文》,从中我们了解到他亦擅籀书和隶书,其弟子杨载在《赵公行状》中云:“篆则法《石鼓》《诅楚》,隶则法梁鹄、锺繇。”赵氏篆隶因其官居高位,影响极大,故篆、隶在元代复兴,实与赵氏身体力行有着密切的关系。元、明两朝凡受到赵孟頫影响的书家,都喜弄篆、隶二体,由此正可看到赵氏的篆、隶在那个时代的号召力。王澍跋赵孟頫篆书《大道歌》云:“篆学自李丞相后,一振于少温,再振于子昂。自子昂后又四百年矣,转眼来学无能继者。”赵孟頫对篆书的振兴功不可没。

    在赵氏所擅各体中,还应特别一论的是章草。他传世的章草作品主要是其多次临写的《皇象急就章》。章草一体自晋之后,鲜有问津者,赵氏在全面回归的同时,也注意到了章草,虽然他的章草是从刻帖中来,但由于其出入二王,谙通古法,故所书《急就章》毫无枣木之味,用笔刚劲有力,晚年所书杂以苍茫,气息十分高古。虽然这种章草与今日所见到的汉简上章草的朴拙笔法有所不同,但从文人书法角度审察,元人从刻帖中化出的这种潇洒而精巧的章草,显然是具有创意的。此外,赵孟頫晚年作品《与山巨源绝交书》、《酒德颂》等行草书中,融入许多章草笔意,此亦为一大创举。这类作品后经康里崾崾、俞和拓展,至人宋克之手衍成风气,赵氏可谓导其先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