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话说人体的五脏和六腑

 易真颜 2013-06-13

[转载]话说人体的五脏和六腑

 

[转载]五脏六腑关系

 

黄元御气机升降[转载]五脏六腑关系


 

[转载]五脏六腑关系


一、五脏六腑之间的关系


    “脏”是指实心有机构的脏器,有心、肝、脾、肺、肾五脏,“腑”是指空心的容器,有小肠、胆、胃、大肠、膀胱等分别和五个脏相对应的五个腑,另外将人体的胸腔和腹腔分为上焦、中焦、下焦为三焦,是第六个腑。


㈠、脏与脏之间的关系


1.心与肺:心主血,肺主气。人体脏器组织机能活动的维持,是有赖于气血循环来输送养料。血的正常运行虽然是心所主,但必须借助于肺气的推动,而积存于肺内的宗气,要灌注到心脉,才能畅达全身。


2.心与肝:心为血液循环的动力,肝是贮藏血液的一个重要脏器,所以心血旺盛,肝血贮藏也就充盈,既可营养筋脉,又能促进人体四肢、百骸的正常活动。如果心血亏虚,引起肝血不足,则可导致血不养筋,出现筋骨凌痛、手足拘挛、抽搐等症。又如肝郁化火,可以扰及于心,出现心烦失眠等症。


3.心与脾:脾所运化的精微,需要借助血液的运行,才能输布于全身。而心血又必须依赖于脾所吸收和转输的水谷精微所生成。另方面,心主血,脾统血,脾的功能正常,才能统摄血液。若脾气虚弱,可导致血不循经。


4.心与肾:心肾两脏,互相作用,互相制约,以维持生理功能的相对平衡。在生理状态下,心阳不断下降、肾阴不断上升,上下相交,阴阳相济,称为“心肾相交”。在病理情况下,若肾阴不足,不能上济于心,会引起心阳偏亢,两者失调,称“心肾不交”。


5.肝与脾:肝藏血,脾主运化水谷精微而生血。如脾虚影响血的生成,可导致肝血不足,出现头晕、目眩、视物不清等。肝喜条达而恶抑郁,若肝气郁结,横逆犯脾,可出现腹痛、腹泻等。


6.肝与肺:肝之经脉贯脂[膈]而上注于肺,二者有一定联系,肝气升发,肺气肃降,关系到人体气机的升降运行。若肝气上逆,肺失肃降,可见胸闷喘促。肝火犯肺,又可见胸胁痛、干咳或痰中带血等症。

7.肝与肾:肾藏精,肝藏血,肝血需要依赖肾精的滋养,肾精又需肝血不断的补充,两者是互相依存,互相资生。肾精不足,可导致肝血亏虚。反之,肝血亏虚,又可影响肾精的生成。若肾阴不足,肝失滋养,可引起肝阴不足,导致肝阳偏亢或肝风内动的证候,如眩晕、耳鸣、震颤、麻木、抽搐等。


8.肺与脾:脾将水谷的精气上输于肺,与肺吸入的精气相结合,而成宗气(又称肺气)。肺气的强弱与脾的运化精微有关,故脾气旺则肺气充。由脾虚影响到肺时,可见食少、懒言、便搪、咳嗽等症。临床上常用“补脾益肺”的方法去治疗。又如患慢性咳嗽,痰多稀白,容易咳出,体倦食少等症,病证虽然在肺,而病本则在于脾,必须用“健脾燥湿化痰”的方法,才能收效。所谓“肺为贮痰之器,脾为生痰之源”,这些都是体现脾与肺的关系。


9.脾与肾:脾阳依靠肾阳的温养,才能发挥运化作用。肾阳不足,可使脾阳虚弱,运化失常,则出现黎明泄泻,食谷不化等症。反之,若脾阳虚衰,亦可导致肾阳不足,出现腰滕废冷、水肿等。


10.肺与肾:肺主肃降,通调水道,使水液下归于肾。肾主水液,经肾阳的蒸化,使清[阴]中之清,上归于肺,依靠脾阳的运化,共同完成水液代谢的功能。肺、脾、肾三脏,一脏功能失调,均可引起水液媚留而发生水肿。肺主呼吸,肾主纳气,两脏有协同维持人身气机出入升降的功能。

 

 

[转载]五脏六腑关系

㈡脏与腑之间的关系


    脏与腑是表里互相配合的,一脏配一腑,脏属阴为里,腑属阳为表。脏腑的表里是由经络来联系,即脏的经脉络于腑,腑的经脉络于脏,彼此经气相通,互相作用,因此脏与腑在病变上能够互相影响,互相传变。
脏腑表里关系是:心与小肠相表里;肝与胆相表里;脾与胃相表里;肺与大肠相表里;肾与膀胱相表里;心包与三焦相表里。

1.心与小肠:经络相通,互为表里。心经有热可出现口舌糜烂。苦心经移热于小肠,则可兼见小便短赤,尿道涩痛等症。


2.肝与胆:胆寄于肝,脏腑相联,经络相通,构成表里。胆汁来源于肝,若肝的疏泄失常,会影响到胆汁的正常排泄。反之,胆汁的排泄失常,又会影响到肝。故肝胆症候往往同时并见,如黄疽、胁痛、口苦、眩晕等。


3.脾与胃:在特性上,脾喜燥恶湿,胃喜润恶燥;脾主升,胃主降。在生理功能上,胃为水谷之海,主消化;脾为胃行其津液,主运化。二者燥湿相济,升降协调,胃纳脾化,互相为用,构成了既对立又统一的矛盾运动,共同完成水谷的消化、吸收和传输的任务。
    胃气以下行为顺,胃气和降,则水谷得以下行。脾气以上行为顺,脾气上升,精微物质得以上输。若胃气不降,反而上逆,易现呢逆、呕吐等症。脾气不升,反而下陷,易现久泄、脱肛、子宫下脱等症。由于脾胃在生理上密切相关,在病理上互相影响,所以在临证时常脾胃并论,在治疗上多脾胃并治。


4.肺与大肠:经络相连,互为表里。若肺气肃降,则大肠气机得以通畅,以发挥其传导功能。反之,若大肠保持其传导通畅,则肺气才能清肃下降。例如:肺气蛮滞,失其肃降之功,可能引起大肠传导阻滞,出现大便秘结。反之,大肠传导阻滞,又可引起肺肃降失常,出现气短咳喘等。又如:在治疗上肺有实热,可泻大肠,使热从大肠下泄。反之,大肠阻滞,又可宣通肺气,以疏利大肠的气机。


5.肾与膀光:经络相通,互为表里。在生理上一为水脏,一为水腑,共同维持水液代谢的平衡(以肾为主)。肾阳蒸化,使水液下渗膀肮,膀肮又借肾阳的作用,通过自身的功能而排泄小便。在病理上,肾阳不足,可影响膀肮功能减弱而出现小便频数或遗尿;膀肮湿热,又可影响肾脏而出现腰痛、尿血等。


6.心包与三焦:经络相通,互为表里。例如,临床上热病中的湿热合邪,稽留三焦,出现胸闷身重,尿少便塘,表示病在气分。如果未能制止其发展,温热病邪,便由气分入营分,由三焦内陷心包,而出现昏迷、谵语等症。

 

二、气机升降理论详解


    中医传统的“气机升降理论”,和“六经气机出入理论”皆源于《黄帝内经》,这两种理论对临床生理、病理、辨证治疗起着极为关键性的指导作用。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阴阳者,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因此,阴阳是万物的基本属性,而阴阳的升降关系,又是阴阳本身的基本属性。所以,《素问·六微旨大论》曰:”升降出入,无气不有,无不升降,无不出入。“但阴阳的这种基本属性,目前中医界大多数人无不认为,既然有形为阴,无形为阳,则阳气必上浮为天,阴气必下凝为地。所谓”阳化气,阴成形“,很自然的就会认为阳升阴降!如果有人胆敢说”阴升阳降“,必将执为笑柄,斥为荒诞和无知,继而群起攻讦!
    中医是哲学科学,其认识事务,是从其依存、制约、联系、变化、转换与转归的内涵中,作出推理、引申、识别和判断!故虽是清阳为天,浊阴为地,但必须地气上升为云,天气才能下降为雨。”雾出地气“是阴升,”雨出天气“是阳降。《六微旨大论》曰:”升已而降,降者谓天,降已而升,升者谓地。天气下降,气流于地,地气上升,气腾于天,故高下相召,升降相因,而变化作矣。“因此,”非出入,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无以生长化收藏。
    如此看来,如果阳气只管升,阴气只管降,最后会越离越远,阴阳崩离,非变化生生之道!故此,天为阳,配以阴偶之六气,地为阴,配以阳奇之五行,使阴中隐阳,阴气降已可升之不断,阳中藏阴,阳气升已可降之不绝,升者有度,降者有约。由此,阴升阳降相因,生化之机乃盟!
    《天人解·脏腑生成》曰:”己土上行,阴升而化阳。阳升于左则为肝。升于上则为心。戊土下行,阳降而化阴。阴降于右则为肺。降于下则为肾。
    阴阳气机升降理论,为临床辨证施治,遣方用药之准绳。


㈠、气机升降与生理病理


1、气机升降的生理


    《天人解·脏腑生成》:人与天地相参也。阴阳肇基,爰有祖气。祖气者,人身之太极也。祖气初凝,美恶攸分。清浊纯杂,是不一致。厚薄完缺,亦非同位。后曰之灵蠢寿夭,贵贱贫富,悉于此判。所谓命禀于生初也。祖气之内,含抱阴阳。阴阳之间,是为中气。中者土也。土分戊己,中气左旋则为己土。中气右转则为戊土。戊土为胃,己土为脾。己土上行,阴升而化阳。阳升于左则为肝。升于上则为心。戊土下行,阳降而化阴。阴降于右则为肺。降于下则为肾。肝属木而心属火。肺属金而肾属水。是人之五行也。五行之中,各有阴阳。阴生五藏,阳生六腑。肾为癸水,膀胱为壬水。心为丁火,小肠为丙火。肝为乙木,胆为甲木。肺为辛金,大肠为庚金。五行各一,而火分君相。藏有心主相火之阴,腑有三焦相火之阳也。“
    只有升降清浊,才能使”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凑里,浊阴走五脏,清阳实四肢,浊阴归六腑。“在升清降浊的过程中,机体才能不断维持新陈代谢和能量转换的动态平衡,升者有度,降者有约,使脏腑功能井然有序。

2、气机升降与病理


    气机升降失常,可由内因、外因、饮食劳倦引起。其病理虽然复杂,但归纳起来不过为:升降的不及与太过、升降不调等。
    脏腑疾病的形成与转化过程,均为气机升降障碍和失调的过程。因而,也是脏腑疾病辨证和推测其预后与转归的重要依据,能够准确指导临床的立法和遣药。

㈡、气机升降与临床辨证


1、脉象表现:升太过,降不及则寸大尺缓,升不及,降太过则寸弱尺弦。此言大概,具体临床,脉象很复杂,这里不多述。


2、虚实判定:升不及,降太过,多为虚证。升太过,降不及,多属实证。如果升降反作,则虚实错杂!
    升不及多精气不足,脏气衰弱,升提无力,倦怠乏力,头晕耳鸣,四肢酸软,形寒怯冷;不升反陷,则腹胀、肛门子宫下坠,下血等。
    降而太过,泄泻无度,小便频数等。
    升太过多实证,如木火刑金,则咳嗽咯血等。降不及属实证,如肺气不降则胸满喘咳等!
    升降反作,清浊相干,多为虚实错杂,上寒下热,上热下寒等。

㈢、气机升降与遣方用药


    调理升降,是临床辨证论治的重要法门。遣方用药,重在利用药物的升降浮沉之性。或升提,或沉降,或发散,或收敛,或填补,或通达,或升降并用,或浮沉共施,上实者忌升,下虚者忌降。用以纠正气机升降之偏,达到治疗目的。
    额外点窍:左右为阴阳之大升降,主论理。左右之中又各有小升降,为临床。柴胡、大黄,桂枝、升麻,乃调左右小升降的圣药!

 

三、五脏六腑五行学说

㈠、什么是五行呢?

    五行是依据中国数千年来实践经验归纳的由木、火、土、金、水为符号的五行理论,它深刻的描绘出人体器官之间的相关性,这是大自然的五行,它代表人体的五个脏器,和五行是什么关系呢?
    肝属木,心属火,脾属土,肺属金,肾属水,有五脏就有六腑,五脏和六腑是经络关系。
    肝为经,胆为络,心为经,小肠为络,脾为经,胃为络,分泌系统是胰腺,肺为经,大肠为络,肾为经,膀胱为络,肝为经,胆为络,肝胆相照,相互影响。心为经,小肠为络,食物中营养,水分经小肠吸收后进入脾脏输入肺,另一部分进入肾输入膀胱,当心有火时,会使小肠受热,受热后的水分进入肾输入膀胱,会出现尿热,尿痛,甚至尿血的现象,如果久治不愈时,就考虑调理心脏等。
    脾为经,胃为络,胃是容纳食物的,象一个发酵器,脾象蒸馏器,提炼输送,二者配合,将营养输送到全身,由于经络影响,胃寒脾受湿,脾受湿困胃,所以胃功能减退。肺为经,大肠为络,肺受寒时,会出现腹泻,时间久了会出现咳嗽的现象,肺有火时,会产生便秘,便秘久了会使毒素二次吸收,加重肝的负担。肾为经,膀胱为络,肾功能不全的人会出现膀胱炎,结石等。
    在五行中,大家都知道,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在五脏里边就是说肝好-心就好,心好-脾就好,脾好-肺好,肺好-肾好,肾好-肝更好。有相生就有相克,在五行里隔位相克,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在五脏里就是肝不好克脾,肝是帮助胆分泌胆汁儿的,肝功能不好时,立即对脾有一个坏影响,使食欲减退,厌油腻,腹胀,胃胀,所以肝大脾就大。
    脾克肾:脾有生化气血作用,当这个功能差时,立即对肾有一个坏的影响。
    肾克心:比如心脏病,治了几年,几十年,最后还是死于心脏病,也就是西医忽视了肾克心的道理。
    心克肺当心有火时会出现胸闷气短,前胸痛,因为心克肺,是相互制约的。肺克肝:肺有火时,肝火更旺,反过来就困扰着肺。
    从相克的理论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当一个脏器有病时,其他脏器就会受到连及伤害,也就是说当一个人有病,并且在短期内不能治愈,就会变成慢性病进入恶性循环,恶性循环的发展过程就是相克的连续,这样周而复始的相克,就会使所有的脏器受损,功能降低,到一定程度,就会出现一种或同时出现几种病症,也就是中医所说的五行不协调,阴阳不平衡。
    而健康就是体内成分之间的适当平衡,一个人只有身体平衡了,人才会直立地站在五行(自然界)当中。
    当一项机能特别突出的不足,就破坏了和谐,失去了平衡,就形成了疾病,那么有病就要有药医,下面就把我们公司最基础,具有代表性的增建口服液介绍给大家,它具有既神奇又看似平淡的功效。
    我们还可以通过颜面望诊来观察周围人的健康状况。
    从五窍,五体,五志,五味,五色来表现:
    肝开窍于目:肝脏不好眼睛干干涩涩。
    心开窍于舌:心脏不好的人影响中枢神经,吐字不清。
    脾开窍于口唇:脾胃不和,口淡无味,口唇无光泽。
    肺开窍于鼻:肺功能不好,会引起鼻塞,鼻炎,鼻窦炎。
    肾开窍于耳:肾功能不好会引起耳鸣,耳聋,中耳炎,闹耳底。

五体:

    肝主筋和指甲:久走伤筋,,筋伤肝衰,肝好筋自然柔软,肝不好腿抽筋,指甲有竖纹,不光滑。
心主脸:心脏不好的人早晨起来脸浮肿。
    脾主肌肉:脾胃不和,肌肉就不发达,四肢无力。
    肺主皮毛:肺功能不强,头发干燥,汗毛孔粗,皮肤无光泽。
    肾主骨:肾功能不强时,影响骨骼健康。
    从五志来看:情绪会伤肝,怒则伤肝脾气暴躁,控制不了天气,一定要控制自己的情绪。
    心:喜则伤心,注意心情,乐极生悲,不要去那种过于激动的场合。
    脾:思则伤脾。现在来自个方面非压力很大,情绪紧张,思虑过度,导致脾胃不和,消化不良,面黄肌瘦。
    肺:悲忧伤肺,中国四大名著《红楼梦》中林黛玉,悲也悲,喜也悲,悲伤过度,不停咳嗽,时间久了开始咳血,形成肺结核而死。
    肾:恐则伤肾。惊吓刺激肾功能,膀胱内气功能不好,您就说:吓得屁滚尿流。

五味:

    肝功能不好的人少吃酸的,美味不可多用。
    心脏功能不全的人少吃苦的,苦味入心,苦的在血管里不易流动。
    脾功能不强的人少吃甜食,甜味入脾,影响消化。
    肺脏功能不强的人少吃辛辣的食物,辛辣入肺。
    肾功能不强的人少吃咸的,咸味入肾,咸味过重伤肾,美味不可多用。

五色:

    肝功能不强的人,脸色发青。
    心功能不强的人脸色发红(高血压的人脸色发红)
    脾胃不和的人脸色发黄,无光泽。
    肺脏功能不强的人,脸色发白(结核的病人过午发烧,脸色发红)
    肾功能不强的人,脸色发黑,因为肾过滤毒素的。如肾脏不好,毒素虑不出去,反射到脸上,所以脸色黑。
   肺,大肠为金。
  肝,胆为木。
  肾,膀胱为水。
  心,小肠为火。
  脾,胃,胰为土。
  五行相克相生。治疗疾病不可单一入手.其方法(包括调养),每种疾病至少二十五种,应择优,排好顺序。分阶段治疗。

人体的发病因素

1. 情绪
  人是有思维,有感情的,人的情绪变化会对健康有明显的影响。
2. 气候
 气候是影响人体健康的又一因素。
3. 饮食
  ⑴偏食,⑵伤食,⑶停食。
4. 滥用药物。
5. 环境污染
  主要指水质,空气,噪音。

㈡、五脏的生理(肾)

   
中医认为肾的功能是藏精,生髓,生骨,为生育发育之源,又主纳气,主水,开窍于耳及二阴,其华在于发。①.血液循环的过滤器。②.肾主生殖。③.肾主水(泌尿)。④.肾主骨生髓,通于脑“其华在发”。⑤.肾纳气 人体呼吸虽然是肺所生,但吸入之气必须纳于肾。⑥.絡膀光。⑦.肾开窍于耳及二阴。
㈢、五脏的生理(肝)
  肝
 中医认为肝主要生理功能是主疏泄,主藏血,主筋,开窍于目,其华在爪。①.主免疫,肝有解毒功能。②.肝藏血,肝是血液的储存器,向心脏供血。③.主谋虑,考虑判断事情的能力与肝胆有关。④.主筋,其华在于爪。久走伤筋,筋伤肝衰。⑤.开窍于目,由于肝胆经络走向眼睛,肝胆有病变会影响眼部。⑥.消化,胆汁是由肝脏分泌进入胆囊和十支肠,帮助肠道消化吸收营养。病变出现上逆苦水,消化不良,胃胀,腹胀。⑦.络胆出现胆结石,胆囊炎等。
㈣、五脏的生理(脾)
  脾
  中医所指的脾,主要指消化吸收功能而言,脾主晕化通血,主肌肉及四肢,开窍于口,其华在于唇。①.脾与胃有经络关系,胃是容纳与腐熟食物。脾是吸收输送营养到心,肝,肾,胃,肺,大脑和四肢。②.脾生血,主运化,它将营养输送到血液中。③.脾通血,脾脏有统摄血液在血管中流动的能力。④.脾主肌肉,脾健康肌肉发达有力。⑤.脾主四肢 功能好,四肢有力。⑥.脾向全身控制提供水液。脾脏输布功能紊乱全身浮肿。⑦.络胃,胃寒则脾湿。

㈤、五脏的生理(肺)

  肺
 肺是宰相,开窍于鼻,配合心控制全身,也参与意识活动,忧悲易伤肺。①.主呼吸。②.通调水道。水道不通会出现浮肿。③.主皮毛,皮毛感受到气温,疼痛首先反射到肺。④.络于大肠。

㈥、五脏的生理(心)

  心
 中医认为心主血脉,为人体血液动力所在,并认为心主神志,开窍于舌,其华在面。①.心是推动血脉运行的脏器,属火,是泵。它的功能出现问题,整个五脏六腑都出现问题。②.主思维 每个脏器与神经都有关系。古人把神赋予心,由阴气,阳气相互作用而成,精神体现人的意志。把魂赋予肝,魂是随着精神而活动叫灵魂。如:痰迷心窍-癫痫(西医)。③.心主汗,汗为心之液。过多的流汗会导致心脏衰竭。自汗,盗汗,手足潮湿也说明心脏有病变。④.心开窍于舌,心有病变在舌反映出来.舌为心之苗。心血不足舌质淡白,心火旺(上)则舌质红,甚至舌体糜烂。心血淤滞舌质紫暗或现瘀点,瘀班。⑤.络小肠,心有火使小肠受热,受热的水分进入膀胱.出现尿痛,尿涩,尿热甚至尿血。
㈦、六腑的生理(胆)
  胆附于肝。内藏“胆汁”,胆汁注入大肠,促进食物消化。胆气与人的精神情志有关。惊悸,失眠,多梦,等精神情志症状,也从胆方面治疗。胆病:呕吐苦水,胆液外溢身,面目发黄等症状。
㈧、六腑的生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
1.胃:胃主主受纳,腐熟水谷。中医称胃:山谷之海。胃谓后天之本,人以胃气为本。胃气不衰病愉快。 

2.小肠:小肠分清浊. 清为精养。浊为糟粕。吸收精养,经脾输送身体个部分利用,剩余水。下输膀胱。小肠病变,影响消化,小便异常。
3.大肠:大肠接受小肠下注物.大肠虚:肠鸣,大便泻等.大肠实:大便秘等。
4. 膀胱:膀胱是人体水的代谢器官之一。津液通过下焦阳气,而为尿排除体外。
5.三焦:三焦总司人体汽化,水谷精微生化精养,水液代谢。上焦司呼吸主血脉,谓气。中焦熟水谷,吸精养通肺化生营血。下焦分清浊。

㈨、五脏的病变反映

1. 肾:腰酸腿痛,腿沉,小便不顺,下肢浮肿,头晕,耳鸣,性冷淡,高血压,不育症,结石,炎症,关节痛,呵喘不止。
2.肝:口干苦,耳鸣,聋,偏头痛,手脚抽筋肝区痛沉,易怒,多疑,恶心,呕吐,易感冒,经期不正常,行走不稳等。
3.脾:口臭酸,食欲退,爱睡,头身沉重,皮肤瘙痒,胃反酸,隐痛,口,鼻,牙出血,便血,大失血等。
4.肺:呵喘,咽干,多痰,浮肿,口鼻皮肤干燥,呼吸无力,大便干稀不定。
5.心:胸闷气短,心率不齐,胸心痛,失眠多梦,多汗,眩晕,口舌青紫,心悸,口舌生疮。

㈩、五脏病变脸部的反映

1. 肾:颧骨到耳之间,到下巴为肾反射区。
2.肝:鼻梁中段和两侧为肝胆反射区。
3.脾:鼻子尖是脾,两侧是胃。
4.肺:前额和两眉中间是肺。
5.心:额头,两眼间是心,心血官反映区。
6.小肠:鼻翅到眼外角是小肠。
7.大肠:鼻翅两侧大肠。
8.脑:两眉间。
9.生殖系统:上下嘴唇。
10.心:压力:印堂上。突发变化有病变,颜色发白,黑斑,红,脓包,红丝等。

(十一)内分泌(激素)

1.甲状腺:喉部。调节新陈代谢,生长发育等基本生理过程。
2.甲状旁腺:棕黄色大豆大小的小体。调节钙代谢。不足,血钙下降,手足抽筋。亢进易骨折。
3.肾上腺:
4.脑垂体:生长素。催乳素。黑色细胞刺激素。促激素。
5.松果体:7岁后萎缩,具有抑制性成熟。
6.胰岛腺:控制碳水化合物的代谢。
7.生殖腺。激素,黄体(女) 。

(十二)、不要保持一种姿势


  人体的坐、卧、站、走、看、思六种本能,不能劳累过度,否则会影响健康。
  久坐伤肉:长坐不动,血液停滞,会使臀部以及下肢肌肉纤维萎缩,引起肌肉伸缩无力。同时长坐还影响消化器官正常功能,形成消化不良,胃满涨气,食欲不振,导致胃疾。
  久卧伤体:长期卧床不起,嗜睡不动易使新陈代谢功能低下,精神萎靡不振,无精打采,疲倦不堪,全身无力。
  久站伤骨:长站会影响下肢静脉血流上行回流不畅,极易引起下肢静脉曲张和足部麻木,还可出现足背面浮肿。由于长站,关节僵直,关节不活,腰背酸痛,重者还会引起关节炎的发作。
  久走伤筋:饭后散步,对身体有益。但徒步长走,会造成下肢关节韧带过度疲劳,引起韧带拉伤等症状,尤其是老年人更易产生此类情况。
  久看伤血:看书看物时间过长,会使眼肌和视网膜疲劳。眼肌麻痹,视物不清,模糊重影,中医称曰“目瞩肝”、“肝藏血”,故谓之肝血不足,长看伤血也。
  久思伤神:长思会头晕痛,影响睡眠,造成神经衰弱等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