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论离异家庭对儿童性格形成的消极影响

 明明0012 2013-06-13
家庭的破裂和亲人的缺失,给孩子造成许多伤害。尤其是处于农村这么一个特殊环境中的离异家庭的孩子,心理问题较之于城镇离异家庭的孩子更是有过之而无不足,这是农村心理健康辅导面临的新课题。经过调查,发现农村小学离异家庭子女的心理问题逐渐凸显为自卑忧郁、心理封闭、憎恨攻击、自私冷漠进而出现了学习障碍等特征。通过对凸显出的心理问题进行了原因分析,并针对农村小学离异家庭子女的心理特征提出相应的教育对策,以遏制这些心理问题的持续发展而对学生今后的人生产生不良影响。
  离异家庭子女是父母婚姻破裂,从而导致家庭解体后出现的一种与在正常环境中生活的完整家庭子女不一样的特殊的社会现象。随着人们思想观念和社会生活习惯的变化,“离婚”不再是只属于知识分子或开放人士的“专利”,农村中的离婚率也正趋于上升阶段。据国家民政部统计,从1980年到2006年,农村离婚率的增长速度已经远远超过了城镇,随着离婚率的上升,离异家庭对子女心理的负面影响也日益凸显出来,尤其是处于农村中的儿童,在各方面因素的影响下,心理问题也凸显出了差异性。正如当代儿童心理学家李?索克所说的:“离婚是80年代以来儿童面临着最严峻最复杂的精神健康危机问题”。父母的离异给子女带来了一系列的心理问题,这是农村心理健康教育面临的新课题。
  2005年我走上工作岗位,在我教的每个班中都有父母离异的现象,这在农村是很少见的,就说以前吧,在一个农村几百户人家中也未必能有2、3户,可是,现在却成了司空见惯的事情。尽管如此,由于流传下来的种种思想的禁锢,不管是离异的夫妻还是离异的孩子,总之整个家庭都会受到影响,不管是来自家庭内部的还是外界舆论的影响,都会让离异家庭的孩子表现出了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从整体上讲小学低段离异家庭的孩子心理健康危机还处在孕育和萌发期,但是如果不加以控制和辅导,到了中高阶段,随着青春发育期的提前开始,就完全可能过渡到明显表现和发展期,从而产生危害自己,危害他人,危害社会的行为倾向,部分人甚至还会走上犯罪道路。基于此,我根据我自己的想法进行了“农村小学低段离异家庭孩子的心理分析及辅导策略”的研究。
  一、农村小学低段离异家庭孩子的心理特征分析
  心理健康障碍通常是由社会生活变故造成的,如工作和学习上不适当的长期紧张,社会交往中的人际关系不协调,家庭生活中的重大不幸事件等。离异家庭子女的心理健康障碍同样也是由社会生活变故造成的,其中显而易见的最根本的因素便是父母离异而导致的家庭破碎,在这种“残缺型”的家庭中生活,不可避免的会在心理上造成严重的消极影响。
  1、 性格方面。
  性格的内外倾向性除受先天因素的影响外,还受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文化等后天因素的影响,通过访谈得出了特殊家庭子女不善交际,鲜有朋友,个别离异家庭子女攻击性强,而且与正常家庭子女相比较沉默寡言,很少与别人交流感情,性格内向比例较大的特点。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容易出现较严重的性格缺陷,个性形成和发展受到严重影响。在个性塑造上,父母亲是子女的首任教师,而离异家庭带给子女的却是残缺不全的个性影响与教育,这样必将造成子女后天性格形成中的缺陷。有的离异父母各自抱着补偿子女或者视子女是今后生活的包袱等心理来处理与子女的关系,致使子女在性格形成中,出现多种性格缺陷。
  洋洋就是一个很明显的例子。刚入学的时候,他就给我吃了一个“冷板凳”:别的小朋友兴高采烈地参观教室,认识新朋友的时候,他却管自己坐在那里玩。我叫他,他不理我;我拉他的手想要和他一起玩,他不动。开始我以为他是怕陌生,马上就会好的。后来才了解到,原来从他妈妈走后,他就一直是这样了。小小年纪的他,心灵受到了极大的伤害,显得非常自卑,不愿与人交往,渐渐显得孤僻,让人难以接近。久而久之,形成了较严重的自我心理封闭。
  2、 人际信任方面。
  人是社会性动物。一方面,人与人之间无可避免地存在着相互影响的关系,彼此思想,感情行为的交流与互动,都属于人际关系的范畴。人际关系的层次面很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遵循着某种规律进行的,存在着程度上的差异。因此自然人与人之间有亲疏之分,另一方面,人们对人性的态度可影响到生活的方方面面,由于他人的行为对人们的生活能否成功有着巨大的影响,因此人们就形成了对人性的不同态度,而家庭健全的学生对他人的信任程度较高,离异家庭子女则相对较低。他们容易产生强烈的自卑感、被遗弃感、怨恨感等消极情绪。这些消极情绪必将作用于他们与同伴的交往活动,最终影响到他们的人际交往、同伴关系,造成他们与人交往相处能力的下降,结伴难度的增大。
  在我多年的教学中,发现多起因家庭父母离异,子女在情绪、情感上发生大的变化的事例。他们在父母离异的过程中以及离异后,表现出:胆小怕事、孤僻、易怒、走极端、不相信人等,这些行为和性格表现直接影响到他们与周围的同学、师长、朋友的交往。
  3、行为习惯方面。
  他们容易缺失生活和学习上的自信心。大多数离异家庭的子女有不同程度的行为障碍。由于家庭的破裂,导致家庭教育的残缺不全,生活在单亲家庭中的子女往往缺乏较好的生活教养和学习上的指导,同时由于破裂家庭给他们心灵蒙上一层阴影,致使他们丧失生活和学习上的信心,在行为上具有较多的逆常表现,如易怒;与父亲或母亲产生强烈的对抗情绪;由于感受不到家庭温暖而容易受到外界不良行为的影响,行为的反社会倾向与对立情绪比较严重等。憎恨攻击,粗暴对待他人,从而导致其他同学不愿与他交往,而他也会变得更加孤独,在家庭、在学校感觉不到别人对他的关爱,就会去逃避现实,表现为沉迷于网络游戏、不良书籍等,从而导致厌学严重。正因为如此,原是优等生的学生相当比例由于家庭的父母的离异,使他们在生活态度和学习状态上,出现明显的下滑,甚至结识不良的社会分子,而走上犯罪的道路。
  4、学习态度方面。
  由于父母离异,孩子的学习条件多数变得较差,情绪受到挫折,无法安心学习,加之学习无人问津,学习成绩普遍受到影响。小奔是个聪明向上的男生,因父母离异,他被判给妈妈抚养,跟着外婆同住,可是他很想爸爸,同时又担心妈妈再婚,担心新爸爸对他不好,心理过分压抑,精神上受到很大刺激,上课不听讲,经常呆呆地望着窗外,甚至有时随便离开自己的座位,作业不愿做,放学后也不按时回家,一个人在街上游荡,整天什么都无所谓。
  离异家庭孩子在学习心理上存在着严重的问题。在我接手过的学生当中没有一个学习成绩是优异的,虽然也有个别家长在尽心尽力地辅导,可是由于种种不可避免的因素,学生的学习成绩总是进步微小。而大部分的孩子只能是属于差生一类。经过进一步的调查了解,这些学生做作业时总想依赖教师的现成答案或抄袭他人的,他们的学习习惯也比较差,多数同学成绩屡挂“红灯”,厌学现象普遍严重,这种现象若不改变,年级越高就越难适应学校生活,或许就会早早的步入社会。而在这个竞争的社会,没有了学历也没有一技之长,就很难找到工作,没有工作又怎么能养活自己?不能养活自己,使他们有极大可能做出危害社会的行为,从而走上违法的道路。06年发生在萧山的那五个孩子杀人事件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二、形成农村小学低段离异家庭孩子特殊心理的原因分析
  1、不和谐的家庭关系是首因。
  “家和万事兴”,这是古人留给我们的至理名言。一家人相互关心、尊重、理解、信任,是和谐家庭教育子女的基本条件。而在失和的家庭中,父母的感情趋于破裂,家庭气氛紧张,以及由此而引起社会的歧视,使孩子幼小的心灵承受着精神上的巨大压力。当他们渴望父母破镜重圆的梦想最终破灭时,强压的情绪很易爆发,家庭和睦程度越差,儿童心理健康状况越差。不和睦的家庭或父母离异,使幼儿不知所措,或失去应有的爱抚,容易形成自卑、抑郁、性格古怪、急躁等反常心理。
  父母离异极易导致孩子产生强烈的自卑感、被遗弃感、怨恨感等消极情感。而且,在很多孩子身上,这些消极情感不但不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减轻消失,反而会愈积愈深。和成人应付离异创伤不同,孩子的创伤愈合期要比成人长得多。尤其是那些年幼的孩子,因为心智尚未发育成熟,对家庭的突变他们无法预见,所以在事发后没有心理准备的情况下很容易将父母的离异归结于自己,形成严重的心理创伤。据有关部门统计,我国每年夫妻离异超过百万对。在父母离异后,1/3的孩子在五年内感到压抑,缺少目标和抱负。父母离异子女常出现品行障碍问题。而孩子的父母,由于缺乏必要的心理健康知识,对这一问题缺乏正确认识,误以为这些出现品行障碍的孩子道德败坏,就放任自流,使这些孩子的心理与行为越来越不能适应社会生活环境,产生危害他人、危害社会的行为倾向,部分人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
  2、失调的社会文化关系是导火线。
  对于离异家庭子女来说,导致社会文化关系失调而引起心理健康危机的社会生活事件,便是父母离异、家庭破裂,这种生活上的变故对他们来讲是始科不及的,也不是人人都会遇到的。尤其是小学学生,由于他们还处在成长和发育阶段,大脑的发育尚未成熟,生活的阅历还相当贫乏,对各种突发事件的自我调整能力较差,因而更容易受到各种有害刺激的伤害。在这种情况下,父母突然离婚,以及父母离婚后家庭结构的变化和对他们教养的不合理,就势必会对他们的情绪和个性的健康发展带来严重的影响。前面所讲到的洋洋就是这样,爸爸离婚后性格脾气受到了影响,尤其是上学以后,发现孩子在学习方面不如意,就经常骂他甚至还动手打他,使洋洋本就抑郁的心理更加封闭了。
  3、异常的家庭教育方式是中介
  许多单亲家庭的孩子不能同时得到父母的爱,不能享受正常家庭的完美、和谐、和幸福。特别是领养孩子的一方,有的不能和孩子和睦相处,不能用全部的爱去抚平孩子的心理缺陷,不能去校正孩子失衡的心,恨铁不成钢,欲速则不达.导致孩子更差.有的反而把孩子当作“出气桶”,时常随意打骂,只顾自己寻欢作乐.也有不少饱经离异痛苦的父母,为了弥补离异给孩子带来的心理创伤,决心把一切爱都献给孩子,对孩子百依百顺,有求必应,而不知道溺爱会严重妨碍孩子心理的健康成长。而冷淡、粗暴、放任不管与溺爱一样,同样会极大地妨碍孩子心理的健康成长。
  小蕾是一个活泼可爱的女同学,刚入学的时候,长相出众,口齿伶俐的她深得每个任课老师的喜爱。谁也不知道她竟然是一个离异家庭长大的孩子。
  直到有一天,小蕾奶奶来找我,说小蕾回到家里又哭又闹不吃饭不说话,直到今天早上才告诉他们是学校里的某位老师在课堂上向她询问有关小蕾父母的事情,使她已经稍稍懂事的心灵受到了很大的刺激。这时我才知道,原来在她还只有几个月大的时候,爸爸和妈妈就离婚了,妈妈远走他乡,爸爸也因意外而进了监狱,从小是在爷爷奶奶身边长大的。虽然附近的人都知道这件事情,可是由于可怜这个没爹没娘的孩子而从不在她面前提起她的爸爸妈妈,只是给她以更多的关怀和爱护。
  后来连着好几天,我在小蕾的脸上没有看到过笑容,教室里也没有听到过她的笑声,她总是默默地坐在自己的座位上,即使有小朋友找她一起去玩,她也总是不理不睬的,有时候,看到有的同学的爸爸妈妈来给他们送衣送水,她就那么傻傻地看着;傍晚,别的孩子都是牵着妈妈的手兴高采烈地回家,而她却是搀着奶奶的手出门……在她的嘴里只有“爷爷、奶奶”。
  有一次,她的妈妈从外地回来,特意来学校找她,7年没有看见过自己的孩子了,那种紧张和兴奋使我也感觉欣慰:她还是爱小蕾的!我先找小蕾谈话,因为毕竟那么多年没有见过面,她或许对自己的妈妈一点印象也没有,突然冒出这么个妈妈肯定会让她接受不了的,做好了小蕾的工作,在征得小蕾妈妈同意以后,我安排她们在静悄悄的休息室里聊天。虽然时隔那么久,可是血脉相连,不一会儿,休息室里便哭声一片。
  第二天小蕾告诉我,她奶奶把妈妈送给她的衣物全扔了,还命令她不准再和妈妈见面,并说了一大堆妈妈的坏话,小蕾说她很想念妈妈,可奶奶为什么不让她们见面呢?她变得敏感而抑郁。那个活泼可爱的小姑娘不见了!
  任何不适当的教育方式,都是导致离异家庭子女各种性格缺陷的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其消极影响是绝不能低估的。
  三、农村小学低段离异家庭孩子心理障碍的辅导对策分析
  家庭是孩子温暖的港湾,父母是维系孩子情感最坚实的纽带。可是当孩子被心理问题困扰、需要求助的时候,却很少有孩子选择和父母沟通。心理问题研究的专家发现,能与父母做朋友的孩子,心理问题发生率较少。而超越孩子能力的目标设计,使孩子不堪重负的父母,难以与孩子进行有效的沟通,孩子也越容易发生心理问题。当心理危机来临的时候,难以沟通的父母成了孩子眼中的局外人。所以心理问题研究专家们呼吁,关注孩子心理健康,应该先从家庭入手。
  1、与父母联手预防孩子的心理危机。
  调查表明,现在大中城市中学生父母民主尊重型的越来越多了,但在农村却是少之又少,相反干涉型、保护型、无暇管教型、精神虐待型、打骂型的父母也不是少数。父母在家庭教育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但是离异家庭往往只剩下了其中的一方,或者只有爸爸独自承担着家里的一切事物,同时也担任着妈妈的角色,这样家庭的孩子容易形成恐怖、焦虑、偏执的心理。或者只有妈妈在抚养还,做母亲的很容易过度保护孩子,造成孩子抑郁、人际关系障碍、敌对、恐怖等心理问题。
  (1)沟通缩短亲情的距离。
  光有爱心,缺乏理解,心灵的沟通难臻完美。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理解是改变偏执的良药”。现代的孩子从生下来就生活在父母的百般呵护之下,一旦家庭变故,父母的关注发生偏离,他们在一夜之间忽然发现自己不再重要,心理难免失衡。在家庭得不到慰藉,人生的目标本来就模糊,难保不去找新的寄托。
  离异家庭的孩子小海跟母亲一块住,在闲暇独处时常常感到无聊,更多的采取上网吧打游戏的方式打发时间。经常忘记老师留的作业,也忘记了上学、回家的时间。知道情况后,主动找到他,我没有马上责备他,而是用一个朋友的语气问他:“你是不是很喜欢打游戏?”他支吾了半天回答:“不是”。“那你为什么经常会去网吧打游戏呢?”他回答:“我觉得没事情做。”“你可以看看课外书或一块儿跟小朋友们玩游戏吗!甚至可以和老师谈心,你现在不交作业,不上课,而去玩游戏,就觉得是有事情做了吗?”在循循善诱和淳淳教导下,小海渐渐明白了玩游戏的危害,使他对这个问题有一个比较清楚的认识。平时多提醒,多鼓励,多方启迪其作为学生、子女、祖国接班人的责任,安排其要好的同学和他同来同往,每日督促。并找到他母亲谈心,让她尽量从家里多关心一下孩子,老师和家长互通信息,相互配合,促进小海的健康成长。从此,小海再也没去过网吧,也能按时上课,按时交作业了,更可喜的是有了团结同学、尊敬师长、关心集体的意识,帮同学值日,帮老师拿实验物品、幻灯等。
  (2)残缺的家庭也可以相处和睦。
  在农村,一般很少有独自一人带着孩子过日子的,要不跟着爷爷奶奶,要不是和外公外婆一起生活。因此,虽然是离异家庭,但是社会关系,家庭成员还是比较复杂的。在这么一个特殊而又普通的环境中,作为长辈的家长不应该在把以往的陈年旧事经常挂在嘴边,离婚已经成为了事实,就要接受现实,为将来打算,为自己的孩子打算,因此,作为已离婚的家庭成员没必要还为这些无谓的事而争吵而迁怒于他人。“幸福是靠自己掌握的,不是吗?”
  (3)讲究方法降低心理危机。
  离异家庭的孩子本已经伤痕累累,有些大人只看到自己的不幸,却没有关注自己的孩子,或许比你的伤还深。他们不但要接受社会上其他人同情的、歧视的眼光,还要饱受失去亲人的相思之苦。如果这时候你还要在他的伤口上撒把盐,那么你比那个离开他的人更让你的孩子痛苦。堆砌起你的微笑,让你的声音变得无比的温柔,轻轻地呵护,细细地询问,关切地抚摩,适时地拥抱,每一个小小的微不足道的细节都会给你的孩子留下一个美好的印象,都会给他受伤的心灵撒上一把甜甜的糖。
  2、教师与孩子沟通解决心理危机
  艾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说:影响小学生人格的最重要的一个因素是从原先的家庭环境逐渐过渡到学校环境,正是在学校环境中塑造、陶冶、培养了青少年良好的人格个性品质。因此学校环境对学生的人格品质有着重要的影响,尤其是学校环境的主导者教师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1)“屈膝弯腰”亲密接触。
  新时代的教师不应该是一个高高在上的“尊长”的形象,他带给学生的不应该仅仅是严厉,而是应该在生活中时时处处敢于“弯下要”对待每一个学生,尤其是那些需要特殊关心和爱护的学生,更要做到付出比其他孩子更多的关爱,因为他们更需要教师的爱,这样才有可能使他们的行为发生根本性的转变。例如在我见习过的小学里有个小孩叫小乐,性格孤僻,他的父母在他很小的时候就离异了,父亲从小到大都没有给他过一次生日。在同学的提议下,他生日那天我们全体老师和同学们给他过了一个别开生面的生日。他感动极了,从来没那么开心过,他觉得我们老师和同学都没有把他忘了,更觉得自己也是这个班级里的一部分。从此他好像换了一个人似的,变的十分开朗和友善。从中可以看出,教师要懂得如何去爱自己的学生,并要教育同学们也关心离异家庭的学生,使他们在爱心中成长。这样,他们心理封闭的性格便会渐渐地转变为友善亲近,海纳百川。
  (2)“微笑表扬”重塑信心。
  俗话说:“良言一句三春暖,恶语伤人六月寒”,尤其是农村小学中那些离异家庭的孩子,在家他们得不到赞美,在朋友面前他们得不到夸奖,他们最欠缺的就是表扬和鼓励。在他取得小小的成功时,你的一个微笑,都会使他开心好几天。同样,在他为集体完成了一项任务时,或是做了一件好事时,你的一句夸奖,也会成为他一生抹不去的记忆。这也许就是促使他思想转变的一剂灵丹妙药。离异家庭的孩子思想负担重,怕老师知道家中真实情况,更怕同学知道,老师应该帮助他对这社会现象有一个正确认识。父母的事由他们自己去处理,孩子无法左右家庭。对平日总是喜欢独来独往的孩子密切捕捉他们的闪光点,特别安排一些班级活动让他们参与,当他们取得了成绩后,不失时机的对他们进行表扬和鼓励,上课时有意识地关照他们参加讨论、回答问题,犯错误时则尽量维护他们幼小的自尊心,以理晓之。而对于有一定组织能力的孩子我就把活动中重要的活动交给他,让他有一个自我发展的机会,在活动中发挥自身的潜力,从各个方面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和责任感。
  (3)“平等尊重”消除障碍。
  作为一个教师,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显得尤为重要,特别是离异家庭的孩子,他们比正常家庭的孩子要敏感,对于自己在学校的表现和在同学中的印象是非常在意的,稍微一点儿风吹草动都可能会使他们的心灵受到震撼。要在平时让这些学生觉得老师并没有歧视他们,更没有在可怜他们或同情他们,仍然在平等地和对待其他同学一样的对待他们,即使是关心、爱护他们也不是那么的刻意,这样,才能使他们在集体的怀抱里健康地成长。
  (4)“激发兴趣”乐于学习。
  培养孩子对学习的兴趣,可与学生习惯结合起来。离异家庭子女之所以厌学严重,主要是由于一方面父(母)在家光顾着工作和家务,没有顾及到孩子,在孩子学习时不能帮忙;另一方面有的父(母)把孩子放在他们的父母那里带为照顾,孩子遇到学习上的问题时他们又解决不了。久而久之,他们就会变的不爱学习,心想反正做不出也没地方问,就干脆都不去做了。这样久了就会变成了习惯,成绩也直线下降,学习兴趣逐渐丧失,从而导致厌学现象越来越严重。如果要让厌学的学生重新找回学习的乐趣,需要我们教师付出更多的精力和耐心去面对他们,要善于发现他们的特长,再通过激励表扬的方法,帮助他们重新燃起对学习的信心之火,有了兴趣他们会主动的去学习。久而久之这种主动学习也将会变成习惯,如此良性循环,那么他们渐渐地就会把厌学严重转变为主动学习、乐于学习。
  如果离异家庭子女在学校中能经常感受到教师对他们的关心与爱护,经常得到同学的支持、鼓励与帮助,他们就有可能成为一个健康人格的人,而家庭对他们的创伤可以在这个充满生活气息的环境中被抚平,从而使他们的心理健康成长。
  目前,小学生的心理问题已引起社会有关方面的注意,但重要的是要引起孩子的父母及与孩子共同生活的长辈和老师的重视。对于孩子们的心理问题只有做到尽早发现才能及时干预。如邓小平先生所说:教育,从娃娃抓起!在当今社会方方面面都在关心孩子们物质生活的同时,更要关心孩子们的心理问题,让每位孩子都有一个温暖的精神家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