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诸位“争取”离婚的,拜托了。不好好离婚,才是对孩子的伤害

 小贤心理 2020-12-05
我并不以为离婚就是父母教育和人生的失败,但是,父母对孩子的影响,真的很大。
无论是父母离异,或是亲人离世对于孩子来讲他们都是被动接受的,谁不希望自己有个美满的家庭?就像你希望有花不完的钱一样,但现实往往是残酷的。
在某些方面你又何尝不是那个被人歧视的对象呢?
我们已经被生活虐的体无完肤了,又何必再互相伤害呢!


离婚,对离婚的双方来说,是一种互相解脱。
但对孩子来说,无疑是种近乎天空那样重要的东西——破裂了。  
父母离异,使孩子不得不生活在一个不再完整的家庭里,这已经给孩子心里投下一层厚厚的阴影,而一些感情走向破裂的夫妻,往往出于自己的某种需要,则更加重了对孩子的伤害。
心理学研究:夫妻离异对子女的创伤程度可能仅次于亲人死亡。
然而,有子女的夫妻离婚,不仅牵涉夫妻二人的利害,也直接危及子女。
父母离婚对子女的伤害是极大的,有人说,父母离异给子女造成的打击和痛苦,其严重程度仅次于亲人的死亡。
特别是对未成年子女的打击和伤害,尤为严重。


由于父母离婚,有的孩子在心理上产生病态,性格上发生扭曲;
有的无依无靠,被迫走上犯罪道路;
个别的孩子,视父母离婚为“世界末日的来临”,精神完全崩溃,甚至自杀,走上绝路。
因此,有子女的夫妻离婚的现象,越来越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
人们心目中,「父母离婚」往往预示着一条痛苦扭曲的成长道路,比常人更需要努力避免人格偏差。


媒体报道和社交网络上,「出身单亲家庭」也不时成为话题人物的重要人设,足以为其异常行为、甚至犯罪活动提供深层次的解释。
非单亲家庭孩子的长辈可能会想,离异家庭的孩子内心会不健全。
他们认为,经历过婚姻破裂的父母,可能会将一些不成功的经验,或直接或间接地传输给孩子,导致孩子在处理婚恋问题上,行为出现偏差或者极端。
另外,很多单亲家庭的孩子都存在一些心理问题,比如缺乏安全感、性格暴躁。
单亲家庭的孩子成年后离婚率更高。
离婚会传染,特别母女同离婚的概率很大,第一次婚姻不幸福的,第二次婚姻幸福的不多的。


这个观点,我是有部分认同,有部分不认同的。
有很多离异家庭的孩子内心不健全,父母把很多不程度经验直接或者间接地传输给了孩子,导致孩子在婚恋问题上出现偏差或者极端。
但是如果认为,全部单亲家庭的孩子都是这样的话,那就等于“所有的农民都是没文化的笨蛋”一样,都是给一个群体贴上了负面的标签,无视个人的独特性,以及后天的发展的可能性了。
孩子怕的不是不完整的家庭人数,而是不足够的爱。
在足够多、足够完整的爱里长大,是不是单亲家庭,真的没有那么重要。

世界上最有成就的离异单亲母亲家庭/再婚重组家庭子女
社会公众应正确看待单亲家庭隔代教育,消除对它的不良歧视,给予单亲家庭及其子女以理解和适当的关爱,让这些孩子甩掉自卑的包袱,使其身心得到协调发展。
另外,社会各界都应该对这个群体伸出援助之手,尽量地帮助他们解决实际问题,为孩子的健康成长创造一个良好、和谐的氛围。
离婚只是在法律上结束了由夫妻和孩子组成的家庭,但是,由父母和孩子组成的家庭仍然存在。
从孩子的视角来说,离婚发生之后,由父母和孩子所组成的家庭保存得越完整,离婚对孩子的伤害就会越小。


不去溺爱孩子:
溺爱是很多家庭的通病,单亲家长表现往往更明显。
他们总觉得夫妻离异了,很对不起孩子,因此,孩子有任何要求,无论精神上的还是物质上的,都无条件满足。
孩子总能得到满足,他的抗挫能力就无法得到锻炼,就容易形成孤僻、自傲、任性、自私等性格缺点。


父母功能缺失,孩子就会“补位”
家庭系统中缺席的角色会有人自动补缺,这个人往往是孩子或孩子中的一个。
如果母亲忙于事业,整天在外奔波,没有在妻子和母亲的位置上,那么由于母亲没有扮演好她的角色功能,家庭在亲密关系上就会出现空缺状态。
然而,家庭需要完整的婚姻,必须有人扮演跟父亲平等的角色来维持婚姻关系。
于是,女儿可能会自动“补位”,自动填补妈妈的位置,成为妈妈的“代理人”


有家长朋友抱怨说,与真正的单亲妈妈相比,“假性单亲妈妈”除了户口本上还有“丈夫”这一页,家庭收入还有来自丈夫的贡献外,其他可以说都没什么差别。
还有的妈妈形象地比喻说,丈夫们就像在家里挂了个号,然后就可以堂而皇之地进出自由,只享受父亲的权利,而不履行父亲的义务。
“补位现象”在离异后的单亲家庭中极为常见。
从心理发育的角度说,过度发展的补位现象不是一个正常的现象,而是一种心理创伤,“补位”同子女的“性心理的发育”和“人格面具”有较为直接的病理关系。



在中国的家庭里,通常是父亲没有在父亲的位置上待好,母亲没有在母亲的位置上待好,以至于孩子要去补位。
比如说当父亲缺席,母亲的情感无处依托,所以只能让孩子去承接、去补位,因为孩子是会无条件地去弥补父母之间的缝隙的。
父母角色的缺失,往往孩子会来“补位”。


缺失有两种:
一种是物理空间的隔离:父母的远离、去世、失踪等;
另一种是情感上的隔离:父母人还在,但孩子无法感受到他们的存在。
常见的是爸爸缺失,妈妈和孩子过于亲密。
可能爸爸长期出差,不管不问,不仅不管孩子,连老婆都不管,只顾忙自己的事业或者别的什么。
妈妈很多情绪不能指望伴侣,很可能靠孩子来缓解。
一个家庭如果和谐,就是大家各归其位。


孩子对父母内心忠诚的冲突
在孩子的心中,天下无不是的父母,不论他们是什么样的人,都会无条件地爱他们,认同他们,这就是对父母的忠诚。
然而,离婚后的父母往往成了一对路人或仇人,他们彼此否定或攻击。
夫妻离异以后,无论如何一定不要贬低对方,请一定要从内心去认可对方的优点,理解对方的生命状态和生活选择。
对方的优点在你的孩子身上你亦会看到遗传不是吗?
最关键的就是,孩子太需要这个事实:
“我的父母虽然因为种种原因不在一起生活,但是他们都是爱我的,我是源自于爱而来到这世上的生命。”


当父母一方要求自己反对另一方时,孩子就遇到了忠诚问题:
如果不反对另一方,就意味着背叛了要求的一方;如果反对另一方,就意味着背叛了被反对的一方。
不论怎么做,都注定要落得失败的结局。
这就使得孩子的内心充满了矛盾和痛苦。
中国人普遍认为父母离婚对孩子有害,甚至可能倾向于夸大这种危害,却容易忽视夫妻冲突对孩子的伤害。
完整家庭中的父母争吵,同样会对孩子产生全方位的负面影响。
父母争吵越多的家庭,孩子学业表现更差、学习压力更大、更不自信、患抑郁或心理疾患的风险越高。
在一个吵闹不断的完整家庭中生活,还不如生活在一个平静的单亲家庭中


离婚不等于你就是”坏妈妈”“坏爸爸”,不好好离婚,才是对孩子的伤害。
有一个前提要弄清,如果婚姻已经死亡,即使是无法平静的好好离婚也不能一直将这个糟糕的婚姻维持下去
——维持一个糟糕婚姻对孩子的伤害,仍然大于糟糕的离婚对孩子的伤害。
出自单亲家庭的优秀孩子有很多,由于早期的心理学研究是在离婚根本不被社会认同的时期进行的,只考察离婚家庭孩子的病理特征,如焦虑、攻击性、抑郁等症状,因此也只能得出“离婚有害”的结论。

话语里包含着真心,带话的温度
在这冷酷的世界上,让人能够活下去的, 不是了不起的名言,也不是有学识的一语中的,而是你带有体温的,温暖的一句话。
单亲家庭的孩子可怜吗?
不,他们并不可怜,他们和别的孩子一样,七岁以前“小天使”七岁以后“讨人嫌”,在童年里无邪地撒着欢,只是父母分开了而已。
是否单亲其实并不是孩子是否优秀、是否快乐长大的关键。
一个健全乐观积极向上的人应该是拥有完整与足够的爱。
诸位“争取”离婚的父母,拜托了。




作者简介:小贤老师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