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五苓散与猪苓汤之功用区别

 共同成长888 2013-06-15
通过下面这个案例,可以了解五苓散与猪苓汤之功用区别:
 
郑重光医案:瓜镇候公遴,深秋患伤寒,始自以为疟,饮食如常,寒热渐甚,至七日方迎余至,则阳明证矣。服药五日,渐变神昏谵语,胸腹满痛,舌干不饮水,小便清长,转为蓄血证,遂用桃仁承气汤下黑血碗许,即热退神清。次日忽小便不通,犹有点滴可出,用五苓散不效,乃太阳药也。病者素清癯,年近六十,脉细而涩,此蓄血暴下,阴气必虚,经曰:“无阴则阳无以化”。原病阳明蓄血,仍用阳明之猪苓汤,汤中阿胶是滋阴血者也。猪苓汤加桂枝、芍药。甫一剂,小便如涌泉矣。
 
(《伤寒论六经病证治撮要》1985。102)
 
按语:阳明蓄血,治用下法,本为正治。然下之太过,蓄血陡跌,阴气必虚,阳无阴助,无力气化,而致小便癃闭,反用五苓散温而通之,则阳气欲鼓,而阴不和之,虽鼓而无力也,故小便不惟不得通,反碍阴津复原,续见脉细而涩,阴虚之象更明。惟宜猪苓汤滋而行之,待阴来复,则气白化,水自行也。难怪赵羽皇评述道:“仲景制猪苓汤,以行阳明、少阴二经水热,然其旨全在益阴,不专利水。确为独到之论。
 
孤云独闲按:
 
本例记录虽短,却清楚地记载了两件事:1、阳明热实证与阳明蓄血证的辨证;2、五苓散与猪苓汤的功用区别。
 
候某深秋患伤寒,饮食如常,不以为意。后寒热渐甚,肠中食物受炽热薰蒸,燥结不出,形成阳明证。后又出现谵语,胸腹满痛,小便清长,这是典型的蓄血证。经治疗后,血出热退,但忽然小便不通,用五苓散不效。五苓散证,虽小便不通,但要么能饮而小腹满胀,要么饮后水即吐出,此水盛不化所致,但关键是体内“水盛”。后思脉细而涩,此蓄血暴下,阴气必虚,应该用滋阴通小便法,猪苓汤一服即效。
 
简单地说,1、阳明证大便燥结,小便不利或小便黄;蓄血证也不大便,但小便自利。2、五苓散是助阳化水通小便,治水饮盛;猪苓汤是滋阴化小便,治阴虚津液不足。
 
附:
 
五苓散:

猪苓(去皮)、茯苓、泽泻、阿胶、滑石(碎)各一两。上五味,以水四升,先煮四味取二升,去滓,纳阿胶烊消,温服七合,每日三次。
 
猪苓汤:

猪苓十八铢(去皮),泽泻一两六铢,白术十八铢,茯苓十八铢,桂枝半两(去皮)。上为散,以白饮和服方寸匕,一日三次。多饮暖水,汗出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