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2013-06-18 天津网-数字报刊 | |||||||||
| |||||||||
关于池莉 当代著名女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现任武汉市文联主席。代表作《来来往往》《口红》《所以》《来吧,孩子》等。最近出版新作《立》。有多部小说被改编为电影。 采访手记 新作《立》出版上市,作品深情讲述与女儿亦池二十四年来共同成长的经历,新书一问世,就登上了各大畅销书排行榜,本月15日她在北京王府井书店召开读者见面会,是六年来首次面对公众,现场与读者畅谈育女经验,面对蜂拥而至的读者,池莉本人率先向读者发问“你为什么要孩子”“教育是什么”,随着场面逐渐热烈,池莉跟大家一起探讨了如“孩子该不该上补习班”等一系列育儿问题,通过新书,让读者又见识了一个不一样的池莉。 采访池莉之前,圈内前辈们反复叮咛,池莉特较真儿,对没水准的问题绝对不屑一顾,况且她已经太久没有公开亮相了。经过长达两周的案头工作,重温了她大部分作品和访谈,跟着她塑造的大多数主人公重新活过一遭之后,我的采访提纲才通过出版社层层把关,成为见面会唯一获得独家专访机会的媒体人。在北京王府井书店的6楼,跟池莉面对面。 在对话当中,我领教了这个武汉女人的辣,虽然我知道她也许不会喜欢这个字。池莉很爱美,看起来典雅端庄,不过这次她皮肤过敏,整个脸都肿了起来,但是比起对读者爽约,她果断选择了出来“丢人”。采访过程中,我没觉得她较真儿,倒是觉得她直爽、严格、理性。比如说我们的对话中有这么一段:“我觉得你没懂我的意思。”“我知道您在说什么。”“不,我觉得你没懂。”“我们可以继续。”“我再跟你说一遍。”不过我也隐隐觉得她不像自己表现得那样“刚硬”,在谈到过往创作的时候我能看到她眼中有湿润的东西,声音有些许颤抖,同样的情况也出现在她面对挤满现场的、久违的、热情高涨的读者们的时候;她把精心准备好的提纲放在一部架好的iPadmini上,可是从头到尾也就看了一眼,而后就像个学生家长似的,掏心挖肺地给在场的观众解答育儿问题;她从微博到现场一直在强调只是跟读者聊天决不签售,而在大家自觉排好队伍、呼喊着维持现场秩序之后,她乖乖地按照每一个读者的意愿签着字,别管是签很长的格言还是直接签在扇面上。 这就是池莉,躲藏起来的时候她把自己藏得彻底,就像她说“许多庸俗的热闹,是没有我的,有些热闹里面有我,上帝知道,那不是我的故意”。见你的时候,她会很认真地对你说:“你们年轻人一定要少上网,多看纸书,这对找对象都有帮助呢!”无论哪一面,都很可爱。 爱与其他无关 我就是要溺爱孩子 新报:新书为什么取名叫《立》? 池莉:每一个母亲都希望孩子独立、自立。所有的父母就一个心愿,就是如何去爱孩子,把这个想明白了教育上就没那么纠结了。教育是为了让孩子生存得更好。而我们的孩子去上很多提高班、兴趣班、火箭班,家长想过孩子感觉幸福吗?我觉得我们在教育孩子上出了大问题。我想把我的观点写出来,这是我的目的。 新报:新书跟以往的写作风格也有很大的不同? 池莉:我不大在乎别人说作品是泼辣还是温柔或者是否有爱心。每个作家会根据不同题材处理文字、情感、情调。每个人都是多面的,柔情似水或者疾恶如仇,就看作品应该拿哪种感情去写。 新报:读者看了你的书,会觉得“因为你是池莉啊,你有钱,有见识,所以能把孩子送到英国读书,能自己教育好孩子”,我们普通的妈妈应该怎么办? 池莉:很多人的第一反应都是这样的,其实这是不对的。六祖慧能小时候家里很穷,与母亲相依为命,结果当他有一天在街上听到诵经的时候,找到了自己的理想,去做和尚。在那个时代里,父母在,不远游,而且母亲还要他赡养,但是他的母亲却无条件地支持了他的想法。这就是无条件的爱,爱与其他的东西都无关。 新报:你在新书里说孩子就要溺爱,很多人认为“爱”该有个度。 池莉:父亲严厉一点可以,严父慈母嘛,反正对我来说不溺爱是不可能的,“溺”的意思就是很多很多很多,她有兴趣的事情我要支持,不喜欢的我要挡掉。我的孩子小时候10点之前写不完作业,我一定要让她睡觉休息。孩子因此写不完功课就要向老师交请假条,那我就帮她写了很多,写到校长请家长。因为我知道孩子在那个阶段最重要的事情就是长身体,而一加一的问题,在她20岁的时候即使没上过学也会懂。 我天生是作家 更老时会写得更好 新报:学习写作的时候曾经看到过你的一句“莽撞的春风”,好像是写男女主人公尴尬的约会,后来每次有临风的场合,心下总认为这么形容那一刻最为妥帖。对于这个影响,得向你致敬。十几年过去了,你还能感受到那样的风吗? 池莉:谢谢你。写作小说和文学作品是特别需要年龄和阅历的,当时只是有勇气,却没有年龄和阅历,现在有了,但是更老一些会更好,因为阅历不可替代。 新报:20世纪70年代末,你从一个流行病医生成为文学系学生,现在还会偶尔“行医”? 池莉:那当然,终生受益,我母亲和外公都是医生,我们是世代行医,我们家都是自己维护自己。 新报:那你转行当作家是在梦想催促下做出的选择吗?是什么让你下定决心的? 池莉:我3岁就知道自己会成为一个作家,很多人对文字和生活的感觉是天生的。我们那时候选择自己的职业是大逆不道的,那时候的口号是,我是革命一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况且又是那么好的一份工作。现在你们很幸福啊,虽然工作不稳定,但你们可以想象,你们至少有换工作的自由,虽然说买房难,但是你们至少可以选择买房子。 新报:很多人认为文学在走下坡路,中短篇小说也是如此,你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池莉:你指的是人类范围、世界范围还是中国范围? 新报:中国范围。 池莉:我的观点是这样,我不会对一件事情做一个绝对性的结论,因此,所有结论性的判断我都不同意。我会听大家的反映,但是我不会轻易下结论。我不是一个绝对的作家,我不会对一个事情的发展趋势作出结论,我承认现象,我会思考这个现象,让自己更努力,知道该怎么去写。就像当一个生命停止呼吸之前,我不会说它已经死了,它有可能活,而且活得更好。纯文学可能再过十年会更好或者更不好,两种结果都有可能。 很少去吉庆街 饭局一律不出席 新报:你女儿说你拿手的菜有清蒸鳜鱼、炒土豆丝、排骨藕汤、俄罗斯红汤,你很擅长烧菜,为女儿烧菜? 池莉:不一定很好,只是相对她而言我烧的菜很好吃,因为是妈妈做的。我是这样的,别管多忙,我都会为女儿烧饭,这是我必须要做的。 新报:“又乱又脏,五花八门,逗笑卖唱的大排档”,不少人是通过你的小说认识了吉庆街,了解了武汉。 池莉:其实我很少去那里吃东西,但是我会走访,一个人去很多地方,走街串巷,观察别人,找寻创作对象和灵感。对一个作家来说,这是重要的。 新报:六年都不出来做活动,你的知名度在下降,你不担心吗? 池莉:对于90后的孩子,忘记我就好了,我是从事写作的人,我的环境越安静,我就会越好,我们每个人都会死去,都会被遗忘,只是时间长短的问题,我愿意做被遗忘的人。《立》出版一个月,就卖出了10万册,我觉得我的读者还是我的读者。 新报:你的女儿曾说你如果写作没有完成的时候会“吃饭睡觉都是心不在焉的,脾气也不好”,还会骗别人你在上班,现在依旧如此吗? 池莉:现在也是这样的,这个是改不掉的,对我来说,只要开始投入写作,别的就不重要了。 新报:可是你是文联主席啊,也需要有一些应酬的。 池莉:我在做这些职务之前,他们知道要替我扛起所有的饭局和应酬,答应了这点我才赴任,我就形成了自己的习惯。好在现在所有人都知道了我不会去吃饭,除了很少的朋友到了武汉以外,一般的活动,我一律不出席,永远是我们的书记替我出席,第一句话就是:“我代表池莉欢迎你们并喝下这杯酒。”本版撰文 回振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