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保山香童戏

 民族地志 2013-06-18
       香通戏的源流目前尚无资料可考保山城关镇杨发松老艺人讲,他家以跳神为业已有七代。香通戏传统剧目《羊头太子》是一个以明万历四十四年(1616)水西(今贵州鸭池以西)彝族土官安邦彦叛乱为背景的悲剧故事从水西事件发展到形成剧目以及传播的情况推测,香通戏当是明万历以后才在保山活动的
    清代中后期,滇剧、花灯等剧种在保山地区出现并逐渐普及,香通戏老艺人吸收了它们的音乐、表演成份,也吸收了它们的剧目进人中华民国后,香通戏在保山一带山区已十分普及,仅保山城镇就有五十多个坛门,专业和半专业艺人三百多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香通戏在1953年被政府取缔
    据现有资料统计,香通戏共有剧目三十六个,其特点为保留了《桃花太子》、《羊头太子》、《王林太子》、《大王二王太子》、《南京北京太子》等有“太子”称呼的剧目十余个。还有《八蛮老将》、《杨泅将军》等七个叙述将帅故事的剧目。有一些剧目还比较完整地保待着行摊逐疫的风貌.如《猎神r.无故事情节,一人用“神腔”演唱,祈告五方神灵,祈求四季平安。
    在唱腔音乐方面,香通戏以神腔为主,也吸收了滇剧和花灯以及民歌小调的唱腔。神腔有〔雌雄调},c太子腔〕、〔将军腔〕之分这些腔调均根据不同人物及剧情的需要而选用。
    香通戏的表演不用面具,有生、旦、净、丑之分,且脚都是男扮.运用了一些滇剧表演程式,也吸收了花灯歌舞的活泼风格.服装、道具、人物装扮等大体仿效滇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